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治理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明确指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对基层贪腐以及执法不公等问题,要认真纠正和严肃查处,维护群众切身利益,让群众更多地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因此,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必须从最后一公里抓起,必须从神经末梢着手,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切实维护好群众的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需求,才能夯实群众基础,巩固执政根本,赢得群众支持与信任,从而进一步打开工作局面,提升工作效率。
当前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格局、经济结构的变幻莫测,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成为损害群众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亟须解决的棘手问题,因此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如何解决好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成为一项迫切任务。
一、群众身边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的本质属性
“蝇贪成群,其害如虎”,这些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动摇了党的执政根基。所谓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主要是指一些国家机关和公共服务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利用部门和行业的职权或者工作之便,为本单位、小团体或个人谋取不正当利益,侵害国家和人民利益以及其他不正确履行职责,群众能够耳闻目睹、切身感受到的,违反党纪国法、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行为。2016年4月,中纪委监察网站通报了13起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主要涉及低保金发放、冒领危房改造补助、私分扶贫资金、向低保户索取好处费、挪用集体资金等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
从上述情况分析来看,这些不正之风与腐败行为具有侵害范围广泛性、危害性、延续性、高发性以及隐蔽性的特点。主要呈现以下本质属性:
(一)以新促变,三公现象死灰复燃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部分基层干部打着为民办事的幌子,通过“变异、隐身”等手法,让人瞠目结舌。一是公款吃喝“严密武装”。会务接待、公开宴请由明到暗,从地上转入地下,从高档会所转入偏僻幽静的农家小院、私人会所以及办公食堂,以此作为掩护,报销账目也从原來的化零为整转为化整为零,以各种因公办事进行处理。二是公款旅游“暗度陈仓”。部分基层打着学习先进典型促发展或者招商引资等旗号,进行旅游,出现超支超标使用公款行为屡见不鲜。三是公车私用“花样百出”。尽管在严厉打击惩处下,公车私用现象有所缓解,但没有彻底根除,车轮下的腐败仍在持续换个花样上演,通过借车、租车等各种形式将公车归为己有。
(二)用权谋私,滥权问题屡禁不止
一是利用职权借机敛财。安徽省霍邱县龙潭镇农经站原会计曹见亮挪用土地整治专项经费、企业征地补偿款、农户安置房购房款等财政资金。二是利用职权谋取利益。广东省深圳市观澜街道黎光社区党总支原书记、黎光股份合作公司原董事长刘桂荣侵占集体资产、违规转让集体土地使用权等。三是利用职权索要好处。山西省文水县北张乡南武涝村党支部原委员周国斌向低保户索取好处费。由此可见,权力本应该为群众服务,却成了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利刃。
(三)为官不为,消极履职层出不穷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紧箍咒多了,违规风险大了,有的基层干部出现了不想干事、不愿干事、不敢干事。一是不作为。群众出现纠纷、出现矛盾、出现问题,不采取任何措施予以解决和调解,导致事态愈演愈烈,不可收拾。二是乱作为。在基层窗口单位,接触群众最为频繁,本应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好事,但是有的干部确出现了脸难看、门难进,不给办事,甚至推诿推脱,把群众当作皮球一样推来推去,极大地降低了群众的信任度,加剧了干群矛盾。
二、群众身边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原因剖析
就目前中纪委通报的典型案例分析,导致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既有社会原因,也有政策原因,既有个人原因,也有制度原因,为这些不正之风的再次兴起与腐败的滋生打开了方便之门。
(一)官本意识的根深蒂固,是滋生问题的“总源头”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产生追根溯源就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而导致这种偏差的原因又在于我们近千年的“官本位”文化的根深蒂固。由于这种官优民卑思想的存在,有的基层干部出现了滥权、特权、越权的行为,攀比心理、侥幸心理严重,有的基层干部认为中央出台的一些举措只是走走样,过过场。
(二)机制体制的监督失衡,是导致问题的“大温床”
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在权力的监督制衡上缺乏科学有效、针对性强的机制体制,为基层干部“钻空子”“找篓子”“耍痞子”创造了条件。一方面上级监督走马观花。许多上级部门到基层监督检查工作只是听听报告,座谈交流,没有深入到群众中听取他们真正的声音。另一方面同级监督形同虚设,在有的基层干部队伍中已经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同事之间为了维护一团和气,出现了不想监督、不愿监督的情况。
(三)惩治问责的落实不力,是诱发问题的“催化剂”
在部分基层仍然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廉政建设;重实绩效果,轻问责力度。由于过分地、片面地追求稳定发展,以至于有的基层干部为当地发展作出一定贡献,出现不正之风或腐败问题时,有的地方领导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一些干部“违纪违法”视同“工作失误”,既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严厉惩处,也没有加大问责力度,导致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滋生蔓延。
三、治理群众身边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的路径研究
“见树木,更要见森林。”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是全面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落地的重要保证,也是党风廉政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務。因此,有效制止基层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蔓延,关键在于立足于早、立足于小、立足于细,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从源头着手,提升震慑力和公信力,增强群众参与度与满意度,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群众切身利益。
(一)以强化“四种教育”为廉政底线,筑牢思想的“防火墙”
一是强化党性教育。紧密围绕“两学一做”,分类别、分岗位、分职务地进行细化,通过“手抄党章”主题活动、“学党章党纪”知识竞赛活动、《准则》《条例》专题学习、系列讲话心得交流、巡回宣讲等,提升基层干部党性修养,增强党性水平。二是强化反腐倡廉教育,要以典型警示教育和反面案例的为主,通过撰写党员自我剖析,积极引导基层干部增强守纪意识和责任意识,达到震撼和预防的目的。三是强化自主学习教育。建立常态化学习制度,每周、每月、每季度定期上周学习笔记、心得和报告,建立个人思想记录台账和个人动态跟踪薄,及时发现苗头,加强自我淬炼,增强抵御腐败和风险的能力。四是强化传统文化教育。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吸气精髓,融入新情况、新常态中,通过引经据典、重走革命圣地等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以完善“三种制度”为重要保障,织密监督的“铁笼子”
一是构建三方协同监督制度。建立健全政府、舆论、群众既相互协作又相互促进的网格化监督制度,尤其是在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事和关键领域,让舆论、媒体、群众参与进来,监督各个环节,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无死角监督氛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遏制不正之风与腐败的滋生和蔓延。二是建立全方位公开制度。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介入,及时为群众解疑释惑,不能明确的,也应及时反馈,同时加大信息公开、党务公开、决策公开,让一切透明化、规范化。三是建立网络预警监控制度。在本区域内建立网控监督小组,将区域内干部全部纳入本体系之中,建立独立档案和跟踪模式。一旦干部出现不正之风和腐败苗头,及时处理,并将情况进展上挂与此体系中。
(三)以加强“三级联动”为惩治关口,严抓问责的“风纪扣”
一是实行多面问责。全面搭建“组织协调在区级、督促审查在镇级、执行落实村级”的问责模式。层层传导压力,对涉及违反“六项纪律”、顶风作案、履职不力、失职失责等行为,坚持“倒查”追责,全面运用通报批评、廉政谈话、经济处罚、纪律处分、组织处理等手段,实现问责比严、问责必究。二是完善巡视模式。建立健全巡察工作制度体系及运行模式,通过“1+N”制度体系、“1带1”运行模式、“1托2”巡察方式,延伸巡察工作视角,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层层整改,让基层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无处遁形”。三是深化纪律审查。开展纪律审查就是要打破腐败滋生的“温床”,强挖腐败延伸的“墙根”。因此,加大纪律审查的力度,严格纪律审查目标责任制,将纪律审查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时增强专业队伍的能力训练,提升案件突破能力。要加快推进办案点建设,为纪律审查工作提供全方位保障,在基层形成风清气正、反腐惩恶的良好政治生态。
下一篇:党员应该啥“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