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布时间:2015-09-27 09:17

[摘 要]文章分析了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并阐述了如何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快城镇化、调整职业结构、发展教育和完善民主机制五个方面来促进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提高,以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中等收入阶层;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且相应地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政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又确定了在中国“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执政宗旨与社会理想的具体体现,是我党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升华。从内在联系看,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同时和谐社会又是以中等收入阶层占多数为主要特征,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一、中等收入阶层成为社会主体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现代和谐社会包括两层含义,即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与人的和谐,就是贯彻公平正义理念,人人享有平等的民主权利,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范围之内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状态。要建设这样的社会,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具有现代特征的社会结构,这就是中间阶层占绝大多数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因为中等收入阶层特殊的社会功能能保证在这样结构的社会里,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大部分社会成员参政议政的政治愿望可以实现,这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 
(一)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稳定功能有利于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形成 
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特征是社会安定团结,不存在对抗性矛盾;而中等收入阶层具有社会稳定功能,有利于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形成。在有阶层的社会中,社会分层体系都可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能够进入上层的总是少数人,这样,社会分层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于中层和下层的消长。当中层占的比例小,下层的比例就大,社会分层结构就会呈现“金字塔形”,两极分化就严重,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就突出,社会的稳定就难以维持;当中层所占的比例大,下层所占的比例就小,社会分层结构呈现“橄榄形”。由于多数人都过上了比较宽裕的生活,贫富矛盾得到了缓解,社会相对就比较稳定。同时,由于中等收入阶层拥有较高的收入和享有较为舒适的生活,其从切身利益出发,惧怕社会动乱,反对用剧烈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矛盾,思想相对比较温和和保守。当这种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时,极端的思想就难有市场,从而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所以,中等收入阶层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它的形成和发展,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等收入阶层的民主推进功能有利于和谐社会政治特征的形成 
和谐社会不存在对抗性矛盾,社会成员等级、地位差别淡化,参与管理社会公共事业的积极性高,民主气氛浓厚;而中等收入阶层具有民主推进功能,有利于和谐社会政治特征的形成。中等收入阶层由于生活比较宽裕,在物质需求获得满足之后,对精神需求有着更高的追求,对社会参与有着更高的热情。同时,由于中产阶级大多受教育的程度比较高,对现代民主和法治有比较多的了解和比较深的认识,因而民主的意识比较强,对民主化有更强烈的要求。所以,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作者简介:欧志文,男,1970年10月出生,硕士,现系湖南省邵阳学院政法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民营经济。联系方式:手机 13874281868, 
(三)中等收入阶层的经济促进功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经济特征的形成 
和谐社会是发展的社会,而且是经济持续、协调、、有效发展的社会;而中等收入阶层具有经济促进功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经济特征的形成。中等收入阶层在经济上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况,为了避免生活水平的下降和过上更富裕的生活,需要不断地进取,所以中等收入阶层一般都比较勤奋。他们热爱事业,积极工作,努力拼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对促进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中等收入阶层由于比较富裕,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都比较强,因而成为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的群体。当中等收入阶层占社会的多数时,中等收入阶层的生活方式就保证了社会的庞大而稳定的消费需求,从而有利于拉动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和扩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贫富差距还很大,中等收入阶层相对弱小。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测算,2003年我国中等收入阶层人数占全国总人口的19%,大量农民处于“金字塔”底部;而国外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一般为40%——50%,美国的中等收入者比重已达到80%。中国仍然是一个下层偏大,中等收入阶层较小的“金字塔形”社会结构。居于中间的中等收入阶层,无论在人口比例上还是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上都显得非常弱小。因此,要努力推动我国的社会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不断提高中等收入阶层比重,使其逐渐成为社会的主体。 
二、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有效途径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阶层规模、提高其整体素质,尽快形成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的现代社会结构,应当成为现阶段国家社会政策选择的核心。 
(一)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影响到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扩大的速度。因此,要规范分配秩序,在分配中实施“调高、扩中、提低”战略,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首先是“调高”,就是要强化国民收入再分配,规范分配秩序,调节过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以实现社会公平的目标。为此要取缔非法收入,对侵吞公有资产、贪污受贿、偷税漏税、走私贩私、制假售假等非法收入,要坚决依法取缔和惩处;整顿不合理收入,对一些垄断行业如石油、电力、电信、民航、金融保险等行业的较高收入进行合理的调节;对一些收入过高的人员可以利用个人所得税、利息所得税和遗产税等手段进行调节,使一部分调节前的高收入者经过调节之后,进入中等收入者的行列。其次是“扩中”,就是要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各类企业、事业单位的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及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机关单位在机构改革和精减人员的基础上,提高其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努力增加新型农业、规模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最后是“提低”,就是要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农民是低收入阶层的主体,用20年到50年的时间,让更多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使农业人口从当前占总人口的60%左右降到30%左右,甚至更低水平。国家要加大对贫穷落后地区的投资和支援,重点是对西部地区和农村的扶持,加速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其居民的收入水平,减少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当前国家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就体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必须坚决贯彻执行。此外,国家要从财政收入中拿出相当一部分用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包括医疗、养老、失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等,为社会中下层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为中等收入阶层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使更多的农民成为中等收入者 
一般而言,城镇相对于农村而言更具有人口聚集上的优势,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同时也是社会中间层分布比较多的地方。以目前我国城镇发展的现状来看,越能吸引资源,越具有竞争力的往往是那些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这些城市具有规模上的效应。据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2000年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达47%、中等发达国家为50%,高收入国家为79%。中国2002年城镇化水平仅为39.1%,比中等发达国家低11个百分点,农民占了我国人口总数的60%以上,可见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严重滞后的,直接影响到我国就业问题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有多少农民不能从农村转移出来,社会上就有多少成员不能解决就业,就有多少成员不能步入中间阶层的行列。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以小城镇为主的城镇化,通过发展小城镇把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集中起来,并接受大中城市的辐射。在中西部地区,应重点建设中等城市,以强化其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辐射力。要大力发展产业,尤其是小城镇的产业,避免有城无市的现象,提高城市、城镇的就业吸纳能力。要健全直接影响人口流动的制度,如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要探索城市、城镇建设投融资新体制,等等。 

(三)调整职业身份,使以蓝领为主体的职业结构变为以白领为主体的职业结构 
中等收入阶层也是一个反映社会职业结构的概念。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的社会结构,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这个发展阶段从就业结构上看。既不可能是农业劳动者占多数的社会,也不可能是体力劳动者占多数的社会。从产业结构上说,中等收入阶层为主的社会,必然是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50%的社会。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要依托于社会职业结构的转型和一些特定社会职业阶层的成长。金融、房地产、旅游、保险、商贸、传媒、法律、咨询、策划、社会服务、公用事业等领域的职员,科教文卫体等领域的专业人士,政府和社会管理部门的公务人员,企业里的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农业的专业户等等,一般是中等收入阶层的社会职业主体。收入水平只能说是界定“中等收入阶层”的基础指标之一,而不是惟一的决定性因素。一些在改革开放中富起来的农民,虽然收入比市民高,但无论他们自己还是其他人,都不认为他们属于中等收入阶层,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进入中等收入阶层的职业转变,他们的意愿、社会态度、生活方式和消费偏好等,与中等职业阶层也相去甚远。 
(四)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普及高等教育 
高学历是中等收入阶层的一个普遍特征。随着市场经济逐步走向规范化,受教育水平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以及对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工作经验”收益率相比较,教育收益率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有研究表明,自1930年至1978年间,中国民众受教育的年限逐渐增加,但他们的职业等级和收入则逐渐降低。这一现象在1980年以后发生了变化,中国教育的经济回报率不断提高,到2000年已经达到6—7%,即多受一年教育者其收入增长6—7%,这一经济回报率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为中等收入阶层,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的新中等收入阶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发展高等教育,可以使得人们接受社会主流规范或中等收入阶层的规范,可以改善并带动中等收入阶层整体素质的提高。教育政策的选择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政府要放宽对高等教育、社会办学、私人办学的限制,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给现有的高校以招生的自主权。二是制定教育公平政策。目前我国城乡基础教育方面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的现象,不解决这种现象,要扩大农村的中等收入阶层将举步维艰。而要实现教育公平,关键在于改革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撑体系,由国家财政来支撑农村教育。解决农村教育条件较差、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过低,甚至工资被拖欠的问题。 
(五)完善民主机制,提高政治体制制度化的水平 
完善的民主机制,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管理和社会生活的公正合理,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中等收入阶层的不断扩大,必然要求民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同样,民主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也有助于把中等收入阶层纳入到现行的政治体制之中,使其成为政治体制的支持者,而不是将其排除在政治系统之外。首先,鼓励中等收入阶层政治参与,同时加强政治制度化建设,完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机制,提供相应的参政渠道,在完善民主机制的同时也增加了中等收入阶层对政府的认同和个人成就感。目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意见表达渠道已趋多样化。我们要巩固和完善现有的利益表达渠道,并使其规范化、程序化。同时,还应该努力探索新的渠道,使中等收入阶层有利益表达的“通路”。在此基础上,政府才能全面了解各方面的信息,以做出及时有效的决策,并避免现代政治发展研究所告诫的政治参与的“膨胀危机”和政治冷漠现象。其次,要完善民主监督机制。这是消除****,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权力****挤占了中等收入阶层的资源,阻碍了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而中等收入阶层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很容易把现有的不满通过各种途径表达出来,一旦这种不满积聚过快,这种表达就可能超越合法范围,而成为政治稳定的制约因素。因此,应该尽快形成并完善党内监督、党外监督、社会监督、法律监督等监督网络,为中等收入阶层政治参与提供更为畅通的渠道。 
参考文献: 
(1)王国枫,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理论前沿,2005(14) 
(2) 刘 红,关于扩大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思考,江南论坛,2005(4) 
(3) 张惟英 徐建萍,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现状与政策分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 
(4)杨 晓 晖,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例的政策,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0) 
(5)李翔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6) 

上一篇:规范农业合作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下一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民自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