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特征

发布时间:2015-08-06 09:50

   [摘要]人民性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它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发展形态,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性的新境界。人民性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一切工作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是中国共产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不渝的政治追求。

  [关键词]人民性;价值取向;政治诉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强烈而深厚的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特征。准确把握这一特征,对于深入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脉相承的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发展形态始终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特征,准确判断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成功和挫折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各个发展形态既面对共同主题又侧重探索不同重大问题,既内在统一又层层递进,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发展形态,深刻地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性的价值取向。邓小平理论强调,要时刻关注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把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它特别强调,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显而易见,人民性的价值取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这一价值取向的基本要求就是,牢固树立人民为本的理念,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
  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反映了我们党的先进性。先进性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本、力量之源。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反映在党的纲领、路线上,就是始终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为实现和维护这个利益而不懈奋斗。我们党从来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从创立邓小平理论,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一直体现着人民性。我们党的先进性建设从来都具有人民性的内涵,人民性是先进性建设的核心,人民性决定和影响着先进性。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从根本上,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消灭贫穷,加快发展,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真正体现。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衡量和评价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根本尺度。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民群众参与历史活动的根本动因在于实现自己的利益。一个理论能否凝聚民心,能否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根本问题在于它是否能够正确反映、实现、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正确反映中国历史发展规律和正确反映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利益和意志的统一,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自己利益的锐利思想武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质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创造条件使广大人民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享有。
  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创新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关系我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极大地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创新,其人民性的价值取向也展现出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还存在偏差和失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就成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中心问题。邓小平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无论是对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最终目的的阐述,还是对我国新时期的主要矛盾的判断以及衡量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的确立,都贯穿着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邓小平把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共同富裕”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特别强调,我们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邓小平善于概括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根据人民群众的主体愿望和实践指向,敏锐地捕捉和把握我国改革开放的契机,不失时机地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他把人民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根本标准。不仅如此,邓小平还认为,“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日子是不是逐步好过一些”如此等等,也是评价一个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结构优劣与否的标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点。
  世纪之交,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整个社会结构出现了大的调整,多层次的社会群体应运而生,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中心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生产力为逻辑起点,以文化为重要纽带,以人民利益为最终归宿。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归根到底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同志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价值。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小康,综合国力增强,但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我国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就成为科学发展观的中心问题。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科学发展就是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否得到实惠,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否得到改善,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是否得到保障,是检验发展是否科学的最高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具体说来,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为了人民,明确了发展的根本目的;发展依靠人民,明确了发展的基本动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明确了发展成果的分配原则;三者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科学发展观完整的价值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性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着眼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强调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科学发展观则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不管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还是党的先进性的建设,都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科学发展观的人民性,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人民性的继承和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取向的新境界。发展为了人民,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广大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价值追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公平地享有发展成果,这是社会主义最显着的特征。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更加明确,使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的思路更加清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彰显。
  始终不渝的政治诉求
  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同志指出:“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因而,人民性是一种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归依的政治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不渝的政治诉求。实现这一诉求,就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切工作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对利益的追求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基本的动力。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各项具体工作的开展,必须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切实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贯彻到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发展的各个方面。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
  其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定性因素。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中蕴藏着的巨大智慧和创造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为祖国富强贡献力量的社会各阶层人们都要团结,对他们的合法权益都要保护,把全民族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进一步引导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善于发现和总结适合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更广泛地组织和吸引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实践,行使民主权利。建立和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把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利益和力量协调好、团结好,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竭诚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切实转变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及时发现和总结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
  再次,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享有者。必须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切实做好保障义务教育的工作,切实减轻群众的教育负担。要切实改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把解决公平问题摆到重要位置,合理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努力遏制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扩大。要不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要着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社会事业。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体的疾苦,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同大多数群众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烈而深厚的人民性,这种人民性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的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性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性,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一切工作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加重视社会公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不渝的政治诉求。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要牢牢地把握人民性,自觉地坚持人民性。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人民性,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论“三个代表”[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62.
  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13、173.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上):370,15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82.

上一篇: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下一篇: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