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毛泽东构成的人类文化现象诠释

发布时间:2015-07-20 10:48

毛泽东,一个“大写”的名字,沐浴着本土数千年灿烂文明的光华,健步于世界文化沃野,吐纳江河百川、宇宙灵秀,闪烁着迷人的人格光晕,构成20世纪影响深远的人类文化现象。 
世纪之交“毛泽东构成的人类文化现象”的重新结构和文化审视,显然是关于人类精神家园集体寻找的必然结果。首先,毛泽东艰苦朴素、志存高远、处变不惊、无往不胜的人格魅力具有永久的人生启示意义。其次,市场经济的冲击及价值观念的调适造成新的心态失衡和价值重构,毛泽东所代表的价值倾向正好为人们的求解心理提供了必要的平衡点。最后,国际巨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时间,人们发现社会主义“由短变长”,共产主义“由近而远”。惊讶、惶惑之余,蓦然回首,认定毛泽东思想仍是最有力的精神支撑之一。 
“个性不会从一个人身上跑向另一个人身上,但文化却可以从一个社会传播到另一个社会”。(注:〔美〕菲立普,巴格比着、夏克等译:《文化:历史的投影》,13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作为重要的人类文化存在,毛泽东现象具有大于个人、超越国界的人类意味。基于此,本文就毛泽东现象的本体、民族、国家、人类等渐次递进的世界的人类学意义略作诠释。 
一、本体含蕴——自我实现的强人 
毛泽东现象的文化意义,首先在于其本体价值。毛泽东深厚的本体含蕴在于,他是一位能够超越他人并自我超越的强人,一位影视明星写道:“在我的少女时代与青年时代,我最热爱、最崇拜的男性是毛泽东。我把所有纯真的爱情,全部的憧憬和希望,都奉献给了他,他是我顶礼膜拜的偶像。”(注:刘晓庆:《我在毛泽东时代》,载《中国作家》,1992(5)。)毛泽东非凡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对毛泽东来说,几乎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所谓“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就是这个意思,这种永不满足的超越意识,决定了他那具有激进色彩的社会主义发展观。60年代初,在认真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毛泽东较全面地表述了这种进取与超越思想: 
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单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列宁,不写出《两个策略》等着作,就不能解决一九○五年和以后出现的新问题。单有一九○七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就不足以应付十月革命前后发生的新问题。适应这个时候的需要,列宁就写了《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着作。列宁死了,又需要斯大林写出《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这样的着作,来对付反对派,保卫列宁主义。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出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合于当时需要不能不写的。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着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注:参见《毛泽东的读书生活》,35~36页。) 
这种追赶社会、把握现实、推进历史发展的开拓精神使毛泽东成为永远站在时代前列的强人,并直接启发了当代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据雷洁琼回忆,1949年初,她与几位民主人士一同去西柏坡面见毛主席,“当时还处于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深谋远虑想到革命胜利后的经济和文化建设问题,想到改善人民的生活问题,使我感到他学识渊博,高瞻远瞩,确是个伟大人物”(注:雷洁琼:《一次难忘的幸福会见》,载《毛泽东同志九十诞辰纪念文选》,3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纵观毛泽东一生,他从未放弃过探索与奋斗。对此,胡耀邦有过中肯评价:“伟大斗争的时代必然会生长出卓越的人物,而卓越的人物反过来又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毛泽东同志就是我们国家这一百多年中最伟大、最卓越的人物。”(注:胡耀邦:《最好的怀念》,载《毛泽东同志九十诞辰纪念文选》,7页。)美国的施拉姆教授也称赞毛泽东是一位“不朽的造反者,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与人奋斗”(注:〔美〕施拉姆着、刘李胜等译:《毛泽东的思想》,305页,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正是毛泽东现象本体含蕴的内在启示。 
二、民族气度——中华民族利益的优秀代表 
就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言,毛泽东堪称忠实而超拔的代表。他以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优越感和深沉的民族感情,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成为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优秀代言人。 
毛泽东的民族情结是明朗而一贯的。在他看来,“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161页。)。在《论十大关系》中,他号召“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他认为,正因为有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才能在长期的求生存、谋发展的斗争中,不仅没有被东西方列强所吞噬,相反,而是异常坚强站立并成熟起来。 
  
毛泽东惊人的洞悉力还在于,在大力张扬民族尊严与自信心的同时,始终告诫中华民族务必保持斗志与方向。此乃民族不败之关键。他多次指出,“中国人要有志气。我们应当教育全国城市、乡村的每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目标,有志气。”(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470页。)他辩证地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285页。)。 
“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上产生过许多为世世代代人民所景仰的民族英雄,毫无疑问,其中最杰出的是毛泽东同志。”(注:《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载1983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今天,我们有责任继续发扬毛泽东高尚博大的民族精神,时刻反思数千年来所走过的道路,抓住历史发展的契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再铸辉煌。 
三、治国风范——国家航船的杰出舵手 
毛泽东不卑不亢、自力更生、和平发展的大智大勇,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国格的缩影。毛泽东所恪守的利益原则是:国家利益高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且,从根本上讲,国家利益胜于民族利益。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前途高度契合时,国家利益就成为民族利益的集中体现。 


基于此,毛泽东对内力主民族和睦,对外反对大国沙文主义。他极为推崇陆游、张孝祥、张元干、洪皓等南宋爱国主义诗人诗作,称赞他们代表了国家的最高利益。事实表明,危亡关头,毛泽东总是挺身而出,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置于首位,并为此多次冒险与******蒋介石合作,堪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称之为“国魂”乃当之无愧。所以,日本学者大泽升说:“毛泽东是新时代的开拓者,这一点没有错。而且,他将作为开创新中国的人物流芳千古。”(注:〔日〕大泽升:《中国向何处去》,载《国外党史研究》,1992(5)。) 
毛泽东认为,马列主义是中国人民摆脱苦难和压迫的指南,没有这一点,中国人民将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他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4卷,1516页。) 
“在足够的时间流逝后,大多数天才人物在原型无不被看出完全是他时代和国度中的人。他与同代人共享着比他或他的同代人更多的东西。”(注:〔美〕菲立普,巴格比着、夏克等译:《文化:历史的投影》,15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毛泽东时代”之所以成为一种内蕴丰厚的社会文化现象,正是因为他与他的国家、人民间的无限多样的血肉联系。甚至,他以自己卓越的才华、信心与毅力,创造了比他预想的蓝图更加充满希望、更具解释性的未来。因此,施拉姆评价说:“他矢志不移地谋求中国的繁荣,恢复她在世界上的地位,这无疑是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注:〔美〕施拉姆着、刘李胜等译:《毛泽东的思想》,290页,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邓小平充分估量到毛泽东的“开国”功勋:“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所以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148页。) 
四、人类意义——改变与推动世界历史进程的巨人 
毛泽东生于中国,属于世界,可谓重新划分世界格局并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历史巨人。毛泽东不仅异常熟悉中国国情,而且,他对世界形势的深度关切与理性分析令外国首脑和记者大为惊讶。斯大林在世时,曾夸赞毛泽东是了解世界形势的为数不多的人之一;国际友人斯特朗更是由衷感叹——“主席对世界大事的知识是十分完备的”。 
优秀的个人素质、强烈的集体、民族意识与清醒的国家观念,决定了毛泽东高尚的人类情怀。在致力于中华民族解放大业的同时,保卫不负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使命,成为20世纪人类思想与政治话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首先,毛泽东认为,十月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世界主要存在两大对抗:一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对抗;二是爱好和平、渴求独立、争取解放的广大第三世界与第一、第二世界中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的对抗。因此,他主张彻底打败法西斯,****帝国主义,消灭一切反动派。唯其如此,业已取得的社会主义成果才能得以巩固,第三世界人民才能求得解放,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的持久和平。这种跨越国界的人类意识和国际主义襟怀,使毛泽东有可能及早注意到苏联革命的人类学价值。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后,毛泽东兴奋而敏锐地判断,它“不但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甚至也不但是这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而且是整个人类历史的转折点”(注:《毛泽东选集》,2版,第3卷,885页。)。毛泽东之所以坚决抗日和号召全面彻底地消灭******反动派,仍然是基于推进世界革命进程的考虑。 
  
其次,毛泽东清楚地阐述了世界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他认为,“无产阶级是最先进的阶级,它要领导全世界的革命”(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479页。)。因而,他特别通俗地规定了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基本原则:君子动口不动手,第一条;第二条,小人要动手,老子也动手,即以和平为要,但决不软弱,更不投降。这也是毛泽东的人格力量在世界革命中的显现。 
再次,为其更有效地争取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就必须结成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为此,毛泽东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宏观地看,毛泽东的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他不仅重视中国同苏联的关系,同广大第三世界人民的伙伴关系,而且重视与第一、第二世界爱好和平人民间的协作关系,甚至注重与某些反动派暂时地、策略性地和平共处。最有说服力的莫过于他对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评价以及关于国共两党签订停战协定的肯定。当苏德互不侵犯协定公布时,许多进步人士想不通,但毛泽东却迅即给予积极评价:“这个协定打破了张伯伦、达拉第等国际反动资产阶级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打破了德意日****集团对于苏联的包围,巩固了苏德两国间的和平,保障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在东方,则打击了日本,援助全了中国……。在这一切上面,就安置了援助世界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基础。”(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580页。)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他进一步重申了国际大团结的极端重要性,强调了团结的广泛性和国际主义意义:“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659页。) 
最后,毛泽东从理论高度明确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早在1940年初,毛泽东就指出:“中国革命到了今天,它的意义更加增大了。……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伟大的一部分。”(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671页。)进入社会主义时代之后,毛泽东更加看重中国事业的世界分量,将解放自己与解放全人类并最终解放自己紧密联系起来,为世界革命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 
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迎着轰然作响的新世纪钟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大旗,执着于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追求,是毛泽东现象的当代中国意义。由此,将中国前途和人类命运联结起来,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提高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进而关注人类和平与发展,这就是毛泽东现象的人类学意义。 

上一篇:宗教批判对马克思理论形成的作用

下一篇:论毛泽东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