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兼顾,走出新农村建设的误区
摘要:2005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帷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亦在全国全面开展。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5年12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帷幕。
2006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也在全国全面开展,作者有幸参加了佳木斯市市域范围内共计二十余项新农村建设规划。现结合工作中的体会,谈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及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过程中地方领导意识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1误区之一:认为高楼大厦才是向着美好生活的图腾,贪大求洋“大跃进”,盲目模仿,“拿来主义”盛行。当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有的人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新村建设、新房建设,从而搞大拆大建,拆旧房盖新房。不少地方有“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说法,认为只要“门面阔了”就是小康。盲目照搬、模仿华西村及大邱庄的建设模式。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导致了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思路的偏离,以致产生了诸如“厕所贴瓷砖、兵马俑般的别墅群,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追逐的样板。
1.2误区之二:急功近利,基础设施盲目超前化。有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的承受能力和村集体的经济支撑力,一味地下指标、压担子,派任务。不经论证,不结合当地实际,就准备上马污水处理厂;设想从几十公里以外往村内接燃气管道等等,忽视客观规律,务虚不务实,总想在自己的任期干出个大名堂,取得大政绩,忽视了新农村建设的长远性和艰巨性。
1.3误区之三:本末倒置,“村容整洁”成了“粉饰行动”。有些地方完全曲解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中“村容整洁”之含义,舍“生产发展”之本,追“村容整洁”之末。大搞村容村貌治理和绿化硬化运动。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际上更多的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其实,发展生产才是硬道理,只有生产发展了,新农村建设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1.4误区之四:“生产发展”变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一些地方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生产发展”来支撑,但在实现“生产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又不可避免回到前些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上。这样做的后果将会导致,小加工厂房随处可见,农村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而“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节约型新农村要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做起,要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2.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一些见解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是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推进,而且要注意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作指导。
2.1坚持用实事求是的原则指导新农村建设及规划。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是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提出的战略决策。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已经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它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是重大的历史任务,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方法来思考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要求来部署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勇气来推动新农村建设,用实事求是的标准来检验新农村建设。
2.2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管理学的“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整体的发展既要考虑其中发展最快的那一部分,更要重视“短板”。当前我国发展的现实是,农村的发展出现明显的滞后,是影响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板”。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是要花大力气推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3要因地制宜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地的经验带有鲜明的地域性,是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特征,多年积累起来的人文因素紧密联合的,还有一个就是经济水平。因此,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把城市各项专业规划向农村延伸,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统筹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调整优化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空间布局,科学确定城市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和调控功能,注重展示当地文化的传统风貌和深厚底蕴,充分展现新农村的地方特色。
3.结束语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中央做出的又一个重大决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具体化。“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要树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观念。要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进而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意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反对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这就要求我们在规划工作中要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走出新农村建设的种种误区,大力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原理》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3.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4.《科学发展观》,北京: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6
下一篇: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制约因素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