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之道——简评史景迁的儒学演讲
我是汉学家史景迁(Jonathan Spence)着作的仰慕者。他的书读起来就像小说,让 中国 历史 上一些着名的和不那么着名的人物充满活力、栩栩如生。所以当我得知他要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关于儒学的演讲时,非常好奇,点击了网址的链接,不幸的是,我不知道在北京如何下载这个节目,不过我还是想办法把演讲纪录打印出来了,刚刚把它看完。
演讲是在大英图书馆举行的,主持人苏·罗利(Sue Lawley)开场白就提到该图书馆收藏了全世界最古老的书,该书印刷于公元八六八年的中国。史景迁教授补充说他很高兴以“在保存着大量亚洲书籍和手稿的大英图书馆”开始他的演讲。我感到纳闷大英图书馆是怎么弄到这些书籍的呢?显然中国人并非心甘情愿地把珍宝交给英国帝国主义势力的。我就住在北京西北部的圆明园隔壁,这座皇帝用来夏天避暑的皇宫在一八六〇年代被英法军队放火焚烧。圆明园遗址有大量中国游客参观,他们把这里看作中国饱受外敌欺凌的“屈辱世纪”的象征。这些书或许就是从圆明园掠走的,或许是中国人为了获得英国商人手里的鸦片而被迫卖掉的?
我很想知道西方世界最着名的汉学家之一的史景迁该如何回答这样的 问题 。提到中国的这么多珍宝落在英国人手里的事实还有其他原因吗?这不是在中国人的伤口上撒盐吗?想象一下,再过两百年,中国能够购买(或者掠夺)英国的国宝,然后当一个 研究 英国历史的中国教授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发表关于约翰·洛克(John Locke)的演讲时对此津津乐道,英国人该作何感想呢?
演讲本身很短,没有让人感到吃惊的地方(对我来说)。史景迁教授谈了儒学在中国的复兴,然后询问孔子是否正在取代毛泽东了。他注意到孔子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个人魅力。“至少在我看来,他的 影响 力来自他的朴实,决不哗众取宠,来自他对自己缺点的清醒认识,来自他拒绝教条以及闪烁智慧的冷幽默。”这没有什么问题,不过我本来希望听到更多的东西,比如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不同。为什么他这么重视礼仪?他是否重感情共鸣甚于真理?
正如经常出现的情况一样, 哲学 观念在实践中往往被扭曲。但是史景迁教授接着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是一部压迫人的历史而已。“到了公元十二世纪的时候,类似于国家儒教的东西开始出现,过了一段时间后,它开始装入了一些最初的《论语》中没有特别描述的笼统真理。比如,如今包括在宽泛的儒家思想定义下敌视和贬损女性的思想,等级森严的家庭体系,对贸易和资本积累的蔑视,对严厉惩罚的支持,对于宣扬顺从和尊重的陈腐礼仪的惟命是从以及对于中央王权的阿谀奉承等。”
人们显然没有料到像史景迁教授这样着名的历史学家竟然说出这样的话。儒家在实际上就没有一点好处吗?它又怎么能维持这么长时间呢?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中国人要从历史中寻找灵感呢?那个 时代 的中国人或许在某些方面比西方 社会 做得更好?或许我们能够从儒学那里学到一些对当今自由民主方式发起挑战的东西,同时为西方社会提供改善和进步的空间。史景迁教授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去挑战这些以批评性思考的传统而自豪的观众呢?
演讲稿的大部分 内容 实际上是英国上层社会的名流专家提出的简短问题和史景迁教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演讲纪录中常常出现“笑声”这个词,以示特别强调,不过我自己并不觉得有什么好笑的。或许我得本人在现场才能理解。
第一个问题是《 金融 时报》中文网站驻伦敦的编辑提出的。他问孔子对于赚钱和发财的观点是什么,这里我看到“笑声”。人们发笑可能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人是一心想着捞钱的享乐主义者,和文明的英国人不同。嘲笑还有八亿农民、刚刚解决温饱的社会的人们热心发财似乎不够厚道。更不要提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正在进行抗震救灾,这场在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的灾难吞噬了八万人的生命。我再次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的。
公平地说,记者接着询问孔子对于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有什么看法。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让史景迁教授解释中国传统下的国家对于救济穷人的义务----这样的义务早在救济穷人成为西方社会公众关心的议题之前几百年就有了。他还可以解释一下,这样的义务可能起源于儒家传统,但是他的回答不过是一句话,孔子本人并没有瞧不起商业活动。
另一个问题是罗马天主教西敏寺总主教墨菲·康内尔(Cormac Murphy-O’Connor)提出的。他注意到教宗本笃十六世呼吁中国政府尊重真正的宗教自由,以及中国当今的领导人如何使用儒学来尊重这种自由。史景迁教授回答说这是困难的,后面又有莫名其妙的“笑声”。接着他们讨论了中国有几百万天主教徒,中国政府是否会邀请教宗出席奥运会,墨菲·康内尔主教和史景迁教授都说应该鼓励教宗出席奥运会,接着是更多的“笑声”。
接下来大赦国际(Amnesty International)的人询问儒学的复兴对于 中国 接受****的“普世价值”会有什么 影响 。我想史景迁教授可能说有些儒家观念可能以自己的方式为****辩论做贡献,开阔****视野,让人权真正具有国际性。或者儒家思想可以就不同权利的优先权进行新的排序,更多地依靠非正式规范或者礼仪而不是靠 法律 上的严厉惩罚来推广人们尊重的价值观等。但是他根本没有谈到这些。
随后主持人说她“想听听是否有来自其他地方的中国声音,”可是她接受了坎特伯雷大主教罗万·威廉姆斯博士(Dr. Rowan Williams)提出的 问题 。英国着名的宗教人物(显然担心宗教在自己国家的衰落)把中国看作下一个大市场的表现也太露骨了吧。
接着《审查索引》杂志编辑提问儒学是否在“用一种形式的****来代替另一种****”。史景迁教授安慰性地回答说孔子意识到说出实话的危险,但是他根本没有提到孔子强调用道德典范引导和激发人们善良的本性,这有别于热衷于轰动和负面新闻报道的自由市场媒体模式。
接着英国广播公司国际事务部编辑约翰·辛普森(John Simpson)注意到中国当局似乎对于西藏的骚乱非常紧张,“在西方国家看来不过是小事一桩。”我期待史景迁教授会回答说西方国家不会把造成许多伤亡,焚烧了整个街区的种族骚乱看作不值一提的小事,但是他只是说很难回答这样的问题,接着又是“笑声。”史景迁教授接着说中国政府在新年假期前雪灾中的表现完全是无能的,(实际上,那是******总理第一次树立起自己关心弱势群体的亲民形象的时候),他说这让他想起中国 历史 上类似的灾难可能造成政府垮台。主持人这时候结束了这个节目,显然已经忘记了需要听听中国人的声音。我放下了演讲纪录,几乎准备好要咨询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具体程序了。
我也纳闷,我干嘛这么心烦意乱?如上所说,实际上我非常喜欢史景迁教授的着作。或许仅仅依靠演讲纪录,我可能漏掉了很多微妙之处?或许我引入了太多自己的观点?或许整个事件就是一种讽刺,这会不会是英国那种尖刻和辛辣幽默传统最擅长的讽刺呢?
作者简介:贝淡宁(Daniel A. Bell)是清华大学伦 理学 和 政治 哲学 教授。最新着作《中国新儒家:变革的 社会 中的政治和日常生活》(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8年)请参阅 .
下面是贝淡宁对于网友评论的回答
感谢“匿名”网友对于我提出的最古老的书的历史根源问题的回答。或许他或者她也能回答大英图书馆如何从其他亚洲国家攫取书籍和手稿的问题。请注意这些是问题,不是断言,是我在阅读史景迁教授演讲纪录时候头脑里冒出来的问题。我是政治 理论 家,不是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提出的规范性问题比历史事实本身更感兴趣。(当然,我没有否认历史事实重要的意思。)我的问题背后的规范性意义是大英图书馆在获得这些珍宝的时候是否采用了道德上干净的方式,如果不是,针对拥有这些珍宝的更合适态度恐怕应该是谦虚一点,甚至感到不好意思才对吧。我在google搜索引擎搜索了《金刚经》”,发现大英图书馆网站的如下条目是对“《金刚经》如何进入到大英图书馆的?”的回答。网址:()
“一九〇七年,为英国政府工作的匈牙利出生的考古学家奥里尔·斯坦因爵士(Sir Aurel Stein)在他第二次进入中国的中亚地区探险时发现的。他花了很少的钱得到这本全印本佛经珍宝,此后被大英博物馆图书馆购回,再后来进入大英图书馆。”
回到我(贝淡宁)的评论,“他花了很少的钱得到这个珍宝”。这是引起争议的来源吗?它或许是英国冷幽默的另一个例子,类似于着名的《伦敦时报》标题“智利地震,没有多少人死亡”,但是我还是想知道有多少。
应该承认,它不是史景迁教授演讲的问题,这里或许不是讨论这些问题的适当场所。如果他或者苏·罗利(Sue Lawley)用简单的讽刺性的话提一下这些珍宝的不光彩来历,我可能哈哈一笑,然后以愉快的心态接着看演讲 内容 本身了。虽然如此,我希望我们能辩论儒学的优点以及它对于 现代 中国的意义,这也正是演讲和提问阶段的主要议题。
我想说的是,我已经习惯于在《卫报》的自由评论博客上回答“匿名帖子”了,虽然我不喜欢这样的方式。我们最好能为自己的言论承担责任。十九世纪伟大的英国思想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Stuart Mill)指出如果没有严重****和报复的危险的话,应该鼓励公开投票。或许他低估了在更大群体中这种做法的危险性,但是在我们的言论平台上完全应该为自己的观点负责。否则,“匿名帖子”很容易做出在公开场合不愿意说出的人身攻击的言论。不管怎样,我不会对“匿名”人身攻击的帖子发表评论。这些人批评中国人在匿名的面具下恢复了人身攻击的陋习,自己却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上一篇:《敕勒歌》异文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