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柳宗元研究百年回顾

发布时间:2015-10-09 09:44

柳宗元 研究 是中唐文学研究的一大宗。站在新世纪学术研究的起点,回顾并 总结 20世纪柳宗元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 问题  ① ,对日后研究方向的确定和研究水准的提升,均不无裨益。鉴于百年研究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本综述将遵循两条原则:一、选择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列举成果中的主要作品,其他从略。二、主要以大陆地区的研究为考察对象。据 台湾 学者罗联添的《隋唐五代文学论着集目正编》和《隋唐五代文学论着集目续编》统计,自1912年至1990年,港台和国外的柳宗元研究也取得丁可喜的成绩,成果分别为160项、127项。但因其资料难以觅集,故暂不在论述之列。
从成果量的时段分布和关注目标的变化,
总观柳宗元百年研究历程及其特点 
20世纪柳宗元研究,经历了一个由冷落到重视而渐趋繁荣、由非常到正常而渐趋稳定的 发展 过程。根据研究成果的时段分布和不同时段的研究状况,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新 中国 成立前的半个世纪是柳宗元研究的起始阶段。研究成果不多,总量约12项。论者们关注的主要是古文运动中的柳宗元。在一些专门研究古文运动的着述里,论者们对韩柳的功绩给予了宏观的肯定,或对韩柳的古文创作进行比较,或对柳氏的古文 理论 和创作予以评述,如李辰冬《韩柳的文学批评》 ② 、梁考瀚《柳宗元文艺思潮及其 影响 》 ③ 等文即是。而在形式上,多采用随笔、杂感式的批评,如周荫堂的《读柳文》 ④ 、董郁青的《读柳文随笔》 ⑤ ,就表现了此一特点。就其关注目标而言,则于柳氏山水游记和小说文学颇有涉及,如周的《读柳子厚山水诸记》 ⑥ 、胡寄尘《柳宗元的小说文学》 ⑦ 等。据此可以看出,此时段的柳宗元研究虽有筚路蓝缕之功,但整体上却如散兵游勇,不成气候,缺乏理论和体系,基本上处于一种随个人兴趣偶而问津、浅尝辄止的状态。
第二,50年代至“文革”前是柳宗元研究的发展时期。无论数量和和质量均有了长足进展,成果上升到48项,其中50年代16项、60年代32项,而且出版了8部研究专着。研究范围则广泛涉及到作者生平、思想、诗文创作和成就、文集整理和研究资料的汇编。在研究倾向上,黄云眉扬柳抑韩,对此后的韩柳评价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侯外庐、赵纪彬等集中笔墨于柳氏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柳宗元方面作了先期实践。散文研究上值得重视的是,管希雄和清水茂等对柳氏山水游记的 艺术 特色和情感 内容 作了专题研究,颇有深度和新意(详后)。马茂元、陈友琴等开始关注柳宗元的诗歌,《柳河东集》也得以排印出版。其它方面的代表成果则有:施子愉的《柳宗元年谱》 ⑧ 、吴文治的《柳宗元评传》 ⑨ 和《柳宗元研究资料汇编》 ⑩ 。同前50年相比,这一时段一方面呈露出一股经长期沉默郁积而释放出来的热情,另一方面则由于 政治 文化环境的影响,学者们将更多精力放到了对研究对象思想、创作、成就进行 社会 学的价值认定和评价,对文学作品艺术性的探讨也很不深入。第三,“文革”十年是柳宗元研究的非正常阶段。进入70年代,由于受政治气候的影响,柳宗元研究被无辜地卷入到一场声势浩大的“评法批儒”运动中,其思想被武断地划为法家一派,而受到前所未有的爆炒。一时间,宣扬和赞美柳宗元法家思想的文章在报刊上大量涌现,仅在1973到1976的短短四年里,有关成果即达245项,占整个70年代277项的88.4%。文章和选本虽然不少,但总体来说,成果重复、目标单一、范围狭窄,学术研究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然而,这一时期出现的柳宗元热,在客观上却极大地强化了柳宗元及其作品在社会上的普及度,此其一;其二,此一时段章士钊《柳文指要》的问世,堪为柳宗元研究的一大力作。该书分上下两部:上部是“体要之部”,按柳集原文编次,逐篇加以评论、考证、校笺;下部是“通要之部”,按专题分类论述有关柳宗元和柳文的各项问题,引用了大量材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虽不无时风左右,表现出浓郁的扬柳抑韩倾向,某些观点也颇有偏激处,但整体而言,还是着者以其学术真诚和过人识见数十年研读柳文的结晶。
第四,八九十年代是柳宗元研究的繁荣稳定期,经过70年代后期的学术反思,迎来了80年代柳宗元研究的新局面。十年的时间里,研究成果约为412项,创下了20世纪柳宗元研究成果时段分布的最高记录。1981年10月,在湖南零陵举办柳宗元学术讨论会;1983年底在柳州召开全国柳宗元 哲学 思想讨论会;1985年8月8日,柳宗元学术研究会在柳州宣告成立,柳州逐步成为研究的资料中心和活动中心,会后不久,柳宗元研究会出版了不定期刊物《柳学研究动态》。90年代,柳宗元研究在80年代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1993年8月,以“柳宗元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议题的首届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柳州举行,会后出版了《国际柳宗元研究撷英》;1998年在山西永济举行第二届柳宗元学术研讨会。研究不断深入,并走向世界。学术研究也保持着如火如荼的局面,统计成果约为330项。
进一步看,此一时段的柳学研究还展示出不同于以往的一些新的特点:一、研究态度日趋 科学 和成熟。在思想解放大潮的涌动下,以前争执不下的 “韩柳优劣”问题逐渐沉寂,人们见仁见智、求同 存异,多能以一种宽容、平和、建设性的心态去看待观点中的分歧;对柳宗元的思想归属也摆脱了单一性的定论,而尊重和认同其客观性和丰富性。二、研究视角的转换和研究主题的细化。在柳宗元哲学思想研究由政治转向学理、由一元步入多元的同时,论者们还将关注目标转向了柳宗元的社会、政治、文学、美学和学术思想,转向了柳宗元的创作艺术和表现特色,而对其散文创作尤为重视。就选题和 方法 言,多注意细致具体的问题,用更细密的分类对其各体散文作纵深开掘,力避笼统浮泛,游谈无根。三、研究队伍新老结合,研究理念不断更新。以吴文治等为代表的一些老专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依然孜孜笔耕不辍;而一大批在80年代即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又迅速崛起,以鲜明的学术个性,在承接传统的同时,不断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尝试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昭示着柳学研究在新世纪必将获得更大的进展。
从成果的文类分布和选题变化,
把握柳宗元百年研究的重点和格局
综观成果的文类分布、选题的内容分布以及时段发展,我们认为20世纪柳宗元研究的重点是关乎柳氏诗、文、赋创作的文学研究以及思想研究;而就这四大分野来看,如果除去“文革”期间因受政治影响而学术价值不高的一批论着不计,则其成果数量分布依次为:诗歌111项,散文279项,辞赋小说11项(辞赋9项,小说2项),思想研究198项。散文研究和思想研究的数量最为庞大,而柳诗研究相对薄弱,辞赋和小说研究尤为冷落。
就研究选题而言,柳氏山水文学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成果总量约为177项,就中尤受欢迎的作品是散文“永州八记”、诗歌《江雪》和《渔翁》。关于它们的单篇赏析作品分别有63项、22项、14项,其数量总和大大超过了山水文学成果总量的半数。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的山水杰作大大带动了对此类文学的研究。30年代周的《读柳子厚山水诸记》 11 是较早考察柳氏山水文学的专论。在细分“永州诸记、柳州诸记和永柳以外诸记”三大块的基础上,该文高度评价了柳宗元山水散文的艺术成就,并指出其价值所在:“模写山水,曲致微妙,心与物化,亦韩所无有也”。五六十年代,研究山水文学的成果增多到近10项,论者开始注目于对山水游记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的研究,山水诗也开始受到注意。1954年,黄云眉发表《柳宗元文学的评价》 12 ,开始把柳氏山水游记与其个人遭际联系起来,认为柳宗元山水文学并不是“表示他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反而是一种更痛苦的真实的反映”。稍后,日本学者清水茂在《柳宗元的生活体验及其山水记》 13 中对此一主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精辟指出:柳氏“强调被遗弃的山水之美的存在,也就等于强调了被遗弃人们的美的存在”。此外,60年代振甫的《谈柳宗元的山水记》 14 和管希雄的《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15 等文,也都围绕此一论题各有斩获。70年代末以后,探讨柳宗元山水文学的论着迅猛增加,达到167项左右,由此构成20世纪最后二十年柳学研究的一大景观。论者的视点一般集中在山水文学的审美特色和艺术成就上,而且角度多维、观点新颖, 分析 也很细致深入。如周明指出,柳宗元山水文学的艺术境界不是 自然 美,而是根据自己的审美心理创造出来的艺术美。他笔下“奥境”和“旷境”两种艺术美及其结合,则体现了柳宗元的审美心境和趣味 16 。李育仁则认为:柳宗元的山水记有三大特色:即绘画美、抒情美和理趣美。绘画美表现为形与神、客体美和主体美的和谐统一,由此构成气宕神远、富于诗情的画面;抒情美展示其忧郁、寂寞和烦躁难安的心灵,从而寻得“心凝形释,与万物冥合”的乐趣;理趣美则蕴含哲理的光华,由此又能探索到作者那火热的“忧思而罔极”的心灵所创造的最高艺术境界 17 。曹萌等人则从柳宗元思想的发展变化和中国山水文学的发展史两个角度进行了探讨 18 。
在关于山水游记的研究中,又以“永州八记”最为火热,除了大量美感赏析和艺术境界探寻的成果外,还有一些文章或考或论,从某一点锲入,而能别具新意。如杨慧文的《论柳宗元的永州八记》 19 、何书置的《“永州八记”应改称“永州九记”》 20 、傅惠钧的《柳宗元〈永州八记〉的语言特色》 21 、鹿琳的《〈永州八记〉——柳宗元精神世界和自然的完美融合》 22 等即是。另外,80年代后山水诗研究也得到了深入和发展。专论山水诗的文章 由此前的寥寥数项上升到50项左右,其中既有较深入的艺术特色的剖析,如黄乃康的《试论柳宗元的山水诗》 23 、蔡国相的《柳宗元景物诗的移情特色》 24 、张峻亭的《论柳宗元山水景物诗中的情》 25 等,也有从文化、宗教角度对其风格成因的探讨,如景凯旋的《柳宗元的山水诗与儒佛思想》 26 、王启兴的《超尘脱俗,徜徉山水——佛教对柳宗元及其山水游记和景物诗的影响》 27 、王树海等《佛禅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刍议》 28 等。论者们都认为,佛教的出世思想对柳宗元的人生态度、审美趣味和山水文学的创作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柳宗元其它文类也受到不同程度的重视,统计结果依次是:传记文51项、寓言38项、议论文18项、杂文(包括赠序文和书启)13项、散文整体艺术和成就研究13项、碑志文6项。这些成果多出于80年代后,说明八九十年代学界对柳宗元各体散文的研究得到加强,而传记文和寓言则成为研究的热点。在传记文中,研究者最喜好的作品是《捕蛇者说》、《童区记传》、《段太尉逸事状》和《种树郭橐驼传》;至于寓言,则以《三戒》和《敌戒》为代表。除了不少单篇赏析的文章外,也有一些较具深度和系统性的文章。鹿琳认为,柳宗元以一个面貌全新的小人物群,为传记文学的画廊增添了光辉,又以传记文学作为解剖社会的匕首,对他的政治主张进行特殊阐释,这在中国古典传记中是绝无仅有的 29 。董明在对柳宗元寓言详细考察的基础上,指出其不同于前人的一些明显特点:独立成篇,容量较大;细腻生动,文学性强;形式自由,体裁多样 30 。尤力则从艺术形式、艺术形象、表现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柳氏寓言较之先秦寓言所取得的突破性发展 31 。另外,也有一些文章论及柳氏寓言的创作成因和讽刺动机 32 。
对柳宗元散文艺术和成就作总体论述的文章虽然不多,但与以往相比,80年代后的论着却有了较大改观,在散文艺术手法和艺术境界的探讨上深入了许多。1983年,海外华人陈幼石出版了钻研近二十年之久的《韩柳欧苏古文论》 33 。此书论柳氏散文虽仅占一章,却能将柳氏身世、思想、文论与其散文创作紧密融合在一起,颇能醒人耳目。此后,吴小林出版专着《柳宗元散文艺术》 34 ,从柳氏散文的体裁、风格、结构艺术等十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细致地分析了散文的艺术成就。他如孙昌武的《试论柳宗元的散文艺术》 35 、孙连琦的《柳文风格的演变及其原因初探》 36 、吴莉莉的《柳文的悲剧美》 37 、吴小林的《论柳宗元散文的幽美》 38 、邓小军的《柳宗元散文的艺术境界》 39 等,均具胜解。吴小林认为,柳宗元散文总的艺术风格是沉郁凝敛、冷峻峭拔,具有一种幽美,这种风格既与作者长期被谪的遭遇、愤世嫉俗的思想和批判锋芒有关,也与其作品的凄幽、愤激、冷峻色彩,浓郁的诗意和明显的讽喻性、象征性,屈曲峻峭的笔法相关。邓文则着重从传记和山水散文两个方面论述了柳宗元散文最具有原创性的艺术成就。
与散文研究相比,总数约50项的柳诗研究虽要冷清一些,但在论述深度上,在艺术特色的探讨上,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此外,论者们还按作者的人生经历把它分为永州诗歌和柳州诗歌,关注到了柳宗元诗歌的时段性特点。20世纪上半叶未见研究柳诗的专门论文,相关的研究体现在一些文学史、诗歌史中。五六十年代,柳诗受到马茂元和陈友琴的关注。陈氏认为,柳宗元的诗是用血和泪凝结而成,非一般的随便吟风弄月或无端寻愁觅恨的诗可比,对批评柳诗“多怨”“酸楚”的传统观点表示了异议 40 。70年代末以后,学界开始对柳诗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角度和方法也更为多样。较有代表性的的文章如:邓潭州的《略论柳宗元的诗》 41 、龙震球的《论柳宗元诗歌的艺术风格》 42 、梁超然的《柳诗风格论略》 43 等。其中,邓文指出,柳诗里有不少宣扬所谓“禅理”的诗,流露出感伤的颓废情调。梁文则认为,柳宗元的悲剧性格气质,悲剧性遭遇,激愤忧伤的情绪,构成了他悲剧性诗歌风格的基本特征,有的学者还在柳诗研究上取得了系统性的成果。如李育仁《论柳宗元的诗歌构思特色》 44 、《论柳宗元诗歌的审美情趣》 45 和《论柳宗元诗风的多维结构》 46 。前文从感受、联想、立象、语言四个方面对柳诗的构思特色进行了分析;次文认为,柳诗具有冲淡、幽独、流动的三大审美情趣特征;后文着重从言淡而味深、清丽与阴森、从容与飞动相统一方面,论述了柳诗风格的多重结构特色。
柳诗赏析在80年代后目不暇接,是诗歌研究成果中一个重要方面。《江雪》《渔翁》最受关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也倍受青睐而被反复品玩。一些析文继承了“知人论世”的传 统,不仅仅耽于艺术技巧、表现手法的反复琢磨,而是将作品内涵与柳氏生平遭际结合起来,使读者在获得艺术美感的同时,更进一步地了解了柳宗元的心灵世界。如周懋昌的《声应气求·珠联璧合》 47 ,从景、情、典、事切入,将柳、刘衡阳赠酬的两首七律作了深入的分析比较,情文相生;朱玉麒《归返自然的心灵律动——读柳宗元〈溪居〉》 48 ,则在诗歌的赏阅中,传达了柳宗元南贬时与陶潜大致相同的心声:归返自然,心与物游。
思想研究是柳宗元研究中的一大分支,成果数量依次为:哲学思想约90项,社会政治思想约47项、文学思想约47项,美学思想约12项。20世纪柳宗元思想研究以哲学思想讨论最为激烈。五六十年代,学界曾经展开过一场有关柳宗元无神论(唯物主义)和有神论(唯心主义)思想的论争。持无神论者以侯外庐、赵纪彬、吴文治等为代表,他们认为柳宗元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勇于和有神论作斗争,在中国唯物主义史上有着重要的贡献和地位 49 。范文澜、陈扬炯等以柳宗元信崇佛教为由,相继发出疑问,认为柳宗元思想中既有唯物的一面,也有唯心的一面 50 。新一轮关于柳宗元世界观本质的讨论发生在70年代末。以丁宝兰关于柳的世界观实质上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为发轫 51 ,引来了大量的商榷文章 52 。1983年,在柳州召开了柳宗元哲学思想研讨会。此后出现了许多探讨柳宗元与佛教佛学关系以及“统合儒释”思想的论文,也有一些研究柳宗元与黄老思想、儒学、宋明 理学 之间关系的文章。其中,柳宗元与佛教佛学的关系在八九十年代最受重视,成果也最多。如郎宝如《柳宗元“统合儒释”思想评价》 53 、尚永亮《关于柳宗元与佛学》 54 、陈晓芬《柳宗元崇佛的主体意识》 55 等。他们指出,柳宗元的思想是以儒为主体、兼收并蓄的开放体系,“统合儒释”是这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援佛济儒”。柳宗元接近佛学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希望借此“出世间法”,以减轻精神苦闷,摆脱沉重忧患,获取自我的心理平衡,同时也为维护自我品格,抗衡浊世的颓风。
社会政治思想与文学思想也是论者关注较多的两个领域。前者内涵丰富,包括社会 历史 观、政治思想、 教育 思想、科学思想、 法律 思想、 经济 思想和社会 旅游 思想等等。因为柳宗元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而他的参政失败几乎影响了他一生,所以他的社会政治思想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在这方面,大多数文章都对其思想的进步性予以肯定,讨论最多的是他“生人之意”或“以生人为主”的观点。后者相对集中,主要体现在柳氏关乎道与文的论说及其创作意旨。“文以明道”是柳宗元文学思想的核心,20世纪的有关研究也主要是围绕这一命题展开的。20世纪上半叶,除了各种文学理论批评史对柳宗元文学思想有所论述外,唯一一篇系统深入地探讨柳宗元文艺理论的文章是梁孝瀚的《柳宗元之文艺思潮及其影响》 56 。至60年代,出现了吴文治的《柳宗元文学理论初探》 57 、方扬的《柳宗元的文学思想》 58 等几篇总论其文学思想的文章。80年代以后,成果更多,但所论仍不离柳宗元的明道理论,不同的是论题要深入、细致许多。如高海夫的《柳宗元论“文”》 59 、殷慧中的《论柳宗元“以神志为主”的创作观》 60 、周振甫的《柳宗元的文章论》 61 等等。1996年高林广发表的《柳宗元的诗歌理论及其诗学精神》 62 ,还专门对柳宗元的诗歌理论进行了剖析,认为柳宗元的诗论涉及到了诗歌的性质、作用、诗人的品德、修养及诗歌形式几个方面,不仅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进步性,还富有现实意义。而黄贯群的《试论柳宗元的美学思想》 63 、郁沅的《韩愈柳宗元美学思想之比较》 64 和高海夫的《悲剧生涯和悲剧美的创造》 65 等文,则对柳宗元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更为全面、准确的把握。
从研究领域的开拓和研究方法的多样,
看二十年来柳宗元研究的新特点和新气象
在百年柳宗元研究中,宏观论着不多,只有50项左右。选题主要有: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创作个性、创作心态、人格和性格等。但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后,柳宗元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开拓:
一、接受研究开始起步,出现了约12篇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柳宗元的文章。开风气之先的是陈文忠的《柳宗元〈江雪〉接受史研究》 66 。作者变换视角,引进新的理论,细密爬梳了《江雪》在后世的传播接受过程,勾勒了宋明清三代由注视表层的诗中之画、到发现画中的傲然渔翁、再由此联想 其象征的诗人人格这三个阶段,并确立了苏轼为“第一读者”的接受地位。该文虽然只是一部名篇佳作的微型接受史,却在古典文学作家作品的接受史研究方法上作了开创性的尝试和探索。此外,一些学者还注目于柳宗元对前人的接受状况,或从文学语言、创作精神入手,如王一民《柳宗元对先秦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67 、刘洪仁《“参之离骚以致其幽”——论屈赋对柳宗元创作的影响》 68 、吴正岚《论屈原与柳宗元的精神契合》 69 等;或就诗歌、辞赋、寓言各种文体来剖析柳宗元的接受渊源,如姜淙伦《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论柳诗“深得骚学”》 70 、施长州《庄子寓言对柳宗元寓言创作的影响》 71 、刘洪仁《柳宗元辞赋对屈赋的继承和发展》 72 等。论者们普遍认为,柳宗元主要接受了先秦文学特别是屈原和庄子的影响。
二、以贬谪为主题的文学研究已显山露水,并在柳宗元身上得到突出体现。贬谪是古代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人生经历,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而柳宗元其人其文则可谓贬谪文人和贬谪文学的典型代表。这方面,尚永亮起步较早且较系统。他的《元和五大诗人与贬谪文学考论》 73 将视线凝定在贬谪文学最为鼎盛的元和时期,对柳刘元白韩五大诗人尤其是柳宗元予以深入论析,以其政治悲剧为重心,对柳氏心理、性格、思想、意识及其诗文艺术特点、表现方法作了多角度的考论,进而对贬谪文化的整体走向、贬谪文学的精神和特质作了细密的挖掘探析。其系列论文《冷峭:柳宗元审美情趣和悲剧生命的结晶》 74 、《论柳宗元刘禹锡执着意识的三大特征》 75 、《论柳宗元的三大悲感》 76 等,对柳宗元贬谪后的生命状态和文学创作进行了专力论述,展现了柳宗元在贬谪士人中的突出地位。此一时期涉及贬谪主题的论文,还有金五德的《柳宗元刘禹锡远谪期间心态评议》 77 、戴伟华的《柳宗元贬谪期创作的“骚怨”精神》 78 和《柳宗元永州创作心态试论》 79 等。金文认为,刘柳共同的心态是悲苦、愤懑和坚贞;不同的是,柳以负罪自咎自责过多,因而感伤情绪比之刘要浓厚低沉些。戴氏前文认为,柳宗元自卑而失望的心态,构成其在创作上以骚写心、以诗写愤;后文指出,柳宗元在永州的创作心态可用“抑郁”二字来概括,他正是发心中之郁结而创成沉郁峻峭之文。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者们也进行了多种尝试和实践,遂使得20世纪最后二十年的柳宗元研究形成异彩纷呈的景观。诸如比较研究、语言学研究、意象研究、结构主义研究、接受研究等,都在柳宗元研究中取得了可观的实绩。林继中《燃烧的寂寞——柳宗元山水诗风格特征之形成》 80 一文,采用结构主义的方法研究柳宗元的诗句,以直观的图示,说明柳宗元聚焦型的情感,由四周向核心辐凑,让入耳目一新;下定雅弘通过定量分析,指出柳在永州的诗80%是古体,柳州诗90%是近体;柳文的对偶率远高于韩文;柳宗元大作古文是在永州时期,而任京官和刺柳时期主要写骈文 81 ,也可谓别开声面。但是,在整个研究中使用最为普遍、成绩最为突出,而又有助于把握柳宗元鲜明个性的是比较的研究方法。
一是在诗歌风格上柳宗元和韦应物的比较。赵昌平认为,韦应物是清远诗派传统格局的卓越后劲,柳宗元则为这一流派新风貌的先行者。这说明清远诗派的变革已成必然之势。柳宗元的功绩便是顺应这一历史趋势,在继承清远诗派真于性情、中丰外淡特点的前提下,创造了清远诗派的新格局 82 。马自力从中国诗学理论、中国审美发展史的角度出发,认为韦柳的创作倾向代表中唐诗变前期诗歌的发展趋向,在诗风转变过程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的诗风承袭了自陶渊明以来的清谈一派诗歌的总体风貌,且有了新的发展。同元白、韩孟两大诗派比较,韦柳有其独特的“高雅清远”的风格,足以与他们并立于中唐诗坛而自成一派。而且这种艺术风格蕴含着中国诗画的审美理想,具有艺术尺度的美学意义,在中国审美发展史上也应占有重要地位 83 。尚永亮将柳诗与陶渊明、韦应物诗比较后指出:陶诗淡泊而近自然,最能反映心境的平和旷远;韦诗淡泊而近清丽,令人读后怡悦自得;而柳诗则于淡泊中寓忧怨,见峭厉。尽管诗人曾有意识地将此忧怨淡化,但痕迹却未能全然抹去。加上诗人在遣词造意上多所经营,致使很多诗作仍于隐显明暗之间传达出冷峭的信息 84 。房日晰等则在同中取异,指出,韦柳的诗表现出很强的冲淡美,其诗风接近陶谢,但由于生活经历与审美情趣不同,韦柳诗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韦诗清旷,柳诗幽怨” 85 。王昌猷则认为:“韦应物山水诗多写静境,风格接近王维”,而柳宗元的山水诗则“接近孟浩然‘清’的境界,但转而为幽冷峭 拔,具有更为鲜明的特色。”他在山水诗中“寄托着一种孤傲高洁的性灵,中含不尽的哀愁、怨怼,从而形成一种清峭的风格。” 86

二是柳宗元和刘禹锡的比较。由于柳刘“二十年来万事同”,学界常将“柳刘”并提。早期人们较多关注二人在天人观、无神论和法家思想上的共同点,如赵纪彬的《刘禹锡和柳宗元无神论思想 研究 》 87 、夏雯《柳宗元刘禹锡反对儒家道统的斗争》 88 、王应常《论柳宗元、刘禹锡的天人观》 89 等。在研究者眼里他们就像两个始终站在同一思想战线、同有神论和儒家道统作斗争的战斗伙伴。后期则转向文学本位, 分析 二人在创作上的异同。80年代苏渊雷《论韩柳、刘柳诗文风格异同及柳的独创性》 90 云:“大抵刘诗通俗处近元白,精深不及子厚而婉丽过之”,“刘、柳诗高于退之处,正以他们浸淫骚雅,厚于性情,深入民间。诗外别有事在,触目感怀,故能言之若是清拔郁结、异彼退之之故为高调,转成险急也。”论述是很有见地的。90年代后,随着认识角度的多样化和认识层面的深化,研究者开始把刘柳比较研究放入到“贬谪文学”这一丰富的文化现象中来进行比较。如高教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 文学史》认为:刘柳 政治 遭遇的接近,奠定了他们诗歌思想 内容 的共同基础:抒写巨大人生感恨形成的刻骨凄怆,表现身处逆境而不肯降心辱志的执着精神。但在贬谪心态和人生态度上,刘较乐观通达,柳则偏狭执着,所以在诗歌风貌上,“刘诗昂扬,柳诗沉重;刘诗外扩,柳诗内敛;刘诗气雄,柳诗骨峭;刘诗风情朗丽,柳诗淡泊简古”,所析颇为细致精切。
三是韩柳比较研究。韩、柳并称,自古而然,对韩、柳优劣、异同的评说,是历代文人热衷的话题,也是20世纪柳宗元研究中最醒目的一个课题。就其所涉及的领域而言,广及于韩、柳的世界观、政治态度与政治活动、诗文创作思想、 艺术 成就以及他们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和贡献等许多方面。70年代末以前,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 影响 ,在价值评判上一直存在着“扬柳抑韩”的倾向:政治上,以对待“永贞革新”的态度为分界,韩 自然 成了落后的、保守的一方,柳则是新的进步势力的代表;思想上,韩是唯心主义,柳是唯物主义;人格上,韩趋炎附势,柳忠直坚刚。但在文学上,韩、柳孰优孰劣,意见尚不统一。20世纪上半叶争论的代表论着有:周荫堂《读柳文》 91 、胡怀琛《韩柳欧苏古文之渊源》 92 、周《读柳子厚山水诸记》 93 ,最为详尽的是赵宗乾的《韩柳比较研究》 94 。五六十年代,黄云眉先后发表《柳宗元文学的评价》 95 、《韩愈的文学评价》 96 ,阐发其扬柳抑韩的观点。王芸生和吴孟复、范文澜和章士钊之间也有一些商榷性的文章。“文革”中,搞“评法”运动,柳是韩非、柳优韩劣已成了无可置疑的定论。70年代末以后,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推动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韩柳评价也走上了正轨。人们重新认识韩柳,力图恢复其本来面貌。对韩柳的比较也主要集中到二者的关系、文学思想、创作成就和他们在 历史 上的地位这些 问题 上来。
陈克明《略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友谊与分歧》 97 一文指出,韩柳之间并无利害的矛盾冲突,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虽有分歧,但并未影响二者之间的友谊。王春庭《试论韩、柳政治上的共同点》 98 也论证了他们“在政治上是朋友,而绝不是什么敌人。”严寿《对韩柳的评价与韩柳的历史地位》 99 认为:“在思想和文学两方面,柳宗元的历史地位都不及韩愈”;刘洪仁《论韩柳杂文的思想成就》 1:Ⅰ 则说:“韩愈杂文的思想成就要比柳文逊色一层。”严寿《从元和诗风之变看韩柳诗》 1:Ⅱ 经过分析后得出结论:“在诗歌 发展 史上,韩愈的地位自然要高于柳宗元。韩足称大家,柳只能是名家。”路剑《韩柳琐议》 1:Ⅲ 提出:对韩柳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扬韩抑柳或扬柳抑韩,都不利于对二人的全面认识。更多的学者则避开从总体上评说优劣高下,将眼光投射到比较韩柳思想和创作上的异同。
在散文风格的比较上,吴小林的《论韩柳散文的异同》 1:Ⅳ 和洪本健的《韩文如水柳文如山略说》 1:Ⅴ 颇具代表性。吴文在论述了韩柳散文的共同特色后,指出两人散文的不同风貌是:韩文表达感情的方式往往是爆发式的、倾泄无余的,充满着旺盛的气势;叙写尚奇务新,触处皆活;语言更富独创性和新鲜感。柳文表达感情的方式,常常是含蓄、深婉的,富于讽喻性;构思精密,用笔精严;语言更加精悍凝敛,冷峭峻洁。认为在情思上,韩文“光涌澎湃、奔放热烈”,行文无所拘束掩饰,而柳文“爱憎分明、情意含蓄”,文笔犀利而讽喻深刻;在文势上,韩文以“浩乎沛然、雄肆不羁”的旺盛气势见长,柳文则以“旷如奥如、巍然卓立”的面目 出现;结构上,韩文以“一波未平,一波已作”的出入变化为主要特点,柳文则呈现出“奇峰异嶂,层见迭出”的风格;语言上,韩文造语尚奇好异,但文辞如水一般圆流宛转而略无窒碍,柳文畅达虽未及韩,但在“古丽”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还有不多几篇论韩柳诗风异同的文章,如上文提到的苏渊雷《论韩柳、刘柳诗文风格异同及柳的独创性》和严寿的《从元和诗风之变看韩柳诗》。其中后文将韩柳诗歌放到元和诗风的变化过程中进行分析,认为他们都“矫浮返实”、“力辟新境”,但二人诗格“颇有不同”:“韩文以气势盛,柳文以骨力盛”。
论述韩柳在古文运动中的贡献和比较其古文 理论 一直是个醒目的话题,本世纪关注得也较早。80年代前有关的论述主要出现在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和专论古文运动的着述中。中科院文学研究所和游国恩等所着两部《中国文学史》、钱冬父的《唐宋古文运动》 1:Ⅵ 等,主要从宏观上肯定韩柳二人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和功绩。一些批评史还比较了两者在古文理论上的异同。如罗根泽认为柳宗元重“文”,但“以好辞为病道而非之”,在学文作文的态度和 方法 上较韩愈要绵密得多 1:Ⅶ ;复旦大学中文系认为,韩柳二人都主张文以明道,但韩论道提倡儒家道统,力排佛老,柳宗元不反佛老,而是提倡行道及物 1:Ⅷ 。到了80年代后,有关成果日益增多。除了一些专论韩柳与古文运动的文章,如罗宗强的《古文运动何以要到韩、柳出来才开了新局面》 1:Ⅸ 、葛晓音的《古文成于韩柳的标志》 1:Ⅹ 等。各样的批评史、理论史和孙昌武《唐代古文运动通论》 1;Ⅰ 、刘国盈《唐代古文运动论稿》 1;Ⅱ 等专着,论述更趋细致系统。韩柳作为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大凡每一专着都要作专章论述或专节分析。总的来说,论者们都对韩柳在古文运动中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他们的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性变化。韩柳二人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作用、重视 学习 古文的态度和方法等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其不同处主要在于:柳宗元理论的丰富性和精密性逊于韩愈,但进步性和实用性更强,某些方面也更为深入。至于二者最主要的差别,则在于对“道”之内涵的不同理解——韩愈以严格的纯粹的儒家道统为“道”,而柳宗元所论“道”的内容要宽泛得多,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具有鲜明现实性的“以辅时及物为道”的思想。
此外,也有一些论着分别就韩柳的文艺思想、诗歌理论及其关注目标等加以比较,如刘知渐认为韩柳二人政治立场和政治思想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思想也“大同小异”,并从文的概念、文道关系、文学的相对通俗化、文学的继承与创新等方面分析了二人观点的异同 1;Ⅲ 。高林广则重点剖析了韩柳的诗学思想 1;Ⅳ 。蔡仲翔等认为柳宗元较韩愈更重视“外”,对“荣古虐今”的批判更鲜明尖锐 1;Ⅴ ;张少康等则提出柳宗元在文品与人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上,思想认识更为深刻 1;Ⅵ 。
在山水游记这一文学题材上,还有研究者将柳宗元和欧阳修、苏轼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因成果不多,兹不赘论。
从身世交游考索和柳集整理,看 文献 学、史料学研究的成绩,
简说二十年来柳宗元研究的不足
文献学研究是文学研究中最基本的层面。20世纪柳宗元研究在这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举其大端如下:
一、柳宗元生平、行事研究。统计成果约70项,研究专着共7部,以传记、传论和评传为主。其中吴文治《柳宗元评传》 1;Ⅶ 和孙昌武《柳宗元传论》 1;Ⅷ 堪为代表,二着依据史料,传、论结合,不仅清晰地勾勒了柳宗元的生平、行迹,而且较深入地揭示了柳氏的心理性格和生存状态。较好的年谱有两部:即施子愉的《柳宗元年谱》 1;Ⅸ 和吴文治的《柳宗元年谱》(附《柳宗元评传》之后)。此外,便是大批的专题论文,集中对柳宗元的家世、籍贯和交游等问题进行考订和讨论。
在家世方面,1957年严薇青发表了《柳宗元世系补正》 1;Ⅹ 。80年代以来,不少论者继续对柳宗元婚配和子女问题予以考察。周凤章的《柳宗元事迹的一点辨证》 1Ⅰ 和吴文治的《驳〈柳宗元事迹的一点辨证〉》 1Ⅱ 两篇文章,围绕柳宗元的岳父是谁、何时成婚、有无子女等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周文主柳氏岳父为杨凝,吴文仍主传统之说,认为柳氏岳父是杨凭。随后李浩发表《柳宗元婚配与子女考》 1Ⅲ 一文,支持吴文观点。并指出柳宗元于妻杨 氏卒后无再娶之事,但在贬柳州时,与“士人女”同居生周六(柳告)、周七、殷贤等姐弟。王辉斌《柳宗元妻室中的几个问题》 1Ⅳ 则认为柳宗元一生凡两娶,杨氏无子,吕氏生双胞胎二女及周六兄弟。关于柳宗元的籍贯,学界有“今山西永济县”和“今山西运城县”两说。吴文治、柳宗元学术研究会考察组、谢汉强等持前说 1Ⅴ ,孙昌武、周义庆则主后说 1Ⅵ 。在柳宗元的交游问题上,尚未出现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多数研究者关注的仍是与永贞革新紧密关联的柳宗元和刘禹锡、韩愈的关系,如路剑的《韩柳友谊初探》 1Ⅶ 、刘国盈的《韩愈、柳宗元交游考》 1Ⅷ 、方永耀的《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谊》 1Ⅸ 、陈克明的《略论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友谊和分歧》 1Ⅹ 等。也有人关注到了柳宗元与吕温、武元衡、陆质的关系,相继发表了一些文章 1=Ⅰ ,但总的来看,研究视野还是有很大局限的。
对柳宗元生平中一些行迹和具体事件,研究者也作了一些有益的考索。关于贬迁经行路线的,如王良志《柳宗元从桂州到柳州的路线考察》 1=Ⅱ 、戴义开《柳宗元由桂赴柳路线辨证》 1=Ⅲ 、尚永亮《柳宗元刘禹锡两被贬迁三度经行路途考》 1=Ⅳ 等。关于永州行迹的,如何书置《柳宗元永州十年纪略》 1=Ⅴ 、龙震球《柳宗元永州行迹考释》 1=Ⅵ 等。他如程志的《柳宗元任官一辩》 1=Ⅶ 、罗继祖的《柳宗元蓄妓》 1=Ⅷ 等,虽选题不大,却不无新见。
二、柳宗元集的校订、注释和版本研究。20世纪柳宗元研究,虽未出现一部集精校、笺释、系年合一的柳氏别集,但在作品整理、注释和版本研究上也还是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就笔者闻见所及,现在通行的柳氏别集有两种:一是1960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据影印宋世堂本断句排印的《柳河东集》(书末附录文安礼撰年谱)。197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据此本重印,改正了一些断句和文字错误,并在集传部分增补了《唐书本传》和《柳子厚墓志铭》两文;二是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吴文治点校的《柳宗元集》,至2000年已第3次印刷。该本前言对柳宗元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作了详尽介绍,并在版本校勘方面下了较大功夫,是一个可信赖的本子。除此之外,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国安的《柳宗元诗笺释》,首次对柳宗元全部诗作进行注释、系年,并辑录了大量前人对柳诗的评论、解说,颇有深度和新意。温绍着《柳宗元诗歌笺释集评》 1=Ⅸ 亦将笺释、评说汇于一书,较便读者。至于柳集的版本研究,成果却较为有限,只有吴文治的《柳宗元集版本源流考略》 1=Ⅹ 和万曼的《唐集叙录·河东先生集》 1Ⅰ 等。
与柳集的整理相比,选本编撰的成绩似更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柳宗元的诗文选本约有27种之多,其中除194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胡怀琛《柳宗元文》外,其他选本均出版于建国之后,而尤以“文革”“评法批儒”运动时期出版最夥。此后,柳宗元研究步入正轨,陆续出版的各种选本大都体现了编选者各自独特的用意和眼光。其中以高文、屈光选注的《柳宗元选集》 1Ⅱ 和谢汉强主编的《柳宗元柳州诗文选读》 1Ⅲ 二种较为细密深入,别具特点。
三、文献资料的辑录和检索。60年代前期,吴文治编纂《柳宗元研究资料汇编》 1Ⅳ 首开先河,颇具影响。该书收录的资料,包括中唐以迄“五四”1100余年间具有代表性的评述460余家,辑录图书480余种,按 时代 先后顺序排列。选材范围广泛涉及有关柳宗元思想、诗文创作、生平事迹、作品真伪以及字义疏证等方面的资料,为梳理柳宗元研究史和接受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着时代和 科学 的进步,对近代学者柳宗元研究成果的收录,多采用索引和统计的方法。70年代末, 台湾 学生书局印行罗联添、王国良编《唐代文学论着集目》,收录外国学者1900至1976年、本国学者1907至1978年有关柳宗元的研究论着共88项。1982年陕西师大中文系资料室编辑《唐诗研究专着、论文目录索引》,辑录了1949至1981年唐诗研究的专着和全国报刊论文,其中柳宗元共84项。1985年江苏古籍出版社推出 社会 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隋唐五代史论着目录》,在思想文化、人物等方面共收柳宗元研究成果约395项。90年代中期,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又先后出版罗联添编着的《隋唐五代文学论着集目正编》和《隋唐五代文学论着集目续编》,收录1912至1990年海内外柳宗元研究成果共765项。其他相关的成果如中华书局1982年版傅璇琮等编的《唐五代人物传记资料综合索引》、1992年版方积六、吴冬秀编的《唐五代五十二种笔记小说人名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吴汝煜主编的《唐五代人交游诗索引》等等,也为研究柳宗
元提供了便利。 还需一提的是,自1984年始,先后由陕西师大出版社和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每年一辑的《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在研究资料的建设上作出了大的贡献,其于柳宗元研究乃至整个唐代文学的研究,发挥了切实有力的推动作用。
20世纪柳宗元的百年研究曲折前进,而以最后二十年所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但即以最后二十年论,也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其一,选题重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多数论者受习惯性思维支配,总将关注目标凝聚在柳宗元最为人称道的一些题材或为数不多的名篇佳作上,而对柳氏其他题材和作品不屑一顾,由此形成研究的盲点。其二,柳诗研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对柳氏诗文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亦缺乏更为精细的探析和把握。如,柳诗的律古特点、前后期诗体变化及其原因,习用词语、色彩、意象、韵字与柳诗风格的关系,均值得下大力气细加考索。其三,对柳宗元置身逆境的心理状态、生存状态和性格变异还缺乏更为深入的“了解之同情”,对柳氏谪居前后之文化环境、友朋交游及其与佛学关系的认知仍一间有隔,以致屡屡出现“积极”、“消极”之类的无谓争辩,屡屡出现对柳氏作品的误读曲解。其四,文献学研究尤其是柳集的笺注整理明显滞后。宋代已有百家注韩柳之说,而时至今日,尚未出现一部稍有分量的柳氏诗文的全注本,这种情形,已明显拖了柳学研究的后腿,急需改变。
注释
①本文统计依据的材料为:陕西师大中文系资料室编《唐诗研究专着、论文索引》,1982年;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隋唐五代史论着目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1983—2001年《唐代文学研究年鉴》;笔者检阅的多种书刊。
②天津《益世报》副刊《晨星月刊》1930年第2期。
③ 56同见《协大艺文》1937年第5期。
④ 91同见《遗族校刊》1935年第2卷第6期。
⑤天津《益世报·说苑》1937年1—5月。
⑥ 11 93同见《光华大学半月刊》1936年第4卷第9期。
⑦《小说世界》1923年第4卷第1期。
⑧ 1;Ⅸ同见《武汉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
⑨ 1;Ⅶ同见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⑩ 1Ⅳ同见中华书局1964年10月版。 
12 95同见《文史哲》1954年第10期。 
13《文史哲》1957年第4期,华山译。 
14《长江文艺》1962年第1期。 
15《江海学刊》1962年第10期。
16《柳宗元山水文学艺术美》,《文学评论》1984年第5期。
17《柳宗元山水记的诗情美》,《湖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
18《论柳宗元的山水文学》,《锦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2期。
19《唐代文学论丛》总第3辑,1983年版。 
20《求索》1983年第4期。
21《浙江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
22《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4年第6期。 
23《广西师大学报》1981年第2期。 
24《锦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 
25《河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 
26《学术月刊》1985年第5期。
27《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6期。 

28《 社会 科学 战线》2000年第1期。
29《柳宗元传记散文的特色》,《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1年第5期。
30《柳宗元的寓言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
31《柳宗元寓言与先秦寓言的比较 研究 》,《云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
32如:何明新《柳宗元为什么写〈三戒〉》(《重庆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朱国维《柳宗元的讽刺寓言成因探》(《江西 教育 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等。
33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34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5《南开学报》1980年第3期。
36《锦州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 
37《读写月报》1988年第11期。
38《 中国 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39《四川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40《关于柳宗元的诗及其评价 问题 》,《光明日报》1961年9月17日。
41《湘潭大学学报》1979年第3期。 
42《零陵师专学报》1981年第1期。 
43《文学遗产》1994年第2期。
44《广州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 
45《湖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46《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47《文史知识》1996年第12期。
48《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2期。
49参见《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册、《 哲学 研究》1957年第5期、《新建设》1958年第3期。
50《中国通史》第3编第2册和《唐代佛教》、《文汇报》1964年1月21日。
51《柳宗元世界观的实质问题》,《哲学研究》1979年第2期。
52主要有:潘恩富、施昌东的《关于柳宗元世界观的实质问题——与丁宝兰同志商榷》(《陕西师大学报》1980年第3期);柯兆利的《柳宗元世界观辩——与丁宝兰先生商榷》(《哲学研究》1980年第3期);刘心长的《论柳宗元的哲学思想的主要倾向——兼与丁宝兰同志商榷》(《晋阳学刊》1981年第5期)。
53《内蒙古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54《文学遗产》1992年第5期。
55《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 
57《光明日报》1960年2月21日。 
58《江海学刊》1961年第11期。 
59《人文杂志》1980年第1期。
60《温州师专学报》1982年第2期。 
61《文学遗产》1994年第2期。
62《内蒙古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63《学术论坛》1983年第4期。
64《文艺论丛》1986年总第22辑。 
65《陕西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 
66《文史知识》1995年第3期。
67《零陵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
68《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 
69《云梦学刊》1995年第4期。
70《云南师大学报》1991年第5期。 
71《益阳师专学报》1994年第4期。 
72《四川师大学报》1996年第1期。 
73 台湾 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74 84同见《冷峭:柳宗元审美情趣和悲剧生命的结晶》,《江汉论坛》1990年第9期。 
75《河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7期。
76《唐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8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77《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93年第1期。 
78《文学遗产》1994年第4期。
79《扬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 
80《天府新论》1995年第6期。
81《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3、1994年合辑。
82《韦柳异同与元和诗变》,《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4辑,1986年。
83《论韦柳诗风》,《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85《韦应物柳宗元五言古诗之比较》,《晋阳学刊》1996年第2期。
86《中唐文学研究综述》,《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5年。
87《哲学研究》1957年第5期。 
88《浙江日报》1974年7月3日。 
89《南宁师院学报》1984年第1期。 
90《求索》1982年第1期。
92《小说世界》第15卷第16期,1927年版。
94燕京大学学位论文,1939年5月完稿,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手抄本。
96《文史哲》1956年第11、12期。
97 1Ⅹ同见《辽宁大学学报》1984年第5期。 
98《江西师院学报》1982年第1期。 
99《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1:Ⅰ《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1:Ⅱ《文学遗产》1987年第4期。
1:Ⅲ《漳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1期。
1:Ⅳ《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1:Ⅴ《江海学刊》1989年第5期。
1:Ⅵ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5月版。
1:Ⅶ《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1版。
1:Ⅷ《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0月新1版。
1:Ⅸ《唐代文学论丛》第7辑,1986年版。 
1:Ⅹ《学术月刊》1987年第1期。
1;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4月版。 
1;Ⅱ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
1;Ⅲ《韩、柳文艺思想比较》,《重庆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1;Ⅳ《韩柳诗论差异性述论》,《内蒙古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Ⅴ《中国文学 理论 史》,北京出版社1987年7月版。 
1;Ⅵ《中国文学理论批评 发展 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Ⅹ《山东师院学报》1957年第1期。 
1Ⅰ《文学遗产》1993年第1期。 
1Ⅱ《文学遗产》1994年第1期。
1Ⅲ《西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1Ⅳ《广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3期。
1Ⅴ见《柳宗元评传》第10页、《柳学研究动态》试刊第2期、第4期。
1Ⅵ见《柳宗元传论》第l页、《柳宗元家世与籍贯考》,《零陵师专学报》1996年第3期。 1Ⅶ《江西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 
1Ⅷ《北京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1Ⅸ《泰安师专学报》1980年第1期。
1=Ⅰ如萧平汉的《吕温与柳宗元》、杨惠文的《柳宗元和吕温》、《柳宗元和吴武陵——柳宗元交游人物论之一》、余才林《刘禹锡柳宗元与武元衡关系论略》、《陆质生平事迹考——柳宗元交游考》。 
1=Ⅱ《社会科学天地》1990年第4期。 
1=Ⅲ《社会科学天地》1991年第3期。
1=Ⅳ《唐代文学研究》第7辑,1998年版。 
1=Ⅴ 1=Ⅵ《零陵师专学报》1981年第2期。 
1=Ⅶ《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 
1=Ⅷ《社会科学辑刊》1987年第3期。 
1=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4年版。
1=Ⅹ《文学论集》第2辑,中国人民大学1979年12月版。
1Ⅰ中华书局1980年版。
1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Ⅲ西安地图出版社1999年版。

上一篇:关于二十世纪诸宫调的整理与研究

下一篇:明清小说与民间秘密宗教及帮会之关系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