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农村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的比较研究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在我国农村迅速发展,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各地自身因素的不同,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也有所不同。江苏省戴南不锈钢产业和丁伙花卉产业是两种比较典型的模式。首先分析戴南与丁伙的产业集群概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找到两种模式产生与发展的共性,总结出选择农村地区发展产业集群应遵循的一般原则,即产业关联度原则、经济效益比较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和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对农村产业集群的选择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村产业集群;共性;形成机理
一、引言
当前,我国农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很多地方政府和学者提出了以农村产业集群来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和农产品竞争优势的发展战略。在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农业是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主要产业,在将产业集群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种战略时,理应选择以本地农业产业为出发点的农业产业集群,但是,从国内外的成功案例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农村产业集群大多是生产要素可以“自由落脚”型的产业,而以土地为主要要素投入的农业产业难觅踪迹。因此,在各农村地区选择发展何种产业集群时,研究农村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本文实证分析所选取的两个乡镇——戴南和丁伙,分属在历史、经济、社会及文化等方面具有众多相似之处的泰州和扬州两地,但二者在产业集群成功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却迥然不同,即在产业属性上分属于第二与第一产业,因而选择戴南镇的不锈钢产业与丁伙镇的花卉苗木产业进行实证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二、两种农村产业集群典型形式的比较
(一)戴南与丁伙的产业集群概况
1.戴南的非农产业集群
泰州兴化市戴南镇位于江苏中部泰州市域,经济上号称“苏中第一镇”,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不锈钢之乡”。该镇乡村工业起步早、基础好,1990年以来工业产值平均以32%的速度增长。区内目前已聚集工业企业1 200余家,其中不锈钢企业达800多家,年产不锈钢及制品达200多万吨,产品涉及日用、化工、建筑等领域,品种多达2 000多个系列,且拥有全球第三、亚洲最大的汽车轮胎钢帘线生产企业兴达公司,年成交额达48亿元的不锈钢交易城,年产不锈钢制品占全国总产量的1/7,初步形成以不锈钢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经济体系。
2.丁伙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花木之乡”的丁伙镇,花木产业在全国花卉产业发展大潮中逐渐焕发生机,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和面向国内外市场的特色产业,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该镇过去一直以粮食种植为主,改革开放后,涌现了不少乡镇工业企业,但是企业经济规模一直没有上去。至1995年,全镇共有人口2.41万,农民人均纯收入1 888元,发展速度明显偏缓,而且缺乏自己的特色产品。经过思考,丁伙镇决定从本地的资源优势入手,抛开过去传统的唯有第二产业才能带动经济发展的陈旧观念,将花木栽培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增长点来抓。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众多家庭开始养花种树,以及城市正在进行的大规模建设改造,急需大量的花草树木对市区进行绿化。因此,该镇花木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建设刚好吻合,全镇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2000年的乡镇合并,该镇经济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壮大,经济实现了质的腾飞。到2001年底,全镇共有总人口5.01万人,有近6 000人从事花木的生产、经营或服务,占农村劳动力的30% 。全镇耕地面积6.2万亩,现有花木面积4万亩,占65%。花木品种有常绿地景、花灌木、彩色苗木、行道树、盆花盆景等五大类400多个品种,并远销东北、华北、西北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年销售达1.5亿万元。
(二)两种形式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共性
虽然戴南不锈钢产业、丁伙花木产业这两种典型的产业集群在产业属性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即分属于第二与第一产业,但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其在形成机理上仍然存在着共性。
1.地理区位优势。人类经济活动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地球表面的,而通常是在局部地区进行。因为不同的场所有着不同的区位条件。区位条件好的地方,意味着经济主体在获取资源能力和产品市场上具有优势。因此,地理区位条件的好坏或地理区位优势是否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经济主体竞争优势的来源。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对农村产业集群成功顺利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优势对产品市场的供给上。从产品价值实现的角度看,农业产业集群生产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和农村非农产业生产的非农产品很难通过本地的农村市场来实现产品价值,这些产品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城市和国外市场上。便利的交通运输优势为农产品占据有利的消费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有利于农村产业集群持续稳定的发展。
江都市地处苏中平原,南临长江,西傍京杭大运河,宁通一级公路,328国道、淮江高速公路交汇于此,是苏北重要的水陆交通咽喉,交通的快速发展使得整个江都的经济版块融入了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圈中。京沪高速、扬州西北绕城公路和宁启铁路穿越丁伙镇,丁伙镇也借助于交通的快速发展,为花卉的快速运销提供了先决条件。
戴南镇隶属江苏省兴化市,地处江苏省中部,南临长江,北接淮水,水陆交通尤为便捷。境内河道纵横,水网交织,境内省级航道盐靖河直通国家级口岸泰州港。宁盐一级公路穿镇而过,宁靖盐高速公路在戴南设有互通口,经江阴大桥至上海,南京仅需两个多小时;距新(新沂)长(长兴)铁路兴化站20公里。便捷的交通为其原材料引进和产品输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独特的商业文化环境和产业传统。历史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作用并不在于其发生,而在于其不断的累积过程,既包括本地化的知识基础——生产工艺、市场或技术等的累积,也包括本地化的不可流动的特质劳动力和产业氛围的累积。非农产业集聚发生的地方往往具有悠久的商品经济历史,有着“走出去”的传统,历史上往往能工巧匠居多。兴化市的戴南镇,解放前该镇五匠(指金匠、银匠、铁匠、铜匠、锡匠)的足迹就走遍大江南北,世代相传的专业技能,加上头脑灵活、善于经营的个性,构成了特殊的人力资本优势,久远的工商传统孕育了当地人们的商业头脑和务实品性。这种“文化基因”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极大地推动了戴南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区域内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客观上,由于农业产业集群缺乏聚集优势、规模经济、强关联性等这些非农产业集群具备的核心因素,所以其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特定性知识、技术、劳动力和文化氛围等,主要体现在差异化比较明显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上。江都栽培花木有1 300年以上的历史,境内的卉木寺、花家荡均因种花得名,该地区群众以花卉苗木为业,具有花卉盆景生产的传统习惯和丰富技艺。丁伙镇双华村340个农户家家培育花木,全村耕地及自留地全部种植花木,并跨村发展花木面积1 700多亩,2005年全村花木销售收入达6 000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专业村。
3.政府的适当支持与引导。农村产业集群的发展除了内部动力外,还需要政府适当的支持。集群过程是自下而上的市场诱导过程,由于市场机制固有的缺陷和区域经济的空间特性,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很难保证区域经济始终沿着最优路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一,消除集群外部负效应。企业空间聚集的结果,在带来诸多聚集利益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比如废水、废气、废渣排放的增加影响周边生态环境,必须有政府干涉、控制负外部性,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为有效解决群众长期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近三四年来,戴南在治污上合计投资达到3亿元,并从基础抓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于2004年,由镇政府与上海市环保集团公司合作,在南北各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并限期整治78家烟尘超标排放企业,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全镇510家污水排放企业旧池全部破除,破除率达100%。丁伙镇在不断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也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几年来,该镇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努力构筑融洽的生态环境。到目前,该镇已有9家单位达到市绿化先进单位要求,全镇绿化覆盖率达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
第二,提供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形成聚集的物质承载者,是控制区域聚集规模的关键因素。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服务越完善,质量越高,该区域或局部地区的聚集效应就越大;戴南政府在大力治污的同时也在努力营造优美的宜居环境。2007年,该镇投入5 800万元,新增绿化面积9 000亩,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1%;对96条河道进行了全面清理;投资2.3亿元分三期改扩建水厂,确保全镇群众吃上放心水;投资1 500万元的镇文化中心已破土动工;投资10亿元的15个便民项目已全部实施。政府在丁伙花木产业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一直发挥着扶持、培养、规范及服务的作用。例如:以花木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建立花木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推广基地;与南农大、南林大等科研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加强对花木从业人员的培训;成立市级花木研究所,建立江都花卉信息网;将全市较大的花木企业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省级花木集团,以加强全市花木产业内部的联合和协作;建立规范的花木合作社,以一定数量的花木生产户及一定面积的花木户为基础,由政府引导,适当扶持,依法登记造册,组建一批组织完善、运转高效的花木合作社,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等。
三、农村产业集群的选择原则
虽然由于农村文化与农业生产的密不可分性,在以农业文化为主要文化的农村地区,农业生产、种植、加工等“特定性要素”文化理应构成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的一个方面,但通过上文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特定性要素的文化根植性在农村非农产业集群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对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来讲,农业资源是农村的主导性资源,农村资源要素创新整合在农业产业集群中的作用,同样适合非农产业集群的发展。
成功的农村产业集群是区域资源要素状况、区位条件状况和区域制度背景等区域要素创新整合的结果,不可盲目复制和模仿,因为不同区域的要素禀赋引致地区间非均质特征是产业集群发展空间差异的根源。因此,在各农村地区选择何种产业发展产业集群时,应该遵循以下数条产业集群选择的一般原则。
(一)产业关联度原则
产业关联度是指社会生产中不同产业部门、不同行业之间相互扩散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程度。从产业集群的角度看,首先需要强调区域优势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关联程度,因为产业集群的实质就是以区域优势产业为主导,按照产业链条多向延展而串联在一起的关联产业的地域集中。通过区域优势产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具有广泛而密切的关联,带动或推动周围一系列部门进一步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入的“乘数效应”,促成整个地域经济的全面成长,并最终形成以优势产业为核心,结合各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的企业集群格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二)经济效益比较原则
产业经济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最佳经济效益是区域优势产业选择的最终目标。企业集群是区域非均衡发展的一个增长点,要求能够较好地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比如利用区域资源条件、增加国民收入、解决劳动就业等。经济效益比较原则就是通过对各产业部门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来选择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部门作为优势产业,使它们在区域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上升。
(三)市场导向原则
在波特的“钻石体系”中,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前者要考虑资源要素的供给,后者要考虑产品的需求。所以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不仅要分析供给结构状况,更重要的是预测区内、外市场需求状况,要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量和产品需求结构。巨大的市场需求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也是优势产业迅速增长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
(四)动态比较优势原则
产业发展是一个前后相因的动态过程,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某些区域现在的弱势产业,只要符合区域发展方向,着力加以培育之后也可能会成为未来区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不同阶段产业发展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企业集群由萌芽、成长、成熟、衰退直到下一轮升级这样一个不断循环进行的生命周期演变。因此,在确定区域优势产业的时候,不但要看到产业的现实表现,更应该看到产业对经济发展趋势不断跟进而具有的潜在生命力。
四、结语
农村产业集群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并非所有农村地区都适合发展产业集群,也并不是所有的农村产业集群都遵循同样的形成、发展与运行机理,但是农业产业集群与非农产业集群在形成机理上也有共性可寻,因而地方政府在确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选择某一产业发展地方政府经济时,应遵循产业关联度、经济效益比较、市场导向、动态比较等产业集群的一般性原则。
上一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