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的本质、特征与实

发布时间:2015-08-06 09:51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客体的追求及其价值客体所具有的教育属性对主体的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特征,主要体现在内容体系的先进性、主体指向的人本性、主流意识下的多样性、继承发展的开放性、实践运作的创造性五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要从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这一前提入手,正确理解需要与利益的动因,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本质,通过“内生性”与“外源性”两大途径,同时构建起导向机制、激励机制、监测机制、调控机制等运作机制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

  关键词: 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社会主义文化

  Abstract: The essence of socialist system of key ideologies lies in the masses of people‘s pursuit of this system as the subject of ideologies and satisfaction of the educational property in the system to the subject. This system is ideologically characteristic of advancedness in content, humanity in leading orientation, diversity in mainstream consciousness, openness in succession and development and creativity in practical operation. To realize the socialist system of key ideologies, a good grasp of the essence of the system should be secured and necessary operative mechanisms should be introduced to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of key ideologies.

  Key Words: system of key ideology; Marxist view of value; socialist culture

  “十六大”以来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又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008年初,******同志在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又强调要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增强全民族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论断高屋建瓴地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文化中的战略作用,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知和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价值判断,它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诉求,规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因而以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为指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深刻的价值层面分析,有利于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理解,有利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更好地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作用。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
  人类一切活动的实质都是在追求某种社会价值。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实现和享用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一个社会整体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统治阶级主导下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在我国价值观念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代表了人们的根本利益,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每个社会的思维方式、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
  作为价值的本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是从人类对象性活动以及主客体关系“两个尺度”中把握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在这种关系中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和客体对增强主体本质力量的作用的统一构成了价值的本质,即“价值的本质,是客体属性同人的主体尺度之间的一种统一,是‘世界对人的意义’”[2]。其价值的本质表现在两个方面:在生成方面,价值是人的本质力量或主体性的对象化;在功能方面,价值是客体对于增强人的本质力量和提高人的主体性、人的自由的作用和意义。[3]63-6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也应从这个视角去理解: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它必然是人民群众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提高增强主体本质力量具有重大意义。这两个方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与逻辑关系中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
  1. 人民群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产品的主客体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所谓价值是个关系范畴而不是实体范畴,即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特定关系。为此,在人民群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对关系中就要进行主体、客体划分。从认识论视角分析,人民群众是这一对价值关系的价值主体。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始终是把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本体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4]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民群众无疑是思想支配行动的社会主体。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理解的客体属于物质、社会存在,包括人们认识或需求的精神现象与精神产品,当然这种精神客体不是孤立存在的独立物,归根结底是在物质运动形式中,物质承担的一种特殊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无疑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新精神产品,相对广大人民群众价值主体而言,从关系维度上讲它为价值客体。
  2. 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追求
  作为有思想、有意识的主体的人,除了物质需要、秩序需要外还有精神的需要。精神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科学熔铸,对理想信念情操道德的真实的想像。这种精神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过程,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提升其需要层级与需要程度。当物质需要得到较充分的满足、社会秩序需要达到非暴力作用而形成的稳定后,精神需要将会成为人们重要的需要指向;同时这种精神需要,经由离散的社会个体需要整合为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社会群体需要,它是由社会群体对社会诉求得到满足并在社会实践中显现出来的意义上的需求;这种精神需要在得到实现的过程中,会造成主体间的价值增殖和形态的转换。价值增殖表现在社会成员之间普遍交往产生的相得益彰的实际效应,形态的转换表现在精神需要的满足会成为满足社会成员物质与秩序需要的推动力量,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的需要不仅可以以利益的形式体现出来,也可以以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那些反映了人们某种内心的需要或利益的要求之思想观念,只有经过在共同体内的传播,被共同体多数成员所接受,才能对共同体成员的行为造成影响,形成约束力。”[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恰是以观念形式来反映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指向,它代表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利益,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反映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规律。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属性与目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它将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精神动力、道德规范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完备的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作用在于指导行动。******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这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客体的教育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其目的是在实践中发挥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打牢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础,凝聚人心,激发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奋斗的巨大作用,这种作用从终极目的上满足了价值主体——人民的需要。它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以及人格的完善和主体性的提升都有着重大的促进意义。人民作为价值关系范畴中的价值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和影响下,自觉地吸收和接纳核心价值体系,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体系中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坚定地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昭示的美好价值。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特征
  核心价值体系的共性构成了共有的基本特征,不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又有着反映个性特质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除了一般意义的特征外还有着自身鲜明的价值特征。
  1. 内容体系的先进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层面构成了其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人类走向全面发展的、真正得到解放的科学,在实践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而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实践印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惟一正确的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崛起的必由之路,以这条道路作为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励着人民满怀信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凝炼、积淀、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和体现时代特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伦理道德的统一体,它既适应现阶段人们的道德实际,又引领人们荣辱观念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层面各自的先进性整合成整个体系的先进性,且四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 主体指向的人本性。价值属人是衡量界定价值的关键所在,任何价值体系都具有主体指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体指向是人民,所以具有鲜明的人本特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主线。马克思主义人本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人民所创造,为人民所实现,为人民所享用。它具体表现为人民在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出人民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即自主地进行价值分析和评判,能动地接受和吸纳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创造性地发展核心价值体系,最终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人民所享用。
  3. 主流意识下的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的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遵从党的思想路线,在主流意识统摄下做到多样性。在当今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的情势下,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原则,因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中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为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两点论,一方面,不能因强调层次性而降低甚至否定先进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形而上学地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的社会成员,而是要“倡导积极的、支持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6]。从价值论上说,就是要满足不同层次的价值主体的多样性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做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一致性与差异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成为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
  4. 继承发展的开放性。任何核心价值体系都是继承与发展的集合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以开放的姿态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它只有站在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和文明基础之上,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适应,才具有无穷的真理力量,因而要做到除了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以及世界优秀文化文明成果外,还应将以往价值体系中反映一切社会成员共同要求的积极内容加以熔铸并赋予新的含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成分。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容乃大”的本质体现和价值特征。
  5. 实践运作的创造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个开放的体系,它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保持其质的规定性的前提下,不断在实践运作中勇于创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之所在。作为价值主体,人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中不断创新内容,以保持核心价值体系的鲜活性;不断创新方法,以提高核心价值体系的实效性;不断创新机制,以建立核心价值体系的长效性。为此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满足价值主体新的需求,同时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往复循环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达到新的境界。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终效应体现在它的价值实现上,这是任何一个价值体系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理论上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前提、动因、实质、途径与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从而有力保证这个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得到广泛宣传推广,“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所掌握,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7]。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前提
  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发展要求,是彰显社会主义特色和本质的重要标识,遵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客观依据,也是其价值取向的基本前提与本质诉求。
  “所谓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然就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8]99-10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具有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它必然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合规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的体现,它必然能够深深融入到我们的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民族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已经深深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必然成为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一致,它必将成为社会全体成员主导的道德规范。
  “所谓合目的性,是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长远上看,必须符合既定的价值目标与理想追求,活动的最终目的是现实活动的终极目标,现实活动要符合和服务于最终的价值目标。合目的性要求的是人的现实活动与最终目标的一致性,这是人的活动的价值取向方面。”[8]99-10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价值活动与发展遵循其内在的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它深刻体现了个人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能够实现的根源之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切实解决当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利益问题、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与切实促进社会和谐、支撑科学发展以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有机统一起来。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体现了价值活动的合法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的价值生成体现的也是这种合法性,因为它“走进普通民众的‘真的现实’、‘真的生活’过程中”,从而必然“回归‘合法性’生成与存在的实践之根”[9]。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动因马克思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10]这里所说的“他们”是指主体的人。人的需要是形成主体,也是发展主体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是主体的内在尺度,是主体一切活动的源泉、内在动力与出发点。同时,主体的需要也使得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成为价值关系。价值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与实现的。并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都有价值,只有客体对主体的生存、发展、完善起积极作用的、合理的需要才有价值。这是衡量主体需要的一种价值尺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充分体现了这种价值尺度。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矛盾产生的根源上来看,正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引发了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并进而促生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生产的价值目标与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的凝集的集中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激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更科学地引导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民群众主体性的提升。
  人类任何活动总是为了一定的需要和利益,并在一定的目标驱动下以一定的方式展开,价值活动也不例外。利益冲突与分化,是导致社会价值资源分配悬殊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内在原因。核心价值体系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硬核”,它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对社会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与辐射作用以及对不符合社会发展整体性要求的意识形态进行约束。不难理解,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内在动力是来自社会应对利益冲突与分化的各种需要。当前,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社会各种利益需要矛盾不断显现,人民内部矛盾也不断增多、价值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这就迫切需要一个主导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进而引领、改造、提升、整合不同的价值观念,促使全民族形成共同理想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为“我国经济平衡发展提供观念条件”[11],进而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动力。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实质
  价值实现,是指客体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存在的价值,并且对主体产生了积极的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则是作为客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对主体产生积极的效用,即满足主体利益和需要,推动主体所统摄的社会的思想道德发展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一个“潜显转化”的过程,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潜价值”到“显价值”的转变过程。任何事物在活动过程中都潜存着积极价值或消极价值两种价值形态,只有当潜在的价值形式被主体所消费或吸纳,才能终而转变为显现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等内容。只有为人们所接受,并内化为各自的某种深刻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一种现实的个体动机和行为,其价值才能由“潜”到“显”,即完成了“潜显转化”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因此,可以说价值实现的实质就是价值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即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客体对主体产生实际效用的主体化过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过程中,作为客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属性和功能作用于主体的人,使人受到其一定的影响,并以自身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对其进行认识、加工、处理、改造,将其内在价值内化为人的意识和动机,再由人将其外化为良好的行为和品德,从而转化为现实价值即对人和社会产生积极的效用。它既是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和主体创造性的劳动的过程,又是客体价值被开发、利用的过程。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是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没有了实践活动,任何意义的社会文明和价值都是不存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社会实践实现自身的价值。
  从具体层面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主要凭借“外源性”和“内生性”两大作用。
  所谓“外源性”作用,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影响所导致的人的价值需求的变化和实践行为的调整。实现价值靠主体的实践活动,而主体的实践能力受当时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努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进而引导人们的行为,使之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所谓“内生性”作用,是指主体的人出于自身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反映、选择、内化和外化等环节构成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客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主体人的主动的、有效的认知和接受,内化为主体的精神养料使其思想得到补充,满足主体自身的精神需要,并外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从而使得生成的价值得到消费,也就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
  这两大作用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合力,并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过程的始终,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得以实现。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机制
  (1) 导向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一面旗帜,它解决的是方向问题、原则问题,是对人们思想、道德、精神需要的引导和调节。“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导向机制就是要充分运用法律、科学的管理以及社会舆论和宣传等手段,引导人们利益追求的方向,调节和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思想素养的提高的关系,将思想道德的含义和标准广泛地根植在全社会公民的价值体系中,使社会思想道德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2) 激励机制。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的主体功能,使人们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形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个体自身需要的“内驱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关键。因此要采取多种激励方式,如大张旗鼓地宣传和表彰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广泛群众基础的先进典型,为人们树立学习的榜样,进行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逐步使人们树立与社会保持一致的共同理想、信念等,从而强化价值主体的地位和功能。
  (3) 监测机制。要建立科学的监测目标体系和思想道德网络信息系统,完善各类公共场所和公众行为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形成人民群众及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正确的、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信息资料,全面了解和认真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预测他们可能对主流价值体系的冲击,为加强教育、强化监督和重点整治等工作,及早提供有实据、有分析、有建议的预警报告和控制方案,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前瞻性、科学性和主动性。
  (4) 调控机制。从国家角度讲,要结合通过监测所反馈回来的信息,及时制定和调整宏观政策、制度、法规等,更好、更有效地指导和规范社会行为主体各种思想道德行为。从个体的人的角度讲,从思想认识上入手,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标,通过交流、沟通等,及时、准确地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思潮和道德风尚,荡浊扬清,对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目标、方向进行判断和调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在社会性与自我性的融合中追求价值实现。
  社会发展离不开价值活动,“社会历史也就是人们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的历史”[13]。“我们作为社会一分子,有着共同的利益与共同的目的,相互需要、相互肯定,在一种普遍性的生活中构成一个利益、荣辱与价值彼此共融的共同体。”[14]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反映社会大部分成员的价值诉求必然渗透到人的生存目的、利益需要与道德伦理的每一个部分中并形成社会主导性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这种主导性的价值体系,它为价值研究提供新的视野与平台,而当今的价值研究也必须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不断创新,获取更强大的价值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论分析,简要地勾勒出了由价值本质、价值特征与价值实现所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分析的理论框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是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的核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旨趣、功效与意义等重大方面做出了质的规定;价值特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体现、决定社会意识性质与方向的根本性标志,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原则;价值实现是价值本质与价值特征成为现实可能的重要依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落脚点。为此,从价值哲学视域去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着力点。
  [ 参 考 文 献 ]
  [1] 马克思.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2] 李德顺.价值论[M].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9.
  [3]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63-66.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5] 蒋万胜.秩序、规则与预期[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0-74.
  [6] 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96.
  [7] 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2006(24):3-6.
  [8] 沈阳.构建和谐社会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J].科学社会主义,2007(2):99-102.
  [9] 袁祖社.文化“公共性”的诠释视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法性”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5-10.[10]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11] 蒋万胜.非正式制度对市场经济秩序作用的二重解读[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6-49.
  [12] 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M]∥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13]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
  [14] 袁祖社.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本位”特质与民众“公共精神”的缺失[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31-42.  

上一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统一

下一篇:和谐视域下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