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问题研究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完善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当下,随着手机银行、微信银行普及,农信社(包括农商行)已经开始着手互联网金融构建各种平台。如上海农商银行的“鑫e购”,青岛农商银行的“鑫动青岛”等。
“互联网+”农村信用社服务在三农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果能发挥自身优势,因势而为,推出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不仅能有效服务三农,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助力供给侧改革,同时也可以补充大量农户的资金空白。
“互联网+”农信社服务与传统农信社服务对比
“互联网+”农信社相对于传统农信社服务,具有天时地利的优势,政策的支持以及自身的业务优势、农民知识文化的提升以及对银行信贷业务的认可等为农信社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
互联网交易市场规模大。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的线上交易市场规模大。在保存用户交易数据方面,传统的商业银行稍逊于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可以有效运用云储存技术和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对用户网上交易的相关流水记录完好保存。
助力新兴信用评价体系。我国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以贷款人的担保或抵押物的情况来审批,发放信贷数据渠道有限,对客户信用情况了解不足。“互联网+”农信社使用互联网的新兴技术处理方法可以有效查询客户的历史交易记录和信用情况,为农信社的信贷业务提供一套新兴的信用评价体系,减少客户违约风险。
线上支付成为新常态。我国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趋于现代化和信息化,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商业银行实现以移动网络支付为主之类的网络支付方式提高了人们管理碎片化时间的效率和方便管理碎片化资金。
广东罗定市互联网+信用社支农现状研究
罗定市“互联网+”农信社情况概述
广东省罗定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罗定联社)成立于1953年1月,如今已有60余年历史,同时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工作正在进行。自2016年4月1日起,罗定农信惠及广大金融消费者,罗定农信社实现转账汇款手续全免费。凡是在罗定农信社开设账户的客户均可享受到柜面和电子渠道(包括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手续全免费。
罗定市农信社金融支农情况
推动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融合。罗定市农信社不断加强与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合作,积极参与探索全省第一个“互联网+信用三农+支农再贷款”精准扶贫模式,开启了罗定农信社作为传统银行加强与互联网金融合作融资模式,助力精准扶贫。
持续推进普惠金融。罗定市农信社贯彻服务“三农”的宗旨,通过与团罗定市委合作成立罗定市“农村青年创业金融服务站”,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可从该金融服务站获取全面实用的金融信息资讯以及相关金融服务支持、加大推广农村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助推云浮市首个公共交通服务领域金融Ic卡“闪付”应用项目顺利上线、利用罗定市作为发放全省首批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机遇等措施,不断完善金融服务站、助农取款点,强化创新制度,为农民解决“融资难”问题,有效扩大其在农村的覆盖面,让大家共享金融创新发展成果。
广东罗定市“互联网+”农信社支农存在的问题
自助业务有待完善。目前“互联网+”农信社自助业务仍以物理网点办理简单业务为主,例如存取款、转账业务。在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下,自助业务无法满足客户需求,需要农信社及时感知这一微妙的变化,注重网上电子银行自助业务的完善。
在新技术应用上发展较迟缓。现行制度下,无论在业务产品的设计层次方面,或是其后台数据分析方面,农信社都与现今银行系统存在差距,处金融基础薄弱的地区的和特定的客户群体(以服务三农为主),由于“互联网+”农信社在新技术应用发展上受到限制,使“互联网+”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推进举步维艰。
有效信贷的投放量不大。根据农信社员工的信贷业务在金额与数理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农村市场,“互联网+”背景下涉农贷款投放量不大。与农信社自身吸纳储蓄存款相比明显存在较大差距。另外,在信用风险的可控层次上,农信社为确保客户偿贷能力,不断提高信贷准入门槛,从而导致部分客户信贷需求无法满足。
农村用户群趋向老龄,甚少涉足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区域,年龄大的农户占比大或甚少涉及互联网,在开发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过程中,需要培养用户新的消费习惯,另外很多用户对相应金融知识知之甚少。
资金流转困难。“互联网+”农信社经营在市场份额方面略低于其他银行,同时支农可以调用的资产有限,对于较大数额的资金无法满足,若是发生客户大规模挤兑的现象,不仅会损害信用社的名誉,还可能会引发破产清算以此偿还债务。
影响“互联网+”农信社支农的原因
农信社自身历史缘由。由于以往农信社改制60余年发展历史存在政策不连续性、创新产品和服务投入不足,农信社(包括农商银行)基本上利润空间较少或有所亏损,这些问题的存在令其在创新金融服务方面投放成本会有所下降,這是目前令农合机构欠缺持续发展动力历史缘由。
对政策形成依赖性。农信社(包括农商银行)一直立足三农,例如生源地助学贷款等政策性贷款以及种粮直补、库区移民直补、农村低保等政府补贴代发工作,这些支农扶农金融服务很多都是受政策被动驱动,形成一种习惯性对本应承担的政策性工作向政府申请各类支持,由此产生政策依赖症,创新力动力缺乏等不良后果。
省、县法人管理体制矛盾。要有效提升广东农信社经营的效率和更好推进金融支农服务,完善的公司法理结构起着重要作用。省联社要分析省、县二级法人管理体制的矛盾,县级联社要加快解决自身发展问题。
缺少外部竞争驱动。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问题,国家积极鼓励农村金融创新,农信社(包括农信社)在农村区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从竞争方面考虑,农合机构在农村地区缺少外在竞争驱动力,难以推出满足市场需求、高效率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核心科技人员不足。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农合机构灵活掌握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人才有所欠缺,农合机构整体员工对互联网金融的不适应与开发的新业务之间的矛盾愈加显现。
“互联网+”时代农信社服务三农的发展策略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农村信用社要利用互联网在技术方面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用户需求,精准定位研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形成一个“合作+共赢”的双赢互利模式。农村信用社可以利用长期与其他行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多听取其他各行金融领域相关经验,与时俱进,开拓新金融业务以吸引新的客户群体,将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建议。
完善改革、细分客户以及创新金融服务
努力完善农信社机构改革。农信社的体制改革要切合农户金融需求,不断发挥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优势优化金融产品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开拓新的用户群体,进一步提高业务经营效益,增强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力度。
依据市场定位细分客户。农信社可以充分利用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数据以及相关信息,细分客户,有针对性地开发金融产品。
创新金融服务。农信社依托市场需求,在传统业务资源的基础上,实现金融创新。农信社可为客户“量身订造”相关的理财产品以及理财服务,凸显金融服务的个性化,适当增加中间代理业务,为客户实现点面结合的全方位服务。
创新金融发展渠道
优化传统涉农贷款业务。农信社能够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创新担保方式组合,如“信用+抵押”“信用+保证”“保证+抵押”“信用+保证+抵押”等。另一方面,为了有效开拓“三农”创新融资渠道,农信社可以试行办理担保基金融资、农业订单融资、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质押、仓储质押融资等信贷品种。亦可以试行探索农业机械设备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以及宅基地抵押贷款等。
对“小微”贷款进行创新。农信社在互联网背景下,以大数据为支撑,引导潜在客户群体及其潜在需求,从而根据实际情况为客户制订相关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互联网+”农信社使小微企业网络社区化、信贷管理“工厂化”,巨大的网络体系由此构成。以“贷款+电商业务”为例,线上产品分期购、线上小额申贷等业务完成,互联网供应链融资水到渠成。
统筹兼顾,制度改革与技术创新并行
农信社可根据自身的情况提升业务系统的科技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有效辨别、计算、监控业务中潜在的风险,有效实现体制改革与科技创新同步进行。
建立互联网金融合作共赢平台。广大农村客户群体体验互联网金融服务的首要条件是农信社要加快与业界合作的进度,从而有效开通线上线下电子银行理财业务。农信社可以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以利用现有的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有效加强与第三方支付平台建设的协调度,为农村电商进行“输血”。
打造一支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为了有效适应互联网金融,农村信用社要重视对在职员工关于互联网金融技术的专业培训,力求做到内勤与外勤人员相互配合,相互理解并掌握“互联网+”专业知识;绩效考核制度要大力推广,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员工的业务水平。
农村信用社立足基础发展业务
农信社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充实客源。农信社发挥“地广人多”的特色优势,依托数据精准自身定位以及定位市场。为了巩固和壮大农信社所在地方经济客户资源,一改以往“守株待兔”的情况,即坐等客户上门的“坐商”思维,树立主动上门寻找客户的“行商”的观念,有效提升农信社市场占有率。
农信社要重视活期存款管理。首先,农信社要与时俱进,打破传统固有理念,在提升活期储蓄利率的基础上附加个性化服务以更好适应市场需求。其次,农信社要密切与业绩优秀、流动性管理好的基金公司联系,并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其设计相关金融理财服务产品并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
农信社要加快在代理业务产品的种类和服务的进度,满足客户需求。如线上销售绿色农产品、私人订制农场、社区金融商城等特色服务。
农信社要明确市场定位。农信社拥有广阔的市场及发展前景,把新型农业主体作为未来业务的重点对象,同时积极结合社会化服务和金融服务,与时俱进,谋求共赢。
加強普及“互联网+”农信社支农的知识
农村地区大部分群众思想保守,并且互联网+农信社支农作为互联网发展潮流中衍生的金融工具和手段,当地农信社应该充分利用公交车、报刊、宣传栏等各种宣传形式普及“互联网+”农信社支农的知识,从而有效扩大“互联网+”农信社支农的覆盖面。
“互联网+”农信社在当下面临的不仅仅是机遇,更是挑战。一方面农村地区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开发潜力大,另一方面农信社的互联网技术尚且年轻,为缔造坚实的“互联网+”农信社要加快创新脚步,学习互联网技术,推进现有物理网点与互联网金融、电商平台有效对接,逐步实现线下业务向线上业务迁移,为社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黄小润等(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