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恩施州人才强农问题的思考
“三农”问题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现代化建设能否建设成功的关键也在农村。现在农业仍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农民增收困难,农村整个的技术相对落后。农村的贫困毫无疑问会影响全局的稳定,会使我们现代化建设的进程速度减缓,甚至可能会发生严重的问题。我州地处老少边穷地区,全州380多万人口中80%是农民。恩施的“三农”问题相对发达地区显得更加突出。要从根本上解决恩施的“三农”问题,只有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现,大力实施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战略。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把增加农民收人,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作为基本目标”的要求,扎扎实实的做好“三农”工作,为了全面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结合我州的实际,谈几点想法:
一、増强人才强农意识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强调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全党同志必须从全面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适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党中央还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站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州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农业战线的广大科技人员长期坚持在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岗位上,为全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杂交水稻的引进,品种选育,技术的推广,特别是由老一辈农业专家朱有焕研究员主持研究推广的水稻旱育早发技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大面积推广应用以来,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州水稻生产上长期存在的早春育秧死苗烂秧和秋季易“秋风”、稻瘟病暴发的问题,使水稻单产和总产大幅度上升,育秧成本和病虫防治成本显著下降;被称为“温饱工程”的玉米地膜覆盖技术和地膜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自1983年由农业技术人员引进我州至90年代以来,彻底解决了高寒地区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巴东县海拔1700多米的野花坪村长期吃供应,但推广地膜玉米以后,玉米产量比低山地区还要高。巴东江北低山地区推广地膜营养钵育苗解决了“卡脖子旱”的难点。由州委、州政府倡导巴东县平阳坝水田深度开发,在农业技术人员的艰苦努力和科学的指导下,建成了全州最大的大棚蔬菜基地,年产优质超时令的蔬菜150万公斤,基本满足巴东市场的供应,菜农一亩大棚蔬菜的纯收人达到6000多元。由原副州长刘建武研究员等育成的恩单2号,推广种植达20多年。南方马铃著研究中心的鄂马铃薯3号育成和推广在全国都很有影响。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完成的,但若没有像朱有焕、刘建武等农业科技精英的刻苦钻研和无私奉献,也很难有这么好的效果。虽然我州各行各业包括农业在内科技人才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与当前我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大距离。特别是人力资源丰富的农村,人才资源成为“稀缺资源”,直接制约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找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加强领导、加强宣传,提高对人才强州、人才强农的认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只有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人人成才,我们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能得到根本解决。
二、加强农业科学研究人才队伍的建设
我州农业科研部门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总的来看创新能力仍很薄弱,尤其缺乏对农业以及农村经济具有重大带动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储备,水果、蔬菜、特色作物、草食畜牧业的研究,有许多属于空白,水果、蔬菜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很少。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根本原因是缺乏人才。加强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创新能力强,能对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重大带动意义的农业科学研究队伍,是振兴我州农业的根本。
三、加大经费投入,稳定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整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科研成果通向农业生产的桥梁,或者叫“二传手”;二是农业生产的技术顾问,或者叫保健医生;三是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市场,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联系的纽带,或者叫“红娘”。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行了三次农业技术革命:一是以杂交育种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革命,解决了困扰我州多年的吃饭问题;二是以地膜覆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白色革命,一举解决高寒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和城镇居民的菜篮子问题;三是耕作制度改革,使复种指数上升了60%,提高了光能利用率,改善了农产品品质,调节上市淡旺矛盾。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州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了一次。这些成就,无不凝聚了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智慧和汗水”。但由于种种原因,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举步维艰,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相当多的乡镇农技员在为生计奔波,在千方百计跳出农门。高60级农艺师下乡要为差旅费发愁,下乡次数要受限制。由于经费紧张,以致出现了土肥站为多卖化肥而忘记自己指导科学施肥的使命;植保站不顾滥用农药的后果而拼命兜售化学农药等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的怪事,让许多专家百思不得其解。实际上全世界农业技术推广均属公益性事业,是所谓“公共服务产品”,不要说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多数农民付不起推广费,即使美国、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主要也是由联邦和州政府承担。我们应该稳定和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为他们创造、提供一些必要条件,鼓励支持他们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切实履行好为“三农”服务的职能。
四、探索和推行富有成效的农民培训方式
解决“二农”冋题,农民是基础。只有变农民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源,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农民,成为农业、农村的生力军,农村农业的许多问题才会迎刃而解。要提高农民素质主要依靠教育和培训。这几年培训农民,从中央到地方都投人了很多经费和人力,如“绿色证书”、“农广校”、“致富带头人培训计划”、“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科教”计划、“科技兴农示范县计划”等等。每年都有很多培训活动,但实际成效并不是很好,农村务农劳力仍是老弱病残,培训出来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没有几个愿蹲在农村,只要有外出打工的机会,就会离开农村。虽然现在有提倡发展打工经济的说法,但我认为打工是一种人才外流,打工首先是为外地、外地的企业作出贡献,打工所得的收人只是他的工资,大量的剩余价值为外地和外地企业所占有,如果长期这样,我们州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也是很难得到发展的,培训农民必须找到一定适合农村情况的方式,使得一定数量的经过精心培训的青壮年农民,能够长期稳定地留在农业第一线,并且一代一代传下去。我们从1998年在巴东平阳坝地区搞水田深度开发,发展大棚蔬菜示范项目,当时当地农民不仅种不好大棚蔬菜,就是自己菜园子也很少有几株象样的蔬菜,我们采用与项目紧密联系的方式,既现场开会培训指导、操作,又集中在教室学习一定理论,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不仅项目圆满完成,而且培养了一大批种菜能手和营销大户,至今还留在当地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与项目、与产业结合的培训,既能培训较高素质的农民,又能留得住为当地发展作贡献,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式。
五、加大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
近几年政治培训、理论培训、法律法规培训、党政干部培训搞得很多,但对科技人员的培训却很少,许多农技人员的科技知识得不到更新,对当代最新知识的信息不灵,造成知识枯竭,有的甚至不再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建议要加大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列出专门的培训经费,这是一种很划算的做法,现在经常有党政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和上级有关部门挂职锻炼,以增加他们的知识,开阔眼界,更好地为我州科技兴州,人才强州服务。
此外,还有引进人才、善待人才等问题,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只要我州把“人才强农”提到战略的高度,探索出一条有恩施州特色的“人才强农”之路,恩施的“三农”问题就一定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作者:胡显军
上一篇:创新农业职业教育服务农业农村农民
下一篇:中国农民集体行动研究:回顾与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