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共产党巩固地位的战略举措
[内容提要]越南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战略措施主要有七个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是惟一选择”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制度依托:构建“越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体系”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理论基础;“发展和经济增长”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经济基础;“建设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政治基础;建设“先进的、具有浓厚民族本色的文化”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文化精神基础;实行“独立、开放、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政策”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国际条件;搞好“党的建设”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自身保障。
[关键词]越南共产党执政地位战略举措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在苏东剧变的冲击和影响下,在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挑战中,越南共产党执政的政治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党的执政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越共将其高度概括为经济发展滞后、和平演变、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贪污****“四大危机”。从1991年“七大”到2006年“十大”,越共为了克服四大危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在总结苏东剧变的经验教训和进一步深化革新开放的基础上,从确保“社会主义定向”、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实现国强民富的有机结合上,不断推出“以经济建设为重心、以党的建设为关键、以文化建设为社会精神基础”为总体思路的战略举措。
一、“社会主义是惟一选择”: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制度依托
越南共产党认为,共产党与社会主义是生命共同体,党的执政地位能否长久与社会主义制度能否稳固息息相关。所以,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首先就要解决好革新思维与坚守信仰、革新开放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关系问题。
1、提出“五项基本原则”,保证革新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五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相结合、民族力量和新形势下的时代力量相结合。从1989年越共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五项基本原则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强调革新开放要坚持五项基本原则,“改革不改色,融入不溶化”。
2、提出“社会主义定向”的概念,规范革新开放。为了防止在革新开放的进程中偏离社会主义方向,越共在提出“五项基本原则”的同时,发明了“社会主义定向”一词,以此来提醒人们时时刻刻明确革新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定向”,一是说明革新开放要坚持社会主义,二是说明越南目前还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还不能不用某些非社会主义的东西,但这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是为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3、制定《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纲领》和新宪法,使社会主义具有制度保障。1991年,越共“七大”通过了《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纲领》,对越南过渡时期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作了规划,强调“对于我国来说,除此(社会主义)之外没有任何其他道路能够带来真正的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必须强调的是,这是历史的选择”。1992年。越共制定了新宪法“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是人民的国家,由人民所组成,为了人民”。
4、旗帜鲜明地反对西化,坚决清除党内散布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的自由化分子。1990年8月,越共六居八中全会撤消了鼓吹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的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春柏的一切职务。1999年,又将鼓吹自由化和多党制的越共中央委员陈度开除出党。
二、构建“越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体系”:党巩固执政地位的理论基础
越共从1986年党的“六人”到2006年党的“十大”,在“弄清社会主义和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的进程中,已初步形成了以胡志明思想、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成为党巩固执政地位的理论基础。
1、坚持胡志明思想。1991年越共“七大”第一次提出了胡志明思想,认为“胡志明思想的提法符合于我国革命实际,符合全党、全民的感情和愿望”。2001年,越共“九大”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胡志明思想,认为胡志明思想是关于越南革命基本问题的一套全面、深刻的理论和政治观点体系。2006年,越共“十大”再次强调,要坚定马克思列宁主义、胡志明思想、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目标。
2、创立“过渡时期初级阶段”理论。越共从1986年党的“六大”就提出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初级阶段”理论,一方面指出了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不加速经济发展,就会被边缘化,拉大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说明,经济发展和“追赶”不能超越发展生产力基本而必要的阶段。更为重要的是,过渡时期初级阶段理论的创立,使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生产方式的存在具有了合理性和合法性。
3、不断丰富社会主义的内涵,提出“越南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首先,在社会主义的内涵和目标上,1991年越共“七大”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民富国强”。1996年,党的“八大”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2001年,越共“九大”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民富、国强、公平、民主、文明”。2006年,党的“十大”再次强调“党的目标是把越南建设成为独立、民主、富强、社会公平、文明的,没有人剥削人的国家,成功实现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其次,在越南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上,1991年越共“七大”通过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纲领》提出了“六个特征”和“七个方向”。2006年,党的“十大”在此基础上概括为八个特征,即“我国人民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民主、文明的社会;人民当家作主;依靠现代化生产力和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先进,民族特色浓厚;人民脱离压迫和不公,生活温饱、自由、幸福、全面发展;越南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是一个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属于人民、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世界各国人民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4、创直“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论。2001年4月,越共“九大”首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是越南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经济体制革新的目标模式,并提出要在2010年“基本上形成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2006年,越共“十大”提出要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并提出了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八条措施。
三、“发展和经济增长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党巩固执政地位的经济基础
1、把发展生产力当作“第一优先的问题”。越共认为,“对于越南来说,发展和经济增长是生死攸关的问题”,要把发展生产力当作“头等重要的任务、第一优先的问题”。所以。越共从1992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党的建设是关键任务”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强化这一理念,一直将经济建设视为党执政的第一要务、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提出“追赶”战略和发展经济的新标准。2001年,越共“九大”通过的《2001—2005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2001—2010十年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追赶中国、追赶东盟、追赶发达国家的“追赶”战略。为实现经济追赶战略,越共九大提出了发展经济的新标准,即根据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能否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能否实现社会公平的标准使用一切发展经济的手段和方法。2006年,越共“十大”提出要“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0年的2.1倍,年均增长要达到7.5%-8%,努力争取达到8%,到2020年基本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3、在体制和社会心理上为私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越南在坚持国有经济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全方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目前发展的重点是私营经济。2002年,越共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继续革新机制、政策。鼓励私有经济发展并为之提供条件》的决议,强调要在体制和社会心理上为私有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环境。这次全会还首次明确肯定了党员可以发展私有经济,可以成为私有企业主。2006年,党的“十大”再次强调,要“扫除一切障碍,为私营企业在法律允许的各个行业、领域包括各重要的生产经营领域中的发展规模不受限制创造有利的社会心理和经营环境”,并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允许“党员从事私营经济”。
4、“主动融入国际经济”,大力发展外资经济和对外贸易。实行全方位的开放,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经济,引进资金技术,扩大对外贸易,是越共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越南经济发展中最大的亮点。越南先后通过和修改了《越南外国投资法》、《外国在越南投资法若干条款修改补充法》、《越南外资法实施细则》、国内外企业都适用的《企业法》和《投资法》,促进了外资经济的发展。截至2006年底,越南累计已吸收了6813个外国投资项目,合同金额为604.7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360亿美元。积极发展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扩大对外贸易。目前,越南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2006年11月加入了世贸组织,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大幅增长,2006年越南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为840亿美元,同比增长21.5%,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102.2亿美元,同比增长16.19%。
四、“发扬民主……保证权力属于人民”: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政治基础
2001年,越共“九大”报告在越南的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中第一次加上了“民主”一词,2006年党的“十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既是改革、建设和保卫祖国的目标,又是动力”,要“发扬民主,继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确保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与其他国家相比,越共民主政治建设最有特色的措施表现在四个方面:
1、实行国会的直接选举制、质询制与不信任投票制,不断提高国会的作用和实际效力。(1)实行国会代表的直接选举制。越南于199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国会代表的直接选举,全国的选举在同一天举行,选举日必须是星期天,从全国选举委员会、选区选举小组的设立,到代表候选人的产生、全国选举日的确定以及对整个选举、计票过程的监督等都比较民主、规范。(2)提高国会代表的责任和素质。为了避免国会兼职代表“既踢球,又吹哨”,真正发挥民意机关的作用,越南将专职国会代表的比例大幅提高到25%。(3)实行国会的不信任投票制。2001年12月,越南国会批准了一项宪法修正案和《国会组织法》,允许国会对国家和政府领导人进行信任投票,并赋予国会据此罢免国家主席、国会主席和政府总理等领导人的权力。(4)2002年实行国会的质询制。国会代表有权就国家主席、国会主席、政府总理和政府其他成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各自的职责范围的事项向他们提出质询,被质询者必须作出如实回答,且质询场面向全国进行现场直播。现在基本上每个国会会期都有质询。
2、实行“民知、民谈、民做、民检”的基层民主。1986年越共“六大”提出了“人民了解,人民讨论,人民动手,人民检查”(简称“民知、民谈、民做、民检”)的基层民主原则。1998年颁布了《关于制定和实行基层民主制度》的30号文件,要求进一步实施基层民主。随后相继颁布了“乡坊民主条例”、“国家机关民主条例”和“国营企业民主条例”等,具体明确了应向人民公开的事项、应由人民参与讨论和直接决定的事项、应由人民参与讨论由政府直接决定的事项和应由人民监督检查的事项。2002年,越共中央书记处颁布了“关于继续推动基层民主条例的编制和实施”的指示,要求在总结基层民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层民主建设条例。2004年底,由中央书记处牵头,由祖国战线、越南劳动联合会和政府内务部分别起草了乡坊、国有企业、行政机关的民主制度范本,全国的基层组织依照范本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的民主制度。2005年初,越共总书记农德孟强调:“实行基层民主制度是新时期越南社会民主建设的突破口”。
3、建设“属于人民、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法治国家”。1986年越共“六大”报告指出:“要依靠法律,而不仅仅靠讲道理去管理国家”。1991年。越共“七大”通过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建设纲领》指出:“国家用法律来管理社会”。2001年的越共“九大”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要把党的纲领、路线、主张、政策体制化、法律化,由“党治”、“人治”向“法治”转变。2006年,党的“十大”明确提出要建设“属于人民、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法治国家”。目前,越南国会已经通过了58部法律和43部法令,其中包括社会广泛关注的《企业法》、《投资法》、《知识产权法》和《预防和反对****法》,初步形成了有越南特色的法律体系。 4、发挥祖国战线和社会政治团体的民主监督功能。为了更充分地发扬民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建设和管理国家,越共建立了任何重大决定作出前要同祖国战线及其他社会政治团体进行民主协商的制度。2006年,党的“十大”再次强调,党尊重和发挥祖国战线和社会政治团体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密切联系群众,发挥全民族大团结的力量,要继续改革越南祖国战线和各社会团体的活动方式。
五、建设“先进的、具有浓厚的民族本色的越南文化”: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文化精神基础
越共认为,文化是社会的精神基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1998年7月,越共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先进的、具有浓郁民族本色的文化。2001年,越共“九大”提出了先进的、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即大众化、民族化、现代化和具有人文精神。2006年,越共“十大”再次强调,要“继续广泛深入发展先进的、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的越南文化,提高其质量,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1、在文化建设中发扬民族精神,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与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相结合。越共在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时指出:“俄罗斯的社会经济危机不完全是经济与政治危机,而且是一种文化危机,是一种精神上的摧毁。……危机的原因在于全盘西化的意图对民族文化与传统标准的否定。”所以,在文化建设中首先要保护民族特色,大力发扬民族精神,防止全盘西化和文化庸俗化。在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主义与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相结合,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2、开展“建设健康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运动。越共针对革新开放以来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消极现象,提出要占领文化阵地,今后文化建设的“重心任务是在社会中,首先是在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和每个家庭中建设健康的思想道德和生活方式”。为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和爱国竞赛,在从中央到基层的党内和政府机关内进行了思想道德与生活方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运动。2006年11月,又在全国开展了为期五年的“以胡志明为道德榜样而工作和生活”的运动。
3、加强对中学生、大学生的政治道德品质和生活方式教育,培养具有高尚美好道德品质的越南公民:越南从初中到大专院校都开设了以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教育课。在初中和高中注重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的基本知识教育,道德和生活方式的教育,公民在社会中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必要知识教育。在大专院校注重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的科学理论学习和法律、道德、社会学等学科的教育。另外,越南在奥林匹克知识竞赛活动中还设有“奥林匹克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知识竞赛”。
此外,越南还设立国家级重大研究课题,加强对全球化条件下越南文化与人的发展的研究。
六、实行“独立、开放、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政策”: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国际条件
越共认为,开展积极主动的外交,改善与社会主义国家、周边国家和某些大国的关系,既可以为社会主义革新开放和保卫祖国事业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又可以利用矛盾,化解危机,为国家安全和防止和平演变建立起一道屏障。
1、准确把握时代的本质和特点。越共认为,“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使得社会主义暂时陷入低潮,但时代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人类仍然处于以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目前出现的历史曲折正在使全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延长,但不可能使时代的趋势倒转,人类现在走的道路正是和平、民族独立、民主与社会主义的胜利之路。
2、区分好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性和消极性,“融入而不溶化”。越共“九大”强调,“经济全球化既促进合作,又增强竞争压力及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越南应贯彻“建立独立、自主经济与主动融入国际经济必须紧密结合”的原则,积极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要把生产力、技术层面与生产关系、政治层面严格区别开来,要“融入而不溶化”,既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又保持民族传统和民族特色。
3、确立独立自主、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路线,同所有国家交朋友。1991年,越共“七大”提出“越南愿意成为国际社会所有国家的朋友”。1996年。党的八大强调“实行对外关系多样化、多边化”。2001年,党的“九大”提出了“始终如一奉行独立自主、开放、多样化、多边化国际关系的对外路线。越南愿意成为国际社会各国值得依赖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为和平、独立与发展而奋斗”。2006年,党的“十大”仍重申这一主张,强调实行广阔的、多边的外交政策和构建多样化的国际关系,使越南成为国际社会中值得信任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4、将越中关系、越美关系、越南与东盟关系作为外交工作的三大重点。(1)优先发展与中国的关系。自1991年实现越中关系正常化后,越南一直把改善和发展越中关系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强调越中关系与越南民族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十分重视并优先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以及全面、牢固、互信的全面合作”。(2)重点突破与美国的关系。自1995年7月越南与美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以来,越南主动出击,积极改善和发展与美国的关系,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在依赖与对抗关系两者间寻求最佳平衡点,以经济关系的改善与合作减轻政治上的敌对与“和平演变”的压力。(3)积极改善与东盟国家的关系。越南在1995年7月正式加入东盟,为革新开放、经济建设和保卫国家事业营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提升国际地位创造了条件,推动了越南与东盟以外国家关系的发展,加速了越南融入地区和国际社会的步伐。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更加重视发展和改善与东盟国家的关系,注重提高与东盟各国的合作效果与质量。
七、“党的建设是关键”:党巩固执政地位的自身保障
2006年,党的“十大”报告指出,党的建设“是一项关键任务,关系到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的生死存亡”,要“建设在政治、思想和组织方面真正纯洁、坚强的党”,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力。
1、不断强化党是“源于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的理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越共九届七中全会提出了“重民、近民、知民、学民、对民尽责”的办事方针,认为革新的同的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意见、愿望和创造精神对党的革新路线具有重要作用,要紧紧依靠人民,围绕人民的利益开展工作。2006年,越共“十大”强调“革命事业属于人民、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并明确提出“越南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越南劳动人民和全民族的先锋队,是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党的战斗力。越南共产党认为,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党的生命,党没有它就不再有组织性。组织方面的党建工作是当前党建工作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要牢牢地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2006年,党的“十大”通过的新党章再次强调:“越南共产党是一个组织严密的政党,意志和行动高度统一,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组织原则。”
3、加强党内民主建设。近年来,越共不断完善和健全了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制、中央委员会工作制、集体领导制、党内选举制、干部交流制、基层民主制、权力监督制等党内民主制度。(1)党内所有领导职务实行差额选举制。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职务均由民主选举产生。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央委员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通过差额选举产生。2006年,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206名候选人中差额选举出了160名中央委员和21名中央候补委员,党的总书记也首次采用了选举前由大会代表民主推荐产生候选人的办法。越共的省委书记及所有省级干部的产生也均须采用至少10%的差额比例,在全省干部大会上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2)实行集体领导制。2001年,越共制定了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新的工作制度,将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紧密相结合。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原则,各项重大主张、干部任免、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展等事项,都必须通过集体讨论决定,个人不得擅自拍板。(3)实行党务和信息公开制。一是将包括党的代表大会政治报告草案在内的党所研究的重大问题向全社会公开,广泛吸收党内外智慧。2001年党的“九大”政治报告草案和2006年党的“十大”政治报告草案都是提前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布,征求意见。二是将党的各级领导人的信息公开化,接受社会监督。各级领导职位选举前,将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所有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向全社会公开,以便于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直接监督。(4)实行质询制。2002年,越共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实行了质询制度,任何一位中央委员可以对包括总书记、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在内的其他委员提出质询,也可以对政治局、书记处、中检委集体提出质询。被质询者必须回答质询者提出的问题。(5)实行干部交流制。2002年7月,在全党、全国范围内推行干部交流制度,规定总书记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县级以上主要领导干部在同一个地方担任同一职务不得超过两届任期,以解决当前比较突出的“关系网”、“裙带风”等消极****问题。
4、革新党的执政方式。1991年“七大”以来,越共就提出要按照“党领导、政府管理、人民作主”的思路“在内容上和方法上革新党的领导”。2006年,越共“十大”再次指出:要“改革党的领导方式”,“集中改革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党通过路线、观点、决议等对国家实施领导;通过变成国家宪法、法律、计划和重大工作章程实现领导的具体化、制度化;安排好干部,并经常检查组织实施情况”。“党不但不能包办、代替政府进行领导,而且要在国家和社会的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实践来看,越南扩大了国会的权力,加强了法制建设,明确提出了党政分工,努力改变过去“党治”、“人治”的状态,逐步转向“法治国家”,党的领导方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5、把反****作为目前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越南共产党在加强党建的进程中,特别重视反对和消除党内****现象,认为****是越南当前所面临的四大危机之一,是“国难”,反****是党建的重中之重,是保证党完全纯洁和健康、巩固人民对越南党和国家的信心和信任的惟一手段。从实践上看,越共从1999年5月19日至2001年5月19日在全党开展为期两年的党的建设和整顿运动。2001年,党的“九大”后相继出台了财产申报、财政公开等一系列规章制度。2005年11月,越南国会又通过了《预防和打击****法》。2006年2月,越南政府批准了《贯彻落实预防和打击****法的政府行动计划》。2006年,越共中央成立了由政府总理任主任的反****指导委员会,指导全国的反****斗争。2006年,越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加强党对反贪污****斗争领导的决议。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反****取得了重大进展,据统计,在2000—2004年期间,全国先后查处了****案件8800多起,涉案官员1.2多万人,2370多人遭到严惩。
此外,越共为了巩固执政地位,在解决党对军队的领导及其实现方式、解决社会公平和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战略措施。
总之,为了巩固执政地位,越共推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措施,这些措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要有危机意识,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制度性危机和执政安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要有整体性战略,既要重点突破,又要措施配套: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共产党的长久执政;****是“国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不惜伤筋动骨地反****;人民群众的情绪和态度向背是衡量党执政成败得失的晴雨表,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把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