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营口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主要气象灾害
发布时间:2015-07-04 20:47
【摘要】从热量、光照、降水等方面对营口地区农业气候资源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当地主要气象灾害,包括干旱、暴雨和洪水、冰雹、大风、寒潮等,以期为营口地区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气象灾害;辽宁营口
营口市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大辽河入海口的左岸。西临渤海辽东湾,北与大洼县、海城市为邻,东与岫岩县、庄河市接壤,南与瓦房店市、普兰店市毗邻。地处东经121°56′~123°2′,北纬39°55′~40°56′。营口地区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适中、光照充足。春季多大风天气、气候干燥少雨;夏季降水集中、气温较高;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9.7~10.2 ℃,沿海平原、丘陵地带稍高,东部山区略低。年降水量为570~620 mm,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的趋势。年日照时数为2 600~2 880 h。日照沿海地带多,东部山区少。适宜多种作物和林木生长,有利于多种经营发展[1-2]。营口地处近山临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受自然环境和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干旱、暴雨、冰雹、大风以及由此引发的洪水、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且具有突发性、强度大、时间短等特点。
1、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1.1热量
营口地区热量条件较为充足,沿海平原及丘陵地带的热量条件在辽宁省仅次于大连地区,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1.1.1农业界限温度和积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日期在3月15—20日。这时正是冬过春始,农田土壤开始解冻,冬小麦开始返青,油菜及春夏早春作物开始播种。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日期在4月中旬末,这时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进入播种期。营口地区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持续日数为180~200 d,这是多数作物的生长季。营口地区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 ℃的持续日数为多数作物旺盛生长发育的时期,营口地区为80~90 d;全年大于20 ℃积温为1 900~2 100 ℃。秋季日平均气温通过10 ℃结束日期在10月中旬,这段日期标志大田作物成熟,开始进入秋收季节。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10 ℃的日数,表示作物的生长季,营口地区为160~180 d;大于10 ℃积温为3 400~3 600 ℃。秋季日平均气温通过0 ℃结束日期在11月中旬,进入冬节,农田土壤开始冻结,田间农耕作物基本结束。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0 ℃的日数,表示农耕期的长短,营口地区为230~250 d;大于0 ℃积温为3 800~4 100 ℃。
1.1.2无霜期。营口地区平均气温为9.7~10.2 ℃,年均无霜期为160~180 d。初霜于10月上中旬出现。东部山区出现最早,丘陵地带次之,沿海最晚,营口市在10月14日前后。终霜期于4月中旬结束,营口市最早,在4月14日前后,东部山区最晚,地域差约10 d。无霜期使作物对积温可以利用的程度受到制约[3-4]。该地区的热量资源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应根据热量条件选择作物品种。
1.2光照
营口地区光照条件优越,年日照时数为2 600~2 880 h,多于省内大部分地区,与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持平,属光能较丰富地区。其分布特点是沿海地带多,东部山区少,等值线与海岸线平行。营口地区光照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
1.3降水
营口地区近20年降水量平均值为571~621 mm。降水量适中,多于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少于东部湿润地区。其地域分布特点为山区降水较多,沿海平原及丘陵一带降水较少。4—9月是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及布局受降水量的影响很大。营口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为491~528 mm,占全年降水量的86%左右,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营口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特点是北部地区多于南部地区。降水量在一年内由于季节的转换而有较大的差别。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气候干燥,降水很少,季降水量仅有17~20 mm,只占全年降水总量的3%左右。春季(3—5月)为冬夏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气旋生成较多,降水次数和降水量开始增多,季降水量为90~100 mm,占年降水量的16%左右;基本满足春耕播种和苗期生长需求,但在春季少雨或分布不均的年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春旱。夏季(6—8月)是东南季风最强盛的时期,输送的水汽多,降水量也最多,季降水量可达350~390 mm,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这时气温高,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在少雨年份,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伏旱。秋季(9—11月)东南季风迅速南退,降水量明显减少,此时进入作物的成熟季节,季降水量为110 mm左右,占年降水量的18%~20%。秋季降水略多于春季。
2、气象灾害
2.1干旱
干旱是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的主要灾害之一,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干旱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和连旱。20世纪70年代以后,干旱程度加大,次数增多。营口地区轻春旱发生的频率较高,平均2~3年一遇。春旱造成农田底墒差,给春播带来困难,影响了种子萌发,致使苗情较差,对果树果实生长影响较大,使果品品质差。
夏旱又称伏旱,指主要农作物拔节至开花阶段发生的干旱。夏旱分严重夏旱和一般夏旱。严重夏旱是由大范围天气异常引起的,持续时间较长。1986—2006年营口地区受夏旱影响的年份平均3~4年一遇,且年际分布和地域分布不均,南部地区是夏旱高发区。伏旱影响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和水果减产。
秋旱又称秋吊,是指大田作物籽粒灌浆阶段无雨或少雨而形成的干旱。1986—2006年营口地区平均3~4年发生1次秋旱,且南部地区发生的概率大于北部地区,东部地区大于西部沿海地区。秋旱发生的年际分布不均。秋旱使农作物籽粒无法正常灌浆,严重影响产量,影响作物的成熟,尤其对果树果实影响很大,会使果品品质差,因此秋旱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连旱是指春夏、夏秋或春、夏、秋连续发生的干旱。营口地区发生夏秋连旱的几率大于春夏连旱的几率。连旱会使旱情更加严重,使工农业减产,城市供水困难,影响人民生活。2002年营口地区发生夏秋连旱,使大田减产。
2.2暴雨和洪涝
暴雨和洪涝是营口地区的2种主要自然灾害。1986—2006年营口地区平均每年出现暴雨2~3次,最多的年份出现8次,有的年份未出现。暴雨使得有限空间内的积水量在短时间内增长,同时由于水利设施、地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暴雨洪涝灾害均出现在7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的盛夏季节,由大暴雨或局部大暴雨影响所致。暴雨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夏季暴雨的急发,形成夏涝,危害重,是造成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2.3 冰雹
营口地区每年都发生几次冰雹。冰雹一般发生在4—10月,9—10月发生的次数最多。冰雹发生时间大多是中午到傍晚。1986—2006年营口地区共出现冰雹54次,平均每年2~3次。冰雹多出现在夏季,是一种局地性的天气灾害。冰雹虽影响的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但来势猛、强度大,常伴有雷雨大风,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冰雹可造成局地作物减产或绝收。
2.4大风
1986—2006年营口市区出现大风日数为8 d,大石桥市有22 d,盖州有25 d,熊岳有20 d。从时间分布上看,影响营口市区的大风在春季(4—5月);影响大石桥的大风为冬、春季节;影响盖州的大风除7月外四季均有;影响熊岳的大风分布在春、秋、冬季,其中春季最多。大风对农、林业生产都具有灾害性的影响。
2.5寒潮
据1986—2006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可以看出,营口地区寒潮平均每年出现2~3次。寒潮从每年的10月中旬开始影响营口地区,到翌年的3月下旬结束。寒潮带来的主要灾害就是低温冻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容易造成果树冻害。
3参考文献
[1] 段若曦,姜会飞.农业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2] 张玉书,班显秀,纪瑞鹏,等.辽宁省气候资源分析[j].气象科技,2004,32(1):39-43.
[3] 王怀珠,李洪勋,胡玉录.贵州兴义烟区气候资源分析及应对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10(3):41-43.
[4] 黄中雄,马艺,陈翠敏.广西南宁市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合理利用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1309-1312.
【关键词】农业气候资源;气象灾害;辽宁营口
营口市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大辽河入海口的左岸。西临渤海辽东湾,北与大洼县、海城市为邻,东与岫岩县、庄河市接壤,南与瓦房店市、普兰店市毗邻。地处东经121°56′~123°2′,北纬39°55′~40°56′。营口地区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适中、光照充足。春季多大风天气、气候干燥少雨;夏季降水集中、气温较高;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为9.7~10.2 ℃,沿海平原、丘陵地带稍高,东部山区略低。年降水量为570~620 mm,由东南向西北呈递减的趋势。年日照时数为2 600~2 880 h。日照沿海地带多,东部山区少。适宜多种作物和林木生长,有利于多种经营发展[1-2]。营口地处近山临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受自然环境和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影响,干旱、暴雨、冰雹、大风以及由此引发的洪水、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且具有突发性、强度大、时间短等特点。
1、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1.1热量
营口地区热量条件较为充足,沿海平原及丘陵地带的热量条件在辽宁省仅次于大连地区,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1.1.1农业界限温度和积温。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 ℃的日期在3月15—20日。这时正是冬过春始,农田土壤开始解冻,冬小麦开始返青,油菜及春夏早春作物开始播种。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日期在4月中旬末,这时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进入播种期。营口地区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 ℃的持续日数为180~200 d,这是多数作物的生长季。营口地区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0 ℃的持续日数为多数作物旺盛生长发育的时期,营口地区为80~90 d;全年大于20 ℃积温为1 900~2 100 ℃。秋季日平均气温通过10 ℃结束日期在10月中旬,这段日期标志大田作物成熟,开始进入秋收季节。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10 ℃的日数,表示作物的生长季,营口地区为160~180 d;大于10 ℃积温为3 400~3 600 ℃。秋季日平均气温通过0 ℃结束日期在11月中旬,进入冬节,农田土壤开始冻结,田间农耕作物基本结束。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0 ℃的日数,表示农耕期的长短,营口地区为230~250 d;大于0 ℃积温为3 800~4 100 ℃。
1.1.2无霜期。营口地区平均气温为9.7~10.2 ℃,年均无霜期为160~180 d。初霜于10月上中旬出现。东部山区出现最早,丘陵地带次之,沿海最晚,营口市在10月14日前后。终霜期于4月中旬结束,营口市最早,在4月14日前后,东部山区最晚,地域差约10 d。无霜期使作物对积温可以利用的程度受到制约[3-4]。该地区的热量资源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应根据热量条件选择作物品种。
1.2光照
营口地区光照条件优越,年日照时数为2 600~2 880 h,多于省内大部分地区,与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持平,属光能较丰富地区。其分布特点是沿海地带多,东部山区少,等值线与海岸线平行。营口地区光照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
1.3降水
营口地区近20年降水量平均值为571~621 mm。降水量适中,多于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少于东部湿润地区。其地域分布特点为山区降水较多,沿海平原及丘陵一带降水较少。4—9月是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及布局受降水量的影响很大。营口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为491~528 mm,占全年降水量的86%左右,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营口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特点是北部地区多于南部地区。降水量在一年内由于季节的转换而有较大的差别。冬季(12月至翌年2月)气候干燥,降水很少,季降水量仅有17~20 mm,只占全年降水总量的3%左右。春季(3—5月)为冬夏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气旋生成较多,降水次数和降水量开始增多,季降水量为90~100 mm,占年降水量的16%左右;基本满足春耕播种和苗期生长需求,但在春季少雨或分布不均的年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春旱。夏季(6—8月)是东南季风最强盛的时期,输送的水汽多,降水量也最多,季降水量可达350~390 mm,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这时气温高,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在少雨年份,也会发生程度不同的伏旱。秋季(9—11月)东南季风迅速南退,降水量明显减少,此时进入作物的成熟季节,季降水量为110 mm左右,占年降水量的18%~20%。秋季降水略多于春季。
2.1干旱
干旱是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的主要灾害之一,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干旱分为春旱、夏旱、秋旱和连旱。20世纪70年代以后,干旱程度加大,次数增多。营口地区轻春旱发生的频率较高,平均2~3年一遇。春旱造成农田底墒差,给春播带来困难,影响了种子萌发,致使苗情较差,对果树果实生长影响较大,使果品品质差。
夏旱又称伏旱,指主要农作物拔节至开花阶段发生的干旱。夏旱分严重夏旱和一般夏旱。严重夏旱是由大范围天气异常引起的,持续时间较长。1986—2006年营口地区受夏旱影响的年份平均3~4年一遇,且年际分布和地域分布不均,南部地区是夏旱高发区。伏旱影响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和水果减产。
秋旱又称秋吊,是指大田作物籽粒灌浆阶段无雨或少雨而形成的干旱。1986—2006年营口地区平均3~4年发生1次秋旱,且南部地区发生的概率大于北部地区,东部地区大于西部沿海地区。秋旱发生的年际分布不均。秋旱使农作物籽粒无法正常灌浆,严重影响产量,影响作物的成熟,尤其对果树果实影响很大,会使果品品质差,因此秋旱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连旱是指春夏、夏秋或春、夏、秋连续发生的干旱。营口地区发生夏秋连旱的几率大于春夏连旱的几率。连旱会使旱情更加严重,使工农业减产,城市供水困难,影响人民生活。2002年营口地区发生夏秋连旱,使大田减产。
2.2暴雨和洪涝
暴雨和洪涝是营口地区的2种主要自然灾害。1986—2006年营口地区平均每年出现暴雨2~3次,最多的年份出现8次,有的年份未出现。暴雨使得有限空间内的积水量在短时间内增长,同时由于水利设施、地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出现洪涝灾害。暴雨洪涝灾害均出现在7月上中旬至8月中旬的盛夏季节,由大暴雨或局部大暴雨影响所致。暴雨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夏季暴雨的急发,形成夏涝,危害重,是造成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2.3 冰雹
营口地区每年都发生几次冰雹。冰雹一般发生在4—10月,9—10月发生的次数最多。冰雹发生时间大多是中午到傍晚。1986—2006年营口地区共出现冰雹54次,平均每年2~3次。冰雹多出现在夏季,是一种局地性的天气灾害。冰雹虽影响的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但来势猛、强度大,常伴有雷雨大风,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冰雹可造成局地作物减产或绝收。
2.4大风
1986—2006年营口市区出现大风日数为8 d,大石桥市有22 d,盖州有25 d,熊岳有20 d。从时间分布上看,影响营口市区的大风在春季(4—5月);影响大石桥的大风为冬、春季节;影响盖州的大风除7月外四季均有;影响熊岳的大风分布在春、秋、冬季,其中春季最多。大风对农、林业生产都具有灾害性的影响。
2.5寒潮
据1986—2006年的气象资料统计可以看出,营口地区寒潮平均每年出现2~3次。寒潮从每年的10月中旬开始影响营口地区,到翌年的3月下旬结束。寒潮带来的主要灾害就是低温冻害,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容易造成果树冻害。
3参考文献
[1] 段若曦,姜会飞.农业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2] 张玉书,班显秀,纪瑞鹏,等.辽宁省气候资源分析[j].气象科技,2004,32(1):39-43.
[3] 王怀珠,李洪勋,胡玉录.贵州兴义烟区气候资源分析及应对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10(3):41-43.
[4] 黄中雄,马艺,陈翠敏.广西南宁市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合理利用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1309-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