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分析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鲜明的唯物论立场,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看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体现了独特的辩证法思维,反映了联系和发展的审视视野,围绕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重点把握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关系,立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贯穿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阐发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6-0004-03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每个划时代体系中,其衍生出的内容就代表了时代里大众的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也遵循了这一观点。从国内看,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生产力在不断增强,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得到了重大发展,2010年,GDP总量也将日本甩在身后,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放眼国际,世界正在经历着变革和调整,每个国家之间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相互依赖程度也前所未有地增强。同时,这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日益突出、局部地区动荡不安。面对新的国内外环境,就迫切地需要新的理论来对实践进行指导,正是基于这一时代大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提出并应用。这一思想是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与我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论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也就是物质属于第一性的范畴,而意识属于第二性的范畴。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科学把握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方面,十八大会议之后,世界经济疲软、复苏乏力。除此之外,局部地区还会经常发生动乱,温室效应等全球性问题加剧。另一方面,对于这一环境下的中国而言,其最根本的基本国情没发生变化,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世界上的地位也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也意味着,中国发展不平衡和不突出的问题非常严重。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更新思想理论武器,以谋求今后更好的发展。
同时,意识能够对物质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情的发展,而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情的发展,这要求我们要认清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使主观意识符合客观物质条件,形成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伴随国内外形势的更迭变化,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思想,确定了在新时代应该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根本性问题;通过全局思维,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任务以及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重新定义;提出了“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和“八个明确”的丰富内涵,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做了整体的规划。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辩证法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牢牢抓住了辩证法,剖析了联系和发展的本质,始终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二者之间的统一辩证的具体关系,善于抓住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中国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反映了联系和发展的审视视野
1.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于唯物辩证法而言,其总观点是联系,世界这一有机整体就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整体。因此,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就要全面地看待问题,而不是静止地看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时借助和运用联系的观点,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性的总体布局,也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的综合发展;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性布局,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四个全面的整体性发展;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国内外局势。通过上述方面皆可体现出它们各自之間的影响与制约,充分体现了联系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
2.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于唯物辩证法而言,其根本性的总特征是发展,在恩格斯看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既成事物的”。这说明: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里,世界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也是如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是会进行完善和发展的,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而改进,经历不断开拓而向前的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其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于对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的解决;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更好地推动农村的城镇化建设。这一系列理论措施都是对前人理论成果的发展。
(二)贯穿了对立统一的矛盾分析法
1.紧紧围绕着两点论和重点论二者辩证统一的关系。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要掌握每个事物都有统一和对立的两面性;重点论代表着事物具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站在这二者的立场上对问题进行解决。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根本发展趋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是从两点论的角度上来把握的;而对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认识则是从重点论的层面上来理解的;二者又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2.能够紧紧围绕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对于普遍事物而言,其矛盾具有多样性,在这之中能够从实际上对事物发展起到根本性的决定作用是主要矛盾,其也能够从根本上反映出当前所呈现出的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因此,抓住主要矛盾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有利于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表明了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观点能够体现出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指明了现阶段我国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方向,使马克思主义当中关于矛盾的学说进一步完善和丰富。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唯物史观角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在这一基础上,对两个基本矛盾理论进行了深度把握,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走好群众路线。
(一)科学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无论是在社会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中,矛盾都能够推动事物进一步发展。然而针对社会矛盾而言,存在着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唯物史观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离不开两个基本性的矛盾。他们分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基于对这二者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基本矛盾也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因此,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其中更为基础的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能够从根本上推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发展,所以应针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展开进一步调整。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具体体现是,在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方面:在推动经济中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城镇化建设,确保新发展理念的有效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上层建筑方面: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也应该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行兼顾,进一步做好思想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工作,严格坚持依法治国的要求。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在唯物史观看来,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作用必不可少。这也就代表着“不管历史有什么样的结局,人们通常会遵循于自身的追求和预期,进行历史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愿望和对外部世界的合力,就可以被称之为是历史”。在唯物史观中提出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原理揭示了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要始终把人民看作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进行治国理政的过程中要走好群众路线,为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而不断奋斗。”正是生动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思想,积极贯彻了群众路线这一方法。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是最新的理论成果。它的根本立足点是让中华民族获得伟大复兴,让每个中国人都得到幸福,将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任务作为发展一切的出发点,最终让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得以在中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时借助和运用联系的观点,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性的总体布局,也就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五位一体的综合发展;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性布局,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等四个全面的整体性发展;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国内外局势。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新思想,确定了在新时代应该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根本性问题;通过全局思维,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任务以及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重新定义;提出了“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和“八个明确”的丰富内涵,为中国今后的发展做了整体的规划。通过上述方面皆可体现出它们各自之间的影响与制约,充分体现了联系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在对我国国情准确把握的基础上,确定了新的历史定位,以及准确判断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的每一处都彰显着唯物论、辩证法以及唯物史观的光芒,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值得我们去深入地研究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