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民生活发展的原因分析
[摘 要] 农民生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由于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重视不够,农村生活建设的物质基础薄弱,农村的文化建设滞后和农民素质较低等因素,制约了农民生活的发展。
[关键词] 制约 农民生活
当前农民的生活状况总体上是健康的、积极的,但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的方面也还在少数地区和少数农民中有一定市场,制约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导致这些消极方面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思想重视不够
尽管党和国家三令五申要加强农民生活建设,并对加强农民生活建设出台和下发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最主要的表现为,基层领导对农民生活问题重视不够。
第一,基层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足。不少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缺乏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在领导农村发展过程中,对农民生活问题在思想上并没有足够重视。他们有的认为经济建设是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就行了,生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有的把群众精神文化活动看成是说说唱唱,蹦蹦跳跳的单纯娱乐性活动,是可有可无的娱乐消遣,于是,在工作中往往是一手软一手硬,致使出现“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第二,未纳入地方发展规划。由于基层领导对农民生活建设重要性认识上的不到位,便出现了在领导制定地方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忽略农民生活建设,不把其列入地方发展规划等现象。
第三,对生活建设投入少。由于不重视,在具体建设农民生活中,出现了对生活建设投入少,挪用农民生活建设资金等问题,阻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物质基础薄弱
农村经济的相对滞后和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物质设施不到位,是阻碍当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又一重要原因。
第一,经济相对落后使农民无力提高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的确得到了很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有明显提高,但是,这并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穷,农民苦”的状态。相较于已经小康正在奔向富裕的飞速发展的城市,农村只是刚刚跨入小康的门槛,甚至还有一些农民还没有摆脱贫穷。物质是基础,落后的农村经济直接制约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农村其它增收措施乏力的情况下,大批农民工流向城市。为了生计,他们常年在外奔波,挣些辛苦钱,补贴家用,但经济收入仍是很低,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集体经济的薄弱,不少农民仅处于温饱水平,甚至为了盖新房,娶媳妇,背有大量债务。一个家庭入不敷出或是背有债务,就不能对未来生活和从事生产进行适当投资,生活质量下降,经济收入降低,更无从谈起精神文化消费。
第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设施建设不到位。据统计:2006年我国文体广事业费在地方专款测算中,直接用于农村的专款所占的比例仅为24.88%。由于经费短缺等问题,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基本上建立起来了,但是,特别是村文化活动室里就锁着几张报纸,几本旧书,很多农民不知道那是村里的文化活动室,更没人去光顾。在一些村子里,文化基础设施许多挪作他用,致使农民看书难,看报难,想搞活动没人组织。村民想自己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又没场地,没音响,没仪器设备,也很难成行。农民享受不到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直接影响着农民生活的改善。
三、文化建设滞后
农村文化建设不到位,导致农民精神文化消费结构单一,使之不能更好的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制约了农民生活的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文化产品供给少。尽管随着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反映农村、农民题材的作品在日益增多。但是,由于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当前农村的文化文艺作品还远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文化需要。改革之后的农村,社会活动中心转向家庭,电视成为农民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消遣。但是村一级的农民还看不到“有线”电视,自然无缘看中央7台的致富经和10台的科教节目,只好忍受有限的几个地方电视台的广告轰炸。到了冬闲时节,本应是丰富农民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好时候,却很少有文化娱乐活动。高雅、健康的文化供给的匮乏,必然导致落后封建文化的流行。于是,出现了一些人无事可做,只好靠过基督教礼拜天、宗族聚会、婚丧嫁娶的大吃大喝,以及修坟造墓、聚众赌博、装神弄鬼这些格调粗俗、封建迷信的东西来消遣。
第二,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不完善。由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不重视,必然对农村精神文化市场管理松懈,致使低级趣味的精神垃圾充斥文化市场,从而使人们的精神生活陷入贫困和危机之中。比如,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精神产品不断走向商品化、市场化,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各种盗版的反映暴力、色情、鬼怪的书籍和碟片被堂而皇之的摆在货架上,毒害着人的心灵;在写着“禁止未成年人入内”的网吧里,时常能见到初中生甚至是小学生的身影,但是,对这些现象的存在,要么是无人管理,要么是交完罚款后可以平安无事。
四、农民素质较低
一般来讲,受教育程度较高,生活方式文明,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其生活也会相对较好。而当前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也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一,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相对较低,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列宁曾经说:“在旧社会灭亡的时候,它的死尸是不能装进棺材、埋入坟墓的,它在我们中间发臭并毒害我们”。受封建历史的影响深、时间长,一些落后的观念意识阻碍了农民追赶时代的步伐,束缚了农民现代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为:一是封闭的小农意识。两千多年来,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封闭自守,养成了农民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追求自给自足、乐天安命、知足长乐的社会心理,这使他们习惯于把命运教给别人来把握,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竞争意识,创新观念。二是浓厚的宗法观念。当前农村宗族势力通过寻宗会祖、修族谱、立宗祠、拜祖宗等活动重新集结家族势力,不仅刺激了农民原有的狭隘宗法观念,助长了封建迷信活动,而且还严重干扰了农村法制建设的进程和农民法制观念的培育,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稳定,阻碍了农民迈向现代文明的进程。
第二,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制约了农民生活的发展。教育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最直接的途径。但是,农村应试教育体制在课程设置上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和独立思考能力,以脱离农村体力劳动,培养最好升学率为主要目标,其结果是培养了一批批“跳出农门”脱离农村的城市工作人员。而多数考不上高中或大学回到农村的学生,由于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缺乏劳动锻炼,成为“农盲”。在农村,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力量薄弱。农民主要把教育力量放在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基础教育上,忽视职业技术教育,导致了多数农民的文化知识结构处于低层次状态。再加上农民缺乏自学成才的意识,农村缺乏自学成才的渠道和鼓励机制,这就造成了农村农民绝大部分都是体力型劳动力。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 年,而发达国家一般在12年以上。在全国4.9亿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掌握1项~2项实用技术的仅有1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的农民受过职业培训所占比例都在70%以上,发达国家农民中高级技工占40%。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偏低直接影响着农民迈向现代生活的进程。
第三,农民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状况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在农村,脏、乱、差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大多数村庄没有排水管道,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有的农民还缺乏良好的卫生习惯,他们对卫生的态度比较消极,比如部分人没有刷牙的习惯,洗澡少,室外卫生脏乱差,住房设施不配套,主要饮用井水。在食物构成上主要是原粮,农民绝大多数只能强调吃饱,谈不上吃好,没有营养意识,也没有营养结构可言。在副食方面数量少、质量差、热量低。总之,营养结构还不高,更谈不上营养知识的普及。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相对滞后,一些农民担心老无所安,传宗接代和家族势力观念深厚,致使早婚、早育、超生现象也比较普遍。这样的生活和生存环境严重制约了农民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影响着农民生活的改善。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文化建设巫待解决四大问题.新华日报,2006.1.10
列宁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版.第467页
戴红梅:对新农村建设中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思考.安徽农业科学,2007.6
下一篇:农村信用社产权模式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