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需求对策研究论文(共7篇)
第1篇: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
目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业作为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其持续、稳定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只有真正的做到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丰富资源,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由以往提高农民收入,逐渐的加入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任务,建立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已经成为了重要战略规划。
1生态农业的特点
1.1生态农业兼具局限性与开放性
由于现如今,我国在生态农业方面的研究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技术手段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要求。所以,我国必须要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并结合我国地广人多的现状,使得我国的土地面积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先进的技术开发土地资源的同时,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既要保障生态农业的经济利益,又不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1.2生态农业系统具有有机性
为了保证农業生态系统能够有效的运行,在生产过程中技术与管理人员就要各司其职,合理的运用生产技术,使土地资源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所谓生态农业,就是要农业生产与保护环境同步并进,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在土地上面进行农作物生产,并且在生产过程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率。
2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可以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能够有效保护农业可再生资源并及时对环境质量进行改善,并确保更好地推动农业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农业的宗旨和理念,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及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够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2.2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对农业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在政策上加大了倾斜的力度,农业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升。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农业人口数量的增加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这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农村水资源及耕地资源被污染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很难恢复,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人员,这对农业生产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有效地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通过构建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
3.1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通过深入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地处理好农业生产和资源环境间的关系,避免通过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发生。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减少化工产品的使用频率,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生产技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的问题。保证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发展,选择适合生态农业的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降低能耗,减少对化工产品的依赖,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有效发展能源型农业经济模式。
3.2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从生态的角度出发,了解农业生产规律,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据因地制宜的理念,调整和优化当前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处理好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部门需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经济活动,提高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地进行。在农村地区有效发展环保产业,并且带动其他的产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通过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开发出更具有生态效益的高附加值产品,走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政府出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3.3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保证生态农业市场的平衡,政府需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绿色产品,并且指导农民将绿色农产品走出国门。开展规模化的农产品经营试点,转变农业生产结构,放宽农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在此基础上,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严禁乱砍乱伐的行为。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促进我国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3.4大力发展和优化农村地区的环保产业
在农村地区建设和发展环保产业是具有优势条件的。通过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进步。并且在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还能够与外部的生态环境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即“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开发和销售环保产品和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使农业的生态化道路更加宽阔和平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与资源节约与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优惠政策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道义上和经济上的双重动力。
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因素,我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这项任务是艰巨和长久的,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和教训,还要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法规制度约束力,保持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王振岱
第2篇:长沙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研究
1长沙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现状
湖南省长沙县旅游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长沙县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越来越好,无论是在旅游人次还是在总营收方面均实现了较大的突破。2010年仅农家乐这一项旅游项目,长沙县接待的总旅游人数达143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20.8%,由农家乐带来的营业总收入超过了6亿元,比2009年上涨了23.5%;2011年,长沙县全年统计的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70万人次,同比增长22.3%,带来的旅游总收入接近8亿元,比2010年增长23.8%;2012年,全县各个乡镇接待的消费人数已经超过200万人,占当年全县旅游人数的45.98%,接近50%的比例,实现旅游营业收入9.5万元,占2012年全县旅游总收入的18.96%。这些数据显示,长沙县特有的农业生态布局,以及对各个乡镇特色旅游产业的开发和规划,使得其形成了独有的吸引力,容易得到外来资金的扶持以及各县、市和湖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而长沙县有多个具有独特优势的乡镇,对这些乡镇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及规划,会促进长沙县生态农业旅游走得更远。由此可见,长沙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前景良好。
目前长沙县结合本地特色,已经开发出石燕湖生态农业旅游区、茶文化園、生态农业观光园等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但是,各个园区之间的协作能力弱、园区配套设施不健全,已成为制约长沙县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2长沙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构想
2.1树立正确的开发理念
对于长沙县的生态农业旅游进行开发,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合理利用该地区的农业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等资源优势,按照国家及长沙市政府的乡村建设、生态农业规划及发展旅游业的特殊政策文件,实施“农旅相融”的策略,以建设“最美乡村”为前提,建设有机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旅游及乡村旅游,合理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打造“新农村建设+生态农业+旅游业”三方结合的新农村发展新模式,为把长沙县建设为县域最美示范旅游城镇而不懈努力。同时,有效合理地开发当地的特色资源,将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有效地连接在一起,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动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以及乡村面貌的改进。
2.2各乡镇、园区直接加强协作
各乡镇、园区要建立完善的服务和配套设施,为顾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让游客体验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同时,要以旅游局统一部署和规划,各个区位之间要根据自身特色,发展符合本区域实际的特色旅游农业,避免盲目发展,避免同业竞争行为的发生。
2.3加大资金与政策扶持力度
长沙县在其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资金的投入和政府政策的支持。一方面,基于我国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的口号,充分利用政府提出的多项惠民政策,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政策、退耕还林等政策文件;另一方面,从多个层面筹集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资金,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为建设生态农业旅游景区注入活力,切实解决好农村发展这种旅游模式存在的基础设施不足、资金短缺、农民素质文化不高等问题,减少制约乡村发展生态旅游的不利因素,使得乡村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更加稳定、持续健康地向前迈进,为建设和谐、美丽的新农村提供一定的物质及经济基础[1]。
3结语
长沙县的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相信不久的将来,长沙县的生态农业将会成为新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乐
第3篇:喀斯特山地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
1.用产业化经营方式推动喀斯特山地农业发展
喀斯特山地农业具有资源分散,结构复杂,生产要素作用合力有限的特征,要向规模要效益,用生态提高效益,就要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组织起来,利用优势的生态环境条件,生产特色优质的农产品,将分散的绿色农产品有组织地推向国内外的高端市场,并创立自己的产品品牌,以优异的品质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价格优势,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产业化经营是实现规模效益的有效的組织手段,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要在遵循生态规律和原则的大前提下,把相对独立的各个人工生态生产系统按产业化经营的形式与要求融合起来,进行统一安排和组织,实行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走“小群体-大规模-大品牌,小农户-大基地-大市场”的发展路子,使其在总体上既能获得优质、营养、安全的绿色产品,同时争取生产产量最大化,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运行的良性循环,实现品质、品牌、效益的有机统一。
2.用现代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
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技术,能够减少产业污染,控制农业污染的发生,产业污染的科学防控与标准化生产是产品质量的保证。充分利用生态产业具有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循环的特征,在不同产业间做到资源共享,变污染负效益为资源正效益,形成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有机统一的科学体系,通过不同生物种类的作用与食物循环利用,配合相应设施的辅助处理,实现污染物在系统内形成的资源循环利用与全量回收,向系统外的污染零排放。
3.政策与科技扶持,是喀斯特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成功的关键
一是建立生态农业生产积极的支持政策。把发展生态农业资金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对实施生态农业的先进单位给予奖励,政府建立和实行多种生态农业补偿方式,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直接支付,通过项目对向生态农业体系转型的业主提供资金支持,并与相应的环保措施挂钩,加快产业壮大。二是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科研和教育。注重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密切结合生态农业科研与教学,加快成果推广,定向培养生态农业科研技术人员,资助生态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社会经济服务、田间试验等。三是加强生态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对生产者提供培训、信息和咨询服务,鼓励生产者发展生态农业,建立技术示范推广基地,推广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防治、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引导消费,帮助消费者了解生态产品的价值和特点,促进生态消费市场形成并保持稳定增长。
4.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绿色食品是生态农业的终端产品,生态产业在农业和食品工业中已经得到更广泛的重视。要保证绿色农产品品质,必须按标准化进行生产,即运用“统一、科学、协调、选优”的原则,充分利用喀斯特山地生产区域及区块相对形成的自然隔离的有利地形地貌特征,制订和实施科学的生产标准,把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产后加工、贮藏运输等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确保产品质量达到绿色及有机的级别高度。
5.发展喀斯特山地农业的主要措施
(1)建立规范科学的绿色农产品认证机制,充实和健全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积极开展产品认证工作,加速进行特色生态农产品的产地及品质认证,以认证促品牌建设,实现产品品牌化。(2)根据国际和国家有关标准,结合各地的情况,制定和完善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标准和加工操作规程,包括农产品原料产地的环境要求,肥料、农药使用、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以标准化管理来强化绿色产品的质量保障体系。(3)对农产品实行最低标准的无公害化生产,用无公害化生产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使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对包括田间生产操作、机械应用和加工、保鲜、贮运、销售等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控。(4)加强喀斯特山地农业生产发展,逐步实现清洁生产。从国内外市场需求分析,在现阶段和未来很长时间,都是喀斯特山区农业产业的主要方向。产品主要应定位在无公害化生产的层次上,逐步减少化学品的使用,加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开发区域特色有机肥料,增加对绿肥、饼肥、菌代料肥、农产品及食品加工废渣、沼液、畜禽肥、微生物肥,生物农药、化学农药等的使用补贴力度,加快以有机物替代化肥及化学农药的进程,实现清洁生产。
6.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推进喀斯特山地特色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对农业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熟悉者、影响者、保护者、受益者,农民的生态意识,直接受到物质生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自然农业低产、低效,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食品保障,农民缺少主动增加投入的动力;石化农业是以持续增长的高投入,获得高收益,这样的经营方式难以持久和主动调整,带来的是农村日渐严重的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见,生态意识淡薄,直接关系到农村生态环境的优劣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品质,涉及到全体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影响着工业发展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同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为农民生态意识的提高指明了方向。
7.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补偿和奖励机制
(1)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央及地方财政支付生态补偿和增长机制,持续加大环境生态转移支付额度,形成长期可靠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基础。(2)征收“生态税”。税收作为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在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应该考虑设置生态税种,使用方向是生态补偿与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3)政府“赎买”。划定生态公益林保护区,禁止商品性采伐,生态公益林由政府持续赎买和持续支付,支持恢复、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建立起生态保护也能获得经济效益的体制,要让保护者充分受益,以利形成一种全民的生态、文明的生态、科学的生态、和谐的生态,让生态文明持续为农业贡献力量。(4)制定对生态保护和建设成绩显著的给予奖励,充分调动全民、全社会的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
作者:郎元兴
第4篇: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与对策
在整个生态环境中,农业是对气象灾害以及变化反应最快和最敏感的产业。在目前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下,各种极端性的气候问题时有发生,这样就让农业生产受到了很大的自然灾害威胁。因此,生态农业生产急需要对当地的天气预报以及气候条件进行掌握。气象为农业进行服务是其重要的工作之一,其主要包括灾害性天气预报、防灾的农业决策、农业气象监测以及人工影响天气等方面的工作。
一、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的必要性与需求
不管是什么农作物,其丰收的情况与气象条件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每年中的光照时长、光照的热度以及降水等主要的影响因子,其具体体现在了冷暖、旱涝以及阴湿等情况。还有就是各种气象要素的相宜程度,这些都对农作物产量与品质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种植业、林业以及畜牧业等作物结构进行调整。除了市场因素之外,要将适宜气候区进行科学的布局作为调整的对象,这样才能够达到农业结构调节的最大利益与功能。所以,要对生态农业进行大力发展,增强对农业进行气象服务的力度。
要想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将具有优势农产品区域进行合理的布局,并且将新的作物品种引进,都需要在气候上进行可行性论证,以此提升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合理性。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对气候有直接的影响,在整个生态环境影响因子中,气象是最多变和活跃的,很多问题要进行解决都需要对气象进行研究,其也承担着生态环境建设的责任。所以进行生态学与生物气象学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农业气象工作者都对生物气象学与农业生态学的知识有一定认知,其很容易注意和气象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将气象部门的作用发挥出来,从而进行农业产量气象预报工作。这样就对作物安全、农业灾害以及农村工作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二、农业气象服务的主要内容
当前我国的气象部门为农业服务的具体目的是进行防灾减灾、增加收入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其具体服务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业气象的检测。使用卫星遥感与地面农业气象数据,为作物的生长情况、灾情以及土壤水分等方面进行气象检测与预测,并且分析气象条件中的利和弊,提出对农业生产管理的建议。其次,人工对天气进行影响。在每年春季时期进行人工降雨或者增雨,防止灾害性气候对农业生产的不利问题出现。再次,生态建设服务。生态环境和天气条件有直接关系,气象部门将生态变化的检测结果进行提供,并且提供和生态相关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以及可行性的气候论证。最后,提供作物生长和农业气象预报,可以仔细的提供播种、施肥以及发育期的资料,依据农作物生长情况、面积以及气候条件,对作物的产量实行预报。
三、气象服务生态农业的具体对策
1.建设服务队伍,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建设专家联盟工作的运行机制,开发气象农业专家联盟信息网络的服务平台,为这些成员进行气象服务软件的安装,这样就能够随时的查看天气预报以及各个地区的气温以及降水情况。进而相关组织加强以及部门之间的配合,以此形成一种联动的机制,将社会社会的共识凝聚起来,建设一个专业性的联盟队伍。这个队伍一般是由县、乡以及村气象的农技人员组成,且在年龄分布上也要吸引一些年轻的气象农技人员加入进来。
2.对气候可行性论证与气候资源进行分析
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将新的农业技术与新品种作物引进,这与气候资源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所以,在进行重要农业工程实施、农业项目开发以及新技术引进之前,要对农业气候进行可行性的论证工作,以此防止对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生态环境损失。建设一批农业气候资源示范基地,增强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气象研究和运用服务能力,为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进行示范性服务。对表象的規律进行尊重,以作物的气候适应性作为出发点,选择合适的区域,然后种一些适宜的品种。所以,在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要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加以重视,合理的开发使用气候资源与坚持可持续发展。并且对农业气候资源的使用还要对其稳定性与风险性进行考虑。
3.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服务
对气象系统的农业气象观测网进行健全与完善,建设技术先进、信息量丰富以及全方面高质量的气候观测系统,使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的先进技术,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气候灾害和草原、湿地以及森林等生态环境进行检测与评价。这样就能够对实际情况进行掌握,然后结合气象情况作出实时合理的预防措施。从而保障了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发挥气象服务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
4.将农业气象服务的领域进行延伸
未来的农业气象工作会对农业气象使用技术在群众中的推广加以重视,将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对应其中的一些气象问题,开发相应的、适合农业气象实用的技术。增强和相关部门的合作,提升农业气象实用技术的推广以及影响力,提升农业气象实用技术规模收益。使用建设示范点、举办技术交流会以及相关培训班,进行交流推广。
然后,扩展气象传播渠道。气象为农业服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农民收益,对信息传播的问题进行解决。其先要对气象信息传递的责任进行明确,合理的将信息传播时间频率进行调整,让预报能够深得人心。其外就是要建设完善的全村级别组织与气象推进信息员队伍。使用多种途径告知当地农民,以此能够更好的对农民服务。之后就是可以使用手机短信,把气象预警相关的信息及时有效传播出去。除此之外,还要经常性的进行科技下基层活动,增强气象的科普宣传,把气象知识传授给农村基层干部,从而让农民有合理运用气象的能力。
最后,推广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最近几年,气象工作者将农业生产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然后进行大量的调查与观测工作。对一些霜冻害、干旱以及洪涝等相关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诊断技术等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然后合理及时地安排农业生产工作。
四、结语
生态农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其对农业结构调整以及高效农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这其中,农业气象服务业也有着关键作用,其能够对地区的气候条件进行预测,从而保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
作者:王艳
第5篇:简析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引言
作为农业大国,在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今天,实现农业的多元化发展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但由于过度重视短期的经济利益,滥用农药、化肥的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下降,我国的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在此形势下,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在保证实现基本产量目标的同时追求高质量,致力于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性、多样性、可持续性发展[1]。
1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1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一直以来,农业生产都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发展项目,我国古代更是有“重农轻商”的观念,近几年来,国家更是出台了许多农业相关的支持政策,由此也推动了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但是也为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化肥、农药、地膜的无节制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和水源污染,其中許多难以降解的物质导致大面积的土地和水源在很长时间内无法继续使用。而生态农业主张绿色生产,提倡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环境。
1.2有利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2]。
1.3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农业模式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到了一起,致力于在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在生态农业中可以减少有机肥料和有机农药的使用,通过合理分配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数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避免了对土地及水源的过度利用,为农业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增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1.4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多元化,增加农产品的种类,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进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时,生态农业提倡绿色、无公害生产,使用的有机肥料、农药等较少,不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另外,生态农业提倡循环、科学种植,不仅能够提高土壤的利用率,还会避免土壤因过度使用而营养成分大减,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
2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措施
2.1创新生态农业发展观念
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以实现农业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将产业化、工业化理念与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相结合,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增加农产品的种类,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如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区域性,即某一地区的农民种植同一种农作物。现在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采用大棚技术或地膜技术,增加农作物的种类,同时采用科学管理模式提高农产品产量,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制度建设
首先,国家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为生态农业在全国范围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其次,各级政府要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管理体系与监督机制;再次,政府要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投资积极性;最后,国家要出台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根据国家法规,结合当地生态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调整执法措施。
2.3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
生态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是基层的农民,所以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各级政府要注意制定一系列的惠民政策,加大对开展生态农业的农民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保障农民的基本经济利益,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农民的力量,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3]。
2.4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的目标是生产绿色无公害的高质量农产品,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农作物进行改良,因此,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当地政府必须组织建立专家队伍,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科研人才,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持,解答在生态农业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问题,并进行新品种的研发培育。同时,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技术保障措施,对生态农业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并对农产品进行指标检验,以促进生态农业更好的发展。
2.5制定政策,强化服务
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作为支撑。为了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政府除了要制定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外,还要建立并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为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技术人员、工作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增加人员福利,保障生态农业建设队伍的稳定性,调动个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要增加对生态农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同时,加大对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促进广大农民转变自身的观念,积极主动的发展生态农业,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进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
作者:孙凤伟
第6篇:浅析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及意义
1.1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一条根本途径
生态农业要本着国情为出发点,遵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实行农业生产,无疑会使农业生产水平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并加速农业发展战略转移,使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快。
1.2生态农业的发展关乎人类健康及绿色食品的保障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及农药,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发展生态农业则可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及微生物与人类的相互作用,采用物种或品种轮换的种植方法,并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从而减少化肥与农药使用量,生产出绿色无污染产品,因此生态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农业经济发展创造较好的生态环境。
1.3生态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以提升
发展生态农业,可大大提升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农业,不但可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及增值作用,还能加速物质循环及能量转化,有显著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还能为社会创造品种多样化的质优农产品,可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日渐增长的扩大需求。因此,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应大力提倡。
2、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改善,在不久的将来,巨大的生态危机就不可避免。基于此,要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合理使用生态资源,同时建立起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新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与市场的基本需求相适应,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结合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对现代的相关经济和产业进行调整,以突出农业生产的地区优势。
2.2生态农业建设是未来我国农业生产所追求的目标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要把对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合理发展与运用生态环境。与此同时,还要把传统与现代农业技术中的优势相结合,并不断完善,建立起优势更加显著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新模式,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使未来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真正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
2.3生态农业建设可使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生态农业,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及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与调整,并采取有效措施,使自然资源与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及废弃物得以多层次与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大大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污染的发生。基于此,生态农业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大改善。
3、促进与发展生态农业的相关措施
3.1加强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
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目前仍处在初级阶段,要想使人们转变传统观念,进一步了解并接纳生态农业,需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同时强化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进行生态农业的推广,切实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的推广与发展。
3.2建立生态农业保障体系
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如服务、技术及资金保障体系,使生态农业体系具备专业技术人员的智力支撑以及农技服务网络的信息支撑,更加有利于培训与引导农民按照农业技术规程,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要落实上级的各项惠农政策,并及时制定出台相应的扶持优惠措施,切实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3.3从严把控人口数量,降低带给土地的沉重压力
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占有土地非常有限,在当前生产力状况下,土地的数量很难供养众多的人口。人口如果增加太多,就会超出土地的实际承载状况,必然导致土地的掠夺式开垦,这必定会极大地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的持久运用。所以,坚定不移地合理把控人口数量、追求人口质量要坚持下去,这是达到土地持久运用的关键举措。
3.4逐步促进土地整理垦殖,科学开发后续土地资源
具体措施有:抓紧整理农村的居民地区,要遵循农村宅基地的划分准则,积极进行科学规划,分步骤地推进监管空心村及合并村庄工作,将多余的宅地还给农田,使耕地面积得以拓展。及时整理农田,比如说整理农田里的多余小路、河沟、防护林,减少坟墓用地等。积极调整地块,借助于小块凑成大块的模式,将某些零散的土地并合为比较大块的土地,从而方便规模管理。对废置的土地加以开荒,尽可能让它得到充分利用。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加大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力度。
3.5改善土地运用构成,使土地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我国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是土地资源没有进行理性搭配,农耕地到处开垦。在农、林、牧业中,林牧业非常微弱,比例相当不合理。所以,对产业构成进行调整,助推优质产品的发展,达到产业化运营是目的,是国内延伸产业链、保持生态平衡、加大百姓收入的不二之选,也是达到区域生态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重要法宝。依照我国的自然社会经济现状,在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时,整体思路要推动农、林(草)、牧全方位发展;在行业构建方面,要凸显饲、农、经三元构成;在实质举措上,要做到草灌优先;在挑选关键技术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开发利用高新技术。
4、结语
综上所述,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重生态和经济为基础,并深刻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必要性的认识,对解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从农业经济效益发展的角度來看,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生态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孟宪萍
第7篇: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农业之路
生态农业模式结合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优势,一方面维持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加强生态资源的可利用率与再生率。另一方面调整农业结构,使得农业生产优化、升级,促进农业经济的再生产。生态农业是自然再生产、经济再生产的双赢趋势,也是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性
保护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需要依附自然生态环境而发展。而农业生产的发展除了受生产成本、劳动力、技术支持的制约外,还受到自然环境背景的影响。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再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生态环境的再生速度永远追不上被破坏的速度,如果依旧为农业生产发展而无节制地破坏自然资源,那么自然资源的可利用率一旦下降必然对农业发展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因此农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生态环境的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前提条件之上[1]。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不仅仅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发展,还关系到人类生存现状。未来生态农业必将成为产业化发展趋势,一方面需要保持自然资源的再生利用,调节人与自然环境资源的紧缺现象,另一方面需要致力于对农产品前景与资源潜力的开发、加工,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经济三者关系协调、和谐的维持。
二、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加强科技技术研发
生态农业的发展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结合农业、畜牧业、机械、水产等技术为农业生态生产提供资源支持,资源的合理安置可以避免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的大力发展。同时,要强调农业科技的研发成果。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队伍建设,采取激励机制促使科研成员提升工作积极性与热情,使得生态农业产品潜力不断被研发,刺激经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发展[2]。
2、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
城鎮与农村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农产品生产为例,城镇人均收入不高,消费群体少,对农业产品需求较低,甚至在农产品生产规模上对价格因素存在抵制心理。另一方面农村耕地有限,主要的劳动力及收入都投入到农业土地耕种中,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受到限制,对农产品需求也不强,自然导致农产品生产规模的受限。因此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是减少城镇、农村矛盾,减少城镇、农村生产差异化的有效措施。
在农村区域加强城镇相关设施建设,将城镇资源向农村区域拓展,是扩大农业生产内部需求的策略。比如一些科技设施、教育设施的引进,道路的建设、水利、供电、通讯系统的普及等,都可以促使信息顺畅便捷、促进商业繁荣、加速资金产业升级。农村城市化前景可以促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生态发展。对农村而言,意味着劳动力可以从土地生产迁移,扩大农村就业空间,使得农业生产更多致力于农产品形势发展,增强农民的收益与生活水平,进一步拓展农业生产的其他渠道,将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对城市而言,促进农业发展城市化可以起到小投入大效益的成果,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可以加快农村脱贫的速度,利于农村与城镇共同成长。
3、提升农民生态意识
大自然本身具有强大的修复能力,但自然修复、再生条件如果加入人工的劳动、干预,必然可以形成强大的生态系统。生态农业需要建立在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与改善的前提下。因此,加强林业、水利、农田的建设,加快荒山开发、林苗投入,提倡农民种、农民管理的制度,进行合理的农业资源分配都可以促使农业生态环境的再生产。政府必要时可投入农业设施、资金技术支持,促进农业生产维持“能源再生-生态保护-经济效益”良性循环,促使农民在农业生产时加强有机肥的使用,采用生物防治的形式,实现少投入大收益的目标。
除此之外,要加强农民的生态生产意识。随着现代工业农业的发展,化肥的滥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给农牧业、农田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农民应当意识到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影响,加强对生态资源的环境保护。结合农村农业的生产趋势,农村可适当开展一些科技培训、技能培训等活动,引入新型农业生产理念,引导农民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强化科学生态农业的理念普及。只有农民具备生态农业的思想意识,才能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开展生态建设工作,从而引导企业-农民-社会关系达成协调,促使生态农业得到更多渠道的投资与拓展[3]。
三、结语
农业生产指的是畜牧养殖、作物种植、树木栽种、鱼虾养殖等活动,较多受到当地区域与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影响,因此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应当遵循因地制宜的环境条件,加强对环境与生产物质的重复利用率,促使生态农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作者:黄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