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研究农户的安全饮水和

发布时间:2015-10-15 09:35

  摘要: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对志丹县农户安全饮水和卫生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由调研地区农户自己通过座谈、讨论、问卷等具体访谈方法,发现农村饮用水和卫生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形成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参与式;安全饮水;卫生;健康
  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即PRA)改变了以往一对一的问卷式调查方法, 通过相关利益者座谈会、知情人访谈等集体对话与讨论的方式, 由下到上(bottom-up)地发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户特殊的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结合问题树式分析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对策。2006年,调查组对志丹县金丁镇的王嘴子村、保安镇的张沟门村、杏河镇的牛沟村、寺洼村和郝家沟等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调研村,首先进行了相关利益者和关键知情人座谈会,对调研村组在地形与居住分布、农户生活水平及农事活动季节分布等进行了划分;接着对不同类型的农户进行分组,讨论农户饮水、卫生、健康等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限制因素,并提出他们认为可行的解决方法;最后,依据农户分类的结果和比例,选择了若干户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收益群体充分参与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分析了志丹县安全饮水和卫生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形成了改变目前农村供水和卫生健康状况的对策建议。
  一、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人口概况
  志丹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东接安塞,北邻靖边,南部与甘泉、富县毗邻,西北与吴旗相连,西南和甘肃接壤。全县辖6镇5乡91个行政村,共有人口12万。志丹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干燥;春季较长,干旱多风,并有寒潮降温天气;夏季短而高温,旱涝相间;秋季温凉湿润。年平均日照2 332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14.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7.8℃,年无霜平均142天左右,年降雨量平均524.5毫米。境内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光照充足,雨热同季,适宜于苹果、杏子、枣、梨、沙棘、用材林和豆类、荞麦、谷物、薯类等。农作物有粮、油、菜、烟、果、药、杂8大类50多个品种,以荞麦、谷子、糜子、山杏为特产。
  调查发现,农户的生计状况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接受调查的1 024户农户家庭按社会经济状况大致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这五种类型中有富裕户63户,占全部对象的6.2%;比较富裕户24户,占全部的2.3%;一般户461户,占总数的45.1%;贫困户173户,占总数的16.9%;特困户303户、占总数的29.5%。全县90% 以上的农户生活条件艰苦,收入手段单一,大多数农户保留了种植和养殖的习惯。家庭收入主要用于医疗、教育和日常开支,种植和养殖没有形成规模,主要用于满足家庭消费。
  二、农村供水、卫生健康现状及原因分析
  1.供水现状
  根据志丹县2005年6月完成的《志丹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显示,全县缺水月份在每年的农历七至九月份和次年的二至三月份。平均每年缺水两个月。全县农村供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资源(包括空中水——雨水、地表水——河流、地下水——井水)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数量短缺;水质多属微碱性和中度硬水,总硬度10~15度,PH值在8~8.5,矿化度、五项毒物含量均超过饮用标准,河段有机物、油类严重污染,属五类水,不宜用于饮用,地下水水质优良,适宜饮用。
  调查发现,全县农村普遍缺乏人工供水设备和工程,仅有的集中供水工程全部集中在县城周边和乡镇附近。没有自来水的农户在雨季或不缺水季节主要水源为浅水井、敞口井水、河水、溪水以及泉水;在旱季或缺水季节用敞口水井、溪水、泉水,还有少部分农户用塑料布接雨水用。缺水季节,居住在山岭地区的农户取水往返距离最远达5公里,用时在2~3小时;一般地区农户取水往返距离在2公里左右。不缺水季节大部分农户取水往返距离在1公里左右。供水的主要问题是地表水量少且分布不均,地下水开采技术难度大、需要投入的资金多。
  2.卫生与健康现状
  全县81%以上的农户有自己的厕所。绝大多数的厕所为土坑式,少数的厕所经过改造,但除了沼气厕所外,其他形式的厕所都由于缺水而实质为旱厕。由于水源缺乏,废水排放危害不太严重,调研村都没有污水排放设施。常见垃圾为清扫的浮土、树叶、少量塑料袋、枯草、牲畜粪便等,垃圾大多随意堆放,有些会被焚烧或填埋,没有垃圾集中收集站。
  调研村及乡镇卫生工作机构简单,方法单一。村里虽然有乡村医生,但医疗水平低,药品少,设施简陋。卫生健康知识宣传不到位,农户普遍缺乏卫生健康知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常有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发生,大骨节病比较常见,但绝大多数的农户都不去就医,除非患有大病急病,才去县级以上的医院治疗。
  3.农户对供水和卫生健康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户对目前农村供水和卫生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认识非常明确,为了彻底改变现状,农户以问题树的方式对所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最主要原因有两点:缺水和没钱。
  首先,水资源短缺。志丹县地理环境较差、气候干燥,地表水资源缺乏。目前主要饮用雨水和地表水,但地表水水质较差,部分水源被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资源丰富,但地质条件不好,地下300米左右才有水源,打深井耗时费力、成本高,一般农户没有实力。由于水资源短缺,农户用水相当节约,出于节约意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80% 以上的农户连最基本的饭前便后要洗手都达不到。由于不良习惯和水质不好引起的疾病比较常见,所以不足以引起人们的重视。

  其次,资金短缺。志丹县自然资源匮乏,种植业、养殖业靠天吃饭,形不成规模,农民收入低下。收入低,子女入学率低,农民受教育程度平均只有小学水平,所以,思想意识落后,缺乏改善生活状况的技术和手段;农户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很多,只有有心人才会主动留意,绝大多数农户是被动接受者,但很少受到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改善医疗设施、改造饮水和卫生设施,都需要投入资金,巨大的前期投入使得农户依然陷于贫穷、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问题的解决
  1.农户认为最好的解决途径
  调查表明,100%的农户愿意改造现有供水系统,使用全年稳定可靠的供水或更洁净的供水或全天更多更充足的供水,并为改造工程投工投劳;87%以上的农户愿意支付从供水点到入户部分管道费用;90%以上农户愿意支付2元左右/吨的水费;工程类型根据村组结构采用打深井或集中供水的形式。
  在饮用水改造的基础上,农户并不放弃原有的水源作为生活用水,这样就可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对厕所进行卫生厕所的改造。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农户愿意将现有厕所改造为冲水式卫生厕所,并愿意为厕所改造投工投劳。根据沼气厕所在本地的试点结果,60%的农户愿意将原有厕所改为沼气厕所,并自己筹集部分资金,但大多数农户资金不足。
  2.调研组结论
  (1)改善农村供水。贫困地区的水源、水质问题普遍存在,农户自身和市场介入的成本很高,所以农村供水具有了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现阶段,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口很大,国家财力比较有限,单靠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很难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短缺的问题。因此,应坚持以政府提供农村公共产品为主,同时,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或者采取政府与私人共同供给的方式。2006年初,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与世界银行签订长期贷款项目,同时获得英国国际开发署及妇女儿童基金会的赠款,用于改善贫困县的供水和卫生健康状况,志丹县也在资助范围之内。
  在赠款和贷款项目的支持下,结合省政府、县政府的配套资金,农户通过投工投劳的方式参与改水工程的推进。在志丹县王嘴子、寺洼、张沟门和牛沟村分别打一眼深井,采取“管井—高位水池—输配水管网—用户”的工艺流程,改造现有供水系统。经过改造的供水系统,可使附近的12个行政村、2075户受益。工程改造完成后,农户组织成立供水管理委员会,从事供水系统的管理和水费收缴工作。
  (2)改建卫生厨房、卫生厕所。根据农户改厕意愿进行卫生厕所改造。志丹县曾经进行过以沼气为纽带的“一池三改”项目的试点工作,实践证明,志丹县的自然条件完全适合沼气池的正常运转。经过改造的沼气厕所不仅改善了人们的入厕条件,而且解决了生活废水的排放问题,同时沼气池产生的沼气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燃烧后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可作为厨房的清洁燃料。将厨房改造为利用沼气为燃料的卫生厨房,既可以减少燃料的消耗,也可以减少因燃料燃烧产生的废弃物污染。沼气池的副产品沼渣可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沼液可作为农作物的有机肥料等,志丹县绝大多数农户看到了沼气厕所的诸多优点,决定采用沼气厕所。
  (3)按照“六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运行,增加农民收入。志丹县自然条件恶劣,农民收入低下,收入手段单一,但自力更生、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使他们保持着养殖和种植的习惯,维持着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沼气池、猪圈、厕所“三位一体”结构试点成功后,志丹县建立了服务网络,成立了沼气建设施工技术队,并组织农户进行沼气技术培训,提供高效后续服务,做到有场所、有设备、有技术指导,从而有效地推进了全县沼气建设步伐,增加了农民建设沼气池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共有沼气池8 206口,农户推广覆盖率达34.1%,综合技术普及率达95%以上,具备了“六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运行的核心技术和能力。根据杨文选等《西北农村实施“六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分析》测算,以沼气池为纽带的沼气生产利用链,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实施 “六位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延长原有“三位一体”沼气生产利用链条,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结合规模养殖和特色种植的方式,提高传统养殖种植的经济效益,从而节约资源和能源,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户的生存状态,推动志丹县尽快进入和谐社会。
  (4)加强健康教育宣传。组织健康教育现场培训活动,让农户亲自体验健康行为、获得健康知识、更新健康观念。通过大众媒体、政府渠道、专家巡回等方式强化健康教育宣传,使人们形成主动获取健康知识的意识和习惯。通过学校教育,先教会孩子,然后由孩子向家长传授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良好的卫生健康习惯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率,大病、疾病就医难的问题也将会随着新型合作医疗的普及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林万龙.乡村社区公共产品的制度外筹资:历史、现状及改革[J].中国农村经济,2002,(7).
   喝水的权利[EB/OL]..
   志丹县“三沼”综合利用效益高[EB/OL]..
  杨文选,王云.西北农村实施“六位一体”循环经济模式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7).
  彭代彦.增加农民收入与乡镇政府改革[J].经济学家,2003,(6).

上一篇:工艺设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下一篇:山村的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