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9 10:29
论文关键词: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就如何推进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随着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快速发展,农副产品流通业面临着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提高“三农”信息化服务能力,强化公共服务、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引导产业机构调整,切实让农民了解国家该种什么、该养什么、掌握符合“安全、绿色”要求的种养加储运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是迫切的需要。
一、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正在西宁市辖四区三县56个乡(镇),935个村民委员会,4670个社实施国家科技部下达的“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农村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基础
西宁地区已建立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机构15个,其中市政府农产品信息中心、市科技局“农业专线110”信息专线、市委农办的科技特派员信息站、市科技局的科技信息网站等市级信息服务机构8个,以及乡镇的流通信息服务中心、文化信息服务中心7个。涉农信息服务网络覆盖乡镇面达80%,信息网络的触角正逐步向最基层的自然村(组)延伸。2002年以来由市科技局、农牧局等部门赞助部分种养加流通大户出资添置电脑等设备的村级信息服务点有18个,村(组)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率占15%。
2、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以初步形成
市政府设立农产品信息中心、西宁科技局开通“农业专线110”服务专线,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信息和信息咨询服务。全市10个乡镇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分别配备了1-2名信息员,负责本地农村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市乡两级还以不同方式培训农村电脑操作员100人,经过努力,初步拥有了一支150余人的既懂计算机操作又懂市场流通和科技知识的专兼职信息管理和服务队伍,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农村信息的采集网点逐步拓宽
已有1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为代表的综合信息采集渠道:以粮油、蔬菜、畜禽、水产等为代表的种养科技信息采集渠道;以植保、种子、化肥、农机等为代表的专业服务信息采集渠道;以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市场行情、产品价格等流通信息采集渠道;以气象、物价、新闻媒体等建立了信息联系渠道,初步形成了信息采集网络。
4、农村信息服务实现形式多样化
利用电脑网络、服务热线、举办培训班、建立示范基地、示范村、会议、电视新闻媒体、信息简报、信息发布栏等多种渠道开展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二、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各级政府对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少数基层领导对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具体的实施方法以及所需要的支撑体系缺乏了解,工作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
2、农村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着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人力和组织机构不足等问题。多数县、区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还不具备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不能及时发布和搜集信息,电话占有率不高、电视信号覆盖率低,难以起到示范作用。
3、农村信息化运行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管理基础薄弱,无法保证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正常运行,农业数据库互相复制,机构重复设置,信息不能共享,利用率低,造成了“信息孤岛”。
4、农村信息技术的开发普及率低。目前全市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形式轻功能、重硬件轻软件”的不良倾向。农村信息化服务应用软件缺乏,导致了网上信息资源的缺乏,也影响了网络效能的有效发挥。
5、专业人才匮乏。各县缺乏既懂农业技术又懂信息传播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计算机软、硬件专业人员,对网站维护、网页的制作以及适用软件的开发带来了一定难度。乡镇信息人员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不多,加强培训势在必行。
6、传播途径不畅。目前农民的素质和收入相对较低,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自觉性不足,影响了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的传播、推广。在农村通过电脑、电话、电视获取农业信息意识不强,信息到基层、到农民、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总之,西宁地区的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农牧民还达不到利用网络信息改善经营和开拓市场的程度,绝大多数农户还没意识到网络信息化的作用,还达不到利用网络信息开展作物栽培、畜禽伺养、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资源环境监测、开展网上交易、网上答疑等工作。因此应该建设统一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它可以是由组织模式、服务内容、传播渠道、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撑保障体系等部分组成。选择适合我市农村发展的信息服务模式,是我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目前的现状告诉我们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需求,以最低的成本和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传播农业信息,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报纸、技术培训等各种低成本的、农民认可的传播渠道,这也将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的必由之路。为能够实现农业信息顺畅流动,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从提供方到接受方、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方便、快捷地获得适时、有效的涉农信息,真正达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能力增强”的目标服务。
三、加快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对策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延伸,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内容新、难度大、要求高,必须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全市各级相关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按照市、区县的统一规划,努力创造条件,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这项工作。
2、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机构是前提,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全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理清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点。要落实好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各项任务,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机构、组建队伍、引进人才。在农业网站工作的技术人员最好是既具备计算机网络知识,又熟悉农业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为农业、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是这项事业的投入主体。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争取财政、计划部门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投入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同时,还要引导西宁地区的电信、移动、联通、铁通、有线电视和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等向农业信息工程加大投入。
4、强化机制创新。鼓励服务机构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机制创新,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农民可以承受、服务机构也有相应报酬的利益共同体。可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由具有相当服务实力、服务信誉良好、对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作用明显的科技中介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科技经济协作组织、农业科技协会、农民科技带头人等作为运行依托单位,在规范的基础上,使基层科技服务站实现服务农民、服务上级信息网站又可以自我发展的双赢。
5、健全制度,规范运行。为了建设好、运行好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就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例如,项目专家认证制度、资金使用管理制度、项目检查验收制度、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制度、网络安全运行制度、信息保密制度等等。
该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部重点支持。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就如何推进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随着新农村建设行动的快速发展,农副产品流通业面临着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提高“三农”信息化服务能力,强化公共服务、开发整合信息资源,引导产业机构调整,切实让农民了解国家该种什么、该养什么、掌握符合“安全、绿色”要求的种养加储运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是迫切的需要。
一、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正在西宁市辖四区三县56个乡(镇),935个村民委员会,4670个社实施国家科技部下达的“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农村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基础
西宁地区已建立各类涉农信息服务机构15个,其中市政府农产品信息中心、市科技局“农业专线110”信息专线、市委农办的科技特派员信息站、市科技局的科技信息网站等市级信息服务机构8个,以及乡镇的流通信息服务中心、文化信息服务中心7个。涉农信息服务网络覆盖乡镇面达80%,信息网络的触角正逐步向最基层的自然村(组)延伸。2002年以来由市科技局、农牧局等部门赞助部分种养加流通大户出资添置电脑等设备的村级信息服务点有18个,村(组)信息服务网络覆盖率占15%。
2、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以初步形成
市政府设立农产品信息中心、西宁科技局开通“农业专线110”服务专线,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信息和信息咨询服务。全市10个乡镇均成立了信息服务站,分别配备了1-2名信息员,负责本地农村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市乡两级还以不同方式培训农村电脑操作员100人,经过努力,初步拥有了一支150余人的既懂计算机操作又懂市场流通和科技知识的专兼职信息管理和服务队伍,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3、农村信息的采集网点逐步拓宽
已有1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为代表的综合信息采集渠道:以粮油、蔬菜、畜禽、水产等为代表的种养科技信息采集渠道;以植保、种子、化肥、农机等为代表的专业服务信息采集渠道;以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代表的市场行情、产品价格等流通信息采集渠道;以气象、物价、新闻媒体等建立了信息联系渠道,初步形成了信息采集网络。
4、农村信息服务实现形式多样化
利用电脑网络、服务热线、举办培训班、建立示范基地、示范村、会议、电视新闻媒体、信息简报、信息发布栏等多种渠道开展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
二、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1、各级政府对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少数基层领导对农村信息化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具体的实施方法以及所需要的支撑体系缺乏了解,工作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
2、农村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着政策支持不足、资金投入不足、人力和组织机构不足等问题。多数县、区没有专门的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还不具备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力量,不能及时发布和搜集信息,电话占有率不高、电视信号覆盖率低,难以起到示范作用。
3、农村信息化运行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管理基础薄弱,无法保证农村信息化服务工作正常运行,农业数据库互相复制,机构重复设置,信息不能共享,利用率低,造成了“信息孤岛”。
4、农村信息技术的开发普及率低。目前全市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维护、重形式轻功能、重硬件轻软件”的不良倾向。农村信息化服务应用软件缺乏,导致了网上信息资源的缺乏,也影响了网络效能的有效发挥。
5、专业人才匮乏。各县缺乏既懂农业技术又懂信息传播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计算机软、硬件专业人员,对网站维护、网页的制作以及适用软件的开发带来了一定难度。乡镇信息人员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不多,加强培训势在必行。
6、传播途径不畅。目前农民的素质和收入相对较低,他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自觉性不足,影响了农业信息和农业技术的传播、推广。在农村通过电脑、电话、电视获取农业信息意识不强,信息到基层、到农民、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总之,西宁地区的农业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农牧民还达不到利用网络信息改善经营和开拓市场的程度,绝大多数农户还没意识到网络信息化的作用,还达不到利用网络信息开展作物栽培、畜禽伺养、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资源环境监测、开展网上交易、网上答疑等工作。因此应该建设统一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它可以是由组织模式、服务内容、传播渠道、利益分配机制和支撑保障体系等部分组成。选择适合我市农村发展的信息服务模式,是我市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目前的现状告诉我们必须结合农村的实际需求,以最低的成本和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传播农业信息,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充分利用电视、电话、广播、报纸、技术培训等各种低成本的、农民认可的传播渠道,这也将是基层农业信息服务的必由之路。为能够实现农业信息顺畅流动,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从提供方到接受方、使广大农牧民群众方便、快捷地获得适时、有效的涉农信息,真正达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能力增强”的目标服务。
三、加快西宁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对策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延伸,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内容新、难度大、要求高,必须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全市各级相关部门的领导要高度重视,按照市、区县的统一规划,努力创造条件,有组织、有步骤地推进这项工作。
2、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机构是前提,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全市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理清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点。要落实好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的各项任务,当务之急是要建立机构、组建队伍、引进人才。在农业网站工作的技术人员最好是既具备计算机网络知识,又熟悉农业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为农业、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是这项事业的投入主体。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争取财政、计划部门的支持,多方筹集资金投入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同时,还要引导西宁地区的电信、移动、联通、铁通、有线电视和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种养大户等向农业信息工程加大投入。
4、强化机制创新。鼓励服务机构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机制创新,通过市场化运作,形成农民可以承受、服务机构也有相应报酬的利益共同体。可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由具有相当服务实力、服务信誉良好、对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作用明显的科技中介机构、科技型龙头企业、科技经济协作组织、农业科技协会、农民科技带头人等作为运行依托单位,在规范的基础上,使基层科技服务站实现服务农民、服务上级信息网站又可以自我发展的双赢。
5、健全制度,规范运行。为了建设好、运行好农村信息化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就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例如,项目专家认证制度、资金使用管理制度、项目检查验收制度、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制度、网络安全运行制度、信息保密制度等等。
该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部重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