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政策的发展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5-07-04 20:50
摘要分析了农民增收的障碍以及农民增收的实现路径,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与订单农业拉动、非农产业发展促动、科技兴农带动,并指出农民增收的最佳也是最终的路径是推动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关键词农民增收;障碍;路径;城乡一体化
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面对“三农”发展和经济运行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出台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如“三个大幅度”、“四项补贴“、“五件实事”等,大大加强了各地农业基础建设,促进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中央政策精神,紧抓机遇,挑战困难,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服务”三农”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高潮。现结合农村和农业生产现状,就农民增收的与路径选择分析如下。
1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
首先,从农业本身来看,主要是资源禀赋差异的存在导致农民增收的产业空间余地很小。在土地资源方面,一是规模小,农户用来交换的商品性农产品数量少,资金收入低;二是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稳定程度低;三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使农民对土地资源占有不完全产权,出售权、转让处置权、风险抵押权不到位,很难成为其固定资产,难以带来其他利润,如不能作为银行贷款抵押品,这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与调节中失去很多获得收益的机会。在劳动力素质方面,由于文化技术作为一种附着在劳动者身上的潜在资源,同样也会因其禀赋差异而影响收入,一是影响其对经济发展周期性和波动性的适应能力;二是影响其对生产资源投入和机会成本选择的比较与决策能力;三是影响其创新能力。wWW.lw881.com在产业链条方面,产业空洞明显存在。农业的产前环节属于工业,产后环节属于商业,使农民对农业产业占有的不完整性,失去了分享二、三产业利润及剩余的机会,形成了产业利益获得的空洞。产业环境的不良背景严重影响着农民的增收,同时加大了农民收入对农产品供求形势与价格的依赖程度[1]。
其次,从农业发展看,主要是基础条件不足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民增收的产业后劲不大。一是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助推力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科技应用的支撑条件还不成熟,如资金投入与技术人才的不足;另一方面科技供给没能形成聚集农民生产力要素的良好效应,从而导致农业生产中科技供给与科技需求的客观脱节。二是农业投入不足。由于受财力和投入效益的影响,农业投入不足,造成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靠天吃饭、基本受制于自然的农业生产特征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结构转化缺乏应有的基础。三是农产品转化率下降。四是农业组织结构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在当前情况下,农户之间的同步调整行为,极易产生对市场波动的放大效应,导致市场同步震荡、大起大落,难以避免价格竞争,更难以实现规模经营以降低农业经营成本。特别是农民分散进入市场,交易成本高和抵御风险能力差的问题不仅难以根本解决,而且也不利于农户之间的有效联合,对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农产品加工附加值增值等将形成较大障碍。
再次,从非农途径看,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方式难以得到快速转变。一是农村与城市工业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严重。乡镇企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比重不足。二是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力下降。乡镇企业目前正面临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调整、收缩、改制、淘汰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在质和量上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式正成为其共同选择,对劳动力的需求明显减弱。也就是说,农民离土不离乡挣钱的出路已越来越窄。三是由于市场建设与市场布局的尚欠完全,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市场空间受到限制。
2农民增收的路径
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
通过适时调整粮食种植面积、改善粮食品质、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等方法使农民增收,但同时农业结构调整要注意到:一是耕地面积和粮食安全的制约,限定了农产品的增长空间;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需求量的增长空间制约了农业收入增长空间。况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本如果太高,对于部分已经实现结构调整的农民来说,由于生产成本增大,最终收益不一定能够提高多少;对低收入农户来说,不要因一次性投入过大而限制了调整的广度和深度[1]。
2.2农业产业化经营与订单农业拉动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处理。从现实情况看,一般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次买断,龙头企业与农民双方自由买卖,为纯粹市场交易行为;保护价收购,签订收购合同;提供服务,只收成本费或免费;一次收购、二次返还,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农产品按合同价格实行一次收购,并按收购数量拿出加工、流通环节部分利润返还给农民,双方以合同制约;股份合作制与合作制,目前返还部分利润和合作制的利益分配机制属于少数。
从以上可以看出,利益机制的实现形式中依然是农民处于产业空洞地位,增收的潜力虽然有,但有限。对于订单农业这种模式,从理论上讲,农户的分散经营与龙头企业的规模经营存在客观的产业链条关系,但这种关系也同时是一种供应与被供应的关系。因此,在现实操作当中,假定市场较好且比较稳定,农民和企业都会有较高的履诺诚信;而一旦市场不利且风险很大,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就有可能切断供应链;同样如果市场很好且红火有望,农民也会去寻求合同以外能够提供更高收益的载体[2]。
这种方式主要是由乡镇企业、劳务输出、小城镇建设、家庭经营为载体,能够为农民提供较为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在乡镇企业方面,受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乡镇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空间缩小,并呈现出新的特点,特别是区域布局特征显现,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程度较高,对农民各种收入的增加有明显作用,但在其他地区由于乡镇企业自身的调整和发展还未到位,作用就不是很明显。在劳务输出方面,受基础建设投资弱化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机会减少。在小城镇建设方面,由于实际进展不快,农民从中获得的增收机会和收入幅度均不明显。在家庭经营方面,因其最大的制约来自于农民自身优势条件的发挥程度、产业链条的培育深度和近距离市场的成长幅度,因而发展较为缓慢,难以承担促进农民增收之重任[3]。
2.4科技兴农带动
这种方式的实现形式主要有2种,即科技项目推广和科技园区示范。除此之外,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如发展观光农业、推进土地流转等方式提升农民收入,也能取得一定成效。
3农民增收最佳路径的选择及建议
农民增收的最佳也是最终的路径应是逐步减少农民数量,实现方式则是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从世界经验看,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就业比重就下降1个百分点。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能够明显影响农民收入。美国等国家的人力资本之所以在其农业生产经营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主要是得益于这些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逐步转移,结果提供了规模经营和人少地多这样一个农业人力资本的收益条件。
农业不仅存在着劳动力剩余,也存在着比普通劳动力剩余更加严重的人力资本剩余,即由于农村劳动者文化水平越高,其含有的人力资本投资越多,所要求的人力资本收益就比普通劳动力资源要高;这时,如果农村人力资本在农业中的边际投入为零,甚至为负,就会出现大量过剩的农村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本收益要求比普通劳动力高的情况下,如果农村土地资源相对人口少,而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说明农业经济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容纳能力非常小,农村人力资本追逐比较收益,必须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这就说明,如果不改变农村的土地资源制约和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农村劳动力流出农村的速度将越来越快,农业科技运用的成效就越不明显。同时,大量低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农村,不仅将造成农业劳动效率低下,规模不经济;也将会使人地关系更加紧张,劳动方式难以创新,小农改造步伐受阻。与此同时,要以促进产业衔接、劳动衔接、保障衔接为目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促进城乡之间在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原材料、市场销售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融入城市大工业体系[4]。以城市为中心,每年通过组织几次大型配套协作洽谈会,引导乡镇企业、集体企业为城市工业广泛开展配套协作。同时要积极组织乡镇对外招商引资,支持乡镇兴办工业小区,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民资到农村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由这些龙头企业就地吸收农村劳动力,就地加工消化农产品。二是打破过去在劳动力安置、就业方面存在的城乡分割局面,认真清理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阻碍农民进城进镇务工就业的政策,全面建立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介绍所等中介机构,定期组织人才交流和招聘洽谈会,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就业、定居[5-6]。三是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要积极鼓励乡镇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组织职工参加社会保险或购买商业保险,积极创造条件使农村社保与城市社保体系逐步接轨,从而实现农民增收。
4参考文献
[1] 黄建军,杨青山.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民增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4):9-10.
[2] 丁培人.着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j].宁波通讯,2010(4):16-17.
[3] 农民增收的三大重点[j].理论与当代,2010(3):46-47.
[4] 杨莹默,李惠芳.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4):1.
[5] 翟绪军.农民收入结构视阈下的黑龙江垦区农民增收新途径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0(2):98-102.
[6] 白云.基于农民增收视角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究[j].学术交流,2010(4):119-121.
关键词农民增收;障碍;路径;城乡一体化
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面对“三农”发展和经济运行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出台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如“三个大幅度”、“四项补贴“、“五件实事”等,大大加强了各地农业基础建设,促进了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全国各地积极响应中央政策精神,紧抓机遇,挑战困难,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服务”三农”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高潮。现结合农村和农业生产现状,就农民增收的与路径选择分析如下。
1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
首先,从农业本身来看,主要是资源禀赋差异的存在导致农民增收的产业空间余地很小。在土地资源方面,一是规模小,农户用来交换的商品性农产品数量少,资金收入低;二是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稳定程度低;三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使农民对土地资源占有不完全产权,出售权、转让处置权、风险抵押权不到位,很难成为其固定资产,难以带来其他利润,如不能作为银行贷款抵押品,这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与调节中失去很多获得收益的机会。在劳动力素质方面,由于文化技术作为一种附着在劳动者身上的潜在资源,同样也会因其禀赋差异而影响收入,一是影响其对经济发展周期性和波动性的适应能力;二是影响其对生产资源投入和机会成本选择的比较与决策能力;三是影响其创新能力。wWW.lw881.com在产业链条方面,产业空洞明显存在。农业的产前环节属于工业,产后环节属于商业,使农民对农业产业占有的不完整性,失去了分享二、三产业利润及剩余的机会,形成了产业利益获得的空洞。产业环境的不良背景严重影响着农民的增收,同时加大了农民收入对农产品供求形势与价格的依赖程度[1]。
其次,从农业发展看,主要是基础条件不足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民增收的产业后劲不大。一是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助推力偏弱。究其原因,一方面科技应用的支撑条件还不成熟,如资金投入与技术人才的不足;另一方面科技供给没能形成聚集农民生产力要素的良好效应,从而导致农业生产中科技供给与科技需求的客观脱节。二是农业投入不足。由于受财力和投入效益的影响,农业投入不足,造成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靠天吃饭、基本受制于自然的农业生产特征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结构转化缺乏应有的基础。三是农产品转化率下降。四是农业组织结构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在当前情况下,农户之间的同步调整行为,极易产生对市场波动的放大效应,导致市场同步震荡、大起大落,难以避免价格竞争,更难以实现规模经营以降低农业经营成本。特别是农民分散进入市场,交易成本高和抵御风险能力差的问题不仅难以根本解决,而且也不利于农户之间的有效联合,对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农产品加工附加值增值等将形成较大障碍。
再次,从非农途径看,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方式难以得到快速转变。一是农村与城市工业产业结构同构现象严重。乡镇企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比重不足。二是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力下降。乡镇企业目前正面临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调整、收缩、改制、淘汰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在质和量上都在发生巨大变化,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资本替代劳动的方式正成为其共同选择,对劳动力的需求明显减弱。也就是说,农民离土不离乡挣钱的出路已越来越窄。三是由于市场建设与市场布局的尚欠完全,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市场空间受到限制。
2农民增收的路径
2.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
通过适时调整粮食种植面积、改善粮食品质、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等方法使农民增收,但同时农业结构调整要注意到:一是耕地面积和粮食安全的制约,限定了农产品的增长空间;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需求量的增长空间制约了农业收入增长空间。况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本如果太高,对于部分已经实现结构调整的农民来说,由于生产成本增大,最终收益不一定能够提高多少;对低收入农户来说,不要因一次性投入过大而限制了调整的广度和深度[1]。
2.2农业产业化经营与订单农业拉动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处理。从现实情况看,一般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次买断,龙头企业与农民双方自由买卖,为纯粹市场交易行为;保护价收购,签订收购合同;提供服务,只收成本费或免费;一次收购、二次返还,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农产品按合同价格实行一次收购,并按收购数量拿出加工、流通环节部分利润返还给农民,双方以合同制约;股份合作制与合作制,目前返还部分利润和合作制的利益分配机制属于少数。
从以上可以看出,利益机制的实现形式中依然是农民处于产业空洞地位,增收的潜力虽然有,但有限。对于订单农业这种模式,从理论上讲,农户的分散经营与龙头企业的规模经营存在客观的产业链条关系,但这种关系也同时是一种供应与被供应的关系。因此,在现实操作当中,假定市场较好且比较稳定,农民和企业都会有较高的履诺诚信;而一旦市场不利且风险很大,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就有可能切断供应链;同样如果市场很好且红火有望,农民也会去寻求合同以外能够提供更高收益的载体[2]。
2.3非农产业发展促动
这种方式主要是由乡镇企业、劳务输出、小城镇建设、家庭经营为载体,能够为农民提供较为稳定的工资性收入。在乡镇企业方面,受国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乡镇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空间缩小,并呈现出新的特点,特别是区域布局特征显现,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程度较高,对农民各种收入的增加有明显作用,但在其他地区由于乡镇企业自身的调整和发展还未到位,作用就不是很明显。在劳务输出方面,受基础建设投资弱化的影响,农民外出务工机会减少。在小城镇建设方面,由于实际进展不快,农民从中获得的增收机会和收入幅度均不明显。在家庭经营方面,因其最大的制约来自于农民自身优势条件的发挥程度、产业链条的培育深度和近距离市场的成长幅度,因而发展较为缓慢,难以承担促进农民增收之重任[3]。
2.4科技兴农带动
这种方式的实现形式主要有2种,即科技项目推广和科技园区示范。除此之外,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如发展观光农业、推进土地流转等方式提升农民收入,也能取得一定成效。
3农民增收最佳路径的选择及建议
农民增收的最佳也是最终的路径应是逐步减少农民数量,实现方式则是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从世界经验看,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就业比重就下降1个百分点。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能够明显影响农民收入。美国等国家的人力资本之所以在其农业生产经营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主要是得益于这些国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逐步转移,结果提供了规模经营和人少地多这样一个农业人力资本的收益条件。
农业不仅存在着劳动力剩余,也存在着比普通劳动力剩余更加严重的人力资本剩余,即由于农村劳动者文化水平越高,其含有的人力资本投资越多,所要求的人力资本收益就比普通劳动力资源要高;这时,如果农村人力资本在农业中的边际投入为零,甚至为负,就会出现大量过剩的农村人力资本。在人力资本收益要求比普通劳动力高的情况下,如果农村土地资源相对人口少,而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说明农业经济对农村人力资本的容纳能力非常小,农村人力资本追逐比较收益,必须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这就说明,如果不改变农村的土地资源制约和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农村劳动力流出农村的速度将越来越快,农业科技运用的成效就越不明显。同时,大量低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农村,不仅将造成农业劳动效率低下,规模不经济;也将会使人地关系更加紧张,劳动方式难以创新,小农改造步伐受阻。与此同时,要以促进产业衔接、劳动衔接、保障衔接为目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促进城乡之间在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原材料、市场销售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融入城市大工业体系[4]。以城市为中心,每年通过组织几次大型配套协作洽谈会,引导乡镇企业、集体企业为城市工业广泛开展配套协作。同时要积极组织乡镇对外招商引资,支持乡镇兴办工业小区,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民资到农村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由这些龙头企业就地吸收农村劳动力,就地加工消化农产品。二是打破过去在劳动力安置、就业方面存在的城乡分割局面,认真清理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阻碍农民进城进镇务工就业的政策,全面建立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介绍所等中介机构,定期组织人才交流和招聘洽谈会,鼓励农民进城进镇就业、定居[5-6]。三是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要积极鼓励乡镇企业(包括个体私营企业)组织职工参加社会保险或购买商业保险,积极创造条件使农村社保与城市社保体系逐步接轨,从而实现农民增收。
4参考文献
[1] 黄建军,杨青山.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民增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4):9-10.
[2] 丁培人.着力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j].宁波通讯,2010(4):16-17.
[3] 农民增收的三大重点[j].理论与当代,2010(3):46-47.
[4] 杨莹默,李惠芳.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增加农民收入[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4):1.
[5] 翟绪军.农民收入结构视阈下的黑龙江垦区农民增收新途径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0(2):98-102.
[6] 白云.基于农民增收视角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究[j].学术交流,2010(4):119-121.
下一篇:小麦干热风特征及其防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