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文明城市创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
文明城市是对一座城市政治、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等文明水平的整体评价,是城市的“金字招牌”,含金量颇高,被称为“城市最高荣誉”。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日常的创建工作,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文明城市的创建融合在一起。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與文明城市创建的内在联系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主要目的在于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而创建文明城市的目的是改善民生,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提升市民的文明素质,促进城市的全面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因此,两者在价值取向上是契合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明城市创建指明了方向
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精神等领域的建设都取得显著成就,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整体素质都较高的城市。文明城市的创建,是塑造城市形象,培育城市文明的重要举措和路径。调动激发广大市民的激情和参与热情,使创建文明城市成为广大市民的利益诉求和自觉行动,这是文明城市创建的核心和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凝练为三个倡导,即分别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个人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民族性、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与准则体现,为文明城市创建指明了方向。
1.2 文明城市创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其社会生活的反映。马克思曾说:“人民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结底总是从他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实际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1]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由其日常社会生活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内化于人们的思想意识,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和标准,必须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社会化,并转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中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文明城市创建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实践载体,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基础工程,是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成效的重要根据。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过程。
2 当前文明城市创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面临的问题
我国城市在文明创建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在政务环境方面,个别窗口服务态度冷漠,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二是市民整体素质水平方面,普遍存在诸多不文明现象,比如无视他人感受、不遵守公共秩序、谈吐不雅、吸烟等;三是在城市环境方面,公共环境卫生亟待改善,存在着“脏、乱、差”的弊病,尤其是那些贸易市场、背街小巷等部位,环境卫生问题更加突出;四是在公共交通秩序方面,市民有时存在不走斑马线过马路的情况,且一定程度上存在乱停乱放、随意调头、乱穿马路、乱闯红灯等违法违章现象,争道抢行、违章超车、黑出租问题也屡禁不止等。
2.2 原因分析
2.2.1 政府公共服务有待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行政改革,在政府管理、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依然暴露出诸多问题,如服务态度冷漠、服务质量不高、效率低下的现象。
究其原因,一是没有解决好“为谁创城,为何创城”的问题,没有确立文明城市创建的宗旨是“为民利民惠民”,认为仅仅是为了争一块荣誉牌子,甚至只是领导干部争政绩的手段而耳;二是受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残留影响,有些领导干部养尊处优、官气十足、居官自傲,官僚主义作风明显,没有“权乃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公仆意识,缺乏执政为民的理念;三是没有处理好权与责的统一,“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没有真正的逗硬落实。
2.2.2 公德缺失
公德缺失是当前我国社会饱受诟病的问题。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由经济基础决定,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我国传统的经济模式小农经济、计划经济,决定了我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亲缘、邻里、朋友等的熟人交往、私人交往,人员流动极少,公共交往不多,导致传统道德偏重于私德,忽视公德。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得我们的经济基础发生深 刻的变化,由原来的小农经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公共生活领域更为广阔,尤其是现代交通工具的便捷快速,现代传媒手段的普及和推广,信息技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公共交往空前增多与广泛,越来越迫切需要社会公德的调节和维系。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当前我国的公共领域明显地表现出社会公德的缺失。具体表现在,一是现有的公德规范调整乏力,屡屡发生丧失社会公德、冲破道德底线的事件和行为;二是社会公众的规则意识不强,缺乏对规则的严格遵守,甚至钻规则的空子,正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三是公民个人缺乏自觉维护公共利益的意识,所谓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把私利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不遵守公共秩序,公德水平较低。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城市创建的实践路径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对一座城市的物质、精神、政治、生态等文明的全面提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城市创建,就是要在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城市创建的各项具体工作中,着力打造城市的软硬实力。其中,重点把握好以下两点。
3.1 建设服务型政府,创建让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服务型政府,是相对于权力型、管理型、命令型政府而言,是以公民为本位,以法治为基础,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是人民授权、以人为本、廉洁高效、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与社会层面倡导的意涵高度吻合的。在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树立“创城为民”的宗旨,以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创建工作的第一标准,做到创建工作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惠及群众。积极主动地践行群眾路线,强化群众观点,突出群众参与,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首先,创建工作的各项内容都应该接地气、顺民意,成为为群众谋利益的活动。其次,创建要发动群众参与,方便群众参与,使群众乐于参与。应积极采取各类有效措施和手段,形成舆论宣传力量,激发群众的创建积极性,鼓励更多群众参与到创建活动中去,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从“我要做”变为“都要做”。群众在逐渐参与的过程中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而这些实惠也激发了群众更深层次参与到创建活动中的热情和主动性。同时,加大群众评价权重,把评价权交由群众,使评选工作置于群众监督之下。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市民对文明城市创建的高度支持率、参与率与满意率,创建工作才会有真正务实群众的基础,才会真正拥有生命力。
3.2 提高市民整体文明素质
决定一座城市文明程度最主要的因素是市民的文明素养,城市文明的实质是人的文明。文明城市创建的关键是提高市民整体文明素质。市民的文明素质包括市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知识结构、文化修养、高尚的行为准则以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明城市创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创建的具体活动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可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城市历史的记载,象征着城市文明进步的进程。历史文化资源,如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等,可以使市民获得高雅的精神享受和良好的文化薰陶,提升市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二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和学习环境,通过一系列公共行为,为市民搭建便捷而广阔的阅读平台,如图书馆建设中数字化技术的提升、人性化服务的改善等,引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三是提高市民对文明城市创建的认同,培养市民的城市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市民对自己所在城市的依恋感与归属感,培育良好的主人翁意识,从而积极参与到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文明主题活动,如各类道德讲堂、主题讲座、文艺演出、事迹报告、访谈、说唱、演讲、朗诵、小品、以及服务弱势群体、帮扶困难群众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等,倡导文明的行为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市民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木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l).
[3]刘奇葆.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06).
下一篇:80\90后农民工的幸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