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农业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2015-07-09 10:42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福建三明市农业在全市经济中仍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将从农业发展状况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揭示出三明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农业发展可挖掘的潜力,与此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符合三明市实际情况的政策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福建三明;农业发展;农业问题
一、三明市产业现状和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三明市三大产业现状分析
根据福建统计局2010年各市生产总值和产业比较数据,可以得出:三明市在全省各市中,根据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6位为800.24亿元,根据第一产业排名第三为146.28亿元,与同样的以农业为主的漳州,相差72.37亿元,根据第二产业排名第七为365.36亿元,按第三产业排名第六为288.6亿元,根据人均gdp排名第四名为30370元。从整体状况看,三明虽然初步实现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但是第二、三产业优势并不突出,发展水平都相对其他市区低。而农业生产总值占比重相对较大,约为18.3%这说明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是总体来看,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
(二)三明市的农业现状
农业在三明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该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三明农业的发展水平仍然很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业增长缓慢,农业就业人口过多。2009年三明全市及各产业生产总值及增长率和农村从业人口分布,如表1所示。表1中的数据显示,2009年三明市的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加值146.77亿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数值则分别为355.59亿元和231.88亿元,远大于农业的增加值;2009年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快,增速达到18.20%,第三产业次之,增速为11%,而第一产业农业的增长率仅为5.6%,远远落后于第二、三产业。从农业人口及其构成来看,农村从业人员83.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6.9%。从表二中的数据分析得到,三明全市农村从业人员总量为84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占其比重为70%,第二、三产业分别占12%、18%。其中明溪、宁化和泰宁三县从事第一产业人员占75%以上。
2、农业种植种类较单一,经济作物分布较零散。三明是福建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三明有九个省定商品粮基地县,其中有八个县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宁化、清流两县是福建省四大烤烟生产县之一;建宁莲子、黄花梨、猕猴桃、茶树菇,尤溪银杏、姬松茸,沙县芦柑等土特产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且各县均有自己的特色产品。
3、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从全市市的劳动力文化构成来看,文盲率为7.8%,小学占比41.6%,初中占比37.1%,高中占比11.6%,而大专及以上仅占1.8%(数据来源:三明统计局《劳动力资源及其构成》2006)。从中可得出,三明市农村劳动力主要是接受了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然而,文盲率也还占有很大的比例,整体受教育水平低。劳动力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下,这也是农业发展粗放型和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4、农用机械使用状况。根据三明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三明市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23.6%,机电灌溉面积、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0.3%、0.1%和0.2%。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0.1%,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5%。而整个三明市在农业生产中75.8%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劳作,农用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数量所占比重都很低,从而可知三明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低。
二、对三明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根据上面分析得出三明市农业在经济中仍然占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业生产力低,农业人口生活水平低下,农业增长缓慢,制约三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基础差,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三明处于闽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农业一直都处于传统的粗放型耕作,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各种历史因素都给三明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加上农村人口众多,大量的闲余劳动力,给基础薄弱的农业雪上加霜。农业主要以原始的粗放型耕种为主,而且农作物生产较为单一,主要还是人的体力劳动为主,机械化水平低下,导致生产力水平。而这种低效率生产的循环往复,将会阻碍农业的发展。
第二,没有充分挖掘农业的发展潜力,各县特色未能实现其规模化,综合生产能力未能实现,农业附加值低。三明的农业主要作物仍然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种类多,但分布零散,主要是小规模生产经营,没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没有充分地利用好各地区的农业地区优势,发展规模生产,对林业、牧业、渔业等没有足够的重视。生产单一使得农业承受自然灾害的风险性增大。农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无法实现,也很难实现农业的综合生产。农产品加工企业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始终处于落后状态。为农业提供的机械设施较少,没能够真正地促进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和规模化生产。
第三,政府的服务水平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对农业的服务不到位。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服务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到位。各种经济特产的分散,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未能实现经济潜力的纵向挖掘,在引导和制定政策整合各项资源中,政府应该起到其重要的服务功能。对教育和产业引导方面的服务性功能不足。因此,政府职能向服务型的转变将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是政府工作的宗旨所在。
第四,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和科技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农业的发展将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更显得重要。而如今整个农业体系中,各种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也是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而这些都离不开大量的财政投入和科技投入,而这两方面都做得很不足。根据三明市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0.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9.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0.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6.3%,r&d在农业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三、政策措施及建议
针对上面的各种原因分析知,解决农业问题迫在眉睫。有以下措施值得考虑:
第一,发展特色农业,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地制宜,发展与当地优势农业资源相匹配的特色农业,拓宽农业增收渠道。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改变种植结构单一化现象。同时,通过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可以向相关县市学习,如漳州市,对各县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县县有特产”的局势,如平和县(蜜柚与香蕉)、漳浦(海水养殖)、南靖(花卉)等。实现农业管理模式多元化,充分利用三明地区的多山地丘陵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林业、渔业牧业等。鼓励发展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等生态农业,把农业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结合。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小农经营向规模化生产、由低效率向高效率转变。
第三,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努力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水平。要解决严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可以实行内外相结合的措施,内外共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除了向市外转移外,也可以引进外资和外企,安排当地劳动力当地就业,发展适合的服务业的发展,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和相关行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就业结构的转换。注重劳动力的素质的提高,开展劳动力的普及知识教育,提高劳动力的文化水平。重视劳动力的转岗就业培训,注重教育的实用性,以市场为导向,以单位需求为宗旨。
第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法律法规,稳定农村市场和农业市场,为农业的发展塑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精简乡镇机构,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政府对农业的认识和重视,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和科技投入。发挥政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引导者角色,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有效服务。与相关省市协商合作,积极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全面的服务信息,积极为农民开拓多种收入渠道。改变过去传统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法律法规,放松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积极稳固农村市场,打击各种投机行为,完善法律法规,包括关于土地流转等各方面的法律法规,解决各种土地纠纷,确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四、总结
在近几年经济的发展中,三明经济发展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体现为经济总产值不断提高,三大产业结构日益完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三明市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农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包括农业的规模化未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的发展潜力未能充分挖掘等,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以早日实现增加农业的产值、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机械化,满足其他产业对农业的需求,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实现全市经济健康、平稳和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昉,王德文等.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万宝瑞.中国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展望[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李华.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刘春波,宋瑛.产业优化升级战略视角下农业多功能性发展探析[j].商业时代,2010(32).
5、刘福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水平[j].贵州信息与未来,2010(4).
6、崔传义.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基于中国改革以来的情况分析[j].农村经济,2010(9).
关键词:福建三明;农业发展;农业问题
一、三明市产业现状和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三明市三大产业现状分析
根据福建统计局2010年各市生产总值和产业比较数据,可以得出:三明市在全省各市中,根据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6位为800.24亿元,根据第一产业排名第三为146.28亿元,与同样的以农业为主的漳州,相差72.37亿元,根据第二产业排名第七为365.36亿元,按第三产业排名第六为288.6亿元,根据人均gdp排名第四名为30370元。从整体状况看,三明虽然初步实现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但是第二、三产业优势并不突出,发展水平都相对其他市区低。而农业生产总值占比重相对较大,约为18.3%这说明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但是总体来看,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
(二)三明市的农业现状
农业在三明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该市经济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三明农业的发展水平仍然很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业增长缓慢,农业就业人口过多。2009年三明全市及各产业生产总值及增长率和农村从业人口分布,如表1所示。表1中的数据显示,2009年三明市的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加值146.77亿元,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数值则分别为355.59亿元和231.88亿元,远大于农业的增加值;2009年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最快,增速达到18.20%,第三产业次之,增速为11%,而第一产业农业的增长率仅为5.6%,远远落后于第二、三产业。从农业人口及其构成来看,农村从业人员83.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6.9%。从表二中的数据分析得到,三明全市农村从业人员总量为84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占其比重为70%,第二、三产业分别占12%、18%。其中明溪、宁化和泰宁三县从事第一产业人员占75%以上。
2、农业种植种类较单一,经济作物分布较零散。三明是福建省主要商品粮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三明有九个省定商品粮基地县,其中有八个县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县;宁化、清流两县是福建省四大烤烟生产县之一;建宁莲子、黄花梨、猕猴桃、茶树菇,尤溪银杏、姬松茸,沙县芦柑等土特产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且各县均有自己的特色产品。
3、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从全市市的劳动力文化构成来看,文盲率为7.8%,小学占比41.6%,初中占比37.1%,高中占比11.6%,而大专及以上仅占1.8%(数据来源:三明统计局《劳动力资源及其构成》2006)。从中可得出,三明市农村劳动力主要是接受了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然而,文盲率也还占有很大的比例,整体受教育水平低。劳动力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下,这也是农业发展粗放型和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4、农用机械使用状况。根据三明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三明市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23.6%,机电灌溉面积、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0.3%、0.1%和0.2%。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0.1%,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5%。而整个三明市在农业生产中75.8%仍然是传统的手工劳作,农用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数量所占比重都很低,从而可知三明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低。
5、对农业的资金和科研投入不足。从三明市统计局2009年分行业r&d投入情况数据显示:2009年三明r&d即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分布,制造业的投入人员和经费分别占85.6%和93.7%,而对于农林牧渔业的投入人员和资金分别只占1.1%和0.7%。这也表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很不足。对农业的科研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对于提高生产效率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对三明农业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根据上面分析得出三明市农业在经济中仍然占很重要的地位,然而农业生产水平低,农业生产力低,农业人口生活水平低下,农业增长缓慢,制约三明市的经济发展。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基础差,农业人口众多,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效率低下。三明处于闽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农业一直都处于传统的粗放型耕作,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各种历史因素都给三明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加上农村人口众多,大量的闲余劳动力,给基础薄弱的农业雪上加霜。农业主要以原始的粗放型耕种为主,而且农作物生产较为单一,主要还是人的体力劳动为主,机械化水平低下,导致生产力水平。而这种低效率生产的循环往复,将会阻碍农业的发展。
第二,没有充分挖掘农业的发展潜力,各县特色未能实现其规模化,综合生产能力未能实现,农业附加值低。三明的农业主要作物仍然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种类多,但分布零散,主要是小规模生产经营,没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没有充分地利用好各地区的农业地区优势,发展规模生产,对林业、牧业、渔业等没有足够的重视。生产单一使得农业承受自然灾害的风险性增大。农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使得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无法实现,也很难实现农业的综合生产。农产品加工企业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始终处于落后状态。为农业提供的机械设施较少,没能够真正地促进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和规模化生产。
第三,政府的服务水平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对农业的服务不到位。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服务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到位。各种经济特产的分散,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从而未能实现经济潜力的纵向挖掘,在引导和制定政策整合各项资源中,政府应该起到其重要的服务功能。对教育和产业引导方面的服务性功能不足。因此,政府职能向服务型的转变将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是政府工作的宗旨所在。
第四,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和科技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农业的发展将是重中之重,尤其是水利设施建设更显得重要。而如今整个农业体系中,各种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这也是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而这些都离不开大量的财政投入和科技投入,而这两方面都做得很不足。根据三明市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0.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9.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0.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46.3%,r&d在农业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
三、政策措施及建议
针对上面的各种原因分析知,解决农业问题迫在眉睫。有以下措施值得考虑:
第一,发展特色农业,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地制宜,发展与当地优势农业资源相匹配的特色农业,拓宽农业增收渠道。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改变种植结构单一化现象。同时,通过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产出,增加农业的附加值。可以向相关县市学习,如漳州市,对各县的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县县有特产”的局势,如平和县(蜜柚与香蕉)、漳浦(海水养殖)、南靖(花卉)等。实现农业管理模式多元化,充分利用三明地区的多山地丘陵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林业、渔业牧业等。鼓励发展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等生态农业,把农业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结合。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小农经营向规模化生产、由低效率向高效率转变。
第二,塑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外资和企业,提供各种金融政策的支持。要实现农业的生产,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各个环节。引入外资,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农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引入外资企业和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产品的销售问题,真正的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台海优势和国家促进海西经济建设的各项有利政策措施,开展闽台合作;利用侨乡优势,鼓励和支持华人华侨回乡投资和发展,并给予充分的政策照顾;扶持龙头企业,在政策上给予倾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增加农业的金融领域的服务,发展农民小额贷款业务。
第三,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努力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水平。要解决严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可以实行内外相结合的措施,内外共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除了向市外转移外,也可以引进外资和外企,安排当地劳动力当地就业,发展适合的服务业的发展,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和相关行业,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就业结构的转换。注重劳动力的素质的提高,开展劳动力的普及知识教育,提高劳动力的文化水平。重视劳动力的转岗就业培训,注重教育的实用性,以市场为导向,以单位需求为宗旨。
第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法律法规,稳定农村市场和农业市场,为农业的发展塑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精简乡镇机构,减轻农民负担,提高政府对农业的认识和重视,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和科技投入。发挥政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引导者角色,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有效服务。与相关省市协商合作,积极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为农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全面的服务信息,积极为农民开拓多种收入渠道。改变过去传统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法律法规,放松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积极稳固农村市场,打击各种投机行为,完善法律法规,包括关于土地流转等各方面的法律法规,解决各种土地纠纷,确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四、总结
在近几年经济的发展中,三明经济发展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体现为经济总产值不断提高,三大产业结构日益完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在三明市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农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包括农业的规模化未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的发展潜力未能充分挖掘等,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以早日实现增加农业的产值、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机械化,满足其他产业对农业的需求,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实现全市经济健康、平稳和以较快的速度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昉,王德文等.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万宝瑞.中国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展望[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李华.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刘春波,宋瑛.产业优化升级战略视角下农业多功能性发展探析[j].商业时代,2010(32).
5、刘福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水平[j].贵州信息与未来,2010(4).
6、崔传义.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基于中国改革以来的情况分析[j].农村经济,2010(9).
上一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