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从《赤壁之战》看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

发布时间:2015-10-10 09:56

   善写战争是《三国演义》的一个杰出成就。全书120回,共写了四十多次战争。作者善于从战略眼光认识各个战役的意义,写出战争矛盾的特殊性和战略战术的多样性。作者笔下的战争,规模有大有小,类型有以弱胜强,以强胜弱,以少胜多,以多胜少,持久,速决等多种。战术上有火攻,水淹,强攻,智取等多样,特色鲜明,各不雷同。作者还善于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描写各具特色的战争,但无一不有声有色,惊心动魄。作者写战争的另一特点是能分清主次,把对 历史 进程产生重大 影响 的战争作为重点来描写,这就是决定曹操统一北方的袁、曹官渡之战,奠定了天下三分之势的赤壁大战,蜀、吴的彝陵之战宣告了两国同盟的破产,成为蜀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三次大的战争中,以赤壁之战写得最为精彩,现以此为例作如下 分析

   作者用了八回篇幅(42回一50回)写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从战争的起因、决策和备战写起,这场战争是由曹操兴师南侵引起的。曹操在统一北方、占据荆州,兵力大增之后,调集八十三万大军顺江南下,追击刘备,进逼孙权。孙、刘兵力不足,均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考验。诸葛亮和鲁肃主张孙、刘联合,共同抗曹,但曹操联孙灭刘的战略步骤使东吴“文臣主和,武将主战”,纷争不已,孙权则举旗不定,而东吴的动向关系重大。于是诸葛亮过江,力促主战。作者让在博望坡初试锋芒的诸葛亮在建立抗曹联盟中大显身手,他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周瑜,促成了孙、刘军事联盟的建立。尔后,又和周瑜一起确立了先决水战进行火攻的作战方针。在备战阶段,作战双方隔江斗智,周瑜、诸葛亮紧张决策:利用蒋于巧用反间计,除掉了曹军的水军都督;盖苦肉计诈降,使曹操深信不疑;庞统巧授连环计,曹操欣然采纳,诸葛亮七星坛借东风。然后,周瑜调拨十二路军马,诸葛亮安排三层埋伏,抗曹联军作好了鏖战的一切准备。

   决战之日,东风已起。黄盖下书曹操,约定二更押运粮船去降。周瑜斩曹操派来假降的蔡和,血祭战旗,大战的帷幕在赤壁拉开了。孙、刘一边,成竹在胸,按周密的总攻部署行事。老将黄盖首上战场,他独披掩心,手提利刃,率领二十只火船,乘着顺风向赤壁进发。而曹操却做着美梦,在中军遥望隔江,得意地说,“公覆来降,此天助我也。”众将领也出营观望。当谋土程昱发现黄盖船轻如飞,判断“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时,但为时已晚,黄盖船距曹寨只隔二里水面,老将用刀一招,船齐放火。东风大作,风助火势,火趁风威,烟焰冲天,二十只火船撞入水寨,曹营中船只一时尽着,又因铁环相连,无处逃避。这时,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三面江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一边是按计行事,尽情地烧,一边是毫无准备,仓皇地逃,人马战船,毁于一炬。水中鏖战,一派大火,岸上也是四处火起,蔡中在草上放火,吕蒙放十数次火,凌统放火,陆逊放火,到处是火,曹操在一片火林中狼狈逃窜。作者抓住了赤壁火战的特色,把战场上烈焰冲天,水岸红透的情状写得绘声绘色,极有气势。

   正面战场上的大决战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侧面战场上的伏击战却饶有谐趣,极富戏剧性。曹操带了残余人马从赤壁逃到南郡,途中三次陷入了诸葛亮所安排的伏击圈中,人马损折,历尽艰险,而曹操却三次大笑。他刚从火海逃出,来到乌林,惊魂方定,就笑周瑜、诸葛亮无谋少智,未在这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之地设下埋伏,结果埋伏于此的赵子龙带一彪军杀出,曹操大惊,冒烟突火而去。在葫芦口,华容道又两次大笑,遭到张飞、关羽的伏击。曹操三次大笑成了三次大惊。作者用“笑”写出了败军主帅曹操的气魄、才干、见识。他在败逃中能大笑,他认为那些地方该设埋伏的看法也确实有理,但他毕竟逊于诸葛亮,处处失算,一个“惊”字说明了这些。作者匠心独运,用曹操的三笑三惊写出他的三困三脱,把一场伏击战写得一波三折,不落俗套。

   作者的如椽大笔写出了整个战场的斗争,写出了战争的特色和规模,渲染了金戈铁马的战场气氛,把整个赤壁大战描绘得如同油画一样色彩斑斓,富有立体感。把周瑜、诸葛亮两位主帅的韬略过人,指挥有度衬托得十分饱满、突出,并歌颂了孙、刘大军配合紧密,战功赫赫。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着名战役,其根本经验在于联合作战的战略决策,战场上兵刃相见的结果证实了这战略决策的英明、正确。

赤壁之战规模宏伟,作战双方的百余万人马,在水中、陆上鏖战,战线长,由赤壁一直延续到华容,战斗不断,有大决战,有阻击战。 内容 繁复,场面转移快,但作者却能有条不紊地展现了交战的整个过程。他是如何选择角度展开战斗描写的呢?

作者从人物着手来写战争,在决战阶段,孙、刘联军的主帅周瑜、诸葛亮已退居后台,坐等战功。曹军主帅曹操还在前台活动。曹操是这场战争的发动者,是作战双方都瞩目的人物。在战斗中,他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由不可一世的号称八十万大军的主帅变为只剩下二十七骑的残军领队,其间大起大落,颇有文章可做。因此,作者巧取角度,以他为镜头的焦点,细致写出了他的败退过程。通过他的节节败逃,由水中到岸上,由东吴战场到蜀方的伏击圈,把整个战场作了一次巡回介绍。作者把整个战斗过程集中在他的溃逃过程中来体现,用一个人的活动写出整整一条战线,展现全部战斗场面。这里有伏击策应,有战败后的陆续凑集,有乘胜追击,有择路而逃,有大场面,有小插曲,有群象,有个人特写。作者战局在胸,一一写来,井然有序而又曲折多变,有张有弛,紧松相间,节奏感强。由于人物始终在风火弥漫的战斗背景上活动,因此,战场的紧张气氛非常浓郁,战斗的实感异常强烈,使人读了几乎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从千头万绪中,抓住关键人物曹操,通过他的活动展现整个战斗,把偌大一场战争写得清楚、紧凑而突出,表现了不凡的功力。

   《三国演义》善于通过战争的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性格。赤壁之战中的人物很多,重点只有几个。在决策阶段,作者着力写诸葛亮和周瑜,在决战阶段,则突出了曹操。 历史 上的曹操,是起过—定进步作用的杰出 政治 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小说中的曹操经过各个 时代 的 艺术 加工,已成为统治阶级权臣的形象,是极端利已主义者的典型,成为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他的突出特点是奸诈,小说同时写出了他的雄才大略。

   曹操好诈的性格特征,在赤壁惨败这个特定情境中,是通过他三笑一恸的反常举动来体现的。曹操的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他却能在惶惶逃命中,连连大笑。这笑写出了他虽大败却不气馁认输,还要发表议论,笑话对手“毕竟智谋不足”“到底是无能之辈”。这说明了他仍然雄心勃勃。曹操削平北方群雄,欲鲸吞孙、刘,为的是统一天下,日下,虽败而大志不改,日后还要重整旗鼓,再作较量。正因为这样,所以他还要以笑来稳定军心,鼓舞土气,度过难关。败中大笑是曹操的一种策略。这种故作豁达的带苦涩的笑,也说明了他即使是在走投无路之际,在经过生死考验的亲信面前,也是不露真情而要戴上面具作表演的,真是狡谲之至。

   作者用反常的笑来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又用正常的怒和求来对照笑,写出曹操性格的多侧面。华容道因积水难行,曹操命令士兵运草堵塞。又命令人马践踏而行,死者不可胜数,哭声于路不绝,他怒曰:“生死之命,何哭之有?如再哭者立斩。”他把人马分为三停,有一停填了沟壑,他践踏着士兵的身体过沟。等过了险峻,他回头看只有三百骑随后。这怵目惊心的一幕说明了曹操极端自私和残忍的本质。曹操的人生 哲学 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为了保全自己,他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狠毒到了极点。为了保命,杀气腾腾的曹操也能低声求饶,华容道上,他欠身向关公求饶,用“春秋之义”打动关公,这时他活像一个可怜虫。总之,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他时而笑,时而求,时而恸,像一个演技精湛的演员一样善于表演。

   曹操安全逃回南郡后, 总结 这场战争是回避不了,但他又不肯承认自己骄傲轻敌,指挥失误。在饮酒时,他仰天大恸,以哭死去的得力谋士郭嘉死于乌桓战争之中,来影射众谋士未能为他出谋画策,推卸了战败的责任,使“众谋士皆默然自惭”,真是奸猾阴险。作者在这个最尖锐的斗争环境中,通过曹操的“三笑一怒一求一恸”,描绘了一个奸雄形象。人物的动作描写很传神生动,“马上仰面大笑”,“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在马上扬鞭大笑”,“忽仰天大恸”,“捶胸大哭”,动作幅度大,夸张而有戏剧色彩,写尽了人物的奸诈虚伪。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是作者歌颂的“义贯千古”的英雄人物,作者突出了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气。他忠于“桃园结义”的盟誓,效忠刘备“义不负心,忠不顾死”。关羽的重义里有“患难相扶”,“祸、福共之”的 内容 ,但也有很大的局限,和水浒英雄的重义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尽忠于私,尽忠于个人,以个人恩怨为行动的根据。在赤壁之战中,他奉命把守最重要的隘口华容道,并在诸葛亮那里立下了军令状,保证不放过曹操。但在华容道上,他为曹操“春秋之义”的言论所打动,“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终于循情卖放,“义释”曹操。这种“义”是把个人恩怨置于集体利益之上的认敌为友之举,是错误的报恩行为,其实质内容是“忠”。关羽这种有严重缺陷的重义,为明清统治者所利用。他们吹捧关羽,美化他,几次封他为“大帝”,到处给他建立庙宇,目的是要人们像他一样忠于统治者。《三国演义》也写出了关羽居功自傲、刚愎自大的缺点。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料事如神,才能卓越,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政治、军事、外交无所不能。诸葛亮的智慧和他所走的生活道路是分不开的,作为知识分子,他走着和一般封建 社会 知识分子不同的生活道路。他看不起“寻章摘句”的“世之腐儒”,他否定“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死读书道路,他重视实际能力。诸葛亮胸怀大志,始终注视现实生活的斗争,始终和现实生活,政治实践保持密切的联系。他隐居隆中,就能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向刘备提出了据蜀、联吴、抗曹的战略决策。他了解实际,对客观事变有正确的 分析 和预见。他的智慧是高度认识社会能力,实事求是处理 问题 能力和应变事变能力的一种集中和概括。经过作家的夸张,这种智慧带有理想和传奇的色彩。诸葛亮形象集中了人民群众长期积累的丰富斗争经验,又给人民群众以智慧和创造力量。诸葛亮是作者理想中的贤相人物,他对汉室和刘备忠贞不渝,竭忠尽智。他的忠贞,既有封建的正统观念,也有知识分子“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刘备死后,他为报答“三顾茅庐”和“临终托孤”的知遇之恩,独支大局,鞠躬尽瘁。诸葛亮在书中出场较晚,出场后就成为小说中的中心人物,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描写颂扬他。郑振铎说:“一部三国,实际上为一部诸葛亮传。

   诸葛亮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他运筹帷幄,在战役的各个环节上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他顾全大局,正确处理了和周瑜的关系,保证了抗曹战争的胜利。在决战阶段,他没上场,但我们能感到他无处不在,作者从明写曹操处处失算、步步都在他意料之中,暗写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稳操胜算。这种虚中见实的写法,使诸葛亮这一智慧的典型形象,生动地跃于纸上。

   向来认为《三国演义》在塑造人物上有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的三绝之说,在赤壁大战的决战片断中,曹操的奸诈,关羽的重义,诸葛亮的智慧都得到了充分而生动的展现。

上一篇:《三国演义》徐庶归曹故事源流考论——兼论话

下一篇:理性、严谨、思考、创新----评2007年《西游记》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