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农村住区环境的绿色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

发布时间:2015-07-04 20:53
目前,川西地区农村主要以历史形成的以宅基地为中心的小型的组团式散落群居。大部分地区没有形成中心村,很难找到有上百户集聚式的组团村庄,连片大规模的农田屈指可数,很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的规模经营。长期以来,基本上是以农民住房自建为主,浪费土地、不节能、不环保、不经济的现象比较普遍。道路、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等问题突出,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大多数农民不能享受基础设施配套。教育、文化、卫生、环保等社区服务业落后。
  推行农民适当集中居住,不仅能节约大量耕地,提高集约用地水平,而且节省大量农村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发展农村科教文卫事业,便于社会治安管理、生态环境优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在新农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上,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发展新农村绿色住区。按照科学布局、统筹兼顾的要求规划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和数量,使农村集中居住区的结构合理、功能配套完整、交通便捷畅达、生产生活便利,从而形成现有资源的可再生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系统。
  绿色是自然界植物的颜色。绿色的植物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绿色象征着生机盎然的生命运动,象征着自然物种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共生。“绿色”作为一种理念,是指人类按自然生态的法则,创造有利于大自然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协调发展的理念。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新农村绿色住区可理解为就是要在农村住区的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农民提供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健康、舒适、便利和安全的住区环境空间。
  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了生态建筑的理念。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速文明难以为继。80年代,在发达国家节能建筑体系逐渐完善,并广为应用,但是由于建筑物密闭性提高后,室内环境问题逐渐凸现,以室内空气品质为中心的室内环境的研究成为建筑研究的热点。1992年巴西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这一重要思想在世界范围达到共识,绿色建筑(住区)成为世界建筑界研究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国外近年来发展了一些绿色建筑评价预测体系,并有相应的标准和模拟软件来评价。如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德国的生态导则lnb,英国的breem评估体系、澳大利亚的建筑环境评价体系nabers、加拿大的gbtool、挪威的ecoprofile、法国的escale等,日本、中国台湾省等国家或地区也相继推出了针对绿色建筑设计的评价体系。我国学者2001年完成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的研究,并依此先后对十多个住宅小区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估。2003年又完成了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的研究,并制定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2006年又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但在我国还缺乏系统的技术体系和设计理论,真正意义的绿色建筑尚未进入实质性推广应用。我国属于资源贫乏国家,同时我国的消费增长速度惊人,在资源再生利用率上也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农村建筑、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及时研究新农村住区的绿色设计理论,在我国农村发展绿色住区,是一项意义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由上所述,国内外围绕绿色建筑的评价和技术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主要还是针对城市中的住区或建筑,而且许多方面的问题的研究还不够。
  目前关于城市住区物理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研究,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是一新生事物,相关的住区物理环境问题的研究更是空白。空间形态设计、建筑物的围护结构性质、景观绿化、地表铺装等对住区物理环境的影响及其调节作用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系统地研究。目前城市建筑过分依赖设备对环境舒适性的调控,忽视了考虑规划设计手段对居住环境的调节,从而导致城市区域建筑能耗水平很高。在农村聚居区建设中,应当避免城市建筑过分依赖设备对环境舒适性的调控,同时由于经济的原因,也应当考虑规划设计手段对居住环境的调节,采用被动式环境调节技术(遮阳、自然通风、隔热保温、被动蒸发降温等)及自然能源的利用。

上一篇:浅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民生活方式

下一篇: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