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关于县级农机校开展农民超前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4 20:49
摘要分析县级农机校开展农民超前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总结当前对农民进行超前教育的途径,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县级农机校;农业机械化;超前教育;必要性;途径
  
  我国为发展农业机械化已经做了几十年的努力。目前,农机总动力保有量指标已相当可观,但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仍然很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不够,对农业机械的性能、应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对农机化的要求还不够迫切[1-2]。从顺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角度看,应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农村青壮年的技术素质,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农民进行超前教育。所谓超前,一是在人员数量上超前,二要在技术水平上超前。
  1县级农机校实行农民超前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提高认识是农机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农民对农机化的认识程度是农机化发展的决定因素,任何一种新生产力的发展都需要有它的物质基础和意识基础,农机化的发展同样也不能例外。农业生产者和农业生产组织对农机化的迫切需求是农机化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当前,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农业生产组织进行适度地规模经营的生产方式,是否使用农业机械涉及到每个农民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者,其应用科技的意识直接制约着农机化的发展[2]。但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从整体上看还比较低,科学知识掌握较少,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还较差。较多的农民对各种农业机械的性能不甚了解,对机械化作业技术没有把握,即使有人向他们推荐使用农业机械进行生产作业,让他们通过观看现场农机化作业表演来了解这些机具的性能和生产效率,他们也有可能还对所能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怀疑,这是发展农机化的不利因素。
  一个人如果掌握了一个行业的从业本领,他就会对这个行业产生感情和信赖,一谈起这方面的事情,他就会津津乐道,会随时随地地自觉关心这方面事情的变化,一有机会他就会努力去从事这项工作,充分运用自己的专长去创造财富,即使有困难,他们也会千方百计地去克服。认识、了解和使用农业机械也是一样,“我要机械化”比“要我机械化”潜力大得多。笔者对白山市76家种粮大户进行走访调查发现,他们的平均受教育的时间为7年(包括同等学历),高于一般农民的平均水平。其中从事过一定社会工作(包括从事过乡镇、村社干部或、退伍军人、退职职工等)的有41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4%;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包括各种农机手、农村能工巧匠及从事过其他技术工作)的有4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62%(包含重复统计人数)。以上2种类型的农户,他们对新事物、新技术和新机具感兴趣、有热情,平均每户耕种4.33 hm2土地。从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人们的思想意识、科学观念以及所掌握的技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重要。
  1.2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农机化发展的关键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农机化发展的关键条件。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全民的事。要让亿万农民都有这个积极性,就要对所有农民普及文化和进行技术教育,进一步增强他们运用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的理想和勇气,所有农民迫切要求使用农业机械之时,就是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之日[3]。查阅白山市农机化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改革开放前农业机械全由国家投资,国家虽然进行了大量投资,农机化的发展速度却不快,198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为10.8万kw,改革开放后,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上,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实行农民和农业经营组织购机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热情,农机总动力和农业机械保有量有了迅速地发展。截至2009年底,白山市农机总动力为43万kw,比1980年翻了近4倍,各类农机具的保有量为3.1万台(套)。
  现在各地的驾驶员数量虽然比拖拉机保有量多,但这不能说明农民技术员数量较多,实际上还较缺乏。以白山市为例,目前全市农民中具备1种以上农业技术的人有15 680名,仅占全市农业劳力总数(24万人)的6.5%。而且,其中绝大部分只能熟练掌握单一操作技术(多数为拖拉机驾驶员),不懂农田作业等其他技术,这样一个技术构成对农业生产机械化是极不适应的。因此,要加强对农民进行文化和教育的普及力度,培养熟悉多种农业机械化技术的人才,以促进农村农机化的发展。

  1.3县级农机校实行农民超前教育的可行性
  我国的教育事业自建国以来迅猛发展,但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农民中、高级技术教育仍是空白,各类正规大中专院校是全民教育的主体,各地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本来就是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主要教育基地,其可以向“三农”输送扎根农村的技术实用人才。因此,应尽快将县级农业机械化学校纳入全民教育体系中来,以填补我国农民中等教育的空白。“五大”解决了在职人员的深造问题;各类岗位培训、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为在职人员提供了进修的机会;多层次的教育使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获得了各个层次的人才。但是,在广大的农村情况则不相同,大中专毕业生不愿来到农村,农民进修的积极性又较小,原因是文凭在农村没有体现出相应待遇。因此,农民很难得到系统化教育的机会,导致农民中间掌握中、高级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匮乏,由缺乏专业知识的农民去系统有效地运用先进技术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是不现实的,应当抓紧时间对农民进行中、高级农业专业技术教育[3-4]。分析现有的教育体系可以看出,县级农机校是建制较完善、面向农村、服务农民的中等成人教育学校之一,从学校的服务宗旨到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吻合,只要落实一定政策,县级农机校完全可以承担起这样一个担子,弥补教育体系上的这个缺口。
  2县级农机校开展农民超前教育的途径
  2.1对农民进行不同层次的农业技术普及教育
  作为中等成人教育学校,县级农机校不能只搞短期培训,只满足于服务于当前的短期思想,这会使农机校难以发挥其作用。应从发展的角度出发,超前进行农村人才培训、人才储备,逐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除在校内招生培训以外,还可以走出校门,利用乡村农民夜校的场所,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在各个乡村开展培训,可以较系统地进行阶段培训,也可以开展单项的技术培训,还可以运用专题讲座、利用幻灯、电视录像或开展网上培训等多种方式来开拓农民的视野。
  2.2开展农民中等技术教育
  随着农机事业的发展,农村亟需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由县级农机校和乡镇农村中学联合开展中等专业农民教育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农村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员,参照中等专业学校制定实用的教学大纲,教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毕业后,户口不变,仍回农村工作,使其不需要远离他乡,就地参加学习,学习费用低,群众乐于接受。例如,吉林省的白山市农业机械化学校从1996年开始在八道江区红土崖镇开办了1个学制为2年的农机技术班,除基础课外,开设了机械制图、拖拉机、农机修理等专业课程,这些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劲头大,毕业合格后拿到了三证(毕业证、拖拉机驾驶证、农机修理证)。据跟踪调查,他们到农村后很快就成当地的技术骨干,第1届23名毕业生遍布红土崖乡的9个村,1年之后都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8人办起了家庭工厂,加工粮米、粉丝和饲料。1个开办了农机修理部,第1次实现农机具修理不出乡。1998年春,有些学员首次在家乡进行机械铺膜作业。这些活跃在家乡的毕业生对农机化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加快了该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步伐,引起当地农民及各级政府的关注,镇农机站的同志认为这些毕业生的技术全面,回到家乡后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此,市政府专为这个班拨出3万元专款支持办学,由市宣传部拍摄了名为“一个办到农民心坎上的学校”专题,并在省电视台作为典型题材播放。以上情况表明,这种办学方式得到了社会的承认。
  2.3开展多种技术培训
  当前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另一个较大阻力是人多地少,想要实现机械化生产必须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找到新的生产门路,从土地上转移出去。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有一部分人开始往非农业生产方面转移,但数量不够多。农民迫切希望致富,只是苦于一无目标,二无技术,他们尚不具备种田以外的其他技能。针对这种情况,农机校可以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环境,开展多种技术培训,诸如饲养、种植、农副产品加工技术等,用实用技术去武装农民,帮助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农民有了生财之道,既可以为农村经济积累资金,又可以加速土地适度集中流转,为农机化发展创造条件。
  3结语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广泛对农民进行超前教育,使其应用先进技术,进行社会化农业大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率,从而实现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到来。分析对农民实行超前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意在充分发挥县级农机校的作用,填补我国农民中等技术教育的空白,把县级农机校放到我国教育体系的必要位置上来,加速提高农民的素质,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4参考文献
  [1] 章正德.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思路[j].现代农业科技,2010(7):284, 286.
  [2] 魏效宏.彭阳县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8):22-23.
  [3] 王宝尧.辽宁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途径[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9(1):46-47.
  [4] 李作义,李鑫,柴宏艳,等.试论农业机械化与发展现代农业[j].中国农机化,2008(3):8-14.

上一篇:益阳市赫山区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农村居民点整理中的农民福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