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后资本主义金融化模式是否结束
尽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或许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时刻,全球经济正在走向缓慢复苏,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进行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实体经济利润率下降所引发的金融化现象引人关注,理论界普遍认为,在金融化、全球化以及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作用下,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模式或阶段,可称之为资本主义金融化模式。那么,当前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或阶段有何特征?金融危机越来越频繁地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金融化模式的哪些缺陷?危机后各国进行的制度和政策调整是否意味着资本主义金融化模式的结束?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理论并根据实际做出正确判断,对于我们回答以上问题、更加深刻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和金融危机产生的背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金融化模式的特点
20世纪70、80年代,由于实体经济部门生产过剩导致利润率持续下降,过剩资本开始向利润率更高的金融部门转移,这一过程被称为金融化。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趋势使得金融资本相对独立膨胀,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资本积累方式、收入分配和消费模式、劳资关系以及政府干预措施等均发生重大且影响深远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金融化模式。当前模式或阶段具有以下特点:
1. 资本形态的变化
金融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垄断的产物,随着资本主义金融化模式下经济金融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推动,金融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日益加强。因为只有在金融资本这一形态上,资本才完全摆脱了物质形态的束缚,获得了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才能最充分地表现出其最大限度追求价值增值的本性。同时,金融自由化反对对金融资本的管制,要求取消金融监管,使得金融资本在企业内及国民经济宏观层面上都居支配地位,形成金融垄断资本或垄断金融资本。凭借经济全球化尤其是金融全球化的作用,金融垄断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扩张膨胀,从而演变成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
2. 资本积累方式与劳资关系的变化
产业资本在各种形态的资本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条件下,即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是在生产领域获取剩余价值;而在金融资本占主导的经济条件下,即资本主义金融化模式下,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并非在直接生产过程中进行,而是通过金融领域对剩余价值的再分配得以进行。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将金融化视为这样一种积累模式,利润主要通过金融渠道而非贸易和商品生产获得。^该模式下,资本的使用价值沦为次等地位,资本的增值不再仅仅通过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转换来实现,资本的金钱“价值”形式在资本的增值过程中逐渐占据主导和统治的地位。
金融化模式下,资本家阶级不仅获得剩余价值,还通过向工人阶级提供消费信贷等方法,利用金融掠夺的方式从工人的工资收入中获取金融利润,从而使得劳动力商品日益被金融化。5通过资本与劳动关系的这种调整,资本相对于劳动的优势地位更加明显;在资本家阶级内部,形成了一个“掠食者阶级”0金融资本家阶级获得了相对于产业资本家阶级更大的优势。
3. 金融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地位上升
随着经济金融化和虚拟化,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产业空心化趋势,实体经济逐渐萎缩,制造业在GDP所占比重下降,而以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所占比重则持续上升。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是建立在依赖于居民消费的增长基础上,而非投资性消费增加或生产率提高。据测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消费对美国实际GDP增长的贡献超过了70%。然而美国居民消费的增长并非由工人实际工资提高带动,而是建立在以虚拟资本收益为主的金融收入增长的基础上。
20世纪70、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实体经济的利润率下降,过剩资本不得不从产业部门投向流动性更高的金融部门。金融部门虽然不创造价值,但可以依靠吸收更多资本投入形成金融泡沬而获利,于是金融部门受到了这些逐利资本的青睐。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不断扩张,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金融部门利润在国内利润中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
4. 不合理的世界经济体系
金融化的发展使美国的产业结构日益呈现出了‘‘服务化”或‘‘后工业化”的趋势,在金融全球化作用下,世界经济体系出现失衡,美国主要生产没有实物支持的美元货币和金融产品,其它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则生产可以用美元购买的物质产品;美国从其它国家特别是亚洲地区购买大量消费品,形成巨大的贸易逆差,亚洲国家则通过出口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形成贸易顺差;亚洲国家又把从贸易中积累的盈余用于用购买以美元计价的各种资产如股票、国债等有价证券,而美国则依靠世界各国提供的信贷形成虚假的需求,反过来拉动世界的消费和增长。
二、金融化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资本主义金融化模式源于实体经济利润率的长期停滞。1974~1975年经济衰退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呈现出三个重大趋势:全球总体经济增速放缓;跨国垄断(或寡头)公司的全球扩张;资本积累过程的金融化。0820世纪70年代末,全球制造业部门的生产能力和产量过剩,制造业利润率的急剧下降把全球经济从长期繁荣带入长期停滞。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认同马格多夫和斯威齐的观点,认为在实体经济增长停滞背景下,金融化的发展不会损害实体商品和劳务的生产甚至还能解决就业问题,因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09但金融化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都不可能破解生产停滞的问题。因为金融化推动金融资本相对独立膨胀,从微观层面看,非金融企业通过银行借贷、证券市场等筹集的金融业资本总量在金融资本内部赶超产业资本并占据优势地位,企业利润来源越来越以金融业资本为主,金融资本在微观层面占据垄断地位;从宏观层面看,在一国内乃至国际间,金融部门相对于实体经济膨胀,金融资本在宏观层面占据垄断地位。这种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占据垄断地位的金融资本,可称之为金融垄断资本。金融垄断资本取得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控制权,由于它的权力增长,它可以要求在更大程度上不受管制,从而使得它进一步膨胀,并危及更大的经济系统的稳定性。
金融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利润最终来源于实体经济部门,因而金融业的持续发展依赖于新价值的不断流入。当产业资本越来越多地参与金融活动即金融资本相对独立膨胀时,新价值创造的基础被削弱,进而整个金融化过程将逐渐陷入停滞。通过对1975年以来美国经济的利润率的测算可以看出,美国经济新金融化积累模式形成以来,参与金融活动后的非金融公司的利润率波动更加剧烈,说明非金融公司的金融不稳定性随着金融活动的增加逐渐加剧;有限定的金融部门的利润率长期中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说明金融化确实促进了金融部门参与价值分配的地位的提升;然而有限定的金融部门的利润率在历次危机发生时都发生大幅度下降,波动幅度明显高于参与金融活动后的非金融公司,说明金融化本身的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
在资本主义金融化模式下,金融垄断资本的产生、发展和不断膨胀为国际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埋下了祸根。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当前资本主义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和积累过剩严重,资本通过狂热投资虚拟经济领域只能导致实体经济的衰落,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越来越依赖金融化作为增长的关键手段,投机性泡沬在经历了金融创新、信贷扩张、投机狂热阶段之后,最终还是面临窘困以及崩溃和恐慌。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金融化模式的一次总危机,危机宣告了金融化模式及其指导理论一新自由主义的终结。在这一新的经济模式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进一步加深并有了新的发展,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广大人民群众购买力相对狭小以及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基础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又有了新的发展,表现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离和全球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
首先,新自由主义政策鲜明地代表了资本的利益特别是金融垄断资本的利益,不可避免地加剧了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金融资本家阶级利用消费信贷等手段使得劳动者收入金融化,利用金融掠夺方式进一步将收入向资本家阶级转移,导致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实际工资增长的停顿和家庭收入增长的乏力,严重制约了个人消费的增长,这是产生经济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
其次,金融化模式中资本主义经济的增长方式是基于不以实际工资增长为基础的个人消费的增长,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增长并不是建立在投资增长或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而是依赖于居民消费的增长。美国的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超过7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80%,然而美国居民消费的增长并非由工人实际工资提高带动,而是由于各种金融收入占全部家庭收入的份额的增加,金融市场泡沬通过“财富效应”鼓励了居民的借贷消费行为,也使得美国个人债务和家庭负债总额急剧升高。一旦金融市场泡沬破灭,居民消费紧缩,资本主义经济便遭受极大冲击。
第三,资本主义金融化模式下特别强调自由市场的作用,反对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和监管,特别是强调金融资本的作用,反对对金融资本的严格监管,主张放松金融管制,推动金融自由化,从而使自由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全球迅猛扩张,同时也使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空前加剧。
随着金融资本的日益发展以及其独立性和重要性的日益增强,虚拟资本和金融部门相对与实体经济的急剧膨胀。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经济特别是美国经济的每一次短暂繁荣,无不与金融泡沬导致的财富效应的推动密切相关,而每次繁荣过后的危机又无不与金融泡沬的破裂所导致的财富效应的缩减密切相关,金融危机往往成为了经济危机的先导。
最后,世界经济严重失衡,集中反映了现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经济秩序的内在矛盾。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脱离金本位的美元取得了支配性的世界货币的地位,这实质上允许美国经济按需印出美元并从世界其它国家借进大量份额,从而使得美国经济转而成为最终消费者和世界整体经济债务储备的中心。14美国凭借美元的霸权地位主导着当前严重失衡的世界经济体系,该体系一方面使美国可以大肆举债,透支消费,积累规模巨大的贸易赤字,导致了美元的长期过度供给,另一方面推动了美国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和虚拟资本过度膨胀,从而为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祸根。
综上所述,金融化和新自由主义促进了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在国际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和激化,最终导致了当前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资本主义大危机,这场危机事实上宣告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形成的新自由主义的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金融化模式的衰落。
三、资本主义国家对金融化模式的调整及新模式的开启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资本主义金融化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和缺陷日益暴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资本主义当前发展模式中的经济金融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等进行反思。奥巴马打着“变革”的旗号入主美国白宫,对内主张政府积极救市、国家积极干预市场、更加关注中下层阶级的生活,对外则宣称抛开意识形态、更加注重国家战略利益,其政策主张被冠以‘‘奥巴马新政”的名称。如同罗斯福新政从大萧条中拯救了资本主义一样,人们对‘‘奥巴马新政”也寄予了厚望。美国经济在未来有可能出现以下重大变化趋势:资本运动的去金融化、劳资市场关系的去自由化、经济增长方式的去债务化。M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整是否将导致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金融化模式的结束,我们需要结合危机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对资本主义金融化模式即经济金融化、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进行考察。
1. 经济金融化进程结束,虚拟经济相对独立膨胀局面结束
乔万尼•阿里基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积累周期出发,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中金融扩张和实体经济生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资本扩张包括两个相互交替进行的阶段:物质资本扩张阶段(M—C)和金融资本扩张阶段(C—M')。当物质资本扩张阶段中实体经济部门的资本积累超出了一定规模的时候,投资报酬递减,资本利润率下降,物质资本的扩张开始向金融资本的扩张阶段演进。M罗伯特•博林认为阿里基并没有解释在金融资本扩张过程中,利润如果不是来自于商品的生产和交换,那是从何而来的问题,从而也就无法解释金融资本扩张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此,他提出了三种可能的答案:第一,资本家之间利润分配存在零和博弈,一些资本家靠牺牲另一些资本家的利益而获利,即利润在资本家阶级中再分配;第二,由于金融交易使得社会财富和收入按照有利于他们的方式进行再分配,无论是通过取消对工人的承诺还是诱使政府采取措施迫使借款人向贷款人偿债的办法,作为整体的资本家阶级可以扩大自己的利润;第三,如果金融交易能够使资本家将资本从物质生产和交易利润较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较高的部门,金融交易就能够建立在一个可持续的基础之上。1]阿里基指出,博林所说的金融资本利润的第三个来源,实际上意味着金融扩张被新一轮的物质资本扩张所取代。M也就是说,金融等虚拟经济是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的,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必须和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如果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相对过度膨胀从而形成虚拟经济泡沬,一旦泡沫破灭,将给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冲击。要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必须保证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步性。
金融化模式下,美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倒挂,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部门增长的停滞导致居民工资收入无增长,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居民消费需求并非依赖工资增长的刺激,而是依赖于借贷扩张和资产价格的膨胀。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提出要让美国重归实体经济,转向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即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绿色经济等新兴产业,寻求新的增长点等。从美国经济各部门利润所占比例可以看出金融化模式下以及奥巴马新政后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从美国金融业部门利润占国内利润总额的比重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业部门的利润比重一直在不断增加,从20世纪80年代的20%左右上升到90年代的30%左右,2002年更一度高达45.28%,在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也达30.56%,而同期包括制造业、运输业和信息业等在内的非金融业利润所占比重则大幅下降,曾一度下降到54%左右,这说明该时期美国经济中金融业所占比重的提升和制造业地位和作用的下降。奥巴马新政实施以来,美国的金融业部门利润所占比重有所下降,2007年该比例跌到30%以下,2008年第四季度为15.03%,而非金融业部门的利润所占比例则恢复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可以预见,金融化模式下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膨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倒挂的局面将得以改变。
2. 金融自由化终结,政府干预得到加强
金融化模式下,新自由主义推行私有化、自由化和市场化,主张政府干预最小化,认为市场配置是万能的,一切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由市场进行配置才是最有效率的。大卫•科茨指出:“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家们宣称,如果没有国家的管制,金融市场会更有效率,人们就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回报率最高的领域。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没有管制的市场非常容易发生危机。而且在新自由主义条件下金融危机会变得更加严重。”M对商业和金融的去监管化使自由市场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资本的自由流动也得到了实现。1945~1973年期间,美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美联储和政府对金融市场实行严格监管制度;1980-19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两个重要法案,解除了对金融市场的管制。在追逐利润的驱动下,美国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开始大量从事投机性业务,各种花样翻新的金融衍生产品被不断地创造出来。2000年以来,摆脱了监管的金融机构创造出次级贷款,吸引越来越庞大的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从而助长了资产泡沬的形成,导致了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正如萨科奇宣称的那样“自由放任主义结束了”,危机之后,奥巴马政府主张政府积极干预市场,提出了一揽子救市计划,如对居民和中小企业减税、扩大公共投资和公共支出,向金融机构提供贷款或直接注资,推进金融监管改革,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并鼓励出口等等。奥巴马政府的措施扭转了美国实际GDP大幅下降的趋势,实际GDP实现了由放缓下降速度到实现增长的转变。
卡尔•波兰尼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总是在自由放任的自由资本主义和政府积极干预的国家资本主义之间交替变动。^米歇尔•阿尔贝尔所划分的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着眼于国家干预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关系角度,从1791年的“反对国家的资本主义”阶段到始于1891年的‘‘国家规范的资本主义”,再到1991年开始的“取代了国家的资本主义”阶段,M国家干预的地位经历了削弱一加强一削弱的过程,照此逻辑推导,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家干预的作用是否应再次受到重视、从而引发当前资本主义模式的结束和新模式的开启?
3. 金融全球化在危机后结束,美元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贸易全球化是金融全球化的基础,而金融的全球化则是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集中体现。从一般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与联系角度理解经济全球化可以看到,生产全球化与贸易全球化中的商品和服务、技术和专利、设备及原材料等都是资本的不同表现形态,是金融资本在对外扩张中采取的不同形式,金融全球化才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正因为如此,弗朗索瓦•沙奈在给全球化下的定义中特别强调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我把它(全球化)定义为以美国为中心的、‘金融占主导地位的全球化’积累方式,它构成了当代自由世界秩序的实质内容。
然而金融全球化是建立在美元霸权的基础之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与金本位制的脱离赋予美元巨大的国际特权,使美国可以吸收、利用外围国家的资本,却反过来向外围国家输出金融脆弱性,每次金融危机后,外围国家遭受重击,而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却得到进一步巩固。M危机之后,尽管美国仍在试图维护其霸权地位,企图保持美元的单一世界货币地位,欧盟、日本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均要求改革当前不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对美元霸权地位提出质疑。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必须坚持国际间经济实力对等原则,要区别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货币流通,遵循国际价值规律控制国际资本的流动必须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完善国际金融组织、改善国际货币体系。因此,美元霸权主导的金融全球化必然受到重挫。
4. 金融化模式的结束以及新模式的开启
积累的社会结构学派从有利于资本积累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创造和毁灭角度,将包括政治、文化和经济制度在内的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制度称为积累的社会结构,并认为,不同的积累时期之间依据其制度特征,可划分为不同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当资本主义的特定模式进入危机阶段时,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新模式的出现或对资本主义的超越。M资本主义制度短期内并不会灭亡,但各资本主义国家鉴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对本国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等各领域进行的制度调整必定会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模式、政府干预的地位、劳资关系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危机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资本主义金融化模式也将结束。而危机后资本主义制度自身范围内的调整措施是否导致资本主义一个不同于金融化模式的新模式的开启,资本主义将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