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教育发展关系

发布时间:2015-07-04 20:51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不懈奋斗的系统工程,这就迫切要求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满足农民提高自身素质需要的农村教育,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与智力支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城乡教育差距还有扩大的趋势,教育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生产发展农村教育发展
1农村生产发展与农村教育发展
农村富则天下富,农民安则天下安。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以来十分重视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相比较城市而言,我国农村的发展明显滞后。教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活力。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根据对1997年农村住户调查的分户资料研究表明,家庭常住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收入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文化程度越高,对收入的促进作用越大,各种形式的收入水平都较高。在其它各种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若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从小学提高到初中,这些家庭的现金收入比以前平均增加6%;若提高到高中,增加11%;提高到中专,增加15%;提高到大专,增加19%。
由此可见,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从而相应提高农民收入。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文盲半文盲率从1983年的35.5%下降到2002年的7.59%,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也有所上升,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3年的5.26年提高到2002年的7.87年。随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提高,农民收入也相应提高,农民人均收入由1983年的309.8元提高到2002年的2475.6元。
农村教育落后和不足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致使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温家宝总理指出,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广大群众受教育水平和接受教育机会明显落后于城市和发达地区。据调查,以生均教育经费为例,2001年我国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是农村的1.86倍;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城镇为1955元,农村为1014元,城镇是农村的1.93倍。在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上,城乡差距更大。2001年我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平均为95元,农村为28元,城镇是农村的3.39倍;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镇平均是146元,农村为45元,城镇是农村的3.24倍。
在城市,小学升入初中的比例已经达到98%以上,而农村还有10%左右的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或不愿升入初中。同时,农村学生辍学严重现象长期得不到遏制。特别是具有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绝大多数未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我国农村目前约有1.5亿剩余劳动力,并且每年有600多万中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更高一级的学校。农民的文化水平低,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耕作或只有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能,导致农民务农技术水平不能尽快提高,影响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这不但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也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对至关重要的国家食物安全也形成了威胁,从而影响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文化水平低,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质准备,缺乏相应的技术,缺乏就业技能,无论是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打工,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在农业领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第一要务。”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联系紧密,几乎在所有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都与农村教育落后有关。
发展农村生产的出路在于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实现农业现代化,艰苦奋斗是必要的,但是不能仅仅依靠“出大力流大汗”,特别需要的是最新的科学技术。可以说,只有当最新的科学技术占领了农村,占领了农村居民的头脑,农村生产才会蒸蒸日上,突飞猛进,新农村建设才会出现朝气蓬勃日新月异的大好局面。就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看,在农村,科学技术的传播,主要手段还是农村教育,包括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农民职业培训和远程教育。所以,在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生产的过程中,发展农村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2新一代农村居民培养与农村教育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资金,需要技术,但是更需要的还是人,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有知识、有技术、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这样的人不是寥若星辰的精英,而是像蒲公英一样成千上万地遍布农村的一大批。这样的人从哪里来?唯一的答案就是教育。农村的教育大发展,新农村建设者大批涌现,不断成长,前赴后继,源源不断,农村生产何愁不发展?农村文化何愁不昌盛?农村的面貌何愁不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何愁不美好?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村居民,而新型农村居民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没有农村全面‘普九’,没有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只有重视并加强农村教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国的农民总体上来说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勤奋朴实的传统美德,但由于诸多原因造成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这是人所共识的事实,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障碍。
第一,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中国有13亿多的庞大人口,每年大约新增1500万人,将近70%的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约是1.5亿人。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的占49%,小学及以下的占38%,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
第二,农民缺少现代专业技能。一方面,留守农村的农民,大多是儿童妇女老人,没有经过专门的现代农业技术训练,而是依靠父辈经验的传授,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脱贫致富。另一方面,进城务工的农民也没有经过专门的现代工业和服务业的培训,不能从事复杂劳动,只能从事简单劳动,其中大部分是脏活、累活、苦活。
第三,农村基层文化生活单调、匮乏。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人们的思想相对封闭、保守,有的农村存在大量劳动力闲置现象,不思进取,致富能力不足;网络在农村还是奢侈品,各种文艺活动少,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薄弱,农民除了看电视,主要是打麻将和赌牌,有的地方农民把赌博当娱乐,赌资巨大;有的地方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严重,使得社会风气复杂化。
第四,农民相对缺少现代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意识贫乏和信仰意识缺失。由于不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往往采取非法手段,甚至导致犯罪的事时有发生;以耻为荣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许多农民不是没有信仰而是信奉封建迷信,被一些愚昧的信念所左右。而要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第一,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第二,在农村全力构建集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推广服务和信息传播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劳动技能、培养实用人才;第三,完善农村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专业技术人才;第四,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农民进行乡风文明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完善乡村文化设施,扶持发展各种文化团体,充实、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护法;设立农村卫生服务站,开展现代健康教育,改变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增强保健意识;通过具有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现代教育培训,不断引导农民走近知识、走向文明,提高农民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培养农民树立自立自强的人生信念和勇于奋斗的精神。

上一篇:新源县设施农业发展探析

下一篇:城市农产品物流中心项目定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