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学术资本主义下的大学创业生态系统构建

发布时间:2016-05-17 11:47

  一、学术资本主义:21世纪高校发展的新常态


  20世纪初,美国形成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学的第三职能--为社会服务,即大学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学不再局限于封闭的“象牙塔”中,而跟政府、市场联系得越来越紧密。“机灵的大学逐渐认识到,它们在保持和改进那些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更加复杂的传统的科研、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领域的同时,必须对政府、工业和社会集团和急剧增长的新需求做出反应。


  这种“反应”则催生了“学术资本主义”,使大量的“院校及其教师为确保外部资金而开展具有市场特点的活动”。步人21世纪,斯劳特和加里?雷兹又专门对美国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在随后的《学术资本主义和新经济:市场、政府和高等教育》一书中,从早期分析谋利动机对学术影响的视角,转向关注以利益为导向的院校行为与院校能力提升的内在关系,并对学术资本主义的概念进行了适度的修正。以公共资金资助为主的大学学术群体在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通过教学科研咨询技术或其他学术知识的应用来发展其学术资本和学术群体的行为与资本家无二致,并且成为国家所奖励的企业家,因此他们从好奇与探索奥秘为导向的学术转向了更为实际的工业研究。”


  21世纪,学术资本主义巳然成为高校发展的“新常态”。放眼国外,“威斯康辛思想”下的美国大学已在与企业界的互动中乐此不疲。截至2009年2月,麻省理工学院已创建约25800家企业,创造了约330万个就业机会,其创造的产值约等于排名第17位的国家的GDP。w在欧洲,欧盟委员会(欧盟唯一有权起草法令的机构)在2003年《欧洲创业精神绿皮书》中就曾指出,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创造和发展经济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它交杂了风险承担、创造力和创新,并存在于高等教育机构之中。创业精神的推动需要一个创业生态系统,而高等教育机构承担着链接各机构密切合作的关键性作用。在曰本,《大学等机构技术转移促进法》在1998年就已颁布,为日本大学与产业界的“亲密接触”创造了环境。例如早稻田大学设立技术转移机构,专门负责 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并强化工学、农学、医学和理学等应用研究领域的发明成果,2000-2011年共完成具有世界影响的技术转移517件。


  聚焦我国,国内论文首次出现“学术资本化”是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张丽英在其论文《“全球化”所引发的“新管理主义”、“学术资本化”和“大学企业化思潮》中提出的,文中的“学术资本化”是指“新管理主义”理念下的大学学术改革。这种改革思潮影响着我国各大高校纷纷投身学术资本主义的浪潮之中,北京大学的俞士汶教授等人所发明的中文概念词典的使用权转让给了多家国外企业,合同额高达34万美元;复旦大学不断完善其“创业生态链”的建设,2010年申请国内专利671项,数量较2009年增长近30%,与地方和企业合作研发项目保持稳定增长,到款1.45亿元,比上年增长25%。同时,各省高校逐渐走出象牙塔,服务地方新发展,协同创新,不断促成合作项目。大学开办大学科技园、创立衍生公司已成为主流;教师从“学者”到“创业者”的角色转变已成为趋势,特别是在理工科,导师被称为“老板”;不同学科的学术市场倾向度也不一样,学术资本主义不仅影响着髙校学术的发展及师生的角色转变,还影响着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资源分配。2015年,旨在激发大学生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面启动,将我国的创业激情燃烧得更旺。


  二、大学创业生态系统:学术资本主义浪潮下的新产物


  1980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史蒂文森?威德勒法案》和《拜杜法案》等一系列法案的出台,促进了高校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知识产权的下放,标志着大学和个人参加利润提成,从而鼓励了学术资本主义,并为学术资本持有者的大学和个人的创业行为扫清了障碍。就这样,在学术资本主义浪潮的席卷下,大学创业生态系统开始蓬勃发展。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该校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涌现出许多创业组织,如培养发明的商业人才的斯隆学院创业中心、支持技术创建者的德什潘德中心以及提供创业教育的创业中心。这些组织的共同特征在于:把技术转化作为一种“意外的惊喜”转变为一种更加生态系统化的过程。


  本研究认为,创业生态系统其实就是指当创业者拥有一个想法时,在创业氛围的激发下,进入政府、市场用政策和资金搭建起来的支撑平台进行创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系统。那么,大学创业生态系统需要哪些创业生态要素呢?首先,政府和市场通过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资金的提供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搭建良好的支撑平台。其次,在大学内部,创业者可视为大学组织、教师和学生的有机体.?大学营造创业文化,制定相关的制度支持教师创业,并对教师创业成果予以认定,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业需要的创业教育和创业社团;教师既可以是主要的创业者,又可以成为学生的创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创业;学生又同导师合作研究,其创业所获得的专利、成果和成为校友的学生又将反哺于大学。以上三者紧密联系、相互支持、协同合作,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循环创业生态系统。


  三、学术资本主义下的大学创业生态系统构建


  2011年中国政府提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其目的是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的问题。这意味着学术资本主义的“东风”已经和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生长密切联系起来。但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究竟如何构建?教师和学生如何融入创业生态系统?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如何构建创业生态系统


  大学必须以学术为中心,通过创业文化的营造、创业组织的孕育以及创业活动的推广来构建创业生态系统。


  首先,大学应作为创业文化的引领者和创造者。作为社会的“灯塔”,大学应该顺“学术资本主义”之势,引领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开展创业大赛、创业讲座、创业榜样的宣传或直接创办公司等。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更能够以新的路径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引导大学生通过知识创造财富的“创业梦”带动就业,实现中国经济的“明智增长”。1978年,百森商学院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创业“名人堂”--“卓越创业者协会”,并每年定期举办“创建者之日”庆典。w1997年清华大学引领举办“创业计划大赛”,成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端。2000年西北工业大学在本科生中开设的创业学成为国内最早的创业教育课程。这些都是高校营造创业文化的典型举措。


  其次,大学应作为创业组织孕育者。大学不能闭门造车,应该走出“象牙塔”和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孕育、创建具有生命力的创业组织。M随着学术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弥散,高校将愈发成为关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和创新力的不可撼动的支柱。大学应有意识地孕育出更多的创业组织,为社会发展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第三,大学应作为创业活动的推广者。如2000年清华大学成立的创业研究中心,致力于推进中国的创业管理教育,是全球创业观察(GEM)研究项目在中国大陆的唯一合作伙伴;2002年北京大学成立的北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成为明晰北大校办企业产权关系、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的重要载体;浙江大学依托院校特色和研究型大学的优势,打造创新型创业教育,通过“浙江大学硅谷创业实验室”、“全球创业管理硕士”和“创业管理博士点”等项目的建设,打造高端创业教育品牌,从而推动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新发展。


  (二)教师如何融入大学创业生态系统


  作为创业者的教师被认为是“学术型企业家”(AcademicEntrepreneur),他们不同于传统教授,借助自己的学术声望、专业知识等参与公共事务或进行经营活动等学术以外的事业。那么教师如何更好地融人大学创业生态系统?这是创业生态系统能否构建的基础。


  一是形成激励技术转化的制度环境。在美国,大学为鼓励教师转化科技成果,把发放专利实施许可所得净收人的1/3分配给发明人,同时允许大学的教师可以暂时离开自己的学术职位,在科技园区开办创业企业,例如MIT著名的“五分之一原则”,即教授们在五天工作日内可以有一天的时间处理校外事务。这一条“黄金法则”被世界各大学效仿,沿用至今。在英国,很多大学运用该原则作为激励制度使用,还允许教师们在创办公司时离开学校一段时间。在我国,越来越多高校探索师生创新创业模式,通过优化考核激励制度,对接大学生的创业与教师创新成果的转化。


  二是形成充足的资金保障。知识经济的到来与大学职能的多样化,使持有学术资本的大学教师成为技术转移的“桥梁”。为成功跨越“达尔文之海”,很多教师选择直接创办企业,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但除了要持有学术资本,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人。科学技术的研发能够获得国家科研经费的支持,但这些经费往往不能用于创业企业的创建、技术转化等非学术性的事项中。如何为各类创业活动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这必须依靠多元化的资金筹措路径。一方面,可以积极申请中央政府和省市政府为创业活动所提供的专项资助计划;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是由大学牵头,主动出击,寻找合适的“伯乐”为院校的技术转化提供资金支持。这些“伯乐”可以是相关领域的科技企业,也可以是富有冒险精神的“风投”(风险投资公司),还可以是各类公益性的第三方组织。


  三是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现今衡量大学科研产出的指标已不仅仅局限于科学论文的发表数量,专利数量和孵化公司的数量正日益成为评价大学科研成效的重要方面。同样的,对于大学教师,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和其他应用学科的教学人员,“成绩不再被限定为首先通过出版而获得;相反,它至少是部分地由市场及市场性活动的成功来衡量”。这种专门针对创业活动所制订的评价体系能使教师的技术转化能力也能像学术能力一样受到重视和认可。


  (三)大学生如何成长为创业的生力军


  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从被动就业成长为创业者,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他们是大学创业生态系统中的活力一族,“应该深刻认识到具有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大学生的成功创业对于鼓励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激活人力资源’发挥智力优势,促进社会科学发展,推动时代和谐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如何成长为创业者?这是创业生态系统能否顺利运行的关键。


  首先,作为创业者的学生需要高质量的创业教育。1989年,创业教育(EnterpriseEducation)的概念由美国学者柯林?博尔在向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提交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创业教育列为继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后,大学生应具备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据创业观察的中国报告(GEM),“我国创业者的创业失败率居高不下,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缺乏资金和政策支持,而是缺乏基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而开展创业教育才能解决这一问题”。M在美国,其创业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已发展得比较完备,主要有两种模式:聚焦式和扩散式。聚焦式创业教育主要针对商学院、管理学院和MBA专业的研究生设立创业学课程,如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扩散式创业教育也叫普及性创业教育,是针对所有专业的研究生开设,如百森商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斯隆管理学院等。M我国创业教育起步晚,目前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各大高校的创业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总体来说仍没有形成较成熟的系统化创业教育模式,还比较落后。


  其次,作为创业者的学生需要加人各类型的创业社团。在投人创业实践之前,通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创业社团平台,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创业方面的知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安德森商学院的创业者协会,每年会组织至少150次以上的创业系列演讲、参观公司、和创业成功人士私人用餐和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在创业社团活动中,大学生们将学到许多无法在教科书中学到的最新知识,看到大量无法在文献中看到的最新成果,参与到课堂上无法参与的实践和创新活动,甚至直接参与创业,解决就业问题。


  第三,作为创业者的学生还需要有保障体系和激励体制。“本科生发明者拥有全部知识产权,而研究生由于普遍是政府或学校全额奖学金的获得者,一般按照学校教师待遇享有部分知识产权。”该政策在保障学生利益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在美国,学生参与创业已经非常普遍。有像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一样学习到一定阶段綴学创业的;有边上学边在大学附近的科技园、“创业一条街”等直接创业的;也容许申请休学一年不等的时间去创业的。其创业实践活动不是单单实习演练,而是实实在在的创业,完善的创业生态系统对创业成功率起着关键作用。


  四、构建大学创业生态系统需要"协同创新”


  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协同”才能“创新”。在这项工程中,政府、学校和企业应该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政府应该做到:一是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清楚界定技术转化中企业、学校以及学校中参与技术转化的个体之间的权、责、利,以制度的刚性保障创业者权利,以制度的柔性激发创业者动力;二是引导适宜的舆论导向,在社会上掀起“创业光荣”的思潮,彰显创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三是增加创业的资金支持,为专项的竞争性创业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遴选出一批关涉国家重要科技领域的创业项目予以扶持,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学校应该做到:一是坚守学术为中心的底线,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举,学习和借鉴沃里克大学的“管理促创业、创业为学术”的宗旨,在洪堡理想和学术资本主义之间架起桥梁,促成大学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二是携手产业界和科研院所,将技术转化从被动的委托咨询式向互动启发式转变,从回答企业的技术疑问转变为分享一个技术创新,使之能够在市场上寻找到更多的支持,从而使创新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获得更充足的经费支持;三是为教师参与创业提供制度保障,特别是在利润分配和评价考核上为教师的创业行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从而激发教师的创业动力;四是为学生参与创业提供实质性的支持,一方面,为参与教师创业活动的学生提供保障,明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应有的报酬,另一方面,依托学校自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或科技园,让高校的科学家和企业的工程师共同开设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技能和素质;此外,积极培育创业类的社团,开展创业活动,促进学生自觉形成创业精神、自主进行创业学习以及自发开展创业实践。


  企业应该做到:一是与高校主动分享市场信息,把寻求高校的智力支持作为企业发展的创新动力,与高校结成“产学联盟的共同体”;二是设置各类创业类奖、助学金,为具有强烈的创业意愿、良好的创业能力和在创业实践中做出一定成绩的组织、个人提供嘉奖,对大学中的创业行为进行激励,?三是与高校共同进行创业教学,打造一系列具有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的高质量创业课程,为学生创业提供帮助;四是在各类比较成熟的高科技企业中设置一批实习岗位,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实践基地,从而为学生创业积攒经验。


                                                          王传毅,黄显惠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上一篇:“跨国性阶级”:资本主义观察的世界视野

下一篇:从出口看资本主义内在的基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