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争论研究
一、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的背景及序曲
“文化大革命”之后,学术界对之前侵犯人权贬低人性的残酷现象进行批判与反思,想要寻得人性和尊严的复归,并从那时起关注起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改革开放的进行,学术界也有了一个相对开放活跃的状态,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场热热闹闹的大讨论轰动了全国,一时间可谓是众说纷纭,通过这次讨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这次大讨论的序曲要追溯到1978年,那时朱光潜发表了《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言论概述》,紧接着汝信也发表了《青年黑格尔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想——关于异化问题的探索之一》,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较早触及人性问题并最先谈及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到1979年,王若水在《关于“异化”的概念——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一文中很清晰地阐释了异化的概念,朱光潜在《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一文中表明马克思并没有否定过人道主义并且认为真正的共产主义体现为人道主义同自然主义的统一。以上四篇文章的问世表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开始映入学者们的眼帘。
二、“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的过程及主要观点
这次大讨论真正发端于1980年8月,王若水发表了一篇名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文章,单从这篇文章的题目来看旗帜就非常的鲜明,直接表明了他的立场。他认为之前的一些哲学类的教科书总是不怎么提及人的价值的追求、人的异化问题、人的真正的解放,而马克思正是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寻求人的解放才创立了唯物史观。他说人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同时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归宿点。这在学术界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一时间众说纷纭。赞成王若水观点的学者主要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它本身就是人道主义或者说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部分。其中周扬非常赞成王若水的观点,他于1983年3月7日,在中央党校的礼堂作了一份报告,题目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这篇报告的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1.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2.要重视认识论的问题;3.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批判;4.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他对“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观点最明确的也是最惹争议的部分就是第四部分,他认为马克思虽然批判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但并非全盘否定了人道主义,而是发展了自己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这二者是相容和相互渗透的,马克思主义是涵盖着人道主义的,这是属于马克思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同时他也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做了分辨,认为想要真正克服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就需要用到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他的这些观点轰动一时,在当时摆脱了思想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解放。
《有没有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人”学术讨论会部分发言摘要》这里汇集了很多学者的观点,薛德震也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做了一个根本的分辨,他肯定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曾经起到过的积极作用,并认为通过马克思对其的扬弃可以变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他觉得“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一个比较准确和科学的定义。首先,它是具有无产阶级属性的人道主义。其次,它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的根基。他还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分别是无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以及共产主义时期的人道主义。他认为共产主义时期的人道主义将会是更加彻底更高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同样在此文中,王守昌也赞成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说法,他同薛德震一样首先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同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做了一个根本的分辨,他较之新颖的观点是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实践的人道主义,这与费尔巴哈的“理论的人道主义”是完全不同的,马克思将人道主义回归了现实。他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最后他说“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其最终目的是使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尹继佐表示人道主义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马克思主义当然也可以有自己的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他从三个方面反驳了反对者的观点,首先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可以同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划清界限的;其次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是重要组成部分;最后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一贯有之的。
《略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与黄枬森同志商榷》中,曹天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融合着人道主义。他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着手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首先异化是马克思全面地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工具,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其次,人是异化理论的焦点,那么异化理论中自然不能脱离人道主义的成分;最后,马克思将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有机地变成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同人道主义是融会贯通的。
第二种观点反对马克思主义就是人道主义,认为那样会陷入抽象地谈论人道主义的误区中。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黄楠森教授并不赞同把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改造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说法,他认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中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合理的因素,但并不代表把合理因素汲取过来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那些合理因素被汲取过来之后就已经脱离了过去的母体就不再是人道主义而是全新的东西了。并且人道主义中总是突出个人的地位,而忽略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忽略了群体,这个人就是抽象的人,所以把马克思主义称之为人道主义并不合理。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的几个理论问题》中,黄楠森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首先应该搞清楚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是什么,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所讲的人是脱离社会关系的人,是孤立的人,并且它的核心思想是个人主义,这种过于强调人性是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思想是唯心的。他还分析了马克思早期和晚期的著作,马克思在《手稿》中也确实把自己的共产主义定义为人道主义,但是黄楠森认为那个时候的马克思,他的思想理论体系还不是很成熟的,直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面世,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才真正确立,同时也摆脱了唯心的人道主义思想。
在《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人”学术讨论会部分发言摘要》中也有不少反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声音。靳辉明支持黄楠森的观点,他认为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根本不沾边的两种思想体系,不能够把和人有关的所有理论观点都笼统地归纳为人道主义。他不否认人道主义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根本上讲人道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王锐生认为不可以把所有只要是讲“人道”的理论都认定是人道主义,这种“凡是马克思主义中有关于人的理论,就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论断是根本不成立的。要想理解“人道”这个概念首先要搞清楚我们有着什么样的历史观,而不是盲目地去运用“人道”。而且“人道”这个概念是立足于现实社会从我们所处的经济关系中汲取而来的,经济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那么“人道”也不是亘古不变的概念,那么这样的话,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对“人道”的理解也就会不同,我们不可以把“人道”作为衡量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标准。所以不能因为是对人的重视,就把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一概而论。
最终这场持续多年的大讨论是以一篇胡乔木发表的题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讲话戛然而止。他认为人道主义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伦理原则和行为规范的人道主义;另一方面是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他肯定了前者,认为前者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批判了后者,认为后者是将人性的发展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在这篇文章中胡乔木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说法,同时这篇文章也为这场大讨论做了一个总结,使这场大讨论落下帷幕。
三、结语
这场争论时至今日过去了将近40年,今天重提这场争论毫无褒贬之意,也不敢妄自评论,只是从一个学者的角度重新回顾这场争论,概括总结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希望能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提供帮助,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J],文艺研究,1979,(3).
[3]汝信.青年黑格尔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想一关于异化问题的探索之一[J],哲学研究,1978,(8).
[4]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N].人民日报,1983,(3).
[6]薛德震等.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人”学术讨论会部分发言摘要[J],国内哲学动态,1983,(6).
[7]曹天予.略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与黄枬森同志商榷[J],哲学研究,1983,(8).
[8]黃楠森.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的几个问题[J].高教战线,1984,(1).
[9]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N].人民日报,1984,(1).
[10]薛晴.1978-1984年我国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争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
上一篇:企业伦理道德与社会责任初探
下一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