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探讨

发布时间:2015-10-14 13:54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农村信用社存在的如经济体制、农村金融环境、农村信用社内部人员及客户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问题,提出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制约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效果的内外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体系;效果
  一、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一)农村信用社强化风险管理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农村信用社的资金主要是来源于公众存款,涉及千家万户,若发生风险将会引发社会的不安定。农村信用社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成为农村金融行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但其要健康、稳健发展还需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二)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现状需要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瓶颈之一,而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就是农村信用社,它的问题产生绝大部分与各种各类风险的发生密切相关。基于我国农村目前主要具有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的特点,所以农村信用社面临的外部风险远远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另外信用社自身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信贷资产质量比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需要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帮助农村信用社早日摆脱困境,实现稳步健康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的需要
  要开发金融市场,建立规范化、名副其实的农村信用社,就必须正视我国农村现实,根据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功能和机构布局合理的农村金融体系。从国际经验可以看到,许多发达国家就是借助合作金融实现互助解决经济问题。在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着的现实是:农村信用社重组,改造,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撤并;地下钱庄和民间借贷也日益活跃;商业银行也在进行机构网点收缩、战略转向。因此需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信用社合作组织,就必须对现有的农村信用社进行合理的改造,逐步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二、制约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效果因素分析
  (一)制约农村信用社管理效果内部因素分析
  1、体制性和管理因素。农村信用社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起系统的会计、财务、信贷、人事、工资、奖惩、考核等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造成的操作风险和人员违规风险。所有权主体现实缺位、权力约束机制无法保障、民主管理不到位、激励不兼容和信息双向传播不对称等矛盾依然。内部控制乏力,管理落后是造成农村信用社风险的一个主要原因。当前,虽然用理事会、社员大会、监事会代替了党组会、职代会、主任办公会,但其作用发挥还需要长期的磨合。法人治理结构制衡机制的不完善或缺位关乎内部管理体系的科学合理和有序运作。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存在较多问题,具体表现在:对法人代表缺乏有效合理的监督和约束,农村信用社主任权力过大,存在着滥用职权的行为;责任分离制度不明确,导致责任不清;信贷管理混乱,信贷质量差。由于缺乏多层次、立体化的监控防线,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存在很大的风险。
  2、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中的股权设置的局限性。从现有的制度安排和已经实现增资扩股的地区的操作而言,现有股权设置的制度安排是排斥小股东的。根据银监会《关于规范向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入股的若干意见》及其他一些相关规定和安排,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及农村合作银行的股权结构设置安排的起点相对较高,这对于中等收入及以下收入的农户非常不利。
  3、人才因素。农村信用社人才方面的问题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农村信用社先天的制约因素,如信用社地处信息闭塞、科技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工作环境相对比较艰苦,其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大。另外由于农村信用社的特殊性质,计划经济时期员工的进入渠道不宽,大部分为原来中国农业银行或信用社的家属子女,鲜有正规大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信用社。目前,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出现了“双向选择”引进人才,但由于农村信用社的经济效益差、工资福利水平低而难以招聘到业务发展所需人才。
  4、技术因素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去年末,我省农村信用社才开通了电话银行服务,向客户提供除现金以外的各种银行服务,而电话银行服务在其他各商业银行早就相继开通了。技术方面的欠缺还表现在信用社网点的设置以及还不能够提供ATM自动取款机24小时的服务。
  (二)制约管理效果外部因素分析
  1、国家制度的变迁因素。虽然最近几年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但是却在实施过程中经常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表现在:一是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各种金融税收没有和商业银行进行区别对待,没有得到政策中规定的“在财政税务上给予便利和优惠助”和“减免所得税,降低营业税收”的优惠措施,从而加大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难度。二是监管部门现采用商业银行现行法规来约束限制其业务活动,没有结合农村现实,金融业经营困难。
  2、农村借款人信用意识淡薄,易出现逆向选择。农村还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农户们的信用观念也比较淡漠,在加上农村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使得贷款信用度低,还贷意识差,造成随意违约,恶意贷款不归还信用社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贷款抵押、保证流于形式,抵押物的变现受到当前拍卖市场的限制,很难达到抵押目的,抵押行为的法律手续不完备,如抵押物登记、公证、所有权的转移,留置等在操作中漏洞较多,给执行带来诸多困难。
  3、外部监管及行政干预因素。外部监管不力,监管理念的僵化和监管目标的偏移,监管当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农村信用社与农行脱钩后就由监管当局托管,即监管当局既是农村信用社的监管者,也是农村信用社的具体管理者,在这种双重的身份下,监管当局为了自身的利益,很难对农村信用社正确适当地监管。

  三、建设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路径
  (一)建立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农村信用社要彻底改变漠视和淡化风险的意识和行为,增强职工的风险意识,实行市场化运行机制,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监督、宣传等手段,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和逆向惩戒机制以及考核评价制度。广泛开展企业信用评级制度,着力培养企业和个人信用观念。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可以利用客户资信监测网络与传播系统、建立定期向社会公布黑名单客户制度、建立对不良客户的监管和约束机制、建立金融安全协调保障机制等几个方面着手。充分利用社会监测、资信监测的传播系统,真正掌握客户信息,对客户进行筛选,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从农村实际出发,对经济相对落后、资本充足率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村信用社成立统一的法人,要改造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建立“三会”的权力制衡和约束机制,即形成董事会对重大事务进行决策,管理层在相应的授权范围内进行经营管理,监事会、股东代表大会对其形成监督的制衡机制,保证和明确各机构的职责。建立责任落实制度,对在管理、操作、监督上因制度不规范、执行不力的要层层追究责任。要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加强民主管理就是要加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信用社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对各项业务的合法合规性进行审核,对已经或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监控,对违规业务操作提出处罚建议等,及时消灭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隐患和漏洞。
  (三)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的重构
  现代社会的竞争体现在资源的竞争,谁掌握了资源谁就在竞争处于优势。资源是由人发挥其作用,只有合理配置才能让资源得到优化和合理利用,所以说人是竞争力之本。信用社应该着力开发好职工的能力,将其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用处。开发人才就应先做到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现在对职工的尊重和信任。要健全“以人为本”的员工内在自主管理模式,充分尊重员工个性要求和发展,建立以人为核心的“人本管理”,建立员工的价值体系和企业精神,更多考虑员工长远发展。信用社除了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还需对人力资源配置方式进行重构。依法建立以合同为核心的用工制度,全面评价人才,全面推行聘任制度,为调整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奠定制度基础。
  (四)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未来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将更加强调定量分析,通过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数理化、定量化的特征,并最终走向定量分析。要建立现代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就应该重视起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这样才能体现风险管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研究出较易操作的量化分析模型,对信用社影响较大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作为管理重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地引进和培养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指导、组织和推动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工作,使得风险管理理念、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五)建立严格贷款审批制度,有效防范风险
  1、构建信贷管理制度体系。农村信用社要实施贷款五级分类,可以科学地揭示和计量风险,揭示贷款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差异,全面准确地反映农村信用社的整体风险情况,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信贷管理过程的管理制度,即对贷款风险的识别、计量和监测,实施科学的风险预警和风险提示机制;建立信用评级、授信、项目评估、贷款担保、贷款期限、贷款定价、责任追究等基础信贷制度和客户相关管理制度。这不仅有助于解决其潜在的历史遗留问题,防范风险,而且还可以促使农村信用社转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提高抗风险能力。
  2、严格信贷监测、检查和责任追究。对于单户大额贷款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进行动态监测,坚持定期检查,提高大额贷款检查频度,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明细的贷款责任追究制度,对贷款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按照贷款管理尽职要求,加大查处力度,严格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有效防范大额贷款风险。
  3、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信贷人员整体素质。信贷管理要把信贷目标管理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相结合,注重以人为本,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信贷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信贷人员明确自己岗位所需的素质和能力、职责、目标、业绩等要求,并建立量化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度,客户经理的收入与提升与营销业绩紧密相关,增强员工工作的自觉主动性,减少不良贷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盛勇炜.城市性还是农村性:农村信用社的运行特征和改革的理性选择[J].金融研究,2001(5).
  2、王书生.构建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体系的问题与思考[J].时代经贸,2007(5).
  3、夏红芳.当前农村金融机构风险及防范对策[J].江苏农村经济,2007(3).
  4、杜晓山.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及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有关问题[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4(5).
  5、符习安.对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7).
  6、常广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效——问题及对策[J].问题及对策,2004(5).

上一篇:江苏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调研与思考

下一篇:新时期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趋势的相关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