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棉纺织业产生的时间
一、两道答案迥异的选择题
第一道题:
在19世纪后半叶,棉纺织品始终列为中国 进口商品中的重要项目。1874年至1894年20 年间,洋布进口值增长88.4%,洋纱进口值增长 将近986.7%。'以上现象表明
A.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B.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
C.中国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
D.自然经济被彻底破坏
从选项看,A、D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 合史实,可以排除;从材料给出的数据看,洋纱 的进口增长远远超过了洋布的进口,可以看出 “传统手工业依然保持一定水平”,另外鸦片战 争后,外国棉布大量涌人,对中国棉纺织业是沉 重打击,C项“中国棉纺织业取得较快发展”,从 时间段上看是错误的,所以答案应该是B项“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
另一道题:
下图反映了 19世纪60至80年代中国棉 布、棉纱进口的变化,能够对这一变化做出合理 解释的是
从图中看出19世纪60至80年代中国棉 布(成品)进口整体上变化不大,而棉纱(原料) 进口呈现上升趋势,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民族 工业的产生与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有抵制作 用,另一方面对国外廉价原料需求量增加,故A 项正确;自然经济顽强抵抗与棉纱进口增加的 现象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沦为世界市场的附 庸,成为西方廉价商品倾销地,与中国棉布进口 整体变化不大的现象不符,故D项错误。
从这两道试题看,材料内容基本相似,只不 过前者是数据,后者是图表,但第一道题依据数 据,选择了 “传统手工业仍有抵制能力”,而第二 道题则选择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发展”,这让 学生很是费解,为什么相似的材料,得出的结论却不同呢?
人教版必修二第42页是这样叙述民族资 本主义产生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诞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分布 在东南沿海地区,如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 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这些企业使用机器、雇用工人,进行生产。它们 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解体过程中,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从教材的叙述看,早期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时间是19世纪六七十年 代,领域是机器业、磨面业、缫丝业等,那么在19 世纪在60至80年代,有没有棉纺织业的产生 和发展呢?自然经济解体又是怎样一个实际状 况呢?
二、近代中国棉纺织业的产生
中国近代最早的棉纺织工厂是洋务派创办 的上海机器织布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 官督商办的纺织企业,由李鸿章与两江总督兼 南洋通商大臣沈葆祯共同批准成立。1879年,李 鸿章委托曾经在英国宝顺、太古洋行当过买办的 郑观应等6人筹办。开办资金50万两,全由商股 筹集。以美国人丹科为织布工程师,并负责购买 机器,到1890年才正式开工。布机约有530台, 纱锭有3.5万枚,雇用工人约4000人。1893年, 资金增至100万两。1893年9月工厂失火烧毁, 之后’李鸿章命盛宣怀在遗址上筹建官督商办的 华盛纺织总厂,其在1894年建成开车,资本80 万两,布机750架,纱锭5万枚。洋务派创办的另一家棉纺织工厂是湖北织 布局,该厂于1889年由张之洞筹建,属官办性质。 开办资本近90万两,1892年建餅正式开工。
可见,即使是洋务派创办的棉纺织厂,也要等到19世纪90年代初才开始投产,而民族资本 主义创办的棉纺织厂和投产的时间就更晚了。
三、民族资本主义棉织业的产生与发展
在外商利润刺激与洋务运动诱导下,一些 官僚、大地主、大商人以及一些华侨开始将他们 积累的货币财富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从19世 纪六七十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先后创 办了 100来个大小不等的近代工业企业和近20 个采矿企业。在这个时期创办的工矿企业中,为 适应生丝出口的需要,机器缫丝成为发展最快 的工业,有60多家,占全部近代工业的一半以 上。其余企业有机器乳花业、碾米与面粉业、榨 油、制豆饼、制粮、制冰、火柴、造纸与印刷、机器 制造业、采矿业等。
棉纺织业是民族资本主义创办的企业里最晚出现的。一个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刚产生 时,还不具备和英国产棉制品竞争的信心和能 力;第二个重要原因,是洋务派办的民用工业的 垄断性起到了阻碍作用。从19世纪70年代开 始,洋务派陆续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这些企业 不但没像李鸿章说的那样,起到“收回利权”“徐 图自强”的作用,相反,却限制、压抑了民族资本 的产生和民族工业的发展。如李鸿章就曾要求 清政府给予上海机器织布局即后来的华盛纺织 总厂以及张之洞在湖北办的织布局以垄断经营 特权,规定“合中国各口综计,无论官办、商办, 即以现办纱机四十万锭子,布机五千张为额,十 年之内,不准续添”,并使该局产品享受和洋布 同样的税厘,这种价格优势也是民族资本主义 企业所不具备的。
所以,在19世纪60至80年代,民族资本 主义创办的企业里是没有棉纺织厂的。甲午战 争前创办的唯一的商办棉纺织厂,是1894年道 台朱鸿度在上海办的裕源纱厂,更多的商办棉 纺织厂,此时还在酝酿筹备中。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才获得了初步发展。但这个阶段和甲午 战前相似,民族资本发展数量最多的工业,还是 以缫丝为主的出口商品加工工业,其次才是面 向国内市场的面粉、纺织、日用消费品、食品等 轻工业。但此时的棉纺织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到一战期间,由于英国等列强忙于大战,无 力继续向中国输人工业品,中国的民族资本才 获得了一个大发展的机会,即“民族工业短暂的 春天”。从1912到1919年的八年间,中国新设 立的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有470余个,资本 近9500万元,超过去40年设立工矿业的总数。 其中棉纺织业是这个阶段发展最快的工业。 1913年,中国共有(包括官商合办的企业)纺锭 约5万枚,布机2016台,到1921年,已经拥有 纺锭125万枚,线锭58万余枚,布机5825台。
四、自然经济解体与棉纱棉布进口的关系
关于自然经济,人教版必修二第6页是这 样叙述的:“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 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 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那时的农民,生产主要 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 会的基本模式。”可见,自然经济既是小农经济 的特点,也是一种经济形态,是鸦片战争前中国 封建社会传统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 济,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也生产自 己需要的大部分工业品,其中手工纺织品是最 主要的部分。另外,由于封建剥削沉重,农民依 靠耕种不能维持生活,只得从事家庭手工业予 以弥补,即所谓“以耕助织”,这就导致中国农业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非常牢固。那 么自然经济解体又是怎样发生的呢?
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并没有立即使自然 经济解体,相反,其顽强的抵抗力使西方工业品 在华销售并不景气。英国认为这是从中国获得 的特权太少,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太少所导致 的。所以才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企图进一步 打开中国市场。战后,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总数 达到16个,洋纱、洋布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 地区,在此之后,也就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 始,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表现是手工 棉纺织业日渐衰落,并开始了纺与织分离、耕与 织的分离进程。
19世纪60年代后期,中国进口棉制品的数 量显著增加。其中洋纱进口数量自70年代中期 起,更是激增。由于英国纺织工业机械化程度的 提高与苏伊士运河通航带来的运输费用的下 降,使洋纱的价格不断下降。中国的棉纱市场 上,洋纱的价格大大低于土纱。如1887年牛庄 每包洋纱(300斤)售银57两,而同量土纱却要 87两左右。?这样,手工纺纱不仅无利可图,甚至 可能亏本,把棉花纺成棉纱再来织布,不如直接 采用进口 “物美价廉”的洋纱织布更为合算。
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的家庭手工纺织业者 不得不纷纷停止纺纱的工作,有的改用洋纱织 布。反映在进口上,洋布增长的速度比洋纱增长 的速度慢得多,1872-1890年,进口洋纱增长 2064%,洋布只增长66%。?因而,洋布取代土布 的过程比洋纱取代土纱的过程也要缓慢得多。 由此可知,进口棉纱数量远远大于棉布,并不是 被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消耗了,而 是被中国广大的家庭手工纺织业者消耗掉了, 即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力仍然存在。
从对这两个选择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 对一些历史知识的掌握和使用,不能过于笼统, 仍要以史实为依据。
曹立群
(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广东珠海519000)
上一篇: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人文关怀缺失
下一篇:苦行与资本主义