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注“三农”惠民生凝心助推“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6-09-19 17:38

  近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等联合举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所作的专题报告中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深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方针,让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要推动农村发展,最重要的是稳定有序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畅通农民工进入城市的渠道。

 

  四轮驱动 建好幸福家园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可以说,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梦实现的历史进程。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国计民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关键和支撑,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前提。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必须看到,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还远远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四化”之中农业现代化是短板、是弱项。因此,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迫切的还是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四化”协调发展,四轮驱动。让十几亿中国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放心,让亿万农民同步进入小康、过上富裕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这三个方面是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着力解决的三个突出问题,也可以说是我们推进“三农”发展的三个梦想。那么,我们该如何着 实现这三个梦想呢?

 

  协调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

 

  过上好日子、富日子,是中国农民千百年来最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习近平总书记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有农民富裕起来,工农城乡协调发展,走上共同富裕大道,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告别了温饱不足,总体进入小康。有三个明显标志:

 

  第一个标志,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1949年到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7917元。新世纪以来,农民收入实现了连续9年较快增长,特别是最近三年农民收入实际增速均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33∶1下降到3.1∶1。

 

  第二个标志,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52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只有62元,2012年达到5908元,名义增长90多倍。消费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不断增长,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68%下降到2012年的39.3%。

 

  第三个标志,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初的2.5亿人减少到2010年的2600多万人(按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196元的扶贫标准),现在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还有近1亿贫困人口。

 

  但与实现收入倍增目标相比,与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还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突出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大。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两者之间相差16648元,比2000年高12621元。如果考虑到社会福利等隐性收入方面的区别,城乡收入差距就更大。区域之间、农民内部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明显,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深入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要把握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但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同样化。城镇和农村应当和谐一体,各具特色,相互辉映,不能有巨大反差,也不能没有区别,否则就会城镇不像城镇、农村不像农村。新农村是升级版的农村,不是缩小版的城市。只有推进新农村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保留田园风光,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那才能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关注“三农”惠民生凝心助推“中国梦”

  自强不息 一心融入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也就是80后、90后已经成为农民工大军的主要组成。实际上,我们也不可能再指望新生代农民工回到农村种地,他们绝大多数从来没有种过地,也不想再回去种地。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占84.5%,希望在城里定居的占93.6%。

 

  社交网站“脸谱”的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其新书《向前一步》中,激励全球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而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80后”农民工郭志刚说得最多的也是“要向前迈一步”。

 

  19岁技校毕业进入造船厂的郭志刚,经过不断学习,现在已经是一个80多人技术团队的副主管,能看厚厚的英文图纸,也是公司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年轻人要主动往前走一步,这一步就是提升技能,让城市需要我们,这条路并不宽敞,但还是能走通。”

 

  郭志刚初中时不是“好学生”。他毕业后复读了一年,还是没考上高中,上了一所技校。“就在复读那一年,我想明白了一些事。农村的孩子,上学是个出路,学一门手艺也是一个出路。所以后来读技校、进工厂工作,我都一定要让自己拔尖。”

 

  年复一年的努力后,2008年,郭志刚在公司开始“找到感觉”。当时是造船业黄金时期,郭志刚被安排承担很多新的工作。“那一年得到了很多肯定,当人对一个地方开始有责任感的时候,他就融入了。”

 

  郭志刚是典型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出生于1980年之后,没有干过农活,毕业后直接进城。他们努力工作,也希望得到城市尊重和认可。

 

  来自吉利集团的“85后”吕义聪是另一位“主动融入”的农民工代表。2003年,一场家庭变故使他不得不放弃高中学业,从安徽滁州老家去浙江打工。“我在火车上是一路哭着到了台州。那时心灰意冷,看不清自己的未来,也没把城市当家。”

 

  初来台州的那几年,吕义聪白天向师傅学技术,晚上看书自学。师傅不会说普通话,他索性用只言片语的台州话和师傅交流。经过10年打拼,吕义聪已经成为厂里最高级别的七星级员工,年收入超过10万元。

 

  “不要指望城市可以无条件接纳你,你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锻造成为这个城市的有用之材。”吕义聪说。

 

  和他们的父辈不同,新生代农民工更注重个人职业发展以及提高生活品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新生代农民工的诉求不再是仅仅满足于经济上的获得,同时对稳定的居住场所、享有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也有较高需求。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新的需求,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认为,从促进经济发展角度出发,要真正打开城门,以包容的胸怀和积极的态度接纳农民工。既要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农民工的就业、工资、社保、居住、子女上学等现实问题,又要着眼长远,推进城乡联动改革,逐步取消户籍制度所赋予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别,畅通农民工成长、上升通道,让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在就业地逐步安家落户,使他们工作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心理融入社会。

 

  作者:霍学正 来源:农家参谋·新村传媒 2014年1期

上一篇: 新中国“三农”改革发展历程

下一篇: 中国土地制度变迁与“三农”兴衰

热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