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对策
摘要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更为广阔的舞台,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介绍了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对农机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作用;对策
农业机械化作为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技术进步的重要措施,作为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水平的重要条件,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1-4]。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施展舞台,农业机械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保障。
1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1.1农业机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劲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的提出,旨在改善现在农村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滞后的局面,打造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真正将占全国人口多数的农民纳入到和谐社会中来,让他们也沐浴到和谐的温暖。农业机械作为现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可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逐渐改变“三农”落后的面貌,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尽动力。一是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发挥农机的增产、增效功能,直接创造财富,还可以节约种子、水、肥料、人工等生产要素投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的节本增效;可以发挥农机的吸纳功能,安置部分农民实现农业内部再就业。从农业劳动者队伍中催生出来而尚未脱离农民范畴的农机大户、农机作业公司、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在提供蕴藏巨大商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家致富,经营农业机械也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二是农业机械化是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体现。农业机械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减低农民劳动强度的主要手段。使用农业机械可以突破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效率的限制,实现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要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直接体现。三是农业机械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推动力量。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可以替代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也推动工业、服务业的大发展。农机部门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不断拓展多种规模经营形式,发挥种粮大户、联合农场、农机大院和农机服务大户的拉动作用,加快农村劳动力由种植业向养殖业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业流动、由农村向城镇集聚的进程,为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插上腾飞的“翅膀”,进而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四是农业机械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凸显,取得社会认同。秸秆还田、深松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使农村最根本和稀缺的2种自然资源——耕地和水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变政府禁烧秸秆为农民主动利用秸秆资源,有效控制了焚毁农作物秸秆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问题。
1.2农业机械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农业机械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实施先进农业科技的载体,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可以说,农业机械化渗透和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多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一是生产发展需要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的应用,有助于改变农业的自然属性和弱质特征,极大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二是生活宽裕也需要农业机械化。经营农机能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农业机械可以替代大量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为广大农民开辟更为广阔的经济收入来源。三是村容整洁也需要农机化的支持。广泛使用农业机械,可以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如通过机械深耕深松和水利工程建设,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少水土流失;通过实施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和化肥深施技术,可减少秸秆焚烧和化肥流失对水质、空气的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通过节水灌溉等机械化技术,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机械化灌溉和排涝,可以实现旱涝保收;通过畜粪无害化机械处理,能有效改变畜粪污染,提高有机肥的利用率。总之,农业机械能极大改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四是乡风文明也离不开农业机械化的进步和发展。农业机械本身就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成果,它可将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了现代农业文明和社会进步,促进了农民全面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进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村生产力、彻底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风文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和依据,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2对策
2.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
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政策是关键。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农机化发展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国家农机化促进法》《安徽省农机化管理条例》的相继颁布实施,中央和地方各级购机补贴政策的落实,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资金保障。为此,要充分利用农机化发展的大好时机,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责,完善各项配套法规,抓好扶持政策的落实,依法促进、依法监管,努力构建促进农机化发展的保障机制,多渠道争取投入,扩大补贴规模,为农机化发展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2.2推进农机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加快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
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讲到“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大力推广机械深松整地,支持秸秆还田、水稻育插秧等农机作业。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2010年的两会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等政策为农机服务产业化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在增加农机户收入的前提下,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当前要积极做好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代表的农机服务体系创新工作。同时,应支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大户利用装备和技术优势,以提供农机作业及产后加工一条龙服务为纽带,与基地和周围农户建立或松散或紧密的联系,培育农机服务龙头。农机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和规范管理,搞好信息引导服务,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
2.3加快农机化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需要,抓好关键环节和技术的农机推广应用工作。以农业产业化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农业产业化与农机化配套工作。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农业生产中亟需解决的一些技术瓶颈,开展关键技术与机械设备的研制,为机械化提供技术支持和适用机型。重点加强对水稻栽植机械、油菜收割机械的示范推广,加强与设施农业相配套的农机化技术研究,促进畜禽养殖机械化、畜粪处理机械化、畜禽舍降温设施化发展和河道清淤、节水灌溉、植保等农村环保机械发展,通过推广应用新农机新技术,努力提高农机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贡献率。
2.4抓好农机技术培训工作,大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加大对农民特别是农机化实用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向农民介绍新技术新机具,增强农民和农机大户的服务能力和直面市场的经营水平。充分利用农机培训机构的现有资源,积极开展适合市场需求的针对性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民的增收能力,使农业的增长方式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农村建设者。
2.5农机结合农艺,构建和谐农业
按照党中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推动农业文明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和谐农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拓展广阔空间。加快完善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提高机械适应性,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作用。适应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重大需求,推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旱作农业、机械化秸秆综合利用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农业。
3参考文献
[1] 谢春国.加强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9(6):32-33.
[2] 王敏杰.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新农村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8(8):36.
[3] 文霞.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甘肃农业,2009(10):7-8.
[4] 魏平.关于农业机械化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农机,2008(3):75-76.
下一篇:温岭市农村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