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农业制度创新需先行
摘 要:农业是支撑、农民是关键、农村是载体,而制度是动力。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在倡导发展新农业、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建立新制度——现代农业制度的作用。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难度最大,建设涉及面最广的地区。树立民族地区农业制度先行的发展理念,考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制度以及怎样利用制度来为西部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服务。
关键词:农业制度;制度创新;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一、制度及制度创新
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已经为许多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所证实。制度安排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的兴衰成败,而且还决定着社会和经济运行的激励结构。好的合理的制度安排无疑能起到降低交易成本、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提供人们关于行动的信息、提供激励机制、约束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外部性等功能作用。而坏的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必然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阻碍和限制着经济的发展。近代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表明,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这以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诺思的观点为代表,他通过分析认为:(1)即使在没有投入要素的增加而只有制度创新的情况下,也能产生经济增长。(2)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增长的关键因素,而制度的不断创新无疑也为这种效率的有效保持提供了最优实现条件。诺思的观点为我们在经济发展中重视制度创新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
二、农业制度创新与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党中央日益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建设新农村是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它的有效建成,我国的全面推进现代化战略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任务,它包含着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并对每方面内容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它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把握重点、分清阶段、循序渐进的推进。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业生产是基础,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而创新农业制度是动力。我国的西部地区,是我国农村面积最大、农民人口最多、农村基础设施最落后的地区;它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区,全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1 105亿)中,有50个集中分布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2%;西部还是贫困人口分布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到全国乡村贫困人口的40%以上。这可以说是西部民族地区的最大区情,对于这一点,有学者早就指出:“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西部民族地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民族地区从总体上还不具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等论断。因此,在各种要素投入严重不足、自我积蓄能力极差的民族地区,单靠自己走完并赶上经济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完成新农村建设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重视制度的力量,重视民族地区现代农业制度的创新与实施。制度先行,争取以制度的完善来吸引外部群体的投资,激活内部群体的活力,进而带动民族地区整个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农业制度简要的说,就是人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所必须遵循的一系列行为规则。传统的农业制度一般包括土地制度、生产组织、经营方式及其相关政策、法规等。在农业建设新时期,创新农业制度客观上要求西部民族地区制定出能够适应和促进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并对人的生产行为产生激励功能,能反映农业产业链条上各环节生产组织形式及相互关系的制度安排。具体来说,包括土地制度、生产组织、经营方式;与之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以及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具体而言,它的框架结构包括土地实行家庭经营制、农户实行合作制、农业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及它的社会化配套体系。其中,农村土地制度是核心和基础;农民合作社制度处于中间层次;农业公司制度是操作层面;而配套设施则是其社会化支撑系统,对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构建现代金融保险服务体系;构建现代农技服务体系;构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立新型农民培训和转移就业制度;构建农业质量标准、绿色、环保体系;构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构建农业法律保障体系等。要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制度的创新,社会化支撑体系先行是其重要出路。
三、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目前农业制度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农业制度建设虽然在家庭联产承包等基本土地制度的贯彻上趋于一致,但总的来说还是落后于全国的。这是因为在我国西部的民族地区受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影响很深,其合作制、公司制等的建立都有一定的难度,更别说保险、科技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全面建立。
具体来说,表现在:第一,随着新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等的快速推进,当前西部农民土地问题已经重新凸显。一方面,目前西部农村人力的外流,即主要劳动力都出外打工,造成大量土地荒芜。另一方面,大多数靠打工挣了钱的农民同胞回家就在城市买房,进而哄抬当地城镇的土地价格。这都造成了新时期土地问题的更加复杂和敏感。第二,农业互助合作社没有建立起来。在大部市场已经被抢占的情况下,西部农村最缺少的就是生产效率和市场信息,建立农民互助合作社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措施。然而西部各民族地区农村土地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加上各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稀散……这些都为西部农业互助合作社的建立提出了挑战。第三,农业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实现让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按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处理内外部关系的实施面临主客观的双重压力。主观上,人民没有必要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客观上,在西部民族地区的企业太少,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又更少,加上缺失的市场环境和正规的管理经验,使得西部民族地区要实现农业企业的股份合作制还任重道远。
西部民族地区在为现代农业制度服务的配套体系上,更是凸现现状的落后和任务的沉重。表现在:
1.在现代金融保险服务体系的构建上,表现出保险程度低、覆盖面小、服务不完善等特点。同时,目前针对西部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非常小,仍然存在农民的存钱外流支持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2.在构建现代农技的服务体系上,在某些试点地区具有一定成效,但技术网络没有大量铺开。这是由于民族地区地域广阔、地理环境独特、现有公共设施落后,以及参与高校的有限,致使其短期内投入会大于产出的现象。
3.在构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上,流通程度相当底。西部农产品流动困难不仅是现在,而且会是将来农民增收的瓶颈,这需要市场和企业的参与,而政府制定恰当有力的制度吸引无疑是引进市场的有利前提。
4.在建立新型农民培训和转移就业制度上,已经有一些努力,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够。这方面在近年来已经算是被受到重视的一块,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索和参与对农民的培训,然而由于西部农村人口的众多和素质的普遍偏低,制度的探索创新仍需进行。
5.构建农业质量标准、绿色、环保体系,这应该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突出区位优势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地区在这个品牌上有过努力,但从现实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
6.在构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上,应该构建符合西部民族地区实际的农业政策补贴体制和机制,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
7.在构建农业法律保障体系等方面,民族地区要走的路也还很长。
四、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制度创新的途径
有这样一个共识: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创新制度越是困难,而越是不发达的地区则越应该重视制度的创新。西部民族地区在创新农业制度方面,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在土地实行家庭经营制方面。首先,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建立规范有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依法规定流转的形式、时限及其收回。同时,对给予农民其他土地权益如抵押权、承包地入股权等问题进行研究。这是鼓励农民回乡创业,将西部广袤的土地资源转变为现实资源的重要手段。其次,合理控制城市房价,并关注失地农民的生活转移问题。
在农户实行合作制方面,给予法律规范和政策支持。首先,西部民族地区本身也是一个占地相当大的区域,其内部形态也千差万别,因此在西部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也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其次,由于考虑到在西部建立合作制的难度,可采用行政法律手段和支持手段来实现对民族地区合作制的重视。再者,在西部建立的合作组织,不仅应重视农产品生产的合作,还应该重视金融自助合作组织的建立和作用。
在农业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方面。继续加大对外引资宣传和政策支撑力度,一方面积极引进新的有竞争力的企业扎根西部;另一方面应促进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搞活经营,做大做强;同时注意引导其与农民建立更加密切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通过合作社的操作来加大农业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结合度。
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首先,加大对西部农村目前公共产品的供给。在这里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现象:据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的研究,我国目前农村人口的收入结构跟90年代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差不多,而当前农民所享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比90年代城市居民却相差甚远。特别是在目前的西部民族地区,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现代电子产品的覆盖率相当低。归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由于一些公共产品如电网等的不完善,而个人要来支付这些公共产品无疑费用太高,无法承受。这些公共产品供给的缺乏,不仅限制着当地群众生活环境的改善,还严重制约了外界商机对该地的介入。因此,进一步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目前电网、道路等公共产品的覆盖面,是为现代农业制度建设提供配套设施的首要任务。其次,要重视对民族地区金融、农技、流通体系、技能培训、特色把握、保护体系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具体来说,主要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努力建立金融支持系统;扩大现代农技覆盖面;重视流通系统的建立;继续农民职业技能培养;打出绿色环保品牌;构建保护体系;健全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车维汉.发展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
[2]庄万禄.民族经济学[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7.
[3]毕美家.建设现代农业需要制度创新[EB/OL].农网快讯..2006-10-24.
[4]张新光.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6).
上一篇:农民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下一篇:对农民增收的几点试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