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国特色”的真谛何在

发布时间:2015-08-06 09:51

  摘要: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的科学内涵,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弄清与其相关的若干重要概念,那么,从理论上搞清楚“模式与中国模式”、“特色与中国特色”、“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经典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一些重要的概念,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的真谛,

  关键词:中国特色;基本内涵;概念辨析
 
  理论体系中的概念,表现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关系的概括,凝结着在实践基础上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系列新概念,是在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矛盾关系的概括。正是这些概念作为最基本的逻辑单元,把这一理论体系联系和支撑了起来。所以,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必须弄清楚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本文拟对以下几组概念加以界定和分析。
  一、模式与中国模式
  “模式”一词是从英文Model翻译而来的,有模型、模样、样式等多种含义。据考,最早使用“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概念的是英国研究苏东问题的学者休·塞顿——沃森,他在1953年发表的《从列宁到马林科夫》一书的导言中用了这个词。从执政的共产党来说,原波兰统一工人党总书记1956年10月20日在党的一次全会上的讲话中首先使用了“社会主义模式”这个词,当时中国把它译为“社会主义模型”。到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又重新提出了社会主义模式的问题。从此,“模式”这个词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流行甚广的一个概念。
  “模式”作为各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发展过程中所选择的道路、方式、方法的凝结,是比经验、措施、机制等更具稳定性和系统性的东西。既然各个国家、民族或地方的情况不同,它的发展道路、形式和方法就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这样,就必然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比如,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就存在过苏联模式、匈牙利模式和南斯拉夫模式等。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也既有中国模式,也有古巴模式、越南模式和朝鲜模式等。就资本主义的发展来看,也不是一个模式,邓小平就列举过欧美模式、日本模式和东亚模式等。另外,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于各个地方的不同特点,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模式,如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就有深圳模式、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华西模式、南街村模式等等。所谓“中国模式”,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开辟的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形式和方法,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形式。
  历史和现实都说明,社会主义有模式,但没有唯一的和固定的模式,社会主义模式只能是历史和现实的产物。过去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把苏联模式凝固化、教条化。我们对待“模式”的态度:一是承认不同模式的存在及其意义;二是借鉴但不照搬和迷信别人的模式;三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二、特色与中国特色
  在汉语中,“特色”往往是与特殊、特长、特异、独特等作为近义语广泛使用的。古人认为“事物之独胜处日特色,言其特别出色也”。就是说,特色是特别出色之所在,含有独出于众者之意。邓小平从来没有单独和孤立地使用“特色”这个词,总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等联系在一起使用的。这就意味着他是从思考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是从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角度使用这个词的。因此,只有从这一角度出发才能弄清它的真正含义。
  从一般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来看,“特色”的直接根据在于客观世界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事物的特殊性是特色存在的直接依据。就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要研究其发展道路的特色,首先必须了解其特殊的国情,正是特殊国情状况构成的客观现实,直接影响着发展目标和道路的选择。但是,仅仅认识和分析国情还是不够的。特色在价值判断上还代表着事物的特长和优势,即事物最优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方向。因此,一个国家的“特色”,集中体现在它开辟的适合自己国家情况的发展道路上。所谓“中国特色”,就应该是在正确认识和判断国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最快和最好的方式向前推进,从而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典型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简而言之,“中国特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而开辟的关于中国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独创性,是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特别出色的优点。
  要把握好“中国特色”这个概念,还应该把中国特色与中国现实、中国实际、中国独有等的联系和区别搞清楚。中国特色的形成无疑要从中国实际出发,立足于中国现实。但“实际”和“现实”并不等于特色。比如,中国的“实际”和“特点”之一是人口多、底子薄,这是“现实”,但显然不能说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只能说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出发点。“中国特色”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中国独有”,既要看到“中国特色”中有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所作的独创性贡献,又要看到中国特色并非都是中国独有,它也吸收、借鉴和包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和其他国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带有极大的包容性。
  三、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
  所谓一般原理,指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普遍原理。一般原理之所以是一般和普遍,是因为它作为诸多个别的共同点的概括,不仅包含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某些重要特点,也内含着其他国家革命和建设的特点,体现了个别的、特殊的东西的全部丰富性。中国特色是与一般原理相联系而存在的,也就是说不能孤立地就中国特色而谈中国特色,只有相对于一般原理来谈中国特色才有意义。在这里对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准确把握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
  首先,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的科学内涵。一般原理作为诸多个别共同点的概括,所体现的是本质的一般,而不是抽象的统一,体现着个别的、特殊的东西的全部丰富性。中国特色之所以具有个别和特殊的一面,是因为它具有特定的时间、空间,具有具体的、特殊的性质,而这种具体的差异和区别,在本质上是与一般原理相贯通的。每个国家的社会主义都既包含有对其他国家同样适用的共同性的东西,又包含有只适用于自己国家的特殊的东西,简单地把某个国家的经验说成是普遍适用的一般规律,要求去机械模仿和简单照搬是不科学的,其教训也是深刻的。或者以本国社会主义的不同特色为由,拒绝和背离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荒谬的。
  其次,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的内在关系。从哲学上看,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的关系反映的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同一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从这些关系中去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对作为个性的中国特色进一步加深认识。那种以为一提中国特色,就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观点,或者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曲解为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和没有依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共性与个性、一般性与特殊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源泉,只有结合才能产生“特色”。“结合”得不好,不仅不能产生“特色”,甚至会走到邪路上去。
  四、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
  国际经验就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经验。国际经验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对每一个从事现代化建设的国家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我们是十分重视国际经验的。从改革一开始,我们就反复强调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认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和经验,都是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的。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经验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方面,在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方面、在社会组织的培育方面、在社会发展的避免拉美化方面等等,都是特别注意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的。
  但是,我们在借鉴国际经验的时候,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一定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这是因为,中国不仅有自己的历史传统,而且有自己的特殊的国情和由此决定的一系列特殊的矛盾和问题。中国的特点注定了中国不会重复其他任何国家的模式和道路。所以说,国际经验虽然十分重要,值得借鉴,但绝不能简单地类比,简单地照搬照抄。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和规划的时候,一定要首先下功夫把自己的实际情况搞清楚,不能离开本国的实际情况盲目地照搬国际经验。

  对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模式和经验来解释,更不能一看到中国现象得不到西方的理解时就总怀疑是中国自己出了问题。总之,如何把国际经验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始终是中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五、经典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建立的,它是一个既继承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各种文明成果,又高于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型社会制度。其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消除了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的计划经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预见作为科学的逻辑结论,它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当中,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辩证否定的内在趋势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这种构想和推测,是具有充分、严谨的逻辑力量和理论依据的。因此,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然而,他们所设想的这种社会主义至今还没有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变为现实。
  在现实的实践中,社会主义的实际历史进程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构想并不完全一致。社会主义并没有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首先在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甚至资本主义还很不发达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十月革命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就不再是书本上的东西,而变成了亿万人民的实践,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当然,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看到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大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人为地把两者完全割裂开来或者完全等同起来的做法,都是十分有害的。
  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把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那种社会主义称之为“经典社会主义”,而把在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称之为“现实社会主义”。
  六、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三大召开前夕第一次讲到“初级阶段”问题时,就明确地使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这样两个概念。两者都是对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果说它们有什么区别的话,前者是从首先肯定我国社会性质的前提下提出发展阶段问题的,强调的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而后者是从社会发展形态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表明这个阶段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和相对独立的社会发展阶段。前者强调的是社会性质,后者强调的是历史地位。
  那么,“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什么关系呢?首先,不能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混为一谈。我们是根据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绝不限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它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和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其次,要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只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当我们全面完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之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并不会因此而停步不前,无疑会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完成现阶段任务的基础上,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未来推进。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是邓小平在1982年9月1日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来的(后来他也用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一些提法)。十二大开幕词中的这一提法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一直延用了20年,至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取掉了“有”和“的”两个字,将其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按十六大的这一新提法,对原来的表述进行了相应的修改。那么,为什么要进行这一改动?改动之后两者的内涵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呢?
  首先,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只少了“有”和“的”两个字,但从语言的表达上来看,则更加简洁,更加精练,更加流畅,更加规范,也更加突显了“中国特色”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内涵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不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提法,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提法,都是一个内涵明确、外延清晰、完整科学的概念,都是由“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组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提法中,“有中国特色的”是作为定语来界定“社会主义”这个主体的。同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表述中,“中国特色”仍然是起定语的作用,它的落脚点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我们国家的性质,它作为一种制度,有着自身本质的规定,即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而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色是根据各国不同情况,在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所形成的社会主义的不同模式。“中国特色”离不开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本质,我们强调社会主义必须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也就是说我们既要遵循社会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重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并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社会主义具有共同的特征,但没有共同的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现形态,体现着社会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统一。在这里“中国特色”或者“有中国特色”既是相对于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而言的,也是相对于别国社会主义模式而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游离于它之外的别的什么形态的社会主义。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再次,不论过去使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现在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在其前面都用有“建设”二字,对这两个字是不能忽视的,当我们独立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往往是从建设目标的角度来说的。而当使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则主要是从建设进程的角度来说的。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过程和目标的统一体,既是我们的目标,又是要求我们为之奋斗的历史进程,既是奋斗目标,又是建设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会自发形成的,它是全体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觉进行建设的结果,离开了“建设”,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上一篇:城市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民族意识探析

下一篇:和谐: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调控的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