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制度才是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
今天,世界各国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趋势,然而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带来难以承受的生态灾难。从《寂静的春天》问世,到十大污染事件震惊全球,再到现在随处可见的雾霾,生态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已经逐渐成为全球的共识。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态问题已经从18世纪的西方蔓延出来,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工业革命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技术进步与财富积聚,也消耗着我们赖以生存的这块土地的养分。放眼全球,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越来越多的生态危机问题困扰着整个人类,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敏锐地预见到人与自然这一潜在的尖锐矛盾,从哲学自然观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独到的研究,揭示了生态危机幕后的罪魁祸首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当前,我国也面临着生态恶化的困境。如何破解生态难题?正确的思路只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认清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质,理性探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来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一、全球牲生态危机愈演愈烈
生态危机是指由于不合理开发而引起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失衡。生态危机严重地影响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甚至人类的生存。
在2013年第六届中国生态文化高峰论坛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印红表示,全球巳经出现了森林大面积消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湿地不断退化、物种加速灭绝、水土严重流失等八大生态危机。据世界观察研究所报告,人类诞生初期,地球陆地曾有2/3被森林覆盖,总面积达76亿公顷。而世界银行WDI数据库2013年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森林面积为40.2亿公顷,全球森林覆盖率仅为31.1%。每三年发布一次的《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2012年的数据表明,地球表面超过70%的面积为海洋所覆盖,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而且在空间上分布非常不均,其中只有2.5%的淡水资源能够供人类、动物和植物使用?。此外,中国瀕危物种高于世界5-10个百分点,有关部门发出了这样的警告:每一小时就有一个物种永远从地球上灭绝可见,生态危机巳经日益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无法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般认为,人类的生态危机根源之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错位、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错位;根源之二是特定阶段上的认识主体,还没有把握自然界整体平衡与发展的规律,即还没有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根源之三是指人与人之间由于利益关系而形成的对立、矛盾和冲突这些观点虽然从不同角度、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但我们认为,如果不从制度层面上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则很难产生令人信服的答案。我们认为,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根源,更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
二、资本主义的发表史是一部生态破坏史
在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以前,也曾经出现过因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问题。那时生产力低下,人类为了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烧荒砍伐,滥渔滥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但那时的生态问题多是局部性、地区性的,对自然的整体破坏性还相对较小。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全球市场的建立,生态灾难才开始蔓延至全世界。
14、15世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地中海沿岸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对自然系统的破坏,始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而新航路的开辟,更让资本把贪婪的目光投向了本国以外的地方。早期的资本家主要是在美洲等殖民地大肆采矿,抢金夺银,还肆意掠夺当地的自然资源运回本国,甚至不顾当地的自然条件,随心所欲地种植高利润的作物,导致殖民地出现土壤退化等生态问题。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资本主义进人大工业生产时代。资本主义的扩大生产基于对利润的无限追求,不断重复“踏车效应”。一方面,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资本主义除了尽可能地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外,还大量使用能够尽可能降低成本的公共产品,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另一方面,资本家为了降低成本,争相使用大量廉价的化学产品,这些有害物质又进一步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本主义借助全球市场的初步建立,更是把生态灾难带到了世界各地。正如美国学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所言:“资本主义经济把追求利润增长作为首要目的,所以要不惜任何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包括剥削和牺牲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种迅猛的增长通常意味着迅速消耗能源与材料,同时向环境倾倒越来越多的废物,导致环境急剧恶化。”
对于资本主义的生态问题,资本主义内部早已有所察觉。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一度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这部在生态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刚出版时备受争议,因为它揭露的滥用农药DDT问题触及了资本家的利益,激起了美国化学行业和部分政府官僚的强烈不满。在经过了长达数年的激烈争论以后,美国政府迫于压力勉强通过了在国内禁止使用DDT的法案,但是却仍然大量出口给其他国家使用?。这个案例突出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只追求私利的扩张性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丝毫不会考虑地球的未来以及人类的发展这些长远问题,只会追求眼前短期的利益,不断地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通过扩大生产、剥削自然来攫取利润。这种所谓的发展只会一步步地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峰会标志着世界生态历史的转折。面对现实,世界各国承诺共同“可持续发展”,护航人类未来。然而,生态恶化的趋势并没有因此得到抑制,世界各国有识之士仍在不断探索着人类环境日益破坏的根源。由于环境问题的自身复杂性,虽然对于其根源的解释众说纷祭,但有一种解释越来越多的得到学界的认同,那就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新时期的主流思想观念--新自由主义。作为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英国学者大卫?哈维在其《新自由主义简史》一书中,深刻揭露了新时期作为资本主义主流的新自由主义对于世界生态问题的灾难性破坏。无独有偶,曾经热衷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日本学者中谷岩在《资本主义为什么会自我崩溃--新自由主义者的忏悔》一书中,也坦白了造成新时期环境灾难的元凶之一是新自由主义。通常人们对新自由主义的研究往往局限于经济领域,殊不知经济也会“绑架”环境。曾扬希把新自由主义对环境的破坏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全盘私有化:我的地盘我做主;完全市场化:环境亦可来买卖;绝对自由化:开发自由,排放也自由;全球资本主义化:“我”的污染你来“担”。我们认为,资本主义不仅无限制地攫取环境资源,更是在新自由主义猖獗时大搞新的资本主义霸权--资本主义生态霸权。
新世纪资本主义生态霸权最显著的表现就是生态殖民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通过污染转嫁、?资源掠夺等方式,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侵略。这也是生态危机全球化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巳经意识到扩大生产对本国造成的生态伤害,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来规避污染。然而,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与生态成本,资本主义国家却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以产业转移的丨方式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自然资源与廉价劳动力扩大生产,获取巨额利润,丨将污染排放在发展中国家,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问题。资本主义生态霸权还体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掌握生态话语权,建立资本主义生态体系,利用生态产业垄断生态技术上。生态问题究其实质是发展问题。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实际上承认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要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减排技术。然而,由于生态技术意味着高利润,资本主义国家非但没有帮助发展中国家,还试图封锁技术,甚至打着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生态产业”的旗号大搞新霸权主义。还需要指出的是,一直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竭力争夺生态主导权,其目的并不是真的关心环境问题与人类未来,而是希望打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以及相关国际组织安排确定的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框架和基本原则,推卸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义务和责任?。
三、誓傷资本主义生志观的凌俦牲和欺蹁牲
为了给掠夺自然资源、牟取利润的行为披上一层合理的外衣,西方国家曾极力宣传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生态观--自然资本论与科技万能论。尽管这两种生态观对生态危机的形成和治理方法有着不同的表述,但都有表面的合理性与实质的欺骗性特点,我们有必要对此作出辨析。
1.自然资本论--为地球估算成本
自然资本论是西方新古典经济学派在一段时期内比较推崇的一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为很多人所接受。自然资本论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绿色经济学家迈克尔?雅各布与乔治?伊兹。迈克尔曾经写道:“将环境转化成像其他商品那样也可以进行分析的商品……只要在经济决策中赋予环境适当的价值,环境就能得到更好的保护。”①他们认为,人们之所以肆无忌惮地滥用资源、制造污染,完全是因为生态系统没有明码标价;如果将自然资源纳入市场并且赋予其价值,人们就会在成本上加以计算,通过利益考量有所收敛。简单来说就是为地球估算成本--将环境从生态系统中分离出来,转化为可以计价的商品,将自然环境纳入资本主义的市场体系。
对此,美国生态社会主义经济学家马丁?奥康纳等人提出了强烈质疑,他们认为,将本属于公众的自然资源变为可以估算价格的私人成本,并将其强行纳入市场体系中,这种过于简单化的想法彻底暴露了资本主义的贪婪本性。一些学者认为,并非所有事物都可以从经济与利益的角度去看待,如果人们糟糕地认为一切东西都有价格,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那么人类只会从经济的角度,而不是从生态的角度去对待自然环境,这将给自然环境带来灾难性后果。
2.科技万能论--科技无所不能
随着太阳能的开发、节能汽车的问世、可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产生一种幻觉:似乎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能完全终结生态危机。通常认为,有两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一是降低单位生产的能源消耗,二是选择可替代的危害较小的生产方式。19世纪以来,技术的进步也确实提高了一些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些生态问题。据此,科技万能论者开始诱导大众,鼓吹只要不断投资开发新的技术,那么科技将逐步解救生态危机,最终能够彻底解决人与自然这一矛盾。
这一理论看似有一定道理,但仔细推敲后就会发现,科技万能论其实不过是天方夜谭。事实上,没有任何一项技术能够在有限的生物圈内确保经济的无限增长资本主义有着无穷无尽的扩张性,资本的本质就是对利润永无止境的追求。资本家生产商品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而是为了攫取超额的利润。这种对金钱的渴望就像一个无底的深渊,吞噬着资本家的理智:一方面是科技革新需要加大投人,但可能进展缓慢,另一方面是扩大生产便能轻松获利的生产方式,面对这种选择,资本家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因此,技术发展的步伐总是跟不上生产规模的扩大,这是个无法调和的矛盾。简单的结论只能是:只要资本主义不改变其榨取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不改变其追逐利润的生产目的,科技再发达,生态危机依然无法消除。
3.披上生态外衣的国际政治博弈
当今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仅在生态观念上混淆视听,欺骗大众,更是将自己的国际政治博弈也披上了保护全球环境的生态外衣,以此来满足一己私利。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欧洲国家利用碳交易来限制其他国家的发展。欧美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自身的种种原因,经济发展处于停滞边缘。为了限制其他国家的发展,欧洲国家炮制出所谓的“碳交易”。它们对外宣称,由于人类活动排放了过多的二氧化碳,造成了全球规模的气候变暖,这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比如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岛屿消失等。因此,全世界需要联合起来,限制碳排放,共同挽救地球家园。它们推动全球34个主要工业国于1997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将节能减排倡议形成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文件。然而由于这一举动触及了美国的利益,美国政府就以这一文件“会破坏美国经济竞争力,不符合美国国家利益”为由宣布退出。对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触及本国利益时,资本主义国家所标榜的“普世价值”立刻荡然无存。
这里我们还有必要对全球变暖理论略陈管见。全球变暖应该说只是一种科学假说。事实上2012年全球还出现了气候变冷情况,如北极的冰盖增加了161万平方公里,总面积增加了60%。此后的两年时间内冰盖面积也维持在这个数字。这些数据与欧洲国家诱导我们形成的常识--地球每年的气温都在升高,导致北极冰盖每年融化2%,海平面逐渐上升,人类的未来岌岌可危等说法似乎并不相同。实际上,另外一部分所谓“非主流”科学家的研究也表明,早在1997年全球变暖的趋势就已经停止。地球温度的改变,是有一个历史周期的,与人类的气体排放没有显著的联系。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在接受有关记者采访时对此曾独抒己见:哥本哈根会议声称的8000万吨的排放量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是用计算机模拟出来的。我们人类只掌握了关于地球的一小部分数据,因此用这些数据模拟出来的结果,可靠性与科学性有待验证。虽然我们需要关注全球环境变化的问题,但一方面我们要知道这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它的发展趋势有待于自然科学界作出具有说服力的判断;另一方面我们要认清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大肆鼓吹“全球变暖”理论,其真实意图并非真的要保护地球家园,说穿了是出于政治需要与经济利益考虑,是打着保护生态的外衣限制别国发展的新霸权行径。
四、资本主义制皮的反生态本性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断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在谋求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也愈演愈烈。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不少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矛盾等方面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本性。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性的批判
早在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初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科学地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矛盾必然日趋尖锐的发展趋势,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本性的批判至今仍能给人们以启迪。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丰富而深刻。从认识论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最早提出了人与自然和社会辩证统一的思想,提出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认人本身来自于自然,取之于自然,是自然的有机整体。如恩格斯所言:“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自然之中的。”?人通过劳动实践与自然连接在一起,人与自然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我们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有义务来保护自然,遵循生态规律,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谐发展,而不能异想天开地试图统治自然。
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入手,令人信服地揭示了生态危机主要是由资本主义制度的生产方式造成的原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既促进了自然的人化,也造成了自然的异化。马克思将他的自然异化思想建立在分析异化劳动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它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①。异化劳动使得自然界与人本身产生异化,它不仅扭曲了人的本质,更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异化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本质,因为在以追逐利润为唯一价值取向的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将自然与自身对立起来,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自然仅仅作为纯粹的物质条件与征服和统治的对象。
恩格斯认为,经过长期的常常是痛苦的经验,使我们懂得了要调节对自然的影响,单是依靠认识(指认识自然规律)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恩格斯所说的变革正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个生态文明高度成熟的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2.新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以来西方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该学派立足于解决生态危机,代表人物有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美国学者詹姆斯.奥康纳以及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等。这些学者从现实出发思考了人与自然的问题,分别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生产目的、思想观念三个方面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批判。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自然资源是进行物质生产的基本要素,而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恰恰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因此,通过劳动,资本主义与自然联系在了一起。资本主义利用“劳动”无节制地掠取大量的自然资源,再借助“劳动”将生产中产生的有毒废物排放到大自然中,以此来实现物质的增值生产与资本的无限扩大。奥康纳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带有不可避免的“追求利润、让自身增值的资本的本性”,与生态是完全对立的。资本主义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实现其追求剩余价值的根本目的,而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工人的剩余劳动,这就造成了生产过程中资本主义对人与自然的无情剥削与压榨。福斯特认为,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限制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改造制度本身,这意味着并不是简单地改变该制度特定的‘调节方式’(正如马克思主义调节理论家们所言一),而是从本质上超越现存积累体制。能解决问题的不是技术,而是社会经济制度本身”。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其必然性。奥康纳认为,为了延续资本主义的寿命,资本主义就必须维持无休止的利润追逐,“资本主义的政治和法律体系、资本的累积、社会生活及文化的商品化逐渐被促成了对一种新的自然,一种特定的资本主义式的‘第二自然’的建构”?。资本主义虽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但是这掩盖不了其背后反生态的黑暗面。资本主义具有逐利性,无止境地扩大生产从根本上讲并不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是资本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盲目生产,这就从根源上造就了人与自然的对立。
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对生态的破坏也难辞其咎。比如资本主义思维就“挟持”了科技,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对立。资本主义“控制人”的惯性思维扩展到了自然领域,演变为“控制自然”的理念。“控制自然”的理念最早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宣扬的人道主义思想。西方启蒙思想家培根把科学技术看作迫使自然界服从人类需要的工具,将科学技术理解为人控制自然的有效工具,最终使“控制自然”成为近现代社会人们的普遍信念对此,威廉?莱斯给予了批判,他认为“控制人”与“控制自然”在实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统治手段,两者具有内在联系性--“如果控制自然的观念有任何意义的话,那就是通过这些手段,即通过具有优越的技术能力些人企图统治和控制他人”。通过对自然的控制来加强对人的控制,这是资本主义妄图统治世界的一种手段。莱斯认为与资本主义结合的技术,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科学技术,而是沦为控制人与自然的工具。
可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质上表现为资本主义对自然的占有与掠夺,生态危机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资本主义唯利是图的生产方式,不仅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更造成了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简言之,资本主义制度有着无法摆脱的扩张性与剥削性,这些特性注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对资源、生态以及人类本身的破坏。因此,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反生态的,可持续的资本主义只能是痴人说梦而巳。
五、发祥社会主义制皮优越牲,建设生态文明
1.我国的生态现状
我国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2004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与沙化检测数据表明,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沙化土地面积为173.9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12%。正如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在2014年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的那样,就整个地表水而言,现在受到严重污染的劣V类水体所占比例比较高,总体上来讲,全国是10%左右。2014年在全国按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的74个城市中,达标比例仅为4.1%。
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也借机把生态问题转移到我国,在我国投资设立了许多污染严重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资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仅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就分别高达56.4%和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一。
还有,发达国家的资本家为了牟利,在本国高喊动物保护口号,却在别国高价收购珍稀动物。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就已有120多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也有257种,而且中国的濒危动物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这些都充分显示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越来越多地是建立在掠夺别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资源基础之上的。
2.我国生态危机产生的深刻原因
我国之所以产生这样严重的生态问题,其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虽然有人口众多、国民生态意识薄弱等原因,但也有经济过快发展的同时未能有效地保护环境等原因。
此外,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需要认识到,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与适度发展,有利于引进资金、开发资源、丰富社会产品、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但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少私营企业为了追求暴利,毫无节制地浪费作为公共产品的自然资源,不顾国家标准偷偷排放污水、废弃物,将利益最大化建立在破坏环境的基础上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以浙江省浦江县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水晶产业在浦江兴起,短短数十年,浦江已经成为中国水晶玻璃之都,原有工厂和家庭作坊式企业22000多家,从业人员达20余万人,高峰时期,每天仅发往广东古镇的水晶玻璃产品就高达300多吨。水晶产业在给当地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这片绿水青山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在全县577条河流中,一度出现90%的溪流被污染的严重局面,给当地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党的十八大以来,浦江县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统一部署,全面展开治理工作,在关停大量污染严重的水晶加工企业(户)的同时,通过集约化方式将现有的水晶产业安置在相关的工业园区进行统一管理,在短短的几年里就取得了显著成效。
3.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面对快速发展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党和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社会新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巨大优越性。首先,社会主义制度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观点,不再藐视自然,坚持自然资源社会公有,从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遵循客观自然规律,自觉地调节人与自然的矛盾,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追求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高经济增长率,社会生产计划的科学性将恢复自然资源的公共消费性,能够避免过度消费引起的资源消耗。第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高度统一,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互助合作关系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人民的基本需求可以得到有效满足,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生产条件之间实现和谐,不会出现生产的肆意扩大,不会再有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更不会有对别国发展权的剥夺,更加符合建立全球公平公正的生态新秩序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我们还必须坚持发展公有制经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市场经济本身并没有道德调节机制,因此市场可以容纳各种不道德的交易,这对生态文明建设无疑具有消极影响。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与发展公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影响力、控制力、竞争力,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整治不规范的私营企业,监管外资与合资企业,克服过度市场化带来的生态弊端,真正从经济上支持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与文明关系的相关系列论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当代中国,可以相信,只要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坚持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推进特色化、集聚化、绿色化发展,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我们就一定能够迈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上一篇:休闲生活与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下一篇: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