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思想的三个基本命题
[摘要] 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思想的三个基本命题。三个基本命题的提出,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大变革大调整的当今世界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产物,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继承、丰富和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发展思想。
[关键词] 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认识和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思想。这一思想所坚持的三个基本命题——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时代进步的要求和人类文明发展大势,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一、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在和平环境中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经过艰辛探索,中国终于通过改革开放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今天,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明确地宣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充分利用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的机遇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发展思想。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新中国建设争取和平的环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提出并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向世界宣示:“我们坚决主张,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和平竞赛,各国内部的事务由本国人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解决。我们坚决主张,一切国家实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样大家知道的五项原则。”[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概括了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原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作为一套完整的国家行为规范,它超越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异同。正如其名称一样,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质是实现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续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思想:第一,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第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既为我们争取和平、促进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我们争取和平、促进发展提出了任务。第三,我国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是要寻求一个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四个现代化。第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威胁着世界和平,争取和平就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五,奉行不结盟的政策,有利于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和国际局势的稳定。第六,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善和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第七,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着眼于自身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既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又注意策略的灵活性。这些重要思想,使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准确定位、善于自处,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中国动力。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不渝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思想:第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反映了各国人民的愿望,党的十六大首次明确把二者统一起来确定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第二,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文明、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第三,主张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新时期的中国外交,首先着眼于中国的国家利益,同时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时代前进方向、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愿望。第四,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党和政府关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张。各国在政治上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在经济上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在文化上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在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这些重要思想,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现实的客观要求,表达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致力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愿望与决心。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得到更多实惠,国际地位和影响显着提高。快速发展的中国,撬动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传统板块,国际社会在给予广泛赞誉的同时也不时出现“中国威胁论”的声音,需要我们党更加明确地阐述自己的战略主张。面对新形势的要求,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2004年******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首次提出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命题。2005年******在第七届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全面阐明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时代内涵。“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平的发展,就是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开放的发展,就是中国将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开放市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合作的发展,就是中国将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制定和实施国际经贸规则,共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分歧和问题,努力实现互利共赢。”同年发表的《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以政府文告的形式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坚持这条道路的必然性、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大大提高了中国未来走向的透明度。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在深刻分析国内国际形势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按照这次大会的要求,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我们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我们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我们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不搞军备竞赛,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是我们党从历史和现实出发作出的战略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必然实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过去30年,中国裁军170多万。近年来,中国国防开支虽有增加,但无论就绝对值还是就相对值来说,不仅难以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是较之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是较低的。拿2005年的军费来说,美、英、日、法分别是4017亿美元、488亿美元、453亿美元和365亿美元,中国则是302亿美元;所占GDP比重,美、英、法分别为3.6%、2.5%和1.98%,中国则为1.36%;所占财政开支比重,美、法、德分别是17.8%、11.4%和9.25%,中国则是7.43%。这些数字足以表明,中国无兴趣也无能力搞什么军备竞赛。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很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在对外关系中,中国人主张强不执弱、富不侮贫,主张协和万邦、万国咸宁,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基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和文化传统而作出的战略选择。
当今世界,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对此,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给予了深刻分析。60年来,尽管地区动荡不断、局部冲突时有发生,但各国更加重视对话合作,更加重视谈判解决争端,通过联合国预防和制止武装冲突、维护世界和平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尽管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国际关系民主化尚未实现,但对话交流、和睦相处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各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共识;尽管世界发展还很不平衡、贫穷和饥饿仍在不少国家肆虐,但国际社会已经制定了减少贫困、促进发展的目标,加强合作、共同发展日益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而作出的战略选择。
二、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就是既通过对外开放实现自身发展,又通过自身发展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一战略是在我国对外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我们党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升华的结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始终把平等互利作为制定对外开放政策和处理对外经贸关系的重要准则。党的十二大指出,实行对外开放,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党的十四大强调,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愿意不断加强和扩大同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经济、科技合作,加强在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领域的交流。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党的十六大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这些论述,已经蕴含着互利共赢的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了互利共赢的思想。2004年11月,******在巴西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共创中拉友好新局面》的演讲,提出经济上优势互补、成为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的中拉关系发展目标。2005年4月,******在亚非峰会上就构筑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表意见,强调经济上亚非国家要成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把互利共赢作为开放战略提了出来。******在这次全会上讲话指出,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必须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改善贸易投资环境、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使对外开放更好地促进国内改革发展。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决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利用外部条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我们党历来坚持的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可持续发展的开放观,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之间开展长期合作、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然要求。当今时代,发展成为绝大多数国家的首选国策。而日趋深化的经济全球化把世界作为统一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谋取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为各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自身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由于现行的游戏规则多出自发达国家之手,经济全球化并不必然带来各国之间往来的顺畅和受益的公正。我们主张,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应以公正为基础,以互利为原则,以共赢为目标,使经济全球化真正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受惠的全球化。公正才能互利,互利才能共赢,共赢才能使对外开放成为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我国致力于有关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信守承诺,不断扩大市场开放,取消了所有非关税措施,工业品关税水平降到9.9%,如果考虑加工贸易,平均关税水平还不到5%,比一些发达国家还低。在服务贸易领域,已经开放了旅游、电信、运输、会计、审计、法律、银行等行业。面对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的新形势,党和政府强调要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特别是要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我们将继续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的汇合点,在实现本国发展的同时兼顾对方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利益;继续按照通行的国际经贸规则,扩大市场准入,依法保护合作者权益,同时支持国际社会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完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制,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通过磋商协作妥善处理经贸摩擦。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表明中国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诚意和努力。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使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24.1亿元增至24.66万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由206亿美元升至2.1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加到1.52万亿美元,全国财政收入由1132.26亿元增至5.13万亿元,人均国民收入由250美元增至2000多美元,贫困人口由2.5亿降到0.15亿,总体上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近些年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经济总量自2005年跃居世界第4位,外贸总量自2004年跃居世界第3位,外汇储备自2006跃居世界第1位。中国通过对外经贸合作,得到了自身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近8千亿美元,涉及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几乎所有的经济领域,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开放型经济快速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发展。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外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扩大内需的方针,并向重灾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有关国家最终战胜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对外互惠互利经贸关系的不断扩大,给有关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实际利益。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年均进口5千多亿美元的商品,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千万个就业机会。过去10年,中国产品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千多亿美元。1990年以来,外来投资者累计从中国汇出的利润多达3千多亿美元。在对外投资方面,截至2006年末,中国5千多家境内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超过900亿美元,为东道国经济社会发展带去了机会。在对外援助方面,中国坚持平等相待、维护共同利益,尽力而为、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带动了我国与这些国家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搭建了发展双方经贸关系的广阔舞台,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自主能力。
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确立什么样的国际关系准则、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我们党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世界秩序观。2005年4月,******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2005年7月,中俄签署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和谐世界第一次被确认为双边共识。2005年9月,******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中国对建设和谐世界的看法。此后,“和谐世界”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新名词频频出现于重大国际场合,它所描绘的国际关系的应然状态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理解和赞同。美国《侨报》认为,和谐世界理论根植于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丰富和发展,它讲求国家之间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和谋求共同发展。
持久和平、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根本标志。具体说来,和谐世界是一个民主平等的世界、和睦互信的世界、公正互利的世界、包容开放的世界。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和谐世界的基本前提。各国风俗各异、制度有别、发展不一,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都享有自主、自立的权利和应有的尊严,都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携手处理好世界上的各种问题。互信合作、和睦相处是和谐世界的重要保障。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及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昭示,战争和对抗不能根本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难题,热衷军事投入、强化军事同盟谋求单方面绝对安全和军事优势难以带来世界和平稳定。在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世界,各国应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加强相互交流、理解、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分歧和争端,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普遍发展、共同繁荣是和谐世界的坚实基础。经济全球化如同双刃剑,既有可能带来世界的共同繁荣,也有可能加剧各国的贫富分化。各国应遵循公正互利的原则,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尤其是发达国家,在谋求自身繁荣发展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权益。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共同发展是和谐世界的根本要求。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种文明尽管经历不同、价值观存在差异,但都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只有这样,人类文明才能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始终保持繁荣进步的活力。和谐世界,本质上是融洽的国家关系的反映。没有各国之间的民主平等、和睦互信、公正互利、包容开放,就没有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建设和谐世界是一项紧迫任务。当今世界,虽然冷战时代已经过去,但是冷战思维并没有消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种种原因导致的局部战争和冲突时起时伏,地区热点问题错综复杂;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势力在一些地区还相当活跃;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许多国家人民的基本生存甚至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很多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水土破坏、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严重的传染性疾病、重大的自然灾害,还有近年来凸显的能源和粮食问题。诸如此类的不和谐因素或影响和谐的因素表明,促进世界和平、共同发展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着眼于解决当今世界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谋求的是整个人类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超越了中国国家利益的视角和范围。
和谐世界重在建设,需要各国携手努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提出了“四个坚持”:坚持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坚持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坚持包容精神,维护世界的多样性;坚持积极稳妥方针,推进联合国改革。“四个坚持”概括了当前建设和谐世界的努力方向,具体实施有待努力探索和不断总结。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建设和谐世界,要求各国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提高合作层次。
中国致力于与各国一起建设和谐世界。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作为和谐世界的倡导者,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为建设和谐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着眼于和谐世界建设,中国坚持把大国作为关键,稳定和发展同主要大国的关系,继续深化不同内涵的战略合作;把周边作为首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不断改善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基础,加强同它们的团结与合作,不断深化南南合作;把多边作为舞台,扩大参与联合国的工作与活动,以建设性姿态推动联合国改革,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和参与多边安全合作。德国《法兰克福汇报》2008年6月20日载文认为,近几个月来中国在与周边关系上的努力,远不止办好奥运的考虑,它也属于缔造“和谐世界”的范畴。
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发展思想。人类社会最近走过的半个多世纪,时代特征和我们党对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的约30年里,我们党认为世界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这个时代的主题是战争和革命。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们党认为世界处在一个以和平与发展为特征的时代。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认为世界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努力从未懈怠。2004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50周年之际,******总理在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忠实实践者。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中国同165个国家建立了发展了外交关系,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同绝大多数邻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了边界问题,维护了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增进了同这些国家的友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达程度的许多国家改善和发展互利合作关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所有这些,都是同中国坚定地、真诚地、创造性地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不开的。”继承我们党孜孜追求的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的崇高事业,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升华了我们党的和平发展思想。从“世界和平”到“世界和谐”,从“和平相处”到“和谐相处”,一字之差,深刻反映了我们党顺应和引领时代进步潮流的追求。一个和谐的世界,不仅告别伴随人类数千年的战争,而且各国之间互尊、互信、平等、互利、协作,同心协力解决共同面对的矛盾与问题,各种文明在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中共同发展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是人类国家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革命性主张,是中国共产党的和平发展思想的一个新的命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标识。
注释:
[1]毛泽东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316.
人民日报.200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