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加强农村基础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发布时间:2015-09-29 09:02

     [摘要]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应立足于写作论文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关键词]中国农村 农业现代化 特色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们这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国家中,这是已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客观规律。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快速推进。加强农村基础、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一、现代农业解读
  一提到“农业”,不少人脑海里就浮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其实,这只是传统农业的标准相。传统农业以小生产为特征,规模小、效率低、商品率低、科技含量少,就是人们说的小农经济。现代农业是以资本高投入为基础,以工业化生产手段和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有社会化的服务体系相配套,用科学的经营理念来管理的农业形态。
  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现代农业,靠的是高科技投入。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耕作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像我国超级稻育种技术的新突破,就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实现了亩产900公斤的跨越。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的依靠资源,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来。现代农业,闯的是大市场之路。现代农业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之中,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具有高度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现代农业,搞的是多功能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已不仅局限于传统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了。如通过开发各类农业资源,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农业开始承担生活休闲、生态保护、旅游度假、文化传承、教育等功能,由此形成生态保护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循环农业、服务型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形态。
  农业现代化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二、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演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启动的。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各国由于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不同,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选择上也有所不同。主要有:(1)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型。这些国家凭借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取代人力畜力,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高农产品的总产量。如美国、加拿大。(2)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型。这些国家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利用科技进步,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如荷兰、日本。(3)劳动力比较适中型。这些国家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应用。
  世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所以,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13亿多中国人民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但要清醒地看到,在我国农村一些地方还没有摆脱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土里刨食”为标志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滞后、难以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的重要举措。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针对我国农业区域广阔、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巨大、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不够充分、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而文化素质较低和农业投入不足等客观现实,现阶段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选择,要借鉴其他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研究巴西等国家历史上大量农民进城带来的问题,既不能走美国大规模土地经营的道路,也不具备日本高额补贴的条件,但我们必须进一步利用当前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造传统农业。要避免一些国家忽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所走的弯路,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和劳动者素质,发展现代农业。还可借鉴荷兰和以色列等人均农业资源少但农业效益较高国家的做法和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农业产量、效益和竞争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形势、新任务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性要求,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对我国的国情特别是“农”情有一个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的阶段,同过去相比,我国城乡居民除口粮外,大多数农产品的人均消费量明显增加。同时,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日益突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2006年底,我国耕地面积为18.27亿亩,人均仅1.4亩;淡水资源短缺,目前我国人均淡水总资源仅为2100立方米左右,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北方地区总体上严重缺水;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2006年,我国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积为8.48亿亩,占总面积的46.41%,每年因自然灾害损失的粮食就超过700亿斤。依上述情况,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就必须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根据当前的农业和农村形势,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广大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二是建立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实现国家支农投入稳定增长;三是完善和加强农产品宏观调控,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增加供给量,同时搞好粮食市场调控;四是继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继续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强农民培训工作,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拓宽农民非农就业渠道;五是改革和完善政府支农投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继续推进政府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完善政府支农资金使用的程序和管理办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从我国国情出发,不断改革和完善农村建设机制和模式,把政府支持、农民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好地结合起来,拓宽投入渠道,加强资金管理、工程管理和运行管理,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的改变持久地发挥应有的效益。
  从国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发展农业,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要广开农民增收渠道,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与生产方式,不断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如何推动我国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六用”,即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实际上为现代农业建设指出了具体路径。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现代农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运用先进技术、现代装备、现代经营理念等手段对各个环节、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才能真正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上一篇:对吉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下一篇: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制度与地方政府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