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弱势群体 追求和谐课堂
陶行知先生一贯认为,师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学也是相互的;教师最重要的是“以人教人”“以人化人”。他强调现代教师必须“爱满天下”的情怀,关爱每一个学生。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每个班级都不可能没有弱势群体,现在虽然新课改大力提倡“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素质”,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的底气似乎稍嫌不足。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把目光落到“好生”身上,把更多的阳光洒向“好生”;对弱势群体则关注甚少,我们的许多做法常常触伤了处于“负角处”的他们的心灵。其实这类学生大都是智商水平属于正常,在智力、能力上甚至情感上与他人并无差别,只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中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了个体的差异。
一、发挥弱势学生的智能优势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认为每个个体都存在九种智能,这九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序组合在一起,使每一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在以多元智能为基础的课程设计中,教师应注意教材切入的多元化。教材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在一节短短四十分钟的课里把九种智能全部整合进去显然不可能,所以教师在教学每篇新课文时,应找准教材的切入点,通过三四种智能的切入,使弱势学生的智能得到开发。例如第十二册《月光曲》的故事性比较强,又充分涉及音乐,所以设计了在欣赏《月光曲》的音乐背景中,让学生以故事形式合作表演的教学过程,在合作中,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他们感受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同时,也使他们的表演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的智能优势可以帮助他学习语文、理解语文和掌握语文。在语文课上如何把学生的智能优势、学习兴趣和语文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呢?教师可以结合学习内容,创设有利于发挥每一个学生智能优势的情境,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来学习。如教学《将相和》时,我改变了传统的座位坐法,通过对课桌不同形状的摆放,划分自然空间,同时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合理安排组员,在小组活动中引导弱势群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使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得到锻炼机会,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发展人际交往智能,达到交流与提高的目的。
教师还可通过用画图或图象等智力图像方式来帮助思考和解决问题,将其空间与视觉智能优势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开国大典》一文教学时,我先请学生细读有关会场的布置和前来参加典礼的群众队伍“丁”字形广场情景的句段,画出“丁”字形广场,并要求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位置的名称,以此训练学生将外在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内在认知水平;然后,让生有次序地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会场的布置情况。这样降低了教学的难度,缩短了弱势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且教给他们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教学中关注、呵护弱势学生的认知水平,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弱势学生的智能优势,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会收获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二、树立健康、正确的竞争意识
弱势群体健康竞争意识培养面临的第一障碍一是学习的基本技能存在缺陷,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掌握知识,二是学习态度消极,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再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也易和教师同学发生冲突。如果老师或者家长总是用偏激的语言“恨铁不成钢”,学生可能对学习感到畏惧,在指责中变得无能。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比其它学科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教育渗透,以求有益于弱势群体的转化。
1.灵活运用教材,渗透思想教育
文道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它把语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学过程中寓道于文,动之以情,是开启后进生健康心理的一把金钥匙。例如,《掌声》中,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同学门给予她鼓励的掌声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作为残疾女孩的英子都能在别人鼓励的掌声中重拾信心,那么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又何尝不能以自己的才能和踏实的行动,勇敢参与,努力拼搏,为自己争气呢?在语文教学中,我借助课文的分析讲解,借题发挥,很好地引导弱势群体树立信心,战胜自卑,走出阴影,取得进步。
2.创造竞争环境,强化参与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引入适合学生心理特征及教育规律的竞争机制,创造竞争环境,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弱势群体要考虑他们的自身特点,针对他们造成后进的原因,适当降低要求,给其创设成功的机会,例如,我针对学生的在班表现和学习情绪观察,结合课文搞些与之有关的难易适中的语文活动,选不同层次的学生登台表演,让他们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克服自卑,增强参与意识,充分认识自己所具有的实力,并对前景充满信心。
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好了小组,要求设计一座桥,看哪组设计的桥即坚固又美观。我班的一个后进生刘某学习成绩虽不好,可动手能力超强,只见他在小组里俨然成了总指挥,他先进行了一番实验,哪种桥最坚固?之间他把纸板平放在两个桥墩上放上文具盒,“桥”塌了,他又想办法把纸板弯成弧形,放上文具盒,桥竟然没塌。实验过后,他们组内的同学齐心协力地开始做石拱桥,在一番剪、拼、粘、画之后,一座美观又坚固的石拱桥建好了并夺得了第一。良性的竞争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了对抽象知识的感知和体验,让学生亲自领略了发现真理的乐趣,又在竞赛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并培养了合作能力。
3.丰富第二课堂,提高竞争素质
第二课堂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大舞台,即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得到调节、放松,同时又可以增加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某种兴趣。例如举办主题演讲会、故事会、手抄报比赛等丰富多样的语文教学形式,都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在追求中竞争,在竞争中追求,从而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和竞争素质的提高。
语文学习中的“弱势群体”是一支有“生气”的力量,只要处理得当,发挥其效,肯定是班级中那强而有力的后援军,因为我们的学生都是一个个有创造力的生命。作为教师,我们应自信:我们就是那魔法师,手中的教鞭就是一支魔法棒,定能“点顽石成真金,化腐朽为神奇”。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2004年4月
[3]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实践研究丛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4]高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与幸福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 2010(03)
[5]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 2010(02)
[6]张勖.幸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08)
下一篇: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