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认同路径
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潮,应对西方价值观冲击,凝聚共识的现实需要。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当今网络时代,互联网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日益突出,大学生能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精神信仰、自觉行为和价值追求,是新世纪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没有社会上大多数人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广泛认同,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也是新时期建设文化强国、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性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张琼:河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要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坚持以人为本的落脚点就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以大学生为主体,把实现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从而使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全面发展。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在需求
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从完整意义上制定“文化强国战略”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深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根本属性的价值反映,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华,只有最广大人民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才能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合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必然要求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自身的价值体系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活动,并使之内化为实际行为选择的自觉价值取向。
(三)建设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需要全国上下同心同德,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旦被认同,就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使国家、民族的价值取向—致并形成一个坚强的堡垒。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涌入,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一定冲击。为应对冲击,坚定人们共同的理想信念,就必须加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用来指导自身的行动,以保持与时代同步。
二、网络境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最新概括,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遍认同,但受网络文化的影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认同困境。
(一)国家层面: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普遍认同,但一定程度上存在政治信仰迷茫化倾向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正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社会,“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一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充分涌流,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就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目标,正是遵循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基于对未来共产主义的美好设想。然而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为国际强势集团构建新的意识形态霸权创造了条件。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互联网,凭借技术和信息传播等优势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网络上的各种信息隐含并充斥着西方的价值观念。当代大学生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快,长时间习惯于从网络获取信息,在西方文化冲击之下,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政治信仰迷茫化。一些大学生信奉西方民主,向往西方文明,追求民主形式而拋弃民主本质,对西方价值观念产生认同感,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弱化,甚至对社会主义前途感到困惑和迷茫。
(二)社会层面:对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普遍认同,但存在价值观念多元化、功利化趋向
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要素和价值追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始终致力于维护自由平等、促进公正法治,并在实践中努力将之循序推进,发扬光大。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但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显现出价值理念多元化、功利化趋向。网络文化作为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促成了网络信息的多元化,网络信息包含的多元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袭,一定程度上使得崇尚个性自由与解放的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无所适从,造成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功利化,过分强调自我价值,奉行实用主义,重视自我利益而忽视对社会、对他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三)个人层面: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精神品格普遍认同,但民族精神缺失、道德观念失范等问题有所显现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爱国,爱国敬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修养条件,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友善是人与人交往的道德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应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价值追求和道德准则。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网络的开放与自由使部分大学生容易跃过道德约束而放任自流,而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容易使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空间的自由放纵、感官刺激,影响现实世界正常的人际交往和人格发展,导致部分大学生民族精神缺失,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水准下降。一些大学生对爱国主义认知模糊,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感情用事,难以理性把握爱国尺度;部分大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宽容友善的胸怀,道德底线设置过低甚至道德观念缺失,混淆善恶、曲直、美丑,造成思想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的偏离。
三、网络时代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途径
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范畴,属于一个国家文化体系中深层的精神文化,它的形成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而它一旦形成并达到系统完备,就会成为人们自觉遵循的价值标准并影响人的终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尤其是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网络迅速普及的今天,应对新的挑战,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需要从思想理论灌输、校园文化渗透、实践活动养成等三个方面着手。
(一)思想理论灌输
哲学家康德指出,人们知道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为什么这是真理,知道为什么是真理不等于知道应当怎样去做,知道怎样去做不等于愿意并真正去做。思想理论灌输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更要解决认同的问题。认同是指主体对国家的重大问题或公共事务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看法、主张,是一种选择的过程。当主体对自己选择的内容认同后,才可能主动地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意识并决定去实施,因此,思想理论灌输是必要的。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理论灌输,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途径。高校要承担起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站在时代前列,主动抢占互联网这一阵地,破除“消极封堵”系统地在网上进行正面的理论灌输。
第一,构筑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搭建网络教育平台。“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要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德育资源开展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加强校园网建设,构筑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虚拟阵地。要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并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网站作为网上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要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贯穿于理论网站的每个板块,向大学生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网络基地上营造主流文化氛围,鼓舞教育大学生,塑造美好心灵。内容上,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向大学生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要选取一些理论性强、对大学生具有深刻启迪价值的“经典”,如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政策的解读,使大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明确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形式上,网络教育平台应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善于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应用于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创新领域,利用声、文、图、像等手段综合表达教育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大学生自觉地经常到基地来进行学习或讨论。
第二,开展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育。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栏目,可以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事迹、模范人物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历史事件,作为网站宣传内容的重点。通过网络技术平台对先进事迹模范人物的大力宣传,增强榜样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中的作用。要贴近学生实际,采用身边的典型案例和个案剖析的方法,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克服宣传上的形式化,不断向感性化、日常生活化转变,以达到入情、入理的教育效果;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育网络讲座,利用网络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讲座,通过政策解读和理论阐释等教育活动,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文化建设过程的地位和作用,帮助大学生系统深入地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从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
(二)校园文化渗透
曼纽尔•卡斯特认为,认同是在文化特质或相关的整套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社会上各种文化形式都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文化作为载体始终在有效地传播着各种各样的思想信息。意识形态的传播主要有理论的形态和大众文化的形态,理论形态的意识形态往往需要严密的逻辑思考,而大众文化的特点则是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根据尼尔•波兹曼的观点,我们的文化正在从以文字为中心向以形象为中心转变。人们更多地倾向于直接形象地接受事物而不愿意进行深入的社会政治思考,因而作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多地需要通过大众文化来向多数民众传播。文化的力量特别是网络文化的力量正在成为推动教育进步的巨大动力。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需要借助校园文化来向大学生传播核心价值观。
第一,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为目标,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网络工作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要教育引导大学生将上网的宝贵时间主要用于查阅学习资料、拓展理论视野等方面,端正大学生对网络的态度,自觉抵制网络上的不良内容,提高鉴别能力;针对网络上出现的一些事关国家大局以及一些敏感的意识形态等问题,必须及时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安全,拥护党的领导,同时对错误的思想勇于开展批评;要多介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使他们了解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拓宽视野。
第二,积极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网的内容,为大学生创建一个丰富多彩的第二校园。网上核心价值观培育以大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只有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活动,才能提升自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尽可能地丰富校园网的内容,本着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将大学生的眼球吸引到校园网,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服务之中,使大学生感到校园网可信、可亲、可用,使校园网能够满足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等多方面的需求,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全面、优质和高校的服务,以减少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可以开展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讨论活动,定期在网上举行学习交流活动;开通网上心理咨询,为大学生解答择业、竞争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等。通过开展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容渗透其中,使大学生在享受互联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思想理论水平。
(三)实践活动养成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的产生,往往由他们的生存环境和条件所决定。大学生经常迷恋于网络,使他们既是生存于现实社会中现实的具体的人,又是生存于基于互联网络虚拟社会中虚拟的符号化人,成为虚拟化了的现实的具体的人。他们对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的产生既与他们生活于现实社会环境和条件相关,也与互联网不良虚假信息对他们的思想干扰有关。“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必须付诸社会生活、付诸实践,把解决网络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第一,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效性。江泽民指出:“人的一生只能享受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人生与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将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服务社会、施展才华、磨炼意志的大课堂。在网络时代,大多数“90后”大学生没有经历社会实践的磨砺,对许多问题的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刻,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一味相信网络上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之辞,更难以从社会实践中去寻找解决思想困惑的答案,造成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困境。因此,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实效性、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等部委,结合时代特点,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了各种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自我的机会。各高校应努力创造条件,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平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去获取新知识、新思想,去追求真理,使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做出既符合社会需要又有助于个性发展的选择,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第二,网络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日常核心价值观实践养成活动。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联系的观点来分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困境中网络影响的因素,分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网络与现实问题的关系。大学生因互联网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困境,以及表现出来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仅仅是互联网本身所产生的,其中大部分的网络思想和行为问题是大学生现实思想和行为问题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一种折射。因此,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工作,要坚持解决现实问题与解决网络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分析和研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产生的根源,帮助大学生克服不良的思想和行为问题。网络问题归根到底是由现实问题所引起,因此,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要将因网络所导致的问题放在曰常活动实践中去解决。高校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成为大学生遵循的行为准则。要鼓励、引导大学生投入到各种日常活动中去磨炼,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到自己的存在,展现自己的能力,思考和寻求人生真谛。要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以升国旗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形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内、课外平台,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参加党团和社团活动、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使大学生真正深入了解社会,把握国情、民情、校情,改变脱离实际的想法,树立艰苦创业意识、竞争意识,以达到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目的。
作者:张琼(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 4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