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三农”思想及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大局出发,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进一步丰富了我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农”理论,为全面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重要理论指导。
一、习近平“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
1.关于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方向——“三位一体”的思想
2006年1月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宏伟构想,后来表述为:“三位一体”是三类合作组织的一体化,也是三重合作功能的一体化,又是三级合作体系的一体化。 “三位一体”的构想抓住了三农问题的要害,为农村、农业、农民进一步走向市场、走向现代化开辟了新的空间。
2.关于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驱动的思想
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习近平一直主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装备农业。他指出:“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3.关于我国农村改革的核心——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思想
习近平指出:“处理好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尊重农民和基层首创精神。”历史证明,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历史长河中,农民已发明创造出许多正确可行的做法,而我们党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农民首创精神,善于去发现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创造,并加以总结、深化和推广。
4.关于我国农村改革的目标——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思想
2013年1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同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他在论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又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可见,“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不仅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 “中国梦”的“三农”诉求,更是我国农村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习近平“三农”思想的基本特点
1.理论风格的求真性。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特别指出:“讲认真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态度,必须做到无私无畏、敢于担当,把认真精神体现到党内生活和干事创业的方方面面”。“讲认真”正是习近平“三农”思想求真性的具体体现,并在他的理论与实践活动中,一直贯穿始终。“讲‘认真’不仅是态度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大问题,是关系全局的大问题。”
2.思维方式的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我国农业经历了两个飞跃时期:第一个飞跃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目前传统的家庭承包一家一户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与发展现代农业“大且强”的要求不相适应。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统分结合、“三位一体”的思想,从中破解分散化、小规模、兼业化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发展困境。
3.思想观点的辩证性。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目前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调整,正说明了这点。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自己的饭碗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度进口”,正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实际上是把粮食安全的核心目标更明确地界定为谷物安全,同时有保有放,在谷物之外,增加了通过国际市场弥补粮食缺口的空间。
三、习近平“三农”思想的现实意义
1.加快构建“三位一体”体系,现实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新飞跃
统分结合、“三位一体”,正是历史与逻辑的必然。构建“三位一体”体系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类合作组织的三位一体,为此需要促进其发展、规范与改革,加强合作、联合与整合。其次是金融、流通与科技三重合作功能的三位一体。再次是三级合作体系的三位一体,乃至经济合作组织、群众自治团体与行政辅助机构的三位一体,为此需要稳步扩大农民和基层对于各级合作组织的参与。简单的理解就是合作的领域扩大到生产、生活各方面,要让这种新型农村经济模式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新跨越
对于农业发展来讲,希望在科技,繁荣在科技,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要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建设,确保在农业领域具备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持续供给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农业科技创新方向上,要立足实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在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方面,要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方面,要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
3.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迈向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新台阶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应深入探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解决“谁来种”、“怎么种”、“如何经营”的突出问题。从农业经营体系概念上看,既包括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也包括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各种经济、技术支持的服务主体。因此,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着力点。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推进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发展;二是切实保护农户承包土地的合法权利;三是鼓励农户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四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
4.充分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激发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新活力
农民是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受益者和管理者。中国的改革发端于农村,从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写下血书自发“包产到户”,使农民成为市场的主体,到温州农民“靠一把剪刀闯天下”,使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从山东诸城农民首创“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养鸡模式,到广东南海农民首创“土地股份合作制”,都是从群众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都根源于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我们党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因势利导,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基层农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农民的创新活力,让其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加速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作者简介:汤波(1983.7-),男,籍贯抚州,广昌县委党校教师。
上一篇:“三农”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探究
下一篇:“三农”问题和农村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