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屈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屈原的教育实践憖

发布时间:2015-10-09 09:44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澧县“彭头山文化遗址”和“城头山文化遗址”的出土,用铁的事实证实,湖南洞庭湖地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之一,很多方面比黄河流域还早。屈原就是先秦湖湘文化集大成者。他不仅是位伟大思想家、 政治 家、文学家,而且是位伟大人民 教育 家。本刊将全面介绍屈原从事教育方面的业绩,以抛砖引玉,望能引起专家学者对这方面注意和 研究 。

屈原(约公元前343年-277年),名平,字原,又名“灵均”,战国时期楚国屈地(今湖南洞庭湖地区汉寿)人①,出身于当时楚国昭、屈、景“三闾”中的屈氏家族。该家族始祖是楚武王之子屈瑕,曾任“武王之督”(即楚军总司令),被封为莫敖,其后代有屈重、屈到、屈建、屈荡、屈申、屈生,一直到战国时期屈宜臼等,都袭封为“莫敖”,其“莫敖”的封号是楚武王所封的具有诸侯性质的侯爵,其封地在今湖南洞庭地区。屈原的父亲屈,为屈氏家族宗子,袭封为侯爵,曾任楚国大将军,楚怀王十七年春,在秦楚汉中之战中战死。屈氏家族的 发展 历史 和父亲屈②为国捐躯,对屈原思想产生很大 影响 。屈原二十岁左右,以“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着称,就任楚怀王左徒,为了振兴楚国,力主“奉先功以昭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的“变法”,“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外交上采取联齐抗秦路线,很快开创楚国的新局面,战胜魏国,楚怀王因此成为东山“六国之长”。由于,屈原的“变法”中提出“属贞臣”、“举贤授能”的用人政策,触及了楚国“嗣宗职”的贵族赖以生存的特权,同时对外引起秦国恐慌,于是国内外反动势力“共谮屈原”③,致使“变法”失败,屈原也因此被迫辞掉左徒之职并遭到各种迫害。楚怀王十七年,屈在秦楚汉中之战中战死,屈原“嗣宗职”,为屈氏家族宗子,袭封为侯,并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公元前278年,秦国攻占楚国首都郢,接着又进攻楚国战略后方“粮仓”洞庭湖地区,即屈氏家族封地。屈原率领屈氏家族军民进行英勇抗战,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于公元前277年自投汨罗江而死,以身殉国。

屈原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和爱国主义诗人,集楚文化之大成者。他为振兴祖国和扞卫祖国而奋斗一生中,长期从事教育活动,为楚国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因而,他又是我国先秦时期卓有建树的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因此,他深受我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敬爱。1954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作品很多。据《史记》载:他曾为楚怀王“发号令”、“草拟宪令”,应写下很多政论文,可能是由于战火而毁,后保存在汉代刘向编集的《楚辞》中,就有二十六篇:《离骚》、《九歌》(11章)、《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

屈原在思想上,是一位伟大的朴素唯物主义者。他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 社会 崩溃瓦解的 时代 。奴隶主贵族统治赖以生存的“天命观”、“天授论”,遭到一些进步思想家的批判。当时,楚国思想家老子率先创立了“道”的概念,用“道”完全取代“上帝”,并提出万物是“阴阳变化”所形成的朴素辩证思想。屈原继承和发展了他前辈思想的精华,认识到万事万物都是由事物内部“阴阳”两种物质“三合”而成的,历史是不断进步的。所以,他不但不相信“上帝”,而且将“上帝”当作一切****黑暗势力的象征,进行口诛笔伐。如在《招魂》中,诗人借巫咸之口说:“魂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人些。一夫九首,拔木九千些。豺狼从目,往来些。悬人以嬉,投之深渊些。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可见,屈原笔下奴隶主贵族顶礼膜拜的“上帝”,实际上是一切罪恶的罪魁祸首。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向上帝挑战,标志着人类思想真正从“天命观”的枷锁下解放出来的第一声春雷。还有,屈原笔下写到许多神灵,其中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楚国传说的祖先神,屈原对他们生前为民族为国家所作的贡献,进行极力歌颂。如《九歌》就是如此。第二类,是对压迫残害民众的凶神恶煞的猛烈批判,如《招魂》中的上帝及其“土伯”之辈;《天问》中的“伯强”等等。第三类,是当作自己的仆役,如《离骚》中的“诏西皇使涉予”。所谓“西皇”是指秦国祖先神白帝。又如,“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雷师先余以来具”;“吾令帝阍开关”等,其中“望舒”即月神,“飞廉”即风神。“雷师”即雷神,“帝阍”即为上帝守门之神。这些在“天命观”者眼中,必须顶礼膜拜的神灵,现在却成为诗人“上下求索”的侍从差役似的角色。由此可见,屈原是一位彻底的无神论者。这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还表现在对历史研究方面。屈原作品中提到许多历史人物。不管是自己国家的,还是外国的,乃至敌对国家,甚至对自己国家造成极力灾难的人物,例如“奋伐荆楚”的殷武,屈原却不为感情所左右,而是根据他对其本国历史发展的贡献,还加以客观评价。其历史唯物的态度是十分可敬的。更为可贵的是,他发现和肯定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如,《离骚》中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这里,屈原将“民德”、“民之计极”,视为左右“皇天”的“错辅”力量,实际上是“人定胜天”的思想。特别是他深刻看到了人民中妇女在人类社会进步中“半边天”的作用,在《九歌》中,屈原歌颂的前九位祖先神中,女神就占了四位。这是我国乃至世界古代思想家中,无人可以媲美。因此,屈原堪称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同时,屈原还是一位爱国爱民的政治家。他生活在战国中晚期,楚国当时仍是“宗法制”为主体的国家,朝廷长期由“嗣宗职”的大贵族世家把持,相互争权夺利,“大臣父兄,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百姓”,加上连年战争,郢都“食贵于玉,薪贵于桂”④,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国势日益衰败。当时,秦国在推行商鞅变法后,迅度强大起来而“欲吞并诸侯”,出现了“横则秦帝,从则楚王”,秦楚两国斗争进入你死我活的阶段。屈原虽然出身王族中屈氏家族,在国难当头之际,为了振兴楚国,改善人民生活,力主推行“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的“变法”,开展“外结强邻”的外交,实现国泰民安理想。由于,楚国的反动贵族,与秦国反楚势力勾结,“共谮屈原”,致使变法失败,屈原本人也遭到各种迫害。尽管身处逆境之中,屈原仍然关心自己人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坚持与人民同艰苦、与祖国共患难,并拿起自己的笔,以诗歌作武器,以教育为阵地,猛烈地揭露批判****朝廷的祸国殃民的罪行,甚至痛斥楚王为“壅君”。屈原这种忠诚的爱民爱国的思想和实践,深受人民的崇敬,成为中华民族之魂。二千年多来,年年“端午节”成为人民纪念自己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诗人的屈原节。这更是中外古代如群星灿烂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中,无人可以媲美。憙

一、屈原的教育实践

屈原作为战国时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学者和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在所从事的振兴楚国的政治斗争中,在推行“国富强而法立”的“变法”过程中,在为实现“属贞臣而日”的“美政”奋斗中,非常重视教育,并长期从事教育实践活动。只是后来研究者深受“独尊儒术”的影响,错误地将屈原当作一介书生,主要研究他的诗歌“章句”,对他的 哲学 、政治思想,特别他所从事的教育却无人问津。如果,我们深入研究,仍然可以发现屈原从事的教育实践活动。憘

1、“左徒”是太傅的别称憖

屈原在楚怀王的初期,担任楚国朝廷的“左徒”。《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楚国的官职,与其他国家的官职的名称多有不同,如“主政之官”,楚国叫令尹,其他大多数国家叫相。至于“左徒”,《史记》中记载了楚国有两个重要人物担任过此职。这就是屈原和他以后的春申君黄歇。《楚世家》载:楚襄王二十七年,楚“复与秦平,而入太子为质于秦。楚使左徒侍太子于秦。”这里说的“左徒”是指黄歇。《春申君列传》载:楚襄王二十七“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于秦”。楚襄王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谋求秦昭王放太子归楚,准备接任楚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问楚王之疾’。”秦昭王很了解楚国的政治,他这里说的“楚太子之傅”就是指左徒黄歇,其中的“傅”,应是《楚世家》中楚成王太子商臣“告其傅潘崇”,楚“平王召其(太子建)傅”中的“傅”,是指太傅。据此,可以确定“左徒”就是太傅。又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太傅”,既是太子的老师,又是朝廷的重臣,位列三公,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制定或修改国家法令,如《左传·成公十八年》载:晋悼公“使士渥浊为太傅,使修范武子之法”。屈原在《惜往日》中,回顾自己任左徒时立法的情形时说:“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诗人这里反复提到“明法度”和“立法”,正是说自己履行左徒即太傅的职责。《屈原列传》也明确记载了这点。如:“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这里说的“出号令”、“造为宪令”,都是指颁发或制定国家政令 法律 。还有,太傅是未来国王的老师,关系国家未来命运的大事,所以国王都很重视,并规定明确的任职条件,如一定是王族成员、国王非常信任、而且具有德才兼备等条件。所以,《国语·晋语》载:“君(晋悼公)知士贞子之帅志博闻宣惠于教也,使为太傅”。《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顷襄王以歇为辩。”屈原任左徒更具有这些条件。《屈原列传》载:“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司马迁有关“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等记述,正说明屈原任左徒即太傅的任职条件。据此,屈原任左徒即太傅,应是可以肯定的。在当时历史时期,这一官职,是国家最高的教育长官,不仅担负教育太子的重任,而且负责制立国家法令,包括教育的法令。他的教育思想和活动,在当时影响整个楚国,屈原在《惜往日》中提到“受命诏以昭时。奉先功以照下”。他所写的“受命诏以昭时”的法令,早已遗失,但是“奉先功以照下”的作品,仍然保持下来,《九歌》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憘

2、“三闾大夫”是王族的教育长官

屈原《渔父》载:渔父问屈原:“子非三闾大夫欤?”这充分说明,屈原在楚国朝廷担任过“三闾大夫”官职。王逸在《离骚》题“序”中说:“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⑤这里的“序”,本义是中堂东西两旁的墙。《说文》:“序,东西墙也”,亦指东西厢,后引申为学校。《孟子·滕文公上》:“设为详、序、学、校以教之。详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详,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礼记·学记》:“家有塾,党有详,术(遂)有序。”所以,后来将“详序”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谱”,指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表册,如《史记·三代世表》曰:“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张守节正义:“谱,布也,列其事也。”后来,“谱”又引申为指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如,《史记·太史公自序》:“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属”,是族、类的意思。所“序其谱属”,就是教授楚国王族及其各家族的历史。因此,王逸说的“三闾大夫之职”,实际上是教育的官职。这里的“三闾”,主要指当时楚国的昭、屈、景等三大家族为代表的公族(即王族)。《庄子·庚桑楚》:“是三者虽异,公族也。崐昭景也,着戴也;甲氏(屈氏)也,着封也。非一也。”这说明,楚国的“三闾”,类似春秋时代的鲁国的“三恒”,晋国的“三晋”这样的大家族。因此,楚国的“三闾大夫”,应类似晋国的“公族大夫”。《国语·晋语》:“栾伯请公族大夫。公曰:‘荀家惠,荀会文敏,也果敢,无忌镇静,使兹四人者为之。夫膏梁之性难正也,故使惠者教之,使文敏者导之,使果敢者谂之,使镇静者修之。”《左传·成公十八年》:“晋悼公即于朝”,使“荀家、荀会、栾、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使训卿之子弟其俭孝弟”。根据上述记载,公族大夫的职责,也是非常重要。一是,教育对象是“膏梁之性难正”的“卿之子弟”;二是,教育目标是“训卿之子弟共俭孝弟”;三是,担任此职者,必须具有“惠”、“文敏”、“果敢”、“镇静”等品格的“公族”中重要成员。四是,此职非常高贵,所以栾伯还“请族公大夫”。可见,楚国的“三闾”,其地位与晋国当年公族应基本相当,而且楚国“三闾大夫”是由一人担任,晋国公族大夫是四人担任,因此楚国“三闾大夫”,比晋国公族大夫更重要和显贵。但是,“训卿之子弟共俭孝弟”的基本职责,应是一致的。屈原《离骚》开头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正是王逸所说的“序其谱属”的一例。因此屈原任“三闾大夫”应是楚国王族最高教育长官。憘

3、屈原作品中有关他本人从事 教育 的记载憖

屈原热心教育,精心为国家培养人才,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谈到自己从事教育的情况。如

(1)《离骚》中说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时乎吾将刈。”

这里的 “滋” 、“树”、“畦”、“杂”、“冀”等动词,表示耕耘,引申为培育;“兰”、“蕙”、“留夷”、“揭东”、“杜衡”、“芳芷”等芳草,代指优秀人才。“九畹”、“百亩”极言其多和广。这充分说明,屈原任左徒期间,曾大办教育。还有,《惜诵》中说

“木兰以矫蕙兮,凿申椒以为粮,

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

《惜诵》是屈原被放后的作品。这里,诗人用“木兰”、“蕙”、“申椒”等芳草香木象征“粮”,用“ ”、“矫”、“凿”等动词,表示自己坚持刻苦 学习 和求索;又用“江离”、“菊”等芳草,象征品质高洁芬香的优秀人才,用“播”、“滋”等辛勤耕耘动作,表现自己辛勤培养优秀人才。“春日”,应是指朝廷接受屈原的“美政”的时候,“糗芳”,精美芳香食品。如,《书·费誓》:“峙乃糗粮”。所以,“愿春日以为糗芳”,希望自己所“播江离与滋菊”,成为祖国美好春天的“糗芳”,也是说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

(2)屈原《渔父》诗,记载作者与渔父一次“学术讨论”。诗中渔父是一位以渔业为生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属于儒家亚圣孟子说的“劳力者”的“小人”之列。这次围绕身处“浊世”中的人生态度 问题 展开的讨论过程中,渔父由原先主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即随波逐俗的态度,后在屈原的感染和教育下,改变为“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即使“浊世”,也要洗掉自身脚上脏东西,保持自身清洁。这充分说明渔父在屈原思想教育下的转变。诗中的描写渔父“莞尔而笑”,“遂去,不复与言”等态度,说明渔父对屈原的观点认同和折服。

(3)屈原《卜居》,记载屈原找太卜,围绕“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的问题,进行一次讨论。诗中的“太卜”,《周礼》载:其职责为“以八命者赞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以观国家之吉凶,以诏救政”。他既是位朝廷从事占卜的最高长官,当然也是楚国占卜的专家,更是宣传和扞卫“天命观”总代表。屈原选择这样人物,宣传“无神论”,教育“天命观”者,其意义具有典型性。更为重要的是,屈原利用自己特殊 社会 地位和 影响 ,运用自身“竭智尽忠,而蔽障于谗”,和当时朝廷“谗人高张贤士无名”的大量事实,教育这位“太卜”。开始这位太卜“乃端策拂龟”,摆开占卜架势,听到屈原的宣传教育之后,态度完全变了,“詹尹乃释策而谢”。这里的“释策”即是放下原先“端策拂龟”,“谢”是道歉赔礼的意思。更有意思的是詹尹最后说的那段话:“夫尺有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这里,詹尹作为国家的最高占卜的长官和专家,尚且承认“神有所不通”,也就承认了“上帝万能”之说的虚伪性,可见屈原对他的宣传教育效果是非常可观。

总之,屈原作品多处谈到他本人的教育活动,并做到“有求必教”,如《渔父》,甚至找上门去作宣传教育,如《卜居》,足见屈原的教育热情之高,至于对他身边的学生态度,更可想而知。憘

4、 历史 文献 中有关屈原学生的记载憖

屈原除了担任教育官职的同时,历史文献中,还记载了屈原的学生。

⑴宋玉《九辩》中记载

“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压桉而学诵。

性愚陋以褊浅兮,信未达乎从容。……

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

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

这里“压桉”中“桉”,通案,书桌,“压桉”即伏案苦学;“学诵”,学习诗歌创作;“先圣”,“诗人”,均指屈原,其最好证据就是《九辩》本身,全诗是摹仿屈原《离骚》等作品进行再创作的,甚至该诗中很多语句都是来自屈原作品,如“何时俗之工巧”,“独耿介而不随”,就是如此。这正是宋玉自己说的“愿慕先圣之遗教”、“窃慕诗人之遗风”的具体表现。

⑵《史记·屈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 这里的 “祖屈原” 中的 “祖”,是学习效法的意思,含有师承关系。据此,宋玉、唐勒、景差应是屈原的学生。王逸《楚辞章句》为《九辩》所作题“序”中说:“《九辩》者,楚大夫宋玉之所作也。……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放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更证明宋玉是屈原的高足。还有景差,王逸《楚辞章句》为《大招》所作题“序”中说:“《大招》者,屈原之所作也,或曰景差,疑不能明也。”王夫之《楚辞通释》考证说:“昭、屈、景为楚三族,屈子旧所管理,(景差)受教而知深,哀其誓死,而欲招之。”王夫之该说可信。《大招》与屈原写的《招魂》,结构相似, 内容 上也是“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表明《大招》是师法《招魂》之作。但是,《大招》在内容上只写到东西南北四方之恶,没写到天上地下之险,后一部分大写豪杰执政,选贤任能,又有明显粉饰朝廷之意。这正如司马迁说的“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的现象,应是一致的。据此,景差是屈原的学生,也应是可以肯定的。至于唐勒,《汉书·艺文志》载,有其楚赋四篇,说明他确是文学高手,《史记》将他列在宋玉、景差之间,也应同宋玉、景差一样是屈原的学生。

⑶《战国策·楚策》中《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记载:“上柱国子良入见”,为楚襄王处理与齐国关系,提出“与之(给齐国土地),信;攻之,武”的策略,并获得成功。这里的上柱国子良,就是屈署。“上国柱”是楚国最高功爵,按楚国当时制度,屈原被放后,屈署是代表屈氏家族进入朝廷任上柱国的。根据楚国当时“嫡长制”,屈署应是屈原的长子。当然他也就是屈原父传子业的学生,从他提出处理楚与齐、秦的策略,说明屈署也是 政治 高手。

⑷《史记·楚世家》载:楚国考烈王将军景阳,率军抗秦救赵,“威服诸侯”。这位景阳是当时景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据王夫之“昭、屈、景为楚三族,屈子旧所管理”之说,景阳和景差一样,也应是屈原任三闾大夫时期的学生。

总之,屈原曾担任过“左徒”(即太傅),“三闾大夫”等楚国最高的教育长官,长期从事教育,为楚国培养一大批杰出人才,其学生肯定不比孔丘“贤者七十,子弟三千”的学生少,更重要的是,还培养一批象宋玉、唐勒、景差、屈署、景阳等在当时文化、政治、军事各方面具有重大影响的优秀人才,其成就显然比孔丘大得多。只是后来历代封建统治强力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为了确保儒术“独尊”地位,当然必须将比孔丘伟大得多的屈原“罢黜”教育家的行列,当然也就将屈原的教育活动和培养的学生“罢黜”干净而后快。应该承认,二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处心积虑,所推行“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文化****的愚民政策,是取得很大“成功”,封建统治者尊奉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丘,现在仍然有人改头换面奉为“伟大教育家”,而屈原这位真正伟大教育家却无人问津,甚至屈原家乡人民也无人知晓,就充分说明这点。 (黄露生执笔)

注释:
①黄露生《屈原出生于湖南汉寿》(《武陵学刊》1997年3期)。
②黄露生《屈原的父亲是屈》。(《第一师范学报》1998年1期)。
③刘向《新序·节士》。
④《战国策·楚策》。
⑤本书有关引让王逸的之见,均出自《楚辞章句》。

上一篇:《二十四诗品》百年研究述评

下一篇:唐代小说影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