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城乡一体化与“三农”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10 08:41

  党的十六大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到了全局的高度。十八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研究城乡一体化,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有利于“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指城乡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发展平衡、协调、有机结合的城乡关系。基本内涵是城乡的平等化发展,同时包括以下几点:


  (一)城乡一体化的实质:城乡等值化“城乡等值化”所追求的目标是城市与农村的生活等值但不同类。要力争做到城市与农村生活等值,确保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平等的公共权益和财产权益,平等交换城乡要素,均衡配置公共资源。“城乡等值化”不是以城市为标准建设农村,更不是将农村改造成为城市,它是以农村为核心,立足农村特色建设农村,追求的是不同于城市的符合农民需求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点:解决好“三农”问题


  习近平认为:农业生产尤其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农民占人口大多数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工农联盟是我们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农民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目前我国农民仍比较贫困,农村发展仍然相对落后、农业基础依然相对薄弱,城乡二元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此,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


三农问题


  (三)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两个方面: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


  2013年7月,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指出:“即使城镇化程度达到了70%,也还有四五亿人在农村。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化不是城镇的简单扩张更不是消灭农村的城镇化。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两个方面,两者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做到城镇化带动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


  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数量日益上升,到2013年底,城镇化率巳达到53.7%。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取得很大进步,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可喜的成就。


  然而,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体化进程中并没有很好执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忽视了新农村建设,片面追求城镇化,导致多种城镇化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没有实现人的城镇化


  现阶段,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他们只是为了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进城务工人员面临子女教育、住房、医疗、养老保障等方面问题,没有享受到和城市人同等的待遇。


  (二)城镇化过度扩张,农村发展缓慢


  一方面,进城务工青年劳动力大量增加,把老人孩子留在农村,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土地荒废,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另一方面,城市公共服务缺乏,出现资源短缺、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农村由于经济落后,缺乏产业支撑,公共服务落后,发展缓慢,难以吸引人才和资金。农村发展缓慢。


  (三)规划不合理,资源浪费污染严重城市的盲目扩张,违规占用大量耕地开发房


  地产、建立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由于没有合理的规划,出现了大量“鬼城”和土体荒废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盲目不合理的土地使用导致了城市化的低效。同时,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通过招商引资,大量重污染企业落户生产,空气、水资源、耕地污染严重,对民众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威胁。


  总之,现阶段我国城乡一体化往往以城镇大规模建设与盲目扩张的方式来带动农村发展,其本质是牺牲农村的土地、水等资源来片面发展城镇化,忽视农村建设。


  三、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


  资源在城市过度集中的城市首位化的背后是农村发展被长期忽略,农村相对贫困化,农业在全球化市场中破产,农民的收入低,促使大量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涌入城市。w所以,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源上是“三农”问题得不到解决造成的。为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现阶段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把重点放在“三农”问题上,把解决“三农”问题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而不是“以城带乡”的城市蔓延发展。


  (一)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增加农民职业技能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城乡教育差别明显。为此,首先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大城市优秀教师支农的力度。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一体化。其次,加强农村成年人教育投入。我国农村成年人教育投入仅占总教育经费的0.05%左右,严重不足。[5]我国的农民知识技能水平低,只能进城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加大农村成年人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成年人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能够满足城镇化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合格产业工人;加强农业技术教育,培养农业带头人。为满足城镇化发展中各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城乡统筹规划应根据城市产业的不同需求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培训,并采取政府和企业共同进行农村青年职业培训方式,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通过培训,使得农村青壮年能直接进入城市企业就业,渐渐地融入城市生活。面对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市场营销,具有较高文化、技术水平的新型农民短缺的局面。可以采用专家和科技特派员的方式来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农村种田高手。并使技术不断推广,带动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通过城乡优势互补发展特色现代化农业


  1.城乡资源的互补与流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应着眼于城乡各自特色优势资源,以满足各自的需求为出发点,促进城乡优势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互补。城市与农村关系密切,要满足各自的需要,促进各自发展,必须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表现在:在产业上,完整的区域产业体系的建立有赖于城乡产业的协调发展,城市产业的下游和人才可以部分转移到农村,以形成区域的整体优 势。[61城市要为农村发展提供的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在生活上,农村要为城镇居民的吃、穿、住、行等方面提供支持。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在发挥政府职能的同时,一定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发展特色现代化农业。特色农业是指根植于当地的、与当地资源环境相适应的,具有市场竞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能够创造就业、促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农业。这里的农业是大农业范畴,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等。发展特色现代化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创新经营模式(如:“公司+农户+基地”经菅模式),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必须注重资源、技术、资金等生产资料有效结合。必须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农业的产量和质量,同时,大力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改进农业生产模式,推出高产,优质,高效,环保等新产品。


  (三)强化农村的自主发展与继承发扬农村特色文化


  1.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与当地的资源环境、人口、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突出本地特色,杜绝形式主义,注重工作的实际效果。与本地资源环境相适应发展农村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不断提高农民技术水平,改变生产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要广泛听取本村村民的意见,顺应民心。


  2.继承发扬乡村优秀特色文化。为破除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重经济,轻文化,农村优秀文化被遗忘困境,必须注重农村文化建设。首先,强化农民的文化意识。要大力发掘、弘扬农村的历史文化、乡土文化,注重历史文物、风俗习惯的保存。同时促进农村文化创新,大力发展农村创新文化产业。其次,发挥文化凝聚力作用。利用文化纽带,努力营造农村社会环境,增强整体凝聚力,鼓励村民参与农村事务。发挥农村优秀特色文化,建构健康和谐农村社区,能够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实现农村与城镇服务水平的均等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两个方面,城镇化问题的根源是农村问题。“三农”问题是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因此应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个漫长的过程,其实现还依赖于制度、体制的改革,需做进一步研究。


                                                               王富强,马洪伟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上一篇:如何为解决三农问题注入活力

下一篇: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解决三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