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集成农业:内涵、模式与推进

发布时间:2015-09-21 10:07

   我国对集成农业重视不够,不仅导致适应我国农业劳动者运用的农业设施制造业发展缓慢,现代农业装备程度低,阻碍农业技术的运用普及,而且导致大量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设施运转亏本,发挥不了效益,更不可能对其中的技术吸收消化。集成农业是以凝聚着大量先进农业技术的装备为基础,以先进农业设施为推广农业技术载体的高级现代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
   一、集成农业的内涵
   集成农业的内涵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技术普及规律的深刻阐释,是对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是对现代农业实践活动成功经验的精确概括。集成农业的内涵在于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中纷繁复杂的农业技术成果如何辨别真伪的问题,探讨许多被实践证明有综合效益的集成农业技术得不到快速推广、阻碍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源,揭示集成农业技术单元功能设施的产业化规律,阐明采取推广农业集成设施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这一手段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一)集成农业是系统化成熟化农业技术装备设施普遍运用的现代农业
   集成农业中的集成一词来源于现代科学技术产生的集成光学和集成电器的设施产品概念,因此,可以直接借助集成电器概念来阐明集成农业的基本内涵。集成农业与集成电器相似。它首先把一项农业科技成果所需的物质基础,制作成一个集成农业装备元件,再按照农业生产消费的需要把一个个农业装备元件组装起来,接着在农业生产生活中或农业科技园中测试应用,试验到最佳状态,然后大规模生产这种装备,在一定区域内普及这种装备设施,从而使现代农业水平不断提升。这时,每项农业技术对应的农业装备元件就组成了农业集成设备的一个套件。因此,集成农业有两个显着特征:其一,集成农业是成熟化的技术装备农业,其中所有集成农业装备元件在结构上已组成一个套件;其二,集成农业中每一个套件都是一个具有独立功能的单元,发挥着独特的职能作用。因而,从集成于农业装备中的技术角度而言,集成农业有诸多优势:
  (1)集成农业技术密集。在农业设施装备上集成了大量的农业技术,在生产过程中集成了大量的制造技术,在普及过程中集成了大量的施工技术。
  (2)占有空间小,效率高,适宜性强。集成农业在现实中,把主要元件或单元合理地设计在一个空间内,技术上不允许超过设定的距离。这样,功能单元之间连接紧密,整体功能强大,农业生产效率高,适应于农业劳动者操作和管理。
  (3)生态与生存效益高。集成农业由于其设备的高效性,通常是使有限的农业生产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例如,荷兰的温室集成农业模式,使生产资源和农业环境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其4%的劳动力创造了25%的外汇,形成了着名的创汇农业;以色列的节水集成农业模式,使水肥等生产资料随滴灌管道智能化精准化供给农作物,往往是农作物生长需要多少就供给多少,达到100%全部为农作物吸收利用,几乎没有浪费损耗;同时农业技术应用普及率达到96%以上,形成了闻名世界的沙漠滴灌农业。特别是我国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集成农业模式,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农业劳动力)循环利用,例如猪-沼-果(种植业)-猪生态家园集成农业模式,创造了生产生活能源之间相互循环的现代农业形式,在设施确定范围内,农业生产、农民生存得以和谐运行,形成了天人和一的大和谐生态环境,生态与生存效益极大提高。
  (4)操作简单,便于普及。集成农业依存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农业设施,尽管其含有复杂多样的技术,却能够根据劳动者能力设计操作技巧,对劳动者而言操作也十分简单。农业劳动者在学习操作过程中便掌握了其所包含的大量农业技术,因而农业技术普及成本大大降低,普及效率大大提高,使“干中学”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5)检验农业技术的适用、真伪性。对于那些大量实验室农业技术或专家鉴定的农业技术是否能够转化为集成农业装备,根据农业装备的研制结果就可以基本检验出来,能够判断这些技术的真伪性或实用性。这又为农业技术产业化和农业技术的应用开拓出新的途径。
   (二)集成农业是对现代农业一种特有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现代农业是具有特定生产方式、特定产品生产和特定生产环境的农业。特定的生产方式有的表现为节约水肥等生产资料,有的表现为注重节约能源改善生态环境;特定产品生产往往表现为特色产品、特种营养成分的农业产品生产;特定生产环境主要为某种生产目的而人为地制造生物成长环境,如温室、大棚、沼气发酵装置等。其发展规律总的来说,越是现代农业其技术的密集程度越高。但对于越来越密集的农业技术如何快速有效地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进行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都尽力研究,加以解决。这样就发现了一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农业技术普及办法,即不是把大量农业技术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是通过农业设施装备凝聚起农业技术,再应用到农业生产领域。而且这一发展趋势正在随着现代农业水平的提高不断加速进行。例如,我国进行的生态家园富民行动、以色列的节水农业、荷兰的温室大棚农业、美国的转基因农业等。特别是我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是以农村能源建设为核心的节能型现代农业形式,其发展而成的集成农业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吸取了其中的经验教训而形成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付出了巨大代价取得的最宝贵的和谐发展成果。生态家园的各种模式标志着现代农业的本质,它们把现代农业发展到了最高成就,不仅包含传统意义上的先进农业技术,而且包含了绿色农业、绿色消费、可再生能源等一系列现代农业的最新技术,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一种成功实践。
   (三)集成农业是对现代农业活动实践成功经验的精确概括
   现代农业实践经验表明,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正确处理农业技术研究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的关系。现代农业依赖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但很多以农业技术名义存在的科技成果难以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应用并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这些科技成果尽管是以农业技术的名义进行研究,并且在实验室进行了实验,也经过专家鉴定,但面对实践的检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何种形式体现、如何应用普及就发生了困难。更有甚者,有相当多的农业科技成果不可能在农业生产上应用,不可能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现代农业实践活动还表明,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正确处理农业技术研究与农业设备设施研究的关系。在现实农业生产活动中,研究人员只注重农业技术研究,而不研究适宜于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造成农业技术脱离实际的物质条件而孤零零的存在。我国宏观上忽视集成农业,对农业活动产生了深刻教训。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注重专家鉴定和实验室试验,致使其应用率仅有5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95%的水平,可能由于农业推广普及力度不够,但与以农业科技的名义盲目地进行脱离农业生产活动的研究具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在现代农业发展实践中,还存在着非常成熟的现代农业配套集成技术得不到应有推广普及的现象,如我国农村沼气能源技术、生态家园技术。这也从另一角度证明推进集成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迫切性和必然性。
   (四)开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途径
   发展集成农业能够根本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集成农业途径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生产资料污染治理。集成农业要求用集成农业生产方式取代化学农业生产方式,防止农业生产资料污染。集成农业生产方式投入的化学生产资料仅限于动植物生长所需的定额量。同时,集成农业在一定生产方式如生态家园集成农业模式下,根本不需要投入化学农业生产资料,根本杜绝了生产过程的化学污染。第二,农产品生产污染治理。农产品生产目标的单一性或生产目的的单一性,导致农产品生产性污染。农产品生产性污染即是与目标农产品同时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子实胞衣、粪便污水等副产品不正确处理(焚烧、堆放等)形成的污染。集成农业生产目标的多样性,致使其对农产品和副产品进行多样性利用,如秸秆、胞衣等发展养殖业、可再生能源业、有机肥业,粪便、茎梗用于制沼气或发酵其他产品,根本消灭了农业全过程立体污染。第三,基因污染治理。基因污染主要是转基因农产品对消费者健康形成的潜在或未知的损害。如我国大量进口转基因大豆,不仅严重损害我国农民和大豆产业,更使我国居民遭受基因污染,形成潜在的健康危害。集成农业首先是高质量的农业,其生产过程完全是有机和无公害的,拒绝转基因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会根本杜绝转基因大豆油料等转基因农产品,从而保证消费者身体健康。因此经过普及集成农业,就必然在整个农产品和食品生产过程自然形成无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
   二、集成农业的基本模式
   集成农业由集成技术、集成试验、集成制造和集成运用四个基本环节组成。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集成不同的要素,使该环节达到最优,这一过程被称为横向集成模式。集成农业的每个环节相互联系,前一环节是后一环节的条件和基础,后一环节是前一环节的结果和延伸,这种联系将一项具体集成农业创造为最优化的集成链条,被称为纵向集成模式。因此,集成农业的基本模式有纵向集成和横向集成两种。
   (一)横向集成模式
   横向集成模式是集成农业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包括集成技术模式、集成试验模式、集成制造模式、集成运用模式,构成集成农业发展体系的基本要素。
  1.集成技术模式。集成技术是集成农业的第一环节,是把各种农业技术及其物质条件重新集成为一体的过程和结果。所以,集成技术既是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在各要素的相互结合中注入创造性的思维,将相互独立但又互补的科技成果进行对接、聚合而产生的创新技术,又是将具有单元功能的农业技术装备重新组装形成功能更加完善的农业装备的生产过程。例如,东北地区农业节水高效栽培集成技术,集成了抗旱新品种、水肥耦合高效利用、座水播种、薄膜覆盖、渗灌或滴灌等十几项新技术,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新疆的奶牛业集成管理,将人工授精、全日粮混合饲喂、饲草三贮一化(即饲草青贮、微贮、碱化和秸秆氨化技术)、生产性能测定、分段饲养保健、常见病监测与综合防治、高产种草等标准化管理集成为一体,形成集成标准化管理规范。这种集成技术模式的共同缺陷在于只考虑各种成熟技术的集成运用,而没能对相关设施设备的研制及其操作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开发给予充分关注。它们阻碍着集成技术的普及运用,导致这种集成农业模式有严重缺陷。
  2.集成试验模式。集成试验主要由农业设施、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等综合要素构成,具有示范、带动、生产加工和观光等多种功能。其目标是以精量喷洒、微喷滴灌等的自动化技术为基础,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管理,提高化肥、农药等利用水平,提升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能力。山西省傻瓜型农业集成技术的集成试验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该技术2004年由农业专家将品种、肥料、植保、农机、耕作等单项先进技术集为一体,形成集成试验,实现了1+12的效应。一是试验区的小麦玉米两季亩产平均比实施集成技术前增产75-100公斤,皮棉亩产增产15-25公斤。二是生产程序简化。三是节约劳动用工投入30%,节约肥料20%,每亩节水40-50立方米、节约生产成本100元,实现亩增粮棉收入200元的目标。该种模式的共同缺陷是不仅将普通农户排除在试验之外,而且对经试验最优的集成农业技术不进行相关设施设备的研制,因而脱离我国农民实际需要和缺乏适应其能力的物质设备,必然导致技术难以推广和现代农业水平难以提高,使集成试验模式不具备普及性。
  3.集成制造模式。集成制造就是某种集成农业模式要求的所有设施均由单一制造厂家或建设公司最优化建造完成。它是在集成试验取得最优农业设施的基础上,大规模制造相关设施,组织建筑施工,形成农业设施设备的生产制造行业和建设行业,这是我国目前最缺乏的横向农业集成模式,也是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症结。
  4.集成运用模式,也称为集成产业化。它将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普及所必需的设备设施进行有效的组装,与农业活动集成为一体。目前,这种模式主要体现于现代种子种苗业、特色农产品基地两个方面。例如,与蔬果花木种苗业集成为一体的工程设施有智能化中高档温室、种苗生产全自动流水线、生物实验室,与良种猪生态牧业园集成为一体的工程设施有工厂化环保型养殖猪舍、废弃物综合处理大型沼气工程及生物有机肥厂,与食用菌菌种业集成为一体的工程设施有食用菌智能化大棚、生产车间、智能化液体发酵系统、菌袋自动生产流水线和无菌接种自动流水线。特色农产品基地主要是选择特色农产品的新品种新技术,按照“五个一”(即一个产业、一个生产标准、一个品牌、一个样板基地、一个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求,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该模式在我国运用极为狭窄,显示我国农业装备设施水平较低,特别是对于大宗农业生产几乎不存在相关集成设施的运用。

  (二)纵向集成农业模式
   纵向集成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标识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因此,必须从本质上认识其特征和优势,认清我国发展集成农业的障碍。
  1.纵向集成农业模式的概念。纵向集成模式是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集成农业。根据HACCP管理系统而形成的计算机农业似乎更能阐明纵向集成的鲜明特征。种苗企业如果安装苗生管理系统,每份蔬菜或花卉就拥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其播种、催芽、育苗、质检等整个生产过程,管理系统均实时记录种苗生产的每一项操作。用户访问时,系统会提示蔬菜种苗的生长时期,并给出应该进行的操作。但该方式在于强调管理的全过程,没有把生产方式和物质装备的全过程考虑进来,因而不是纵向集成农业模式的本质所在。下面以生态家园为例说明纵向集成农业模式的本质。
  生态家园是整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建设以农村户用沼气为纽带的各类能源生态模式工程,同时根据实际需要配套建设太阳能利用工程、省柴节煤工程和小型电源工程的纵向集成农业模式。生态家园纵向模式的本质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实现“三化”:(1)家居温暖清洁化,即集成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房、省柴节煤炉灶及高效预制组装架空炕连灶,由此解决农民的生活用能,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减少对林、草等生物质能的消耗;(2)庭院经济高效化即集成五配套、四位一体和三位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设施,由此实现农民家庭内部农牧结合,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3)农业生产无害化,即集成沼液、沼渣等高效有机肥的施用和相关生态农业技术,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当地农产品的质量,带动农业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二是具备“五优”。作为纵向集成农业模式,生态家园具备五个显着的优势:(1)以人为本,从农民最关心的家园建设人手,重视改变他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围绕人的需求,为了人的利益,实现人的发展;(2)强化综合,通过对农户家园沼气池、畜禽舍、日光温室等多项能源技术和种植、养殖技术的优化组合,综合开发,实现集约化发展;(3)循环再生,通过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模式的推广,形成种植业生产、养殖业消费、微生物分解的生态循环,实现生态与富民的协调;(4)注重实效,通过大力推广适用技术、成熟技术,通过典型带动、效益吸引,增强农民建设生态家园的主动性;(5)着眼大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微观系统的良性循环来促进宏观系统的环境改善,兼顾国家生态利益和农民长久生计。三是生态责任和生存方式的统一。生态家园集成农业模式通过以能源开发利用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用综合效益吸引农民,使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一方面把生态建设任务分解到农户,集千家万户的力量和效益于一体;另一方面,通过解决燃料和生计问题及增加农民收入来引发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为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四是能源建设资金直补。生态家园建设把国家的投人直接补贴给农民。以沼气建设为例,国家一份项目拨款文件,农民一份用户卡片,政府直接把项目款下拨给农户,确保中央投入直接补助到农民身上,更好地发挥了投资效益,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老百姓的悉心关怀,拉近了党群和干群关系。五是集成技术。生态家园建设把最适用的技术打捆送给农民。如沼气综合利用中的北方四位一体和南方猪-沼-果等能源生态模式的推广,改变了过去单独建沼气池的做法。在生态家园建设过程中,注重适用技术的整合,通过沼气池这一物化的载体,从建池到使用,向农民推广一整套生态种植、养殖等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适用技术,同时采取区域性连片规划,注重建设规模,突出重点建设区域。六是生态家园产品设施最优。生态家园建设旨在把最好的产品送给农民。对生态家园建设的重点项目实行持证上岗和专业化施工,确保建设质量。对农村户用沼气及新能源利用工程的关键配件等实行公开招标和集中采购,让农民得到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并初步探索了项目的科学化、集约化管理方式。
  2.我国纵向集成农业主要模式。根据纵向集成农业的本质特征可以确定我国纵向集成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南方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它是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利用房前屋后的山地、水面、庭院等场地,主要建设畜禽舍、沼气池、果园等几部分,同时使沼气池建设与畜禽舍和厕所三结合,形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庭院经济格局。基本要素: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两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其基本运作方式是:沼气用于农户日常做饭点灯,沼肥用于果树或其他农作物,沼液用于鱼塘淡水养殖和饲料添加剂来喂养生猪,果园套种蔬菜和饲料作物,可满足庭院畜禽养殖的饲料需求。除养猪外,还包括养牛、养羊、养鸡等庭院养殖业;除与果业结合外,还可以与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相结合,构成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猪-沼-稻等多种模式。二是北方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它是在农户庭院内建日光温室,在温室的一端地下建沼气池,沼气池上建猪圈和厕所,温室内种植蔬菜或水果。这种模式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使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形成生态良性循环。譬如,以200-600平方米的日光温室为基本生产单元,在温室内部西侧、东侧或北侧,建1座20平方米的太阳能畜禽舍和1个2平方米的厕所,畜禽舍下部为1个6~10立方米的沼气池。利用塑料薄膜的透光性能、阻散性能以及复合保温墙体结构,将日光能转化为热能,使冬季日光温室内温度保持在10℃以上,从而解决了反季节果蔬生产、畜禽和沼气池安全越冬的问题。温室内饲养的畜禽可以为日光温室增温,并为农作物提供二氧化碳气肥,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又能增加畜禽舍内的氧气含量;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沼液和沼渣可用于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四位一体模式的效益:(1)以庭院为基础,充分利用空间,搞地下、地上、空中立体生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2)高度利用时间,生产不受季节、气候限制,改变了北方一季有余,二季不足的局面,使冬季农闲变农忙。(3)高度利用劳动力资源。北方模式是以自家庭院为生产基地,家庭妇女、闲散劳力、男女老少都可从事生产。(4)缩短养殖、种植时间。一般每户每年可养猪20头,种植蔬菜150平方米,年纯收入为5000元,提高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经济效益。(5)为城乡人民提供了充足的鲜肉和鲜菜,繁荣了市场,发展了经济。三是西北五配套能源生态模式。该模式是由沼气池、厕所、太阳能暖圈、水窖、果园灌溉设施等五个部分配套建设而成。在果园或农户住宅前后建1个8立方米的高效沼气池,既可解决点灯、做饭所需燃料,又可解决人畜粪便随地排放造成的不卫生状况。同时,沼气池发酵后的沼液可用于果树叶面喷肥、打药、喂猪,沼渣可用于果园施肥。采用太阳能暖圈养猪,解决了猪冬季生长慢和沼气池的越冬问题,提高了猪的生长率和沼气池的产气率。地表径流雨、雪等水资源的集水设施除供沼气池、园内喷药及人畜生活用水外,还可弥补关键时期果园滴灌、穴灌用水,防止关键时期缺水对果树生长的影响。尤其具有特色的是,将水窖中蓄积的雨水通过水泵增压提水,经输水管道输送、分配到滴灌管滴头,结合灌水可使沼气发酵系统产生的沼液随灌水以水滴或细小射流的方式均匀而缓慢地滴入果树根部附近,使果树根系区经常保持适宜的水分和养分。按西北五配套模式建1口8立方米的旋流布料沼气池,存栏生猪5头,全年产沼气380~450立方米;用沼气照明,全年能节约照明用电200千瓦时以上,折合人民币100余元;用沼气作燃料,全年节约煤炭2000公斤,折合人民币300余元;年产沼肥20吨左右,可满足6亩果园的生产用肥,节约化肥费用折合人民币1000元;用沼液喷施果树,能防治蚜虫、红蜘蛛等虫害发生,年减少农药用量20%,6亩果园用药节约人民币200元。利用沼肥种果,可使果品品质和商品率提高,增产25%以上。采用该模式长期施用沼肥的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及微量元素含量都有显着提高,保水和持续供肥能力增强,能为建立稳产、高产农田奠定良好的地力基础。人畜粪便及时入池,经过沼气池密封发酵,杀死了虫卵病菌。
  3.纵向集成农业模式的发展障碍。我国纵向集成农业模式优越却难以推广普及,或者建成的集成农业模式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经过分析发现,集成农业在推广普及的过程中存在的发展障碍有四个方面:(1)缺乏设施制造体系。集成农业所需设施集成制造产品缺少相关行业和生产厂家,被迫通过许多小厂家生产拼装,因而难以形成统一标准的与集成农业模式相配套的设施装备,更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制造厂家。(2)缺乏专业化施工企业。各种模式所需的农业设施套件由若干厂家购买后拼装成特定模式的设施,接着施工于特定模式,这一系列技术工作均由农民自行完成,就难以保障模式的质量和有效运转。(3)与农业生产的相关产业难以配套。上述几种模式均注重传统农产品生产方式,与之相配套的农产品销售业、运输业和加工业从未进行集成,难以保障模式长效运转。(4)与所在村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整体协调。各种模式均以农户或企业为单位,与其相互协调的乡村道路、民居建筑、村庄规划、村镇环境等构成村整体的集成设施问题从未解决,造成农村发展各自为政的杂乱无章现状,阻碍着纵向集成农业的发展。
   三、集成农业的推进措施
   我国集成农业独具特色,是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采取将集成创新转化为农业物质生产力、完善农业科技集成政策、改变农业科技推广普及道路、开辟农业污染治理的集成农业途径、完善现代农业制造制度等系列推进集成农业发展的措施,消除集成农业的发展障碍,推动集成农业的快速发展。
  1.推动集成技术转化为农业设施装备或生产力的物质形式。集成农业基本特征是农业技术与其物质状态高度统一。由于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水平往往通过农业装备设施得以体现,因而离开物质条件的技术不可能在现实中存在。农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技术,必须以设施装备进行物化,必须要通过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和农业生产环境资源(农业装备、温室大棚等)实现。
  2.制定完善的农业科技集成政策。我国集成农业政策不系统不完善,对成熟农业技术装备的制造与普及缺乏政策支持。科技部关于《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纲要》中涉及到技术集成,作了某些规定,也是了解我国有关集成农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但是,必须通过完善政策解决发展集成农业的深层次矛盾。第一,资金及其财政金融价格政策。与国家高新区相比,农业科技园区资金筹集渠道不畅,政府财政投入不多,项目经费和扶持资金不足,农村中小企业创业艰难,大多数农民收入低,金融政策不配套,价格政策不合理,因而大多数园区都存在资金短缺或经费投入不足问题,制约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搭建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园区科技集成转化。第二,集成技术转化为农业装备设施。对农业技术转化为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活动所需的装备设施和物质条件未做任何政策规定,造成技术推广的产业支持缺失。农业科技园区就不可能推广其先进农业技术。第三,农民、村庄被排除在科技园区以外。集成农业是对农民、村庄、农业科技园区集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农民、村庄是农业科技园区技术集成推广的最终对象和基本要素,应当以此为基点综合解决“三农”问题,把农业科技园区和农民、村庄结合起来,而不应对其划出政策界限。第四,生态家园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统一管理。生态家园建设示范区应具有与农业科技园区相同的科技集成政策优惠,设立技术开发中心、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等,研制生态家园集成设施,形成农业设施制造体系。
  3.改变农业技术推广普及道路。走推广普及集成农业科技设施的技术推广路线、根本改变传统普及农业技术的道路是我国发展集成农业的重要措施。集成农业的基本要求是以设施装备为物质条件施行现代农业集成技术的推广普及。因此,集成农业首先要从农业科研院所做起,即农业科研院所必须将实验室、工厂、田野、餐桌集成为一体,使集成创新形成的农业设施用于农业,并在农业生产应用中稳定提升集成农业设施性能和质量。当集成农业设施的性能和质量达到优良化时便大批量生产制造,推广普及这些农业设施以及相关农业技术。把农业技术集成提升为创新活动是当前集成农业技术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在原始创新的科研活动面临着应用困境的时候,对集成创新的科学地位的确定必将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创造新的途径和条件,为农业技术在农业活动中广泛运用,物化为农业生产力装备带来极大便利。
  4.建立和完善现代集成农业制造业制度体系。集成农业制度将把我国现代农业设施制造制度推进到最先进水平,设施装备制造业是我国现代农业中最薄弱的行业,必须制定完善的制度促进其大力发展。建立并完善一品发展、多业并举的设施制造制度。
   四、结论
   1.集成农业是一种创新的现代农业,以集成农业为标志的现代农业就是简化的易成的农业设施武装起来的农业。集成农业没有统一的功能,集成农业的功能取决于一定的集成农业模式。集成农业与传统农业、设施农业的功能根本不同,后者追求高能、高耗、高收益,前者追求低耗、低能、高效益。
  2.集成农业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一种方向。从横向集成农业模式看,我国科技集成模式、试验集成模式、运用集成模式均有成功经验和案例,可供直接指导我国发展现代农业;从纵向集成农业模式看,我国经过长期摸索,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生态家园集成农业模式。
  3.我国发展集成农业必须采取长效推进措施。其一,推进农业科技与其相应的农业设施研制有机结合的制度,迅速脱离只追求纯技术研究忽视适应农业劳动者所需农业设备研究的传统研究套路;其二,完善集成农业试验政策,把农户、村庄作为农业科技试验区的基本因素和主要空间;其三,改变单纯推广农业技术的传统老路,走推广普及农业设施的道路;其四,特别注意制定完善集成农业设施制造业制度,促进农业设施制造业、建筑业高速发展。

上一篇:影响农民收入的相关因素分析

下一篇:土地股份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