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农民工的收入生活问题

发布时间:2015-09-21 10: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已发布了关于三农问题的8个“一号文件”,但农民工问题依然严峻,他们的社会地位仍然处于相对低下的状态,要保障他们的权利,应建立在充分全面了解他们真实状况的基础上,绝对不能从主观出发, 而做出一些表面富丽堂皇,但毫无实际意义,毫无可行性的结论与政策,浪费国家资源。


【前言】:目前国家和社会对农民、农民工给予了高度关注,各种评论,建议风风火火。我们这些在象牙塔里的学生对有关问题了解不多,热切希望对该社会热点问题有更深入的体会,以贴紧,感受时代的脉搏。这个寒假我们组部分成员参加了列车乘务员的工作,众所周知,农民工回家过年以及年后回流是春运期间主要的客流,借此机会我们展开了对农民工的工作现状和生活条件等各方面的调查。

我们先通过报刊、书籍和网上资料等对城市的民工概况作了初步了解,然后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作为在火车上进行调查的框架文本,调查是以谈话问答的形式进行。

春运结束以后,我们在火车上的调查所得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相关资料收集,并集合讨论,再通过自己认识的一些民工朋友充实了我们的调查结果。

针对农民工的犯罪问题,农民工的收入和生活问题做出我们的调查报告。

对农民工现状的分析

今年以来,东南沿海和浙江一些地方相继出现劳动力缺口达二三百万计的“民工荒”,据有关部门调查,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工资待遇长期低下,劳工权益缺乏保障和用工不规范,劳动条件差等问题。

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深圳的多数工厂,农民工每月工作26天以上,每天的平均工时在11小时左右;他们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主流文化生活之外,没有城镇居民的户籍,分享不到城市社会的各种福利待遇。失业了,得不到失业救济;生活困难了,得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有病了,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障;因工负伤、致残,也得不到应有照顾和抚恤;劳动安全、卫生和生活条件差,人格受到歧视,经常被收走身份证,失去人身自由,有的还被迫签下生死合同,一旦罹难了,家属只能得到很少的赔偿金。这些问题已日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全国总工会呼吁,各级党政组织和社会各界,应当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着力解决农民工社会地位与政策待遇的矛盾,依法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广东省农调队对于县(市)一级本地民工做的最新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明显减少,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98.8%的企业都能如期支付工资。97.1%的农民工对工作环境表示满意。多数民工认为企业对他们的态度比以前好。

此次调查广东省农调队选择的是增城、台山、高要、潮阳、曲江和南雄这六个县(市、区),共计调查了48家企业和242位农民工。

 但是,农民进城打工存在的收入不高,工作时间长,没有合同和保险的情况依然严重,被调查农民工2004年每月收入平均为877.9元,其每月收入最高的有2000元,最低的只有400元。

 经过几年的宣传教育,农民工的维权意识有所上升,但是仍有相当部分农民工不知和不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被调查农民工中,知道“劳动保障咨询服务”电话号码的只有32人,占13.2%。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从乡村走向城市,从农业流向二、三产业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但是由于独有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我国农民进城基本是“移而不迁”,从而形成了“民工”(又称“农民工”)这一充满矛盾和过渡色彩的社会群体。当下这一社会群体的人数已经逾亿,其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但是他们自身的权益状况和生活境遇却相当悲惨。可以说,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苦难承载了中国快速扩展的工业化和低成本的城市化。但是将一部分人(即使是多数人)的幸福建立在另一部分人(即使是少数人)的痛苦之上决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一个割裂的缺乏基本公平的社会最终会将苦难施加在这个社会的每个成员身上。“民工”问题已经成为构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破解的课题。“民工”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就意味着“民工”的终结,为了这一天的早日到来,政府应当加速户籍、就业、医疗、社会保障、农村土地等相关制度的改革,尽快消除造成城乡差别和工农不平等的体制性障碍,担当起民工“终结者”的责任。

随着农民工大量地由农村流向城市,给城市带来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交通运输压力,农民工犯罪日益增多,城市住宿环境恶化等等。

各种矛盾的突现,让农民工的生存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三农问题的8个“一号文件”

(一)突破僵化体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之后,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政策的。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用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二) 联产承包制是伟大创造

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文件提出,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当前的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森林过伐、耕地减少、人口膨胀,是我国农村的三大隐患。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必须强调党员、干部带头,模范地执行政策,杜绝不正之风。要按照我国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

(三) 承包土地15年不变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文件明确了农村进行商品生产的重要性,提出只有发展商品生产,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工,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才能使农村繁荣富裕起来,才能使我们的干部学会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价值规律,为计划经济服务,才能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现代化。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

(四)扩大市场调节力度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系统化,同时从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产业结构调整、交通、支持乡镇企业、鼓励人才流动、放活金融政策、加强小城镇建设等十个方面活跃农村经济。文件还提出扩大市场调节,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

(五)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文件进一步摆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同时,强调增加投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同时明确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允许其存在和发展。文件指出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还十分脆弱,一部分地区农民种粮的兴趣有下降的迹象,在农村经济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出现了不协调现象,城乡改革汇合后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节更加复杂。要认识到,发展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不但反映经济规律,也反映着自然规律,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方针。

(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1月,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这份一号文件的主旨非常突出,即促进农民增收,尤其是各项政策措施要更多地向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倾斜,主要内容共9大部分,表现4大主题。着重解决农民增收中的两个难点和两个重点;即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和贫困地区未解决温饱及未稳定解决温饱的贫困农民;丰富了农民增收的具体途径;同时为农民增收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中央“一号文件”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化农村改革等8个方面,提出32条支农、惠农的具体措施。文件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我们看一号文件:

中央对“三农”的问题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特别是近三年,连续出台三个一号文件,今年,我们也看到了关于务工农民的亮点

06年“意见”的第三大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全文的第11、12项

(l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外来人口较多的城镇要从实际出发,完善社会管理职能。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1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免费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务工农民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第五大点: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全文的第19项

(19)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继续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另外24项的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等,都涉及到了农民工的切身利益。

今年的一号文件对农民工的关心,涉及面比往年广,也更全面.社会地位的确定为基础,从收入到税收,从医疗到教育,从安全到技术培训都涉及.

顺着全社会关心农民工的大流,趁着春运的机会,我们与农民工朋友进行了友好的交谈与探讨。

我们的调查:

根据调查的框架文本,调查是以谈话问答的形式进行。以下是我们总结出来的一份具代表性的回答资料


问:你们每年都回家过年吗?

答:我们绝大部分都回。

问:你们一般会选择什么交通方式?

答:当然是火车拉,便宜嘛!

问:你们认为票价合理吗?

答:还算合理,最怕遇到票贩子!

问:如果明知是票贩子,你们还会买他们的票吗?

答:如果买不到正规的票,我们唯有买票贩子的票,家总得回的!

问:你们对春运期间,交通部门有什么意见或建议?

答:最好加开几列火车拉,避免我们在车站滞留。加派一些公安人员来维持秩序吧,我们总很害怕那些小偷。最好就是把票价降低些,还有,打击“黄牛党”。

问:你们觉得在春运期间有无遭遇不平等待遇?

答:最近两年感觉好了,乘务员也有礼貌了,像你们这些学生最好,服务很周到,很勤快。

问:你们觉得候车,乘车的环境如何?

答:还好啦,比以前好很多啦。现在乘车,还有一些大学生来做列车乘务员,挺好的。

问:你们的收入如何,明年打算再回来这里,还是到别的城市?

答:我们的收入当然是社会最低的啦,还可以养活我自己吧。明年应该不回来啦,因为这里的工作环境差,老板又刻薄。还是到别的城市混混吧。听说长江三角那边会好点。

问:对于农民工低价出卖劳动力导致本地人失业率上升,有什么看法?

答:不关我们的事吧,我们做的都是苦力工,怎会导致别人失业啊!城里人没人稀罕我们这样的低等工作。

问:对于农民工犯罪问题怎看?

答:那些犯罪的,可能是没饭吃才去做的吧。如果他们不愿做苦力,又没文化,就只有去偷,去抢罗!说实话了,有的很凄惨的,做了苦功夫,老板不给钱,叫人怎么活?

问:那如果老板拖你工资,你会怎么办?

答:不知道,怎么都要他给咯,硬逼他要咯,不知道,不给总是不行的、、、、、

问:对于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农民工的政策措施有什么建议?

答:我们那有什么建议啊,只是希望他们能够多关心一下我们,使我们有饭吃,起码能养得起家就可以啦。

问:你们知道“三个代表”吗?

答:知道,就那些政府官员嘛。

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国家的主人”是什么意思吗?

答:就是总统,皇帝那些吧,国家主席吧。

问:你们家里有田要种吗?

答:有。

问:那为什么不种?

答:种,老婆在种。那个没钱,种来不够养起家的,还是出来赚钱更好。

问:家乡里有学校吗?情况怎么样?

答:有,情况我就不知道了,孩子在那读书,总比我们以前好,以前没有,要走很远才有学校。当然不能跟城里比,但有学校有老师,孩子在那里学普通话,赚钱就是要给他读书的,不让他像我这样。

问:家里好,还是外面好?

答:当然是外面,不是的话,都不来啦。


(以上为我们主要涉及问题和切入点,所附答案代表大多数接受调查对象的答

案)

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农民工的素质低,没有保护自己权利的意识,即使明知是“黄牛党”的票,还要去买。权利受侵害多不知如何寻求保护。其次,他们的要求低,只是为了两口饭吃。

另外,从谈话中,我们明显感觉到他们自身的自卑感,而且他们总是显得很顺从,凶神恶煞的人其实少之又少,多显得胆小,他们作为被服务者和消费者,竟然显得很害怕列车长和列车员,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要求,反而显得服务员们像是领导似的。这极不符合我们这些有基本权利意识的学生们的一贯逻辑。

A 首先先谈谈比较严峻的农民工犯罪问题

我们查阅有关农民犯罪的分析资料,还有心理分析资料,总结出农民工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

一、农民工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案件数较多,占刑事案件的绝大部分.

分析: 我们觉得这主要是法制观念淡薄的表现, 应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在农民工中做好法制宣传,不应凡事意气用事.


(二)犯罪类型相对集中,主要是侵财、暴力、和危害公共安全犯罪

分析:社会地位的低下给他们造成的心理压力致使他们放纵自己,或者可以说是被迫使做出了极端的行为.应开通针对性的免费心理咨询热线,并在农民工中广泛宣传,配以相应的不平事件投诉部门和热线.


(三)被告人以青年为主,并向低龄化和高龄化发展

分析:年轻人心理未完全成熟,却过早地接触社会黑暗面,导致心灵扭曲.应发起教师和心理工作者义务到农民工聚集地进行与心理有关的宣传与教学指导.

(四)共同犯罪较多,交叉结伙作案突出

分析:他们是弱势群体. 从人的聚众心理角度分析,人们之所以要组成这样或那样的团体, 是因为他们在大环境中感到不安全或说是寻找不到安全感。于是,一些有着共同利益的人就回聚集在一起,去组成团体,维护他们的利益,寻找他们的安全感.。

换句话说,他们在社会上是弱势群体,社会对他们的保障力度不够,他们被迫做出了“组团”的选择。根本解决方法还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二、农民犯罪的原因

(一)农村劳动力过剩,城乡差距增大,大量农民涌向城市,但不能及时吸收安置

(二)教育不到位,腐朽没落思想乘虚而入

(三)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

(四)农民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侵害农民合法权益行为时有发生

(五)执法不严,打击不力

(六)立法滞后,管理无序,缺乏预防农民犯罪的社会联动机制

三、 减少和遏制农民犯罪的现实对策:

(一)增加农民收入

(二)建立劳务输出输入管理机制,加强对民工的管理


B 顺应着犯罪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涉及到了农民工的收入问题

一、目前我们面临着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严峻形势
党的十六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全民共享、城乡共进。然而,在城市奔小康呈现大好局面的同时,与之相对的却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低、提高速度慢,从而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步履蹒跚的尴尬局面。农村的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

二、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三大根源

首先,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产业性根源。其具体表现主要是:农业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速度慢;易于遭受自然这灾害,生产风险大;农产品量大值低,保存风险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变现风险大;“无效成本”高(“无效成本”指自然灾害成本、农药与化肥流失成本、农业机具季节性闲置成本等)难以回收。凡此种种都会使农业生产者处于艰难困苦的境地,古今中外无不如此,而现阶段我国尤为突出。

其次,人地比例失调,是我国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资源性根源。人口过剩的现状加之我国土地资源相对不足,造成农村人地比、劳地比严重过高(即单位面积土地承载的人口和劳动力数量过大),从而人均、劳均的土地产品和农业收入难以提高。

第三,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高速发展经济、高速发展工业等城市产业而忽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经济战略和相应的经济政策,是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政策性根源。

三、全面大力促进农民减负增收的意义和途径

全面大力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长期以来的种种制度安排,都是以牺牲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为代价,以保障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以明显的对于农民的不公平为代价以换取国民经济效率和和市民的福祉。显然,应当改变为:公平对待农民,保障农民福利,停止不公平的制度安排。

它又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只有在城乡并肩奔小康的条件下,才能切实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显然,我们应当针对以上所述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三大根源”,全面大力促进农民的减负增收

第一,针对农业的产业性特点,进行特殊的支持。主要包括:加强信贷支农,进一步解决农业生产的季节性资金困难;推行农业生产、储存保险制度,克服相关风险;强化科技支农,弱化农业产业特点对于农业的不利影响;对于农业生产进行直接的货币补贴,以弥补其他举措的不足。

第二,针对人口多土地少的特点,继续严控人口,严控土地的“农转非”;同时,适当控制节劳型产业、行业,大力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劳动力大大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应当在一定程度上牺牲劳动生产率,扩大劳动力的就业率、部分就业率、参劳率和参劳日。总之,要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可能在城乡非农领域中分得一杯羹。

第三,从整体上调整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经济政策。其具体内容,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还包括:大力加强服务于农村的各种基础设施(如交通、水利、教育、医疗、文化等等),以便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力求早日逐步实行城乡平等的社会保障政策(如义务教育、低保、医保、养老等等),使得农民逐步与市民享有同等待遇;实行普遍减负的税费制度,全面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

全面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乃是农民减负增收问题的重中之重。其理由非常简单: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市民而各种税费负担却大大高于市民,而且在就业、社保等方面也不能与市民享有同等待遇,显然大大有失公平。


四、全面大力推进农民减负增收的条件

全面大力促进农民减负增收,意味着要从国家的财政收入中拨出较大的份额用于农村,减少主要使城市受惠的财政支出的份额;意味着,在经历了多年的“以乡补城”的历程之后,实行“以城补乡”的新战略。实行此种变革,也意味着由城市、工业对于农村、农业进行反哺。

现在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更加雄厚,反哺农业、农村更是不成问题了。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当农村人口减少到只占全国人口的10%的时候,才有可能由国家对于农业和农村予以补贴。这意味着,我国农民在今后的几十年内依然难以看到城乡平等和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此种观点是非常难以令人接受的。

简言之,加速对于农业、农村的支持,全面大力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已经具备条件,势在必行;其关键在于追根溯源,加强认识,转换政策。


C我们讨论到了农民工的素质问题

提高农民素质,关系到管理问题和务工工钱水平问题。

农民素质偏低,是制约他们收入的关键性因素。这个问题解决了投资动力问题就自然会得到缓解。因为农民素质提高以后,对其人力资源的投资就会增多。否则就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

高素质的劳动者在生产中发挥的是人力资本的作用。资本是用于生产中的人工产品,它可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是人们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制造出来的生产设备、机器、工具等。人力资本是通过学习、培养、训练形成的有助于提高生产和运营效率的人的体能、智能、技能和有关知识。资本用于生产的目的是提高效率。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更重于物质资本。通过合理地组织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通过更合理地配置和充分有效地利用生产要素,人力资本可大幅度地提高全要素生产力。要获得人力资本,就要进行人力投资,包括在教育、在职训练、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进行的投资。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教育条件差,办学资金紧张,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低,这些都不利于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制约了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进而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这又反过来使农民收入水平难以迅速提高,农村教育条件难以得到改善。这也是一种低水平循环。


要打破这种低水平循环,我们认为目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多方筹措资金,兴办农村教育。要保证教育经费的增长高于县、乡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由于教育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因素,其效益不仅体现在当地经济发展上,也体现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上,所以,在以县、乡、村为办学主体的前提下,上级政府也应拨出一定款项,用于贫困的农村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特别贫困落后的边远山区的农村子女读书,应采取补贴、少收费或免费的办法。此外,发展校办产业,开展社会服务,勤工俭学,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学,集资办学,也是可用的办法。

(2)拓宽办学领域,加强应用技术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教育忽视了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特别是忽视了技能素质的培养,使教育的功能只局限在升学上,与农村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脱节,造成农村中小学毕业生不少,但各类技术人才奇缺的后果。应在办好基础教育的前提下,开办农业高级中学、高级职业中学、农民职业技术学校、农民中等专业学校等职业技术类教育,搞好“绿色证书工程”建设,使农民学有所用,学到见利、以利促学,形成良性循环。

(3)努力提高办学效益。严格教师职业入口,保证教师质量;控制教师职业出口,减少以至避免优秀教师流失。努力提高并保证教师待遇,使教师无后顾之忧,安心教育事业。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使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使农村教育事业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我们的总结:好政策还须落到实处

春节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新旧农民工也早已进城务工,开始了又一年的辛劳。有关农民、农民工的问题也开始摆到我们的面前了。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民工问题,今年的"一号文件"又强调了多项关于农民工的问题。在这个文件中,提出了很多对农民对城市民工有利的政策,例如税收改革、科技投入、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等等。

在我们的调查中,许多农民工都对这个文件的出台表示欣喜和感激,并寄以了很大的期望。同时也有一些人表示担忧,怀疑这些好政策是否能切实得到贯彻,切实为农民解决各种问题。有一部分农民工甚至很高兴地表示,假如农村的环境政策都好转的话,就会考虑回老家,毕竟回到自己的家乡精神上感情上都会更加快乐

我们认为,要解决农民工问题,就要保证“一号文件”的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帮助农民、农民工提高生活水平,切不可流于形式。要在农村里解决好“三农”问题,改革各种制度,让留在农村里务农的农民的生活慢慢改善。而对进城务工的农民,首先要解决好城内市民的观念,给予他们认同,让他们在城里也能找到“归属感”;其次就必须真正做到改善农民工在城里的就业、保险、子女教育等的问题。

相信要是这样双管齐下,一定能让农民无论选择留在农村还是闯荡城市,都能有基本的保障,这样才会有利于我们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党的执政,切不可只重视浮于表面的喊口号,出台一些形象工程性质的政策,而应重视让农民朋友这一基础地位阶层的生活得到切实保障,提高他们的地位,通过宣传改变大家的观念,共同关心这一庞大的弱势全体。

往重里说,这可以是关系到党执政权稳定性的重大问题!

上一篇: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警务工作调适

下一篇:民主与信任 ——从“美国银行案”看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