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吉县坡地资源现状与更新改造措施
关键词坡地资源;现状;改造措施;宁夏西吉
西吉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宁夏南部山区,位于大陆性气候边缘区域,属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年降雨量350~500 mm,60%以上的降雨集中在7—9月。全县总土地面积3143.85 km2。2009年,全县辖19个乡(镇),人口48.8万人。
1坡地资源现状
明、清时代,西吉县坡地植被茂密。民国后期开始,毁林、开荒种地现象突出,坡地植被破坏严重。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且物质能量投入少,生产技术水平低,土地用养不当,广种薄收,产品单一。自实施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建设工程以来,坡地植被虽有较快恢复,但水土流失未能在大面积区域得到控制,坡地植被破坏现象依然存在。坡地植被的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在不断加剧对坡地植被的破坏,二者恶性循环,使坡地资源匮乏,生活环境恶劣,农田肥力锐减,粮油产量低,农民生活困难。目前,西吉县境内山大沟深,沟壑密度为560 m/km2,植被覆盖率15%,土壤平均侵蚀模数4 200 t/km2,有黄土丘陵、土石山地和河谷川台3种地貌类型,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82.3%、12.1%和5.6%。坡地面积28.4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93%。其中,农、林、牧利用面积分别占坡地面积的47.9%、29.9%和14.8%,其他坡地面积占7.4%。西吉县坡地资源包括坡耕地,梁、峁、沟台荒草疏林地以及沟壑等难利用地,主要由自然环境和农业环境组成。全县人口多,对坡地资源压力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荒坡地植物群落低矮、单纯,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自然再生能力弱。境内矿物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为典型的农业县。
由于坡地比例大,对西吉县的生态环境和生活水平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依据科学技术打破传统的生产方式,采取多种措施,全面系统地对坡地资源进行更新改造,加速坡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关系到西吉县扶贫大业的成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坡地更新改造措施
根据西吉县坡耕地比例大、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低等实际特点,坡地更新改造应以继续调整农、林、牧用地比例,提高粮食产量,拓宽创收渠道,保障人畜饮水,稳定解决“三料”为前提,以保护资源、增加植被为突破口,依靠科学技术和法制手段,坚持综合规划、统一治理、优化配置、全面发展的原则,按照山顶造林种草、山腰修田种粮、山脚打坝灌溉的改造模式和“先山头、后山脚;先坡面、后沟道;先支、毛沟,后干沟”的改造程序,对全县坡地资源进行更新改造,使农、林、牧用地比例基本达到“三三制”;并实行产业经营和一系列保障措施,以达到改山治水、恢复植被、增产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2.1造林种草
造林种草是建立合理、高效的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最佳措施。在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建设中,西吉县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今后,要在封育管护现有天然林区和草区的同时,对现有的未成林人工林地进行补栽补植;坚持“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实行造林种草前先整地;以乡土树种、草种为主,采取乔灌结合、林草结合的方法,继续在不宜耕作的地段造林种草。
2.1.1林型配置与适宜树种。选择适宜树种、合理配置林型是造林成活的关键。山顶梁峁干旱寒冷,风蚀严重,应选择抗旱、抗寒、耐风蚀、耐土壤瘠薄的柠条等灌木树种为主营造防护林;20°以上坡地及农田地埂以沙棘、紫花苜蓿为主,营造草灌混交林;沟道、河滩,坝岸比较潮湿,以柳树等乔木为主,营造用材林;村旁、宅旁、路旁以杏树或杨树等乔木为主,营造经济林或用材林。
2.1.2整地与造林方法。整地是造林种草工作的第1步,必须在造林种草前1~2年进行。地势复杂的陡坡地或农田地埂,采用小鱼鳞坑整地方式整地;地势较规则的坡地,采用水平阶、返坡梯田或水平沟等方式整地;河岸河滩以及“四旁”的坡地,多以圆穴状整地方法为主进行整地。根据立地条件、时间和树种的差异,合理选用直播造林、植苗造林、扦插造林或截干造林等不同方法进行造林。造林种草后要加强幼林(草)抚育管理,防治病虫兽害,适时间苗、补植、修枝或刈割牧草。
2.2机修梯田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吉县在国家各类扶贫资金的扶持下,利用推土机车机修梯田,其比坡耕地增产粮食85%以上。多年的实践证明,机修梯田是在目前不改变坡地用途的前提下,唯一能够大面积、快速度、高质量地改土治水、增产增收的有效途径,是目前保护生态环境、改变立地条件的一项有力措施,是稳定解决农户吃饭的温饱工程、致富工程[1]。
2.2.1机修梯田建设范围与标准。结合山顶、陡坡造林种草,在6~20°坡耕地沿等高线从上到下连片修筑机修梯田。边机修边拍打地埂,使梯田田面均宽达到10~13 m,地埂高出田面20 mm,梯田总体呈里低外高,左右水平;按具体地形以斜线或“s”型的形状开通梯田区域道路;及时对梯田深翻松土,培肥地力,抢墒播种;根据季节适时营造地埂林(草),加强固埂工程。
2.2.2机修梯田建设重点步骤。机修农田建设的涉及面广,应在机修梯田建设的前1~2年就进行规划,确定机修区域,动员农户留足地块,打乱地界,统一修建,逐块验收。同时,本着“能走水路走水路”的原则,尽一切可能将距水源较近的6°以下缓坡地和已修建的旱作梯田改造成水浇地,以提高粮油单产。
2.3修谷坊和筑坝
沟谷及沟道是水流输送泥沙的通道。一般情况下,当梁峁以及6° 以上坡地得到治理后,流入下部沟道的水流就会大量减少[2-3],加之投资量较大,目前西吉县沟道治理处于滞后状态。沟道治理首先要在支毛沟上游筑谷坊,中下游修筑淤地坝或主干坝,然后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在这些建筑物上造林种草。
2.3.1谷坊。是指在支毛沟修建的高度在5m以下的小淤地坝。谷坊既可拦泥固沟,又可淤地种植,起稳定坡脚、防止沟底下切、抬高沟道侵蚀基点、防止沟岸扩张的作用。支毛沟密度大、沟道比降大的丘陵区,修筑谷坊25~30道/km2,土石山区和河谷川道区布设谷坊8~10道/km2。
2.3.2淤地坝。淤地坝是水土流失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在工程运行前期,可解决当地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牲畜饮水困难,也可发展水产养殖业。运行后期会逐步变成高产稳产田。坝顶又连接沟壑两岸,可以改善山区交通条件。西吉县黄土土层深厚,是筑坝的优质材料,要充分利用这些材料,采取国家投资、地方配套、农户集资的办法大力修筑淤地坝。
2.3.3骨干坝。修筑骨干坝是沟道控制水土流失的又一防线。为了提高拦洪效益,防治沟壑侵蚀,充分利用水资源,解决牲畜饮水困难和灌溉农田,可在相对大的沟道修建库容较大、坝体较高(一般为20 m以上,坝体土方量大于50万m3)的骨干坝。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首先在选址时要严勘实测,既要确定单坝的坝址坝型,还要考虑坝系建成使用后的运行机理。工程建设期间更要有专人负责,严格把关,确保建材足额到位,确保坝系质量。
2.4打窖、打井
很早以来,西吉县就有打窖、打井的习俗。前者是利用降水资源,后者是利用地下水资源,二者均为西吉县人畜饮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打窖、打井,要突破传统的习俗,在保证“灌口”的前提下,力争大面积的“灌田”,实行“灌口”与“灌田”双“灌”齐下,双向运作。
2.4.1人畜饮水窖。人畜饮水窖以人畜饮水为主要目的,尽量选择在公路、山坡、场院、屋顶等天然积水场附近,在确保有水集的前提下,避开大树、陷穴就村庄附近打窖,一般选用水泥砂浆防渗层结构,容积40 m3,用红胶泥压窖底,用水泥砂打抹窖壁。1眼井可基本解决1家人、1头大家畜1年的饮水需求。降水多的年份,可利用其灌溉就近田园。应鼓励农户多打水窖。
2.4.2微灌窖。微灌窖以灌溉为主要目的。窖址要选择在具有一定积水场面、靠近村庄或靠近农田的地方,要远离河边,避开大树、陷穴,砂砺层,窖容积一般为60 m3,蓄水后根据不同作物的要求,选择点灌、膜下沟灌、土壤深层注射等方法灌溉。
2.4.3微灌井。微灌井应选在地下水位较浅、水量较丰富、水质良好、距耕地近、土质良好、易于成井、便于灌溉的地方。成井后井台设置井盖,预留管道口,且要配套输水管和单相泵。根据不同作物不同时期对水分的要求,选择合理的方法适时灌溉。
2.5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旨在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联成一体,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以效益增加农民创收,以创收促进坡地资源更新改造[4]。西吉县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立足实际,狠抓“种、养、加、销”4个方面。
2.5.1种。种植业是西吉县的主导产业,今后要着力加大基本农田单位面积投资力度,走高投资、高产出、高收益的种植业生产新路子。同时,根据干旱少雨、春旱尤为严重、秋粮收成好于夏粮的特点,在种植业内部 “压夏扩秋”。扩大秋粮尤其是马铃薯这一特色作物的种植比例。同时因地制宜地种植名优特稀的经济作物,如黄花菜、香豆子、中药材以及甘蓝、西芹、胡萝卜等。引进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搞温棚种植,力求生产品种多样化。
2.5.2养。牲畜对坡地植被的过度啃食,是西吉县坡地资源屡遭破坏的原因之一。要采取相应措施大力发展舍饲养殖业,杜绝野外放牧。突破过去“养畜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养羊为换盐”的陈旧观念,发展特色养殖和规模养殖。引进推广适合西吉县养殖的畜禽良种,普及黄牛冷配、秸秆氨化、獭兔养殖、疫病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利用牲畜粪便建沼气池或作为肥料培肥地力。
2.5.3加。“加”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对农副产品进行合理加工,增加其附加值。西吉县要充分利用当地农副产品资源,进行深加工,尤其要把马铃薯支柱产业精深加工作为重点,增加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对小麦、玉米,除做好精粉、饲料加工外,还可重点开发方便食品、糕点系列产品及其他深加工项目;油料要向亚麻深加工方面发展;蔬菜要向贮新保鲜、烘干袋装方面发展;林产品要以杞柳、柠条枝条为原料,进行耱、筐等编织;苜蓿可以加工成草粉、草团、草饼等。
2.5.4销。种、养、加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我消费,更重要的是为了向外销售以取得更大利润。因此,要把产品流通促销作为农民增收的途径,完善以马铃薯、甘蓝、西芹产品为主的销售网络;要把丰富的劳力资源作为特殊商品和新型产业,采取多种渠道加大劳务输出力度。通过各种信息网络向农民提供产品销售信息,形成“市场牵农户,农户带基地,基地促营销,营销增效益”的产加销一体化、农工贸一条龙的产业链条。
2.6综合保障措施
多年来,西吉县坡地资源得不到有力保护,有其客观原因,也有其主观原因。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小农意识和自我意识强烈,法制意识淡薄,对破坏资源的行为管而不严、打而不力等,是西吉县坡地资源屡遭破坏的主观原因。因此,要在更新、改造客观世界也就是坡地本身的同时,必须更新、改造人的主观世界。
2.6.1强化组织领导,培育新型人才。西吉县区域大,自然条件差,实现坡地资源的更新改造,涉及面广,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长期工程,既需要有能吃苦耐劳的干部群众,更需要有能组织农户、一届接着一届干的领导班子。不但要制定适合工程实施的运行机制,更要制定适合工程管理的人才机制,要不断培育、引导、更新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大胆激发这些人的工作热情和开拓斗志,使他们能更好地带领广大群众进行这项工程的实施与管理。
2.6.2控制人口,提高劳动者素质。西吉县目前的人口密度为155人/ km2,已远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界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承载7~22人/km2的标准。该县12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例达30.5%,比全国高出20多个百分点。因此,要本着对坡地资源长期负责的理念,即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抓好计划生育和人口工作。既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又要对现有人口进行文化、思想和理论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树立“少生快富”的理念,树立“保护坡地资源就是保护生活资源”的理念,把实现坡地资源的更新改造变为每个公民的良好意愿和自觉行动。
2.6.3依靠法律,处理不法行为。由于坡地资源的更新改造工作涉及西吉县各村各户,工作开展的初期难免会触及部分农户眼前的一些利益。受传统生产经营方式和自我意识的影响,在人们的认识还处在落后状态、未达到较高境界的情况下,势必会有与此项工作相抵触的事情或事件发生。因此,要依据一些有益于开展这一工作的真实事例,对广大农户进行宣传教育。必须依据国家《森林法》《草原法》《土地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广大农户树立法制观念,必要时更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禁牧区放牧、偷盗苗木、破坏井坝设施等不法行为通过法律手段严肃处理,依靠法律保障坡地资源更新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依靠法律保护坡地资源效益的发挥。
3参考文献
[1] 贾敬习.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广东省河源市国土资源局充分利用低效园地山坡地开发补充耕地[j].中国土地,2009(6):60.
[2] 崔平,宇赟,肖香云.陕北坡地优化利用目标模式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8(36):212.
[3] 杨东明.山坡地开发建设中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探讨——以同安区凤南农场东岭果场水土流失防治项目为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7):118-119.
[4] 李亚龙,王莹,张平仓.长江中上游坡地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综述 [j].中国水土保持,2009(2):25-28.
上一篇:我国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