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浅析

发布时间:2015-07-08 10:38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倾斜。政策只是外部因素,事物的发展究其根源是要依靠其内因的变化。农村的长久发展,必须有自身相应的人才储备。由于过去我国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农村缺乏大量的销售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法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不是单一某一方面,因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多方面考虑问题,从农村内部来说农村应该通过自身内部培养人才挖掘现有的人力资源,农村人才匮乏的现状需要国家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例如引导大学生走向农村,同时还需要高校定期开展人才培训,提高农村的人才水平。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人才
  
  我国历来是农业大国,农业在我们国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农村是支撑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农村的发展对于我国农业的重要性来说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农村发展相对于城市来说一直比较落后,近年来我们党为解决农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农村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良好的政策环境。然而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和内部因素—农民应当具备哪些素质,新农村建设需要哪些人才推动自身的发展都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十六字方针的要求,建设一批素质的农村人才队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说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一、人才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各地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让能人发挥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效应,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农业依靠科技,科技依靠人才。农业人才的规模水平、素质高低决定着农业的发展水平、农村的经济状况、农民的富裕程度。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农业科技人才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近些年来,受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影响,农业技术人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较多。如何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充分挖掘人才潜力,调动人才积极性,培养合格农业人才,是当前亟待认真研究并致力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我国农民的素质现状
  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的差异,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直接导致农村体力劳动者缺乏,大量老人和儿童留守农村。这种情况下更不用提高素质的劳动力了。2007年7月中国农学会组织开展了“农民文化素质”专题调研活动,对分布在全国东、西、中部包括江苏、浙江、安徽、山东等10个省市的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其调查数据显示86.4%的受访者文化水平不超过初中水平了,11.6%的受访者文化程度仅为小学以下,目前在农村,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以上教育层次的农民较少,接受过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的只有15.4%,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仅占2.4%。
  另外根据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显示,具备科学素养的农村居民只占0.4%,仅及我国城市居民比例3.1%的1/8,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严重制约了新科技在农业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为70%~80%,农业科技转化率达80%~85%,而我国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仅为30%,农业科技转化率只有30%~40%。

  三、解决人才困境的方案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建立相应的人才队伍,改善农村人才结构加强农村人才储备,是我们走出农村人才缺乏困境的有效途径。
  首先,广大农村应当提高自身发掘和培养人才的能力。农民对本地的情况比较了解,他们对于自身面临的问题有切身的体会,发掘自身人才是农村走出人才困境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我国农村劳动力有5亿余人农村富裕劳动力有2亿多。面对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应当提高农村自身发掘人才的能力,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模范和榜样的作用。
  其次,政府应当发挥的服务职能,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纳入现代农业建设整体规划中。根据农村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针对市场需求完善农民培训体系,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化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
  第三,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缺乏的销售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法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应与高校协商开展课程,组织定期培训。提高农村人才的综合素质,改善人才的培养结构,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效益。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能致富的农村人才。
  第四,解决农村人才外流问题,农村人才匮乏不是先天的,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大量的农村人才外流是农村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应当赋予这些人才以责任感,例如:可以让他们担任农村的领导。另一方面,需要政策的大力倾斜保持对人才的引力。
  第五,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必须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发展。农村村办经济推动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劳动力就地转移,整体解决农村精英外流的问题。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人均占有农业资源量少,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离不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这也就是说农村精英流出农业流向非农产业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需要精英留在农村,因此推动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将精英就地转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利措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慢慢减弱,。为此,各地区应大力促进农村工业向小城镇集中,通过农村工业的发展来实现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农村工业化的最明显特征是农村中农村工业就业人数不断上升,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不断下降,农民收入由过去主要依靠农业经营转向主要依靠农村工业,农村经济逐步由农业主导型转向工业主导型。发展农村工业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防止精英流失从而实现精英的就地转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支撑的有利措施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贾昕昕.新农村建设中的智力支持问题[j].新疆农垦经济,2009,(7).
  [2]王颖,张继良.农村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机化,2009,(3).
  [3]王松国.浅论新农村建设中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7,(12):189-190.

上一篇:《全民健身条例》下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下一篇:浅述精细农业在我国的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