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完善中国特色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发布时间:2015-07-09 10:38
论文关键词:农村;老年人口;养老保险
论文摘要: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需要继续发挥传统养老保障体制的积极作用,弘扬传统茸老伦理精神,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多方支持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一、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概括起来说就是:老龄化的速度在加快;传统的家庭“养儿防老”功能弱化;“土地养老”的保障功能也呈弱化赶势;同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始试点试行,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农保试点是党中央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新农保值接明确了国家财政对农民养老的责任,对60岁以上的中国农民实行普惠式养老,中国农民老有所养由此看到了制度性保障的曙光。
推行农村养老保险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但就目前我国农民养老需求和国家所能提供的财力等基本国情来看,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新农保面临的现实窘境。据了解,1999年我国进入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0%,短短10年,我国老年人口就增加了5000万,超过了江西省的总人口。目前全国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均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0年,我国将进入严重老龄化国家行列。令人尴尬的是,我国的老龄化速度超过了现代化,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老龄化社会来势迅猛,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现实挑战,因为无论是在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福利配套设施的建设上,目前都没做好充分准备。我国农民基数较大,自身收入较低,在渐进式推进新农保过程中,国家只能提供55元的基础养老金。据统计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4761元,而按每月55元、每年660元计算,养老金替代率不到15%,与国际上公认比较合理的50%-60%替代率相差甚远。因此国家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只是缓解了农村家庭养老的部分压力,仅靠这个还远远不够。
二是新农保面临的战略难题。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跑步前进,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空巢”老人快速增多。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农秘空巢’堵年人口占40%左右,如果考虑到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因素,农村“空巢,现象更加严重。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带来了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在生活上的时空分离,长期以往,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纽带可能会变得松弛,由此带来的是孝道的衰落,老年人物质需求难以满足,服务料理、情感慰藉更成问题。
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消除长久以来人们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片面认识
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认识到养老绝不是农民个人家庭的事,而是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事业。这一重大惠农政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是拉动内需、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要求,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将发挥巨大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各地区、各部门应着眼长远发展,针对现实问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搞好试点工作。
农村老年人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传统观念,适应新条件下养老机制的转变。一要改变完全依靠后代养老的观念,树立多方式多渠道的养老观念。二要打破赡养责任中的性别划分,使女儿和儿子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三要改变合居才养老、分居则不管的观念。合居、分居只是各自方便的需要,并不改变责任义务关系,子女要一如既往地尊敬和赡养父母。此外,应进一步强化青少年一代的尊老爱老意识,努力维持家庭养老制度,为迎接老龄化的更大冲击,创造雄厚的人力资源条件。
2.关注和帮助农村老年人中的脆弱群体
据调查统计,农村中有5%的老年人属于脆弱群体,这主要包括: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丧偶独居的老人、卧床不起和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人、孩子有严重残疾的老年人、特困家庭中的老年人、家庭中子女有严重养老纠纷的老年人等等。这部分老人都各有特殊情况,而且大多数属于家庭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国家参与、社会关怀、社区特殊照顾等方式来解决。总之,应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3.健全多方支持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1)加快推进和完善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1)要加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力度。从新农保试点地区的执行情况看,目前仍然存在部分地区财政补贴不足、集体补助缺位、转移政策不一等不良现状。因此笔者建议,为了保障普惠式养老金足额到位和新农保的正常运行,必须坚持养老保险的强制性,应将相关规定写入社会保险法,使其具有强制性,并通过预算的方式明确。其次,要加强对个人帐户基金监管,防止跑冒滴漏,减少运营风险,努力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消除农民对新农保政策尚存的顾虑,努力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再次,抓紧制订、实施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2)扩大农村低保的覆盖面,解决农村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3)完善农村社会化救济和“五保”供养制度。4)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探索建立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对贫困老人的医疗救助制度,使农村老年人病有所医,满足农村老年人衣食无忧和有病能医、身体健康这两大基本需求。
(3)建立农村村落社区养老机制。农村村落是老人家庭以外的“熟人社会”,是家庭养老的自然延伸,其地理优势更“方便”老人的物质供养和精神慰藉。为此,应从三方面加强农村村落社区养老机制建设:1)加快建立农村的老年服务体系。农村老年服务必须增加包括老年医疗服务、老年生活照料、不能自理老人的长期护理等内容,满足各种需要。2)尽可能在经济上给老年人以支持。3)加强对家庭养老的引导和支持。其形式有老年人协会、红白理事会等。4)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贫困问题。伴随新农保的逐步推广实施和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老人的“物质养老’,在日后不再是大难题,真正的难题可能是精神养老的问题。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民娱乐设施建设,发展农民喜闻乐见的老年文化,多组织老人参与集体活动和各项娱乐活动,以充实老人的精神生活。努力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乐”。
(4)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倡导和支持年轻尤‘致富”,促进个人养老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在我国传统养老机制中,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必须寻求完善农村个人养老机制的方法。1)农村老人在年径时应积极创忆致富,进行经济储蓄。2)在劳动中不要透支自己的体力,要劳逸结合,多进行养生锻炼,进行健康储蓄。3)老年人在抚养教育子女的同时,要处理好同子女、媳婿及配偶的关系,做到同辈人、隔代人之间关系融洽。因为情感隔阂是养老的大敌。4)“征地养老”是新形势下农民自养的一种新模式。“以土地换保障”是一个新的尝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试点和推广。
三、结语
尽管农民养老已获得政府新的制度性安排,但是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方式仍需要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农村土地、子女和集体,仍应作为农民养老的支柱,孝敬老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总之,增加受力面,获得多点支撑,农民的养老保障才能安全而稳固。只有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农村老人才能衣食无忧、精神愉悦、安度晚年。
论文摘要: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需要继续发挥传统养老保障体制的积极作用,弘扬传统茸老伦理精神,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多方支持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一、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国农村养老保险的现状概括起来说就是:老龄化的速度在加快;传统的家庭“养儿防老”功能弱化;“土地养老”的保障功能也呈弱化赶势;同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始试点试行,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农保试点是党中央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新农保值接明确了国家财政对农民养老的责任,对60岁以上的中国农民实行普惠式养老,中国农民老有所养由此看到了制度性保障的曙光。
推行农村养老保险是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但就目前我国农民养老需求和国家所能提供的财力等基本国情来看,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新农保面临的现实窘境。据了解,1999年我国进入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0%,短短10年,我国老年人口就增加了5000万,超过了江西省的总人口。目前全国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均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0年,我国将进入严重老龄化国家行列。令人尴尬的是,我国的老龄化速度超过了现代化,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老龄化社会来势迅猛,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现实挑战,因为无论是在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福利配套设施的建设上,目前都没做好充分准备。我国农民基数较大,自身收入较低,在渐进式推进新农保过程中,国家只能提供55元的基础养老金。据统计2008年我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4761元,而按每月55元、每年660元计算,养老金替代率不到15%,与国际上公认比较合理的50%-60%替代率相差甚远。因此国家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只是缓解了农村家庭养老的部分压力,仅靠这个还远远不够。
二是新农保面临的战略难题。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跑步前进,一个自然的结果就是“空巢”老人快速增多。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农秘空巢’堵年人口占40%左右,如果考虑到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因素,农村“空巢,现象更加严重。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带来了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在生活上的时空分离,长期以往,父母与子女的感情纽带可能会变得松弛,由此带来的是孝道的衰落,老年人物质需求难以满足,服务料理、情感慰藉更成问题。
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消除长久以来人们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片面认识
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认识到养老绝不是农民个人家庭的事,而是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事业。这一重大惠农政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是拉动内需、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要求,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将发挥巨大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各地区、各部门应着眼长远发展,针对现实问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搞好试点工作。
农村老年人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改变传统观念,适应新条件下养老机制的转变。一要改变完全依靠后代养老的观念,树立多方式多渠道的养老观念。二要打破赡养责任中的性别划分,使女儿和儿子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三要改变合居才养老、分居则不管的观念。合居、分居只是各自方便的需要,并不改变责任义务关系,子女要一如既往地尊敬和赡养父母。此外,应进一步强化青少年一代的尊老爱老意识,努力维持家庭养老制度,为迎接老龄化的更大冲击,创造雄厚的人力资源条件。
2.关注和帮助农村老年人中的脆弱群体
据调查统计,农村中有5%的老年人属于脆弱群体,这主要包括: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丧偶独居的老人、卧床不起和生活难以自理的老年人、孩子有严重残疾的老年人、特困家庭中的老年人、家庭中子女有严重养老纠纷的老年人等等。这部分老人都各有特殊情况,而且大多数属于家庭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必须通过国家参与、社会关怀、社区特殊照顾等方式来解决。总之,应根据每个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3.健全多方支持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1)加快推进和完善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1)要加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力度。从新农保试点地区的执行情况看,目前仍然存在部分地区财政补贴不足、集体补助缺位、转移政策不一等不良现状。因此笔者建议,为了保障普惠式养老金足额到位和新农保的正常运行,必须坚持养老保险的强制性,应将相关规定写入社会保险法,使其具有强制性,并通过预算的方式明确。其次,要加强对个人帐户基金监管,防止跑冒滴漏,减少运营风险,努力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消除农民对新农保政策尚存的顾虑,努力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再次,抓紧制订、实施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2)扩大农村低保的覆盖面,解决农村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3)完善农村社会化救济和“五保”供养制度。4)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探索建立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对贫困老人的医疗救助制度,使农村老年人病有所医,满足农村老年人衣食无忧和有病能医、身体健康这两大基本需求。
(2)继承中国“孝道”传统,使其在新形势下焕发活力。在我国特别是农村,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年人对自身价值和天伦之乐具有更大的渴求。家庭是老年人心理寄托、享受天伦之乐的主要场所,家人的关心照料和这种关心照料所包含的浓浓亲情,是社会保障制度难以替代的。虽然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家庭养老受到严峻挑战,实现社会养老是现什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方式,但是家庭养老并不因此而消亡,相反,‘它对解决我国养老问题和改善老人生活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应该大力弘扬孝道,充分利用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这一资源,使其在新的形势下发挥特殊作用。
(3)建立农村村落社区养老机制。农村村落是老人家庭以外的“熟人社会”,是家庭养老的自然延伸,其地理优势更“方便”老人的物质供养和精神慰藉。为此,应从三方面加强农村村落社区养老机制建设:1)加快建立农村的老年服务体系。农村老年服务必须增加包括老年医疗服务、老年生活照料、不能自理老人的长期护理等内容,满足各种需要。2)尽可能在经济上给老年人以支持。3)加强对家庭养老的引导和支持。其形式有老年人协会、红白理事会等。4)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贫困问题。伴随新农保的逐步推广实施和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老人的“物质养老’,在日后不再是大难题,真正的难题可能是精神养老的问题。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必须加强农民娱乐设施建设,发展农民喜闻乐见的老年文化,多组织老人参与集体活动和各项娱乐活动,以充实老人的精神生活。努力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乐”。
(4)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倡导和支持年轻尤‘致富”,促进个人养老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在我国传统养老机制中,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为此,我们必须寻求完善农村个人养老机制的方法。1)农村老人在年径时应积极创忆致富,进行经济储蓄。2)在劳动中不要透支自己的体力,要劳逸结合,多进行养生锻炼,进行健康储蓄。3)老年人在抚养教育子女的同时,要处理好同子女、媳婿及配偶的关系,做到同辈人、隔代人之间关系融洽。因为情感隔阂是养老的大敌。4)“征地养老”是新形势下农民自养的一种新模式。“以土地换保障”是一个新的尝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试点和推广。
三、结语
尽管农民养老已获得政府新的制度性安排,但是农村传统养老保障方式仍需要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农村土地、子女和集体,仍应作为农民养老的支柱,孝敬老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总之,增加受力面,获得多点支撑,农民的养老保障才能安全而稳固。只有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农村老人才能衣食无忧、精神愉悦、安度晚年。
下一篇:浅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