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23-12-06 04:44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涉及方方面面,能否把握好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关键性问题,对于精神文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对当前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进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重点从以下一些方面着手:

 

  1 大力发展农民教育,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

 

  首先,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完善农村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为了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必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政府财政应对农村的教育经费进行倾斜和支持,改善乡村学校硬件设施,增大乡村教师的培训力度,同时建立激励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与此同时,还应当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农村基础教育困难重重,尽管与投入不足有关,但也与教育经费在管理上存在漏洞有关。所以,必须惩治腐败,提高教育行政官员、学校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督、控制与使用。

 

  其次,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学校要加大对师资的投入,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保障教师培训经费的来源,对教师可以采取定期专业进修等方式保持他们的知识处在鲜活状态,使骨干教师在培训之后更进一步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从而在乡村教师队伍中起到带头的作用。要鼓励农村支教行动,建立支教体系,包括一些大学毕业生和各种志愿者,可以给这些教师提供一些补助,鼓励他们以适当的方式、适当的时间,深入农村一线,扶持乡村教育,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有效沟通,让城镇学校的资源与乡村学校的资源得到有效的共享。要让更多的农村教师安心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就要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提高待遇,提升农村教师的事业成就感,让他们能找到作为农村教师的自豪感和价值。通过多种举措,保障农村教师素质,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在农村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联系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大中城市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当地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开展灵活多样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村劳动力学到新知识、新技术,各方面素质得到提高,让农民在职业教育中得到实惠,培育出更多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农民,使新型农民真正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2 加强宣传教育,培育核心价值观

 

  首先,加强理想信仰教育,引导其远离邪教危害。随着农村社会进入转型期,部分农民对社会主义理想和信仰产生了动摇,因此,精神文明建设要着重重塑农民的社会主义信仰,强化农民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农民的塑造,强化加深其理想和信仰,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深入人心。同时,农村往往是政府政策落实的薄弱地带,邪教在农村活动难以监管,因此,要深入开展农村反邪教警示教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深刻揭露邪教组织的严重危害,教育广大农民群众远离邪教、抵制邪教。

 

  其次,加强法治教育,依法规范行为。我国经历了二千年的封建统治,又曾有过沦为过半殖民地的惨痛历史,农村社会遗留的封建传统思想清理得不是很彻底,广大农民还没有完全树立法治观念,普遍对法律不感兴趣,对法律表现很冷漠,缺乏必要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养,更谈不上对法律的掌握与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对相互关系的调节和制约主要依靠习惯和道德规范,权利意识不成熟,导致他们在社会行为中往往无视法律的规定,或者根本不知法律的规定。对于身边的违法行为,他们往往持冷漠、观望的态度。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有必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引导农民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法制思想和生活方式,保障农村社会的移风易俗。

 

  3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以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首先,拓宽渠道,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费用上,应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水平,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费,更多地是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与投入,要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然而,政府财政毕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灵活性,因而也要建立国家、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例如对在农村建设的公益性文化设施项目给予一定的优惠,以提高当地村委或建筑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大文化建设。

 

  其次,打造阵地,丰富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在文化阵地的建设上,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农村文化建设,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种文化产品的内容应符合两大类要求,第一类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类信息,主要是要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上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二类则是文化宣传类,这类文化产品既应包括中国传统文艺作品与文娱活动,例如年画、剪纸等工艺品,以及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等活动。更应包括弘扬社会主旋律的漫画、小说和优秀的电影电视节目等青少年喜欢的文化产品,在调动农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积极性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融入各类文化产品中,使农村居民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新思想观念。

 

  在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的文化公共服务之外,同时要支持各类文化艺术形式如戏曲、电影、评书等活动下乡展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内容以普通农村居民愿意看、看得懂的形式进行广泛传播,特别要扶持鼓励农村各类自有文化团体的进一步发展,确保各类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保留稳定且接地气的民间团队。

 

  第三,理顺文化机制,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理顺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作用,不断培养农村文化人才。要不断健全农村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一方面要对农村的不良文化传播进行打击,加强对农村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另一方面要培育新型农村文化主体,鼓励扶持民营表演艺术团体的发展。其次,还应主动与中心城市的文化接轨,接受中心城市文化的辐射,追上最新鲜、最健康的文化思潮节奏。最后,要不断培养造就一支素质较好的农村文化队伍。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农民文化骨干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要拓宽农村文化人才渠道,广泛动员和鼓励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特别是熟悉农村生活、有一定文艺专长的青年学生投身农村文化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作者:王振华 来源:科学与财富 201629

上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地理教学浅析

下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理念下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