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近年来中国农村社区化治理模式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15-10-15 09:35

  摘 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农村治理模式,又是解决所有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学者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从总结实行人民公社、村委会的经验与教训,到农村社区模式的形成发展,他们认为农村治理正逐渐走向成熟,迈出了农村治理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一步。

  关键词:中国农村;治理模式;研究述评
  三农问题是否解决得好,治理模式是关键。从人民公社时期的“村队模式”到改革开放的“乡政村治模式”,再到当前的农村社区建设。农村治理,没有也不会有其发展的终端模式。探索农村发展模式,要从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实现生产关系优化组合出发,以调动农民主体性、促进农村繁荣稳定为目标,以保障农民应得利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状况为目的。同时应遵循客观规律,依据变化了的实际与时俱进。笔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寻求切合实际的农村治理模式是最佳突破口。而这,也是学者们一直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引入了社区的概念,并展开了一定的研究和实践。城市社区研究在80年代兴起,近几年学者又把目光转向农村社区建设。社区是由生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构成必须具备固定地域、规模数量居民、服务设施、特定文化、社区意识、管理机构等要素。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农村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治理模式,以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从基层乡镇一级政府的职能退位到农村社区的职能到位,从基层政府的职能缺位到农村社区的职能补位,是中国农村治理方式的又一创举。
   以某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来阐释农村社区模式。位于重庆南川市的金水湾社区,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过程中推进的各项措施,具体有:迁村并点,退宅还林,保持生态;拓展社区服务,扩大就业机会,建立社会保障;发展社区卫生,完善计生工作,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繁荣社区文化,提高居民素质,建设文明社区;美化社区环境,提高环保意识,营造和谐社区;加强社区治安,建立综治网络,设立社区警务。与此同时,理顺社区关系,构建新型社区组织,完善社区功能,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建立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简称民代会),凡涉及社区全体居民的公共事务均由民代会进行民主表决;建立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简称议事会),职能是民主议事和民主监督,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建立社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社委会),代表民代会管理社区内的公共事务;建立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农村社区化治理的一个基本模式,很多地区都开展了类似的工作。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条件及目标,李若青认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成果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中国广大农村村民自治的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组织准备,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显得异常重要。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可设置为:适应农村城镇化、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建设和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积极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促进社区服务广泛化和经常化,努力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建立社区管理,协调社区关系,健全社区功能,借鉴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1]。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贺爱琳总结为树立“三个理念”,坚持“四个原则”,突出“五个重点”,建立“六个机制” 。“三个理念”即树立社区服务的理念,树立社区民间组织和中介组织的理念,树立群众参与的理念。“四个原则”即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民为主、服务于民的原则,坚持整合资源、合力推进的原则,坚持兼顾重点、服务大局的原则。“五个重点”即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区党群组织建设、农村社区服务网络建设、农村社区文化体育建设、农村社区平安法制建设。“六个机制”即建立健全有力领导机制,建立多层次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资机制,建立完善挂钩结对机制,建立完善以奖代补机制,建立凝聚人心活动机制。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与自治机制,甘信奎认为农村自然村落的解体给农村社区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他认为,在社区理念上,以“民为” 思想取代“为民”思想;在社区规划上,以集中居住取代分散居住;在社区治理上,以社区自治取代村民自治;在社区组织上,以社团组织取代家族组织;在社区文化上,以现代市民精神取代传统伦理观念;在社区功能上,以社区服务取代行政管理;在社区目标上,以市民需求取代政府绩效。以此培养居民的共同意识,提高居民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实现由政府主导型民主向居民自主型民主转变,以草根民主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发育成长。
   关于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实证研究,袁定明等同志从新的社会管理服务体系角度出发论述了中国目前社会发展阶段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结合某地实际,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规划目标、建设途径、服务力度的培育、资金保障等应注意的问题。从实证的角度,提出村庄建设规划要点。倡导鼓励和扶持发展两类社区服务组织,一类是政府或民间组织举办的非赢利性服务组织,如五保集中供养、计生保健服务、城乡公交一体化服务等。另一类是民营服务公司,如绿化养护,家政服务等。建议走政府、村集体、农民、社会共同筹资的路子。各级政府区分各项社区服务的公益程度进行资金支持,村集体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开展社区内公共服务,譬如在政府驻村民警的指导下组织村民治安联防,与政府资金配套进行村落保洁和绿化养护。

   关于农村社区化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社区化服务体系源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也是转型时期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山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政府主导、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服务体系。把地域相邻的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中心村设立公共服务机构,建立了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有效机制,打破了公共服务产品供给的城乡二元结构,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了条件,将农村社区的职能定位是服务,具体承接政府行政部门延伸在农村的政务服务及有关公共服务,改变了当地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服务被边缘化的问题,使农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政府公共服务。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实际效果,宁波市镇海区也在农村社区化管理工作中取得初步成效。建立起农村社区化管理组织体系,初步形成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合作社为基础,社区工作站为依托,社区管理委员会、党支部和和谐共建理事会为补充,运转高效、定位合理的组织体系。恭城瑶族自治县积极探索在新农村中实施社区化管理模式,引入“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社区建设理念和城市社区管理的新型管理服务模式,突出抓好新村文化卫生队伍建设、新村服务保障队伍建设和新村环境维护队伍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构建新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政村在提供公共服务、反应利益诉求、规范行为规划、化解利益矛盾中的作用,加快新农村发展,提高村级社会化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从组织上变革农村治理模式,创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已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学者的研究还是地方政府的实际治理方向,在深入挖掘村民委员会的潜力同时,更多的是把目光转向农村社区化模式。让农民充分享受公共服务,把广大农村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农村。改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最根本改变就是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关系的转变,这种变革也将带来农村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盘活农村治理这盘棋,中国农村也必将走进发展的新时代。需要注意的是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最佳治理模式的选择,极为关键的还是要符合农村实际,顺乎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在建设农村社区、创新农村公共服务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村委会和社区管理委员会的关系及实际运行情况,社区建成后各行政村的财务归属权等问题,有待于学者们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值得关注的是,山东省青州市市委书记王立胜提出的“社会基础”概念,针对当前的社会理想、国家目标或现代化导向,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农民之间的连接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农民与国家、市场之间的关系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使得二者之间能够有高度的契合,能够实现顺利的对接。社会基础概念的提出力图使用一种新的分析工具,用以指出在中国市场化、全球化进程已无可避免也不可逆转的背景下,在较为彻底的意义上解决一个世纪以来农民问题——中国最基本的社会矛盾的理论取向和现实思路,使得中国农民能够在自身利益不受到巨大侵害的前提下温和地支持和认可由国家主导的市场化的改革,使得农民与资本、农民与国家之间能够处于可长期维持的一种较为平稳、较为协调的关系状态之中,并且在国家力量的充分参与下被整合进总体目标的框架和体系,使国家与农民之间达成相互制约和促进,而不是相互冲突,以摆脱治乱循环的陷阱,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重整后的农村社会基础,理顺农村关系,必将促进农村工作的重大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若青.农村社区建设的条件分析[J].学术探索,2005,(10).
   贺爱琳.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思路[J].农村工作通讯,2008,(1).
   甘信奎.中国当代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条件及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2007,(1).
   袁定明,熊晓梅,周长春.农村社区化建设思考[J].农村经济,2007,(9).
   王立胜.论中国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J].科学社会主义,2006,(8).

上一篇:农产品价值链与流通效率浅析

下一篇: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促进黑龙江省三农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