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
〔摘要〕 推进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做到新农村有新的消费观是建设新农村战略的应有之义。为此,首先要引导农民认识到现有消费模式存在的问题,如低层次的消费结构、不健康的消费方式、非理性的消费观念等;其次,要采取措施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提供物质基础、客观条件、思想基础、制度保障,使农民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新农民”。
〔关键词〕 新农村,农民,消费模式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要顺利完成这一重大的战略任务,关键是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其中应该包含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加强消费引导,推进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做到新农村有新的消费观。
一、农民消费模式转变是建设新农村战略的应有之义
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的描述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我们说,发展生产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这二十字实际上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其中,生活宽裕就是要在生产发展基础上,使农民收入相应得到提高,改善农村整体面貌,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能充分享受科技进步、生产发展带来的成果。可见,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创造更好的农村消费条件,广开农民增收渠道,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启动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从我国农村现实情况看,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得到调动,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农民的消费行为呈现出新的特点。比如,在吃的方面,恩格尔系数有下降的趋势,主食消费下降,高能量、富有营养的副食消费上升;在穿的方面,农民对服装款式、花色的要求提高,高档服装的需求也有一定增长;在用的方面,家用电器类消费快速增长;在住的方面,农村家庭对室内装潢用品的消费需求有增无减;在行的方面,农民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自行车,购买摩托车、机动三轮车甚至小型汽车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对交通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肯定,随着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农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农村整个消费领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能否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对农村消费升级做好分析、引导工作,能否使农民在开源增收的同时摒除消费陋习提高消费质量,能否帮助农村消费者树立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消费理念,都反映着我们开展农村工作的水平和质量,也是“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的新农村内涵的具体要求。
二、农民现有消费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低层次的消费结构。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显露出了低层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1)恩格尔系数明显高于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中文化消费比重很低。农村居民实际消费支出内部结构的调查表明,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食品、居住、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说明食品支出仍是农村最重要、最基本的消费,其中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虽属于小康型消费结构,但其总体消费结构层次仍低于城市居民。这种低层次集中反映在农村的文化消费基本上是贫乏的,读书看报、学习现代科学、掌握知识技术在很多的农村地区仍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事情。(2)住房消费是农村居民在基本消费需求满足后的消费热点。农民在解决了吃穿问题之后小富即安、小成则满的小农意识就显露无遗,很多农民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就不敢扩大再生产了,开始追求四平八稳的生活,不惜重金盖一所“有派头”的庭院成为他们消费生活中的重头戏。(3)服务消费比例较低。农村居民大多对服务消费的接受程度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受收入的限制及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较慢的客观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民传统持家思想的影响,很多服务消费都采取了自给自足的方式加以实现,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差距,比如搬家业、钟点工、礼品速递等服务在农村还很少见。
(二)不健康的消费方式。饮食卫生、健康问题现在在农村已引起了足够的注意,但消费方式的“健康”问题远不止这些。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方式中还有诸多不健康的因素,如赌博消费、封建迷信消费和人情消费等。(1)赌博消费。一些地区赌博成风,不管男女老幼都在忙里偷闲玩麻将,这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他们消费支出的一个重要项目。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地区甚至出现人们开车去城里、镇上豪赌的场面。(2)封建迷信消费。封建迷信在广大农村仍十分盛行。很多农民四处花钱找“先生”、“大仙”看病免灾、算命看相、看风水等。这些愚昧消费不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而浪费了大量的钱财,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有的甚至带来极大的社会危害。(3)人情消费。人情消费主要指以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为中心的农户之间用于人情往来的礼仪性消费。这些年农村人情消费一直居高不下。以苏中地区为例,当前农民的每月支出中除日常生活必要开支外开销最大的前三项,有32.35%的人选择了人情支出,仅位于教育支出、抚养子女和老人支出之后。①人情消费的名目、种类繁多,价码也越来越高,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这种人情消费表面上看是礼尚往来、“人情储蓄”,实际上却造成了巨大浪费,也使部分农民不堪重负。 (三)非理性的消费观念。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交流的频繁,农村居民也开始追求积极向上的消费时尚,但受传统落后思想的影响,他们的消费观念仍存在一些非理性因素。(1)过度节俭。一直以来,中国农民“贫”字当头,节俭被认为是消费第一原则,再加上实际生活中天灾****及生老病死等不确定情况的存在,以及子女的高等教育负担过重等原因,极大地限制了农户的其他正常消费支出,强化了农户消费的谨慎性心理,某些农户消费就会出现过度节俭的特征。过度节俭的消费观念必然会降低农户生活水平,甚至是以健康作为代价,产生所谓“节俭悖论”。(2)炫耀攀比。“随大流”和盲目攀比是我国最主要的传统消费动机,至今影响仍很大。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是需要什么买什么,而是大家买什么就跟着买什么。因为不买大家都买的东西就会显得穷酸被人鄙视。而且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种炫耀攀比的心态就越严重。目前农村比较典型的消费攀比主要体现在重大节日和婚、丧、嫁、娶、建房等消费上。虽然农民平时日常消费非常节俭,但一到过年过节或者家里办大事,往往迫于社会压力,大铺大摆,大吃大喝,高额消费。这一方面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低收入的农户不堪重负,陷入贫困。(3)习惯于先储蓄再消费,反对“超前消费”。很多农民受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普遍认为“无债一身轻”,感到“寅吃卯粮”、借钱消费心理不踏实,基本上还是习惯于通过储蓄积累实现自己的消费需求。(4)重视消费中的物质因素,忽视消费中的精神因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精神消费在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高,而且物质消费中精神因素也越来越多。但是,农村居民普遍对日常消费中的精神因素不加重视,如饮食很少讲究色、香、味,住房不注重装潢布置的品位和个性,文明和卫生状况也比较差。
三、建设新农村要推进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
由上可见,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消费模式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仍处于一种缺乏科学引导的、传统向现代过渡但尚未成型的阶段,科学、文明、健康、现代的生活方式仍然没有充分展现出来,与城市社会化程度高、生活质量高的生活方式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农民消费模式的落后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需求的增长,进而制约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要求不相符,所以,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奠定物质基础。目前,农业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农业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仍在45%~50%之间,特别是在粮食主产省和中西部地区该比重高达60%以上。②可见,要想使农民增收必须在农业上作好文章,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走精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此外,为了增加农户的外延收入,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或者积极开展区域性劳务合作,规范组织劳务输出,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转移。要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简化农民跨区就业和进城手续,妥善解决进城民工的工资待遇、劳动保障和子女教育问题。只有把这些工作做好才能使农村经济步入良性发展,使农民收入切实增加。
(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创造客观条件。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比如电力供应不足、电压不稳;上下水设施不配套,用水不便;交通道路建设滞后,商业网点不通畅等。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目前农户家庭的大件耐用消费品中有12%处于闲置状态,尤以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用品严重。这种消费环境制约了农民消费模式的演进,因此,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能用老眼光看今天的农民,也不能简单地把农村居民消费等同于城镇居民消费。要以市场为导向,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和收入层次的农民消费需求特点,生产开发出符合农民口味的经济实用、质量合格、售后服务规范的消费品,要降低农村商品流通成本,加强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有力地保护农民消费者的利益。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夯实思想基础。最近有记者在宁夏南部山区采访一农户时看到:占地几百平方米的大宅院,甚至比当地镇政府办公楼还气派,木制地板、红木家具、组合音响,装潢摆设之豪华考究让城里人都汗颜,更让人咂舌的是,不大的客厅里竟然有好几台大功率的空调在满负荷运转。户主竟然喜滋滋地称,这是在响应建设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这种暴发户式的摆阔不仅与当前倡导的节约型社会相悖,更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相违。不少群众把新农村建设错误理解成盖高楼、建新房和豪华装修,这一方面说明农民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各级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不仅要注重设施环境的“硬件”建设,更要宣传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提高农民的文化道德素质。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尤其是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碰撞之际,文化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提高农民的素质。政府应该通过开展消费教育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消费观念,各种大众媒体也应加强宣传,让农民学会理性消费,树立科学消费和健康消费的思想意识,摒弃一些消费陋习。农户只有对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各种维权的法律、基本的消费技能等有所把握,才能树立起健康科学文明的消费模式。
(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为农民消费模式的转变提供制度保障。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是覆盖城市范围,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相当薄弱。统计数字表明,农村社会保障率仅有3%,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的比为22:1。养老、医疗、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时刻困扰着农民,当务之急是在农村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户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限度。要着重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提高社会应负担的比例,彻底使农民摆脱“小病不用看,大病看不起,重病只等死”的状况。二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解决后顾之忧。三是完善贫困地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扶贫规范化和制度化。
注释:
①田 珍.苏中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消费生活方式演进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②张锦梅,方天 .政府在农户消费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③顾伯冲.发挥新农村文化的“软实力”〔N〕.光明日报,2006-02-01.
参考文献:
〔1〕任保平,钞小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转型〔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6,(3):55-58.
〔2〕晓 亮.新农村建设的几个理论及实践问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4).
上一篇: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推进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